【第1句】:【驢唇不對馬嘴】 釋義:比喻答非所問。說話離題或事物兩方面不符合(yipinjuzi.com)。 例句:“咱兩人是驢唇不對馬嘴,你說了半天把我也說糊涂了,……”
【第2句】:【破罐子破摔】 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 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3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慣)指秘密只有彼此知道,不告訴其他人。 也作“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第4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5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釋義:壞人終究是會受到應得的懲罰的。 例句:“劉邁克在‘文化大革命’中欠了我一筆賬,今天我才出了口惡氣!”“這就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第6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慣)指在家里呆著不出門,不和外界接觸。
【第7句】:【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慣)形容男女雙方品貌相當,十分般配。 也作天生一對,地產一雙。 天生一對,地成一雙。
【第8句】:【春風得意馬蹄疾】 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 現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 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9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慣)拈:取,拿。形容非常懶惰,什么也不干。也形容嬌生慣養,什么也干不了。 也作橫草不拈,豎草不抬。 橫草不動,豎草不拿。
【第10句】:【砸牌子】(慣)比喻遭到失敗,毀了聲譽。
【第11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 釋義:比喻問題的產生必定有根源。 例句:藕發蓮生,必定有根。看來,他們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這個事,搞什么把戲,居心叵測,葫蘆里不定裝著什么毒藥呢!
【第12句】:【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諺)沒有農業,社會就不穩定;沒有工業,國家就不富足;沒有商業,人民的經濟生活就不活躍。指社會上離開哪個行業都不行。
【第13句】:【嫩竹子做扁擔——挑不了重擔】(歇)指缺乏鍛煉的年輕人,擔當不起重任。
【第14句】:【餓狼不吃獵人的羊】 釋義:比喻對有特殊關系的人特殊對待。 例句:漢族有一句話:“打狗還得看主人。”蒙古人也有一句諺語:“餓狼不吃獵人的羊。”他穆天飛這不有意往自己臉上撒尿,欺人太甚嗎?
【第15句】:【黃道吉日】“黃道吉日”一詞,《現代漢語詞典》作了這樣的解釋:“迷信的人認為宜于辦事的好日子。 其實,“黃道”原是個科學術語,是天文學上對太陽直射地球而在地球上形成的軌跡的特稱,它對天體氣候的變化,人體感官的功能都有一定影響。 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對航天、航海、軍事、農業等方面都有顯著作用。所謂“吉日”,是根據黃道上六大星辰的運行來確定的。這六大星辰是: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和司命。此六大星辰,得之為吉,不得為次,悖之為兇。星相學家就是根據這些星辰的運行,來推算天氣、潮汐、地質及其對人體生理、心理影響,并以此來判定吉兇的。 天體運行,本循自然規律。但經星相學家以此判定吉兇,人為制造了神秘面紗,變成了迷信。帶黃道吉日的舊黃歷,處處暗藏吉兇,步步設防,使人們無所適從。實踐證明,按黃道吉日行事,吉兇不定。如1941年12月8日,是個罕見的“黃道吉日”,是經過日本星相家精心選擇的,而這一天,處在西半球的美國日歷卻是12月7日,此乃兇煞之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美國損失慘重。而1986年9月20日漢城亞運會就沒有那么靈驗,開幕式那天,是根據多年氣象資料選定的“黃道吉日”,可漢城開幕式會場大雨如注,影響了人們的情緒,晦氣籠罩著漢城。這個黃道吉日沒有選好。 那么,是不是黃道吉日一點作用也沒有呢?那倒不是。生活中人們習慣辦事選擇黃道吉日,如喜慶之日、結婚聘女、修房蓋屋等,選個黃道吉日,人們此舉為圖個吉利,心理得到寬慰,心情舒暢,有利于喜事辦好,進展順利。
【第16句】:【林大哥——木木的】(歇)“林”字由兩個“木”組成。形容人遲鈍、死板。
【第17句】:【有粉不往臉上搽】(慣)粉:指搽在面部的細粉狀化妝品。比喻不顧臉面,不要體面。
【第18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19句】:【好擱不如好散】(諺)擱:合在一起。在一起和和氣氣共事,不如分離時能保持不傷和氣。指在一起和氣共事容易,分離時能保持和氣很難。 也作“好合不如好散”。
【第20句】:【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 釋義:謂近鄰的評判和街談巷議像秤一樣準,鏡子一樣清楚。 例句:這三個老叟,負暄閑談,正是鄰居一桿秤,街坊千面鏡,都說紹聞是個老實人。
【第21句】:【一蟹不如一蟹】(慣)比喻一個不如一個。
【第22句】:【逮著旋風就是鬼】(慣)旋風:螺旋狀運動的風。比喻聽到一點風聲,就信以為真。
【第23句】:【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釋義:比喻好條件未能利用,得不到好處,仍舊受窮。 例句:弄得現在,咱合作社搞副業這樣好的條件,要人有人,要牲口有牲口,要本錢有本錢,結果呢,卻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第24句】:【臨上轎再扎耳朵眼兒】(慣)比喻事到臨頭才倉促準備。 也作臨時上轎穿耳朵。 上轎扎耳朵眼兒。
【第25句】:【吃回頭草】(慣)原指牛羊等重回吃過的草地吃草。比喻重新做曾經放棄的事情。
【第26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造,古已有之,且出發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爭帶來的創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27句】:【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慣)比喻說話做事不選擇合適的對象,再好也不會受賞識。
【第28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的肉不在表層,而是在內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現。
【第29句】:【東廟里燒香,西廟里許愿】(慣)許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時許下某種酬謝。比喻到處許愿,求人幫助。 也作東廟里拜佛,西廟里燒香。 東廟里打齋,西寺里修供。 打齋:念經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獻供品。
【第30句】:【囍】“囍”又稱雙喜。我國男女青年結婚時,有個習俗,都喜歡在新房內外乃至家具上貼著大紅“囍”字,以示吉利。現在,更有甚者,結婚時將斗大的囍字貼于巷口兩側或住宅小區門口的兩側,以示隆重或迎親路標。 說到這個“囍”字的來歷,傳說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傳說王安石20歲那年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時,剛好碰到馬員外之女出聯擇婿,在走馬燈上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的上聯。這時王安石正忙于趕考,未及細想,便上京去了。 王安石在科場中順利通過筆試。面試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覺心里一亮,便以馬員外之女招婿的上聯作對。主考官見對得珠聯璧合,遂贊嘆不已。 考試完畢,王安石在歸途中喜氣洋洋,躊躇滿志。途經馬家鎮時,見那懸聯仍無人對出下聯。此時,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聯作下聯以對。馬員外一看十分滿意,當下即以女相許,并擇吉日在馬府完婚。 新婚之日,正當新郎新娘歡歡喜喜拜天地時,忽有探馬來報:“恭喜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馬員外聽后高興萬分,遂命重開酒宴,以示慶賀。王安石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豪興大發,便在洞房雪白的墻上,并排而工整地書寫了兩個大紅的喜字。雙喜(囍)一出,更加喜慶,效果絕佳。 從此,結婚貼紅“囍”字的習俗,就在民間流行開了。
【第31句】:【君子不念舊惡】(諺)舊惡:過去發生的怨仇。指道德修養高的人,總以寬恕為懷,不會計較過去的怨仇。
【第32句】:【黑狗吃食,白狗擋災】(慣)吃食:這里指偷食。比喻懲罰錯了對象,冤枉了人。
【第33句】:【青菜蘿卜一鍋煮】 釋義:比喻不加區別,同樣對待。 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34句】:【生意經】“生意經”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竅門。生意經源自我國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后,自己棄官經商,并寫了一部叫《計然》的書,總結自己的經商經驗:一是“務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寶”。即當東西貴時,要收存貨出盡;價格便宜時,要把收購儲存視如珠寶。三是“無息市”,即資金流動要迅速。他利用這些經驗經商,一下子成了巨富。 后來,生意人把《計然》當做必讀之經典,把范蠡當做下海經商之典范,《計然》成了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生意經”。
【第35句】:【對著真人,不說假話】見“當著真人,不說假話”。
【第36句】:【八十歲的老頭學吹打——上氣不接下氣】(歇)吹打: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形容人氣力不支。
【第37句】:【好閨女不愁嫁】(諺)品貌兼優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比喻真正的優質商品不會沒有銷路。
【第38句】:【碰到南墻不回頭】見“撞倒南墻不回頭”。
【第39句】:【皇天不負苦心人】 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 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40句】:【事到著急處,就有個出奇處】(諺)事情到了最緊急的關鍵時刻,自會逼出應急的計策來。指人急智生,往往會想出平時連想也不敢想的奇謀妙計來。
【第41句】:【女兒不斷娘家路】(諺)指出嫁的女兒不會中斷與生身父母及兄弟們的親密關系。
【第42句】:【叫化子打狗——邊走邊打】(歇)本指邊打邊脫身,轉指在走動或運動中打擊敵人。
【第43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44句】: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
【第45句】:【明者睹未然】(諺)明者:有遠見卓識的人。未然:未成為事實。指明者能夠察微知著,預見到尚未發生的事故。
【第46句】:【得一尺進一步】(慣)容人貪心不足。 也作“得了一步進一步”。
【第47句】:【腦袋破了用扇子扇】見“打破腦袋用扇子扇”。
【第48句】:【擺譜】“擺譜”指擺門面、擺架子、擺氣派。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 那么,“擺譜”是怎么來的呢? 18世紀,清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現,再加上清朝實行“攤丁人畝”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口已首次超過四億,相當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數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積的相對縮小,當時京師一帶地區情況更是突出,再加上人為因素,清朝統治階層八旗貴族在京郊跑馬圈地,搶占良田,因此,人們不得不開始向人口稀少的東北和西北移民。 這些從北京一帶出來的移民,到達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戶,繁衍后代。由于老輩家都有家譜,于是大伙坐到一塊,將各自家的家譜擺開,看看誰家的譜大,從而確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這就是“擺譜”。 看來本義的擺譜和現代意義上的擺譜有相近之處,都是貪大。不過原意淡出,只剩鋪張和顯擺了。
【第49句】:【傍生不如傍熟】(諺)傍:依靠。 指人到窘困時,向生人求助,不如向故舊投靠有希望。
【第50句】:【馬有轉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諺)轉綆(geng):騾馬拴在樁上的韁繩纏繞住脖子,造成呼吸道阻塞。禍福:偏指災禍。指健壯的馬會轉綆得病,好好的人會大禍臨頭。 也作馬有轉韁之病,人有當時之災。 人有駕日之災,馬有轉韁之癥。
【第51句】:【寧失一人喜,不結千人怨】(諺)寧可失去頂頭上司的歡心,也絕不使群眾抱怨懷恨。指做事不能為了討好當官的而坑害群眾。
【第52句】:【打屁股】(慣)比喻嚴厲地懲處或批評。
【第53句】:【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釋義:比喻人品雖然不好,但總有人欣賞。 例句:趙雄上任偵緝處長那天,竟然親自“登門求賢”,請金鱷出來當大隊長,這正如俗語說的:“臭豬頭,自有爛鼻子聞。”
【第54句】:【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諺)作揖:男子彎腰拱手的通行禮。早上被罷免了官職,晚上就沒人理睬了。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第55句】:【拖油瓶】舊社會婦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后夫家去,俗稱“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則稱“帶官兒”。“拖油瓶”其實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 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孩子有什么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家親屬的責難,后夫為避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樣的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先寫一字據,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測與后夫無關。因此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們說成了“拖油瓶”。這是對再嫁婦女子女的不尊重,
【第56句】:【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諺)樵:木柴。糴(df):買入(谷物)。 古時交通不便,商人不從百里之外販木柴,不從千里之外販糧食。指不長途販運無利可圖的粗重貨物。
【第57句】:【鳥窮則啄,獸窮則觸,人窮則詐】(諺)窮:窘困無出路。觸:用頭頂撞。指鳥到窘急時,會用嘴啄;獸到窘急時,會用頭頂;人到窘急時,會欺詐騙人。 也作“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攫:抓。 佚:亂跑。
【第58句】:【到了廟里隨和尚】(諺)指到了和尚廟里,做事就得隨順著和尚。比喻在哪個地方,就必須聽從哪個地方主事人的安排。
【第59句】:【雞皮鼓能經幾敲】 釋義:用雞皮做成的鼓面,經不住敲打。比喻人體質衰弱,經不住折磨。 例句:笑君王儀容衰老,沒來由將精神消耗,連宵摟著如花貌,糴的糴糶的要糶,而今看看瘦了,笑你雞皮鼓能經幾敲。
【第60句】:【做秀】“做秀”是主觀故意將亮點顯擺給公眾,目的帶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港、臺地區流行的新詞,八十年代流人國內,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詞,時下可謂躥紅,甚至泛濫成災。“做秀”的秀拿出來還可單獨使用,比如“秀一把”、“寶寶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說國外之源。“秀”一詞來自洋文的sh。w,是展覽表演的意思,指藝壇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動。后“做秀”一詞應用日益廣泛,并不單限于藝人。政治上有所謂政治秀,學術界里有學人做秀,他們看見攝影記者,擠著向前站,無時無地不抓麥克風,想秀一把。 再說國內之源。中國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長。“秀”在中文的本義雖非是展覽、表演之意,卻有引人注意之處。“秀”始出《論語》,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釋是:“谷之始生日苗,吐華日秀,成谷日實。”朱熹的解釋雖是古文,卻明白無誤,“秀”就是花。《詩經》有詩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長的過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文案,也就是苦菜開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綻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傳花授粉。藝人做秀,無非是綻放才華,展現年華,正像花卉吐華。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態,還是“實發實秀,實堅實好”的好。
【第61句】:【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 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第62句】:【棉桃里面找胡桃——專揀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實,形似桃。胡桃:核桃,這里指核桃樹的果實。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比喻專打擊態度強硬或本領過硬的。
【第63句】:【說時遲,那時快】(慣)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說話的功夫事情已經發生了。 也作“說時遲,那時疾”。
【第64句】:【好景難長,名花易落】(諺)好景很難長久存留,好花最容易凋落。 指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命的。也指人稱心如意的生活常苦短暫。 也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第65句】:【毒蛇黃鱔分不清】 釋義:黃鱔:鱔魚,像蛇而無鱗。比喻分不清真假好壞。 例句:武斌呀!你可不能毒蛇黃鱔分不清,好人壞人辨不明呀!你要看看清,想想明,不要把敵人的砒霜當冰糖吃,受騙上當啊!
【第66句】:【一條線兒拴倆螞蚱——飛不了我,迸不了你】(歇)迸:同“蹦”,跳。比喻對方與自己命運緊緊相連,誰也離不開誰,出了事誰也跑不了。 也作一根繩拴倆螞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 一根繩上拴兩個螞蚱——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一條繩拴著倆螞蚱——誰也跑不了。
【第67句】:【不顯山,不露水】(慣)形容做事不張揚,說話不露聲色。
【第68句】:【抗膀子】(慣)比喻對著干。
【第69句】:【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慣)指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
【第70句】:【雞屎拌面——假鹵】(歇)鹵:用肉類、雞蛋、木耳等做湯加淀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拌面條等食物,諧“魯”。指假裝愚鈍或糊涂。
【第71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慣)本想打人,卻傷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 搬石頭壓自己的腳。
【第72句】:【綿里針,肉里刺】(慣)綿:絲綿。 藏在綿里的針,扎在肉里的刺。形容人外表和善,內心刻毒。
【第73句】:【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見“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
【第74句】:【棋爭一著先】(諺)下棋時爭取領先一步,就會步步主動。比喻做事或與人競爭,要盡量避免被動,先下手為強。
【第75句】:【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 釋義:比喻誰都覺得自己孩子好。 例句:“這大概就叫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然乎?”江學輝笑嘻嘻地插上說。
【第76句】:【杯杯酒吃垮家當,毛毛雨打濕衣裳】(諺)家當:家產。毛毛細雨能把衣裳淋濕,酒盅雖小能把家產吃光。指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宗浪費,積累起來就能使家業破敗。 也作“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敗家當”。
【第77句】:【財連于命】(諺)錢財和人的生命相連。指錢財等同于生命,對人非常重要。 也作財命兩相當。 錢財通性命。
【第78句】:【在京和尚出京官】(諺)指在京城的和尚往往吃香,就好比離開京城的京官在地方上吃香一樣。
【第79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諺)褶:包子上端的折紋。指包子的肉餡在里面,好看的褶上卻沒肉。比喻看人與物要看實質,不要看表面。
【第80句】:【千招要會,一招要值】(諺)指武術方面的一般招數不但要會,其中還必須有一招是絕招,能使對方無法招架。也泛指一般技藝都應掌握,但必須有一門特長。 也作“千招要會,一招要好”。
【第81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鍵或要害。
【第82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83句】:【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慣)比喻設法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也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第84句】:【肩不動,膀不搖】(慣)形容什么也不干。
【第85句】:【出家】“出家”為佛家語,是梵文“波吠爾野”的意譯。也有的譯為“林居者”,指離開家庭生活到寺廟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時代和婆羅門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這一制度。 那么,中國何時有了“出家人”?這種做法自佛教傳人中國就開始了。據宋趙令時《侯鯖錄》卷一記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第一個出家的男性是漢明帝時期陽城侯劉峻,第一個出家的女性是濟陽(今山東濟陽)女子阿潘。 出家有多種形式:如心出身不出,這指的是在家學佛;身出心不出,雖然走出原來的家庭,但對于名利仍然戀戀不舍,實則沒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門,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開始真正修行。一般意義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來家庭脫離一切關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經》要求:剃除須發,連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釋門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號,開始與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86句】:【東溝犁,西溝耙】(慣)東溝犁一下,西溝耙一下。比喻做事不按章法,沒有次序。
【第87句】:【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諺)指人只有到了生死關頭或貧富貴賤發生根本變化的時候,才能辨別出發情的真偽與深淺。 也作一富一貧,乃見交情;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一死一生,乃見交情。
【第88句】:【滿飯好吃,滿話難說】(諺)滿話:說話過頭,不留余地。指人說話要謙虛謹慎,留有余地。 也作“滿飯好吃,滿話說不得”。
【第89句】:【冷處理】(慣)比喻事情發生后暫不解決,等有了合適的時機再作處理。
【第90句】:【賣啥吆喝啥】(諺)吆喝(ya。he):賣東西時大聲叫賣。賣什么東西,就吆喝什么東西。比喻干什么事就談什么事,三句話不離本行。
【第91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92句】:【樹林大了,什么鳥都有】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第93句】:【半夜吃黃瓜——不知頭尾】(歇)指不知道事情的底細或經過。 也作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腦。 半夜摸黃瓜——不知頭尾。
【第94句】:【打圓場】(慣)指調解糾紛,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第95句】:【領袖】“領袖”現在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等的領導人。如偉大領袖毛主席。“領袖”的本義是衣領和袖口。衣領和袖口在衣飾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將“領”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見于《后漢書》,《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中就有“蒼頭衣綠耩,領袖正白”的描寫。 第一次將領袖用來形容人的是《晉書·魏舒傳》,其中寫道:“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意思是說魏舒儀表堂堂,氣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領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稱世人之表率。后來,人們逐漸將同一類人中的突出者稱為“領袖”。現在,專用于指國家、政治團體、群眾組織的最高領導人。
【第96句】:【做手腳】(慣)指暗中作弊,或暗中進行安排布置。
【第97句】:【一步三回頭】 釋義:形容十分留戀,不愿離去。 例句:“狗子”一步三回頭,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飄曳而過的孫崔藍衣裙。
【第98句】:【趕著羊群攻猛虎】 釋義:比喻讓大家白白去送死。 例句:你們幾個先引大伙走吧,別無頭蒼蠅似地亂飛。弄不好,那成了趕著羊群攻猛虎了!
【第99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句句真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