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縣東南方向,有一座巍峨的大山,叫紫荊山(民間多稱蓮花山)。關于這座大山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紫荊山光禿禿的,連一根草也沒有。這里的百姓生活得很艱苦,一則這里地薄沒有產量,二則牲畜也難養,三則北方的匈奴沒準什么時候就殺過來了,真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啊。
到了漢武帝之年,大將霍去病、衛青等總算把匈奴打到了大青山以北,老百姓好歹過了幾年太平日子。但是,匈奴不是誠心誠意跟大漢帝國和好,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稍稍有了點力量,又準備發動戰爭。他們把大漢派過去的好多使者或扣壓,或殺害,在這種情景下,蘇武出使匈奴,以使兩國交好,黎民也可免卻兵禍。
這蘇武一路從長安出發,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了雁門關下。因為旅途太過勞累,蘇武和他的從人在這時好好地休息了一段時間,再次上路的時候,沒想到在山里迷路了。這可怎么辦?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在這荒山野嶺迷了路,那可不是鬧著玩的,說不來三兩天下來,就渴饑而死。
好不容易在一處山旮旯里找到一戶人家,卻是窮困潦倒,水米沒有多少。不過,山里人厚道,聽說是大漢的使者出使匈奴,就把僅有的一點糧食拿出來,給蘇武他們吃了,又到很遠的地方給他們取水喝。蘇武很過意不去,但又沒有別的辦法,跟主人談及生活,只說是很苦,一粒糧一滴水,來之不易。蘇武問他為什么不搬到別的地方去,主人說,一則搬家三年窮,搬不起,二則這里苦是苦,倒也寧靜,沒有官府征賦,匈奴即使殺來殺去,也不進這山旮旯,所以他們幾代人竟然活了下來。
蘇武聽了,心里更加痛苦,想著自己的使命,便下了決心,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這次任務完成了,讓邊境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蘇武問他們有生活來源,主人說,到山那邊忻縣一帶,劈些柳條啊荊條啊,編些筐兒籃兒笸籮啥得,然后出山去賣,不圖掙啥錢,只圖糊口。水么,平時就是把雨水和雪水集到一個坑里,要是哪天吃光來,就到深山里挑去……
蘇武給那家熱情的主人留了些錢就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想,越想心里越不好受,但又沒什么辦法。就這么想著走著,漸漸地累了,于是跟從人們在一處干凈的地方躺下來歇息。蘇武手里有一根從忻縣過來時折的荊條杖子,用來爬山用的,現在拿在手里費事兒,就地一插,大家便昏昏然睡了起來。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蘇武醒來了,把大家伙兒叫起來趕路,沒想到,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之前禿禿的大山竟然一片蔥蘢,別的植物且不說,漫山遍野到處是紫荊條兒。原來,蘇武是星宿下凡,他的手里是有仙氣的,把那根荊條一插,這地氣一接,就生根發芽了,而且長得特別快。這么一來,這山就好看了,有了生氣,到處是水潑潑的。
蘇武一路趕到了匈奴,竟然被匈奴所扣留,于是在北海牧羊19年,持節不變,最終回到故鄉。當他路過以前那道荒山的時候,山民們不時在路上迎接,而且一個勁兒地感激他,說是蘇大人的紫荊幫他們解決了生活的問題,因為他們再也不用翻山越嶺到忻縣那邊砍荊條了,因為這山里有了綠氣,水也有了。真是山清水秀,風光宜人啊!
蘇武無心插荊,沒想到荊條成蔭。人們為了感激蘇武,于是把這座無名山取名叫紫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