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在后宮的地位就如同皇帝天子在朝中的地位,她以一宮之主身份管理后宮,母儀天下。皇后作為古代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其職責異常復(fù)雜。首先,作為人妻,她要相夫教子,恪盡內(nèi)人之責;其次,她要以身作則,統(tǒng)率后宮,為皇帝處理好后院;最后,作為第一夫人,母儀天下者,還要輔佐皇帝,把握好國事與家事之間的微妙平衡。其修養(yǎng)、德行、智慧、才情、氣度、儀容,都會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
古往今來,能做好皇后者,寥寥無幾,能做到稱職者,更是寥若晨星。呂雉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老婆,有幸成為了中國史上第一位皇后。她和后來的武則天、慈禧太后都可謂是女強人,但她們都以臨朝稱制、擅權(quán)亂政、混亂朝綱而形象遭貶損。又如趙飛燕、賈南風、韋后之流,卻是風流成性、淫亂后宮、禍國殃民而為后人所唾棄。
哲人云:"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又云:"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縱覽中國2000余年的封建帝王后宮史,這兩句話也很實用到位。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爺們,但凡有些作為的,常常也會有一個或是知情達理、稱職能干、受人敬重,或是夫妻恩愛、寧靜致遠、與世無爭,或是知難而上、挺身而出、協(xié)理朝政的皇后,她們以各種不同方式為皇帝夫君分憂解難,輔助她的男人征服世界!
一、漢光武帝光烈皇后陰麗華
光烈皇后陰麗華(5-64年),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前5-57年)的結(jié)發(fā)妻子、第二任皇后。更始元年(23年)六月,與劉秀結(jié)為夫妻。劉秀稱帝之后,陰麗華成為了他的寵妃。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劉秀死后,陰麗華的兒子劉莊(即漢明帝)即位,尊他為皇太后,又過了七年,陰麗華死,享年六十歲,合葬在劉秀的原陵。
"仕宦當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這是當年的沒落皇族、一介草民劉秀在未發(fā)跡時的感嘆。后來,劉秀參加了革命運動并在昆陽一戰(zhàn)一舉成名,并再次偶遇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贏得美女芳心,最終抱得美人歸。建武元年(25年),劉秀稱帝后,預(yù)冊立陰麗華為皇后,卻遭她的拒絕拒絕,而讓給了劉秀另一寵妃郭圣通。天下初定,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zhàn)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以示對陰麗華的補償,卻也遭到謝絕。陰麗華和劉秀共生養(yǎng)五名子女。
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廢郭皇后,改立陰麗華為皇后,他在詔書中說道:"皇后郭氏,懷執(zhí)怨懟,數(shù)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宮幃之內(nèi),若見鷹鹯,既無關(guān)睢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節(jié),繳上皇后印緩。陰貴人鄉(xiāng)里良家,歸自微賤,先是固辭后位,長久恭謹廉讓,宜奉宗廟,為天下母。異常之事,非國之弱,不得上壽稱慶。"陰麗華當上皇后之后,仍一本初衷,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事上謹慎柔順,處下矜惜慈愛。她主理后宮,不曾干預(yù)朝政,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后顧之憂,專心國事,才出現(xiàn)了與"文景之治"并稱的"光武中興"時代。陰麗華一生謙德可風,與劉秀的婚姻美滿幸福,天下都稱她為賢后,被譽為"史上最稱職的皇后"。
二、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
文德皇后長孫氏(601-636年),名不詳,小字觀音婢,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皇后。13歲嫁給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冊封秦王妃。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后不久,李淵將皇位讓給了他,長孫氏也因此被冊封為皇后。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重去世,享年36歲。他先后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包括幼子李治,即唐高宗)。
長孫皇后出身于世代顯赫的貴族世家,聰明賢惠,知書善文,熟讀經(jīng)史,是一個有見解、識大體、寬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長孫氏竭力爭取李淵后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在后位時,她時常借古喻今勸諫皇帝,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更留下"朝服勸諫"以迂回策略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長孫無忌為宰執(zhí);對于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宮中無人不愛戴,后宮無亂事;嘗著有《女則》十篇,書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跡并加以評論,用來教導(dǎo)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后,太宗讀后感動得熱淚奪眶而下。長孫皇后去世時,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并筑層觀望陵懷念。
長孫皇后是皇帝的輔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護傘,是后世皇后的標桿。她是一個擁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縱橫家,她是一個偏好奇特珍貴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個自信且略帶自負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摯愛一生的妻子,他們的伉儷情深足以讓后人感動。長孫皇后在后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
三、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秀英
大腳馬皇后本是一位極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全力幫助朱元璋成就大業(yè),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在位正中宮之后,雖大富大貴而不嬌,并未露出暴發(fā)戶的臉孔,始終不忘民間勞苦,不改勤儉本色,不變平民心態(tài),時常用自己的言行規(guī)勸、影響朱元璋。她懲奸佞亳不手軟,扶良善鞠躬盡瘁,保忠臣機智靈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習堅決果敢,倡新風大馬金刀。不許尋找馬氏遠支族人繼承馬公爵位,限制外戚們弄權(quán)禍國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殺多疑,馬皇后仁慈善良,常諫勸,挽救了不少大臣們的性命。朱元璋稱她"家有賢妻,猶國之良相"。
馬皇后對后世影響極大,明、清諸后乃至命婦民婦皆以其為楷模,爭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的一代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