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學校發給我的那些都不稱為書;我只會把自己想看的當成書,而我不需要的只能叫做紙,打草稿的那種。
七歲那年,我好開心得到了我的第一本書《中國古代神話》;這是,我的父親給我買的第一本書。但是讀這本書的記憶只有一年,第二年我就被迫把這本書捐給學校的圖書館;我,舍不得,可是我之前都是“無書”的狀態,除了他。
十歲那年,我莫名奇妙的成了班級圖書管理員;可能因為我拿著班級的鑰匙吧,于是中午我又不能睡覺了。第一次擁有這么多書,我,每天就是把書拿出來整整齊齊地擺在小黑板上,同學過來借便可以一覽無遺。但是,大家不喜歡我的書;對于他們來說,《漫畫》才叫書,《人物傳記》只能叫紙。每天換書的同學比挑書的同學多,隊友說:“要不明天換了吧,換大家喜歡的?”我笑著說:“一周換一次,而且去晚了就沒了。”可見大家都喜歡同一類紙,我必須換。
十二歲,班主任送我們班級一套書《十萬個為什么》;大家輪流看,輪到我的時候這本書就“死”了。等到,班主任問我們書到誰了?我等待著她給這本書宣判死刑,后來,我的第二本書就叫《十萬個為什么》。
十四歲,初二了;我還是每天背著紙去上學,因為背著書去要上繳。然而,我遇上了一個真心送我“書”的人;初一的走讀生,他走的時候留下了《七龍珠》全集。我從不留著紙必須扔掉,可惜,我翻開了他們;那年,我看了一個月的“紙”。最后,還是扔了;因為,紙上的東西一眼就看完了,都不需要花上上廁所的寶貴時間。很對不起送我紙的人,只好祝福你了。
十五歲,我終于能上玩自習了;家里的燈晚上一點都不亮,還沒有電視顯示屏亮。那年,同學們可以“大膽”地帶書來了;我很想帶上《十萬個為什么》,可惜出版期早了幾年。同桌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智慧背囊》,我接過來;放心,我保證不“掐死”他。我還是把他們看作我的第三本書,即使我還是無書的樣子。
十七歲,我那自習是要看紙的,除了有些要記住的,還有一些是可以忘記的;記住了好多書。萬萬不知道,高中也有圖書館,圖書館也要捐書?我回去找了一天,發現我能交的紙一本沒有。怎么辦?到時間了,我交了三次書;就是不要,我打算買“書”了。很開心,是個小長假;回到家鄉,“借”了幾本堂姐的“書”。我不敢翻開,回到家也不敢;我試了一下,還是沒敢。挨到最后一晚,我還是看書了;第二天,記憶只有幾個小時,可是還是記住了。等到交出去的時候,腦海里跳出十年前那個場景:最后交上去的就是我,這次又沒例外。
十八歲,高考買了好多書,旁邊紙更多;每晚看紙要是想睡覺,就撕紙玩,撕完了就扔。不敢看書,看了反而停不下,最好不要吧。實在難熬,就拿出《讀書筆記》看或者畫,這是我的第四本書了。畢業了,就不見了;不知道是不是和紙一起賣了?
十九歲,宿舍第一晚,室友的書看到了熄燈;那次,大學最后一次看書到熄燈。學校發了好多紙,一本都沒看,一本都沒畫;因為我找不到筆了。就這樣,靜靜地和我趟過了四年;畢業時,我得到了我的第五本書《大學筆記》。現在也不在我身邊,忘記去向何方了,應該是遠方。也許又和紙一起賣了吧?
二十四了,偶爾清理東西發現。第一本書都快記不住了,第二本書一直不屬于我,第三本書靜靜在心里,第四本書放在抽屜里,第五本書只知道在路上。還有很多紙呢,我還有支筆,我還有幾本書;找不到書了,就拿紙寫寫。
這次備了草稿紙,沒什么意思;就是,看到紙也不會上去畫了,更不會撕了。那些不想要的紙就送給需要書的人,那些別人不要的紙就當作書放著;反正,只要是我的書,就會散發味道。有時間,深吸氣;空氣中到處都是。
有的在心里,有的在屋里,有的在路上!有的等著我,有的我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