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沈雪君,是一個典型的江南秀女,自幼便跟隨父親讀書識字,同時向姐姐學習刺繡技藝。
他叫余覺,少而聰穎,16歲便中了秀才。一天,他在街上閑逛,無意之中看見了明眸皓齒的她,頓時心生愛慕。豈料沈母嫌他只是個秀才,便冷淡地謝絕了媒人。他不甘心,發奮苦讀,終于中了舉人,風風光光地將她娶進了家門。那一年,她17歲。
婚后的他們,夫妻恩愛。他才氣過人,書畫皆精;她心靈手巧,繡品如真。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繡相依,琴瑟相和。
1904年,慈禧壽辰。她在朋友的要求下,親手繡制了《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進獻。慈禧喜形于色,當眾贊為“絕世神品”,并親賜“壽”字于她,從此,她改名為沈壽。
1907年,清廷開設了女子繡工科,她擔任了總教習,并認識了一個與她的后半生息息相關的男人。他叫張謇,時年53歲。
張謇少年有志,卻屢屢名落孫山。40歲時,他終于大魁于天下。
張謇的夫人徐氏勤勞賢淑,卻未能生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于是她親自主持,為張謇迎娶了4房小妾,終于使他有了一個兒子。然而張謇的心卻是寂寞的。自古才子配佳人,他的身邊雖有5房妻妾,卻不能排解他對紅顏知己的渴慕。直到他遇上了沈壽。
身為官員的張謇深知,沈壽是有丈夫的,而且她與丈夫舉案齊眉盡人皆知,他不能破壞禮法。他只是想,能夠每天看見她,便是莫大的幸福了。
然而這樣的幸福并沒有持續多久。
一日,張謇與百官共同迎候從頤和園回來的慈禧。突然天降大雨,許多耄耋之年的大臣都跪在泥濘之中不敢起身,而慈禧卻乘著大轎安然而過,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雨水中的張謇仰天長嘆,這不是他想要的官場,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毅然辭官回鄉,開始了實業救國。
由于十分推崇沈壽的刺繡技藝,張謇先后5次致信邀沈壽來南通執教女工傳習所。他的誠意打動了沈壽,她含辛茹苦地培養刺繡人才,以報答張謇的知遇之恩。
由于沈壽的身體孱弱,又因趕制慈禧的壽禮而引發了小產,導致終生不孕,給她原本美滿的婚姻蒙上了陰影。加之沈壽終日致力于刺繡,與丈夫余覺的關系日漸淡漠,甚至連沈壽病重之時,余覺也不在榻前。在沈壽赴舊金山期間,余覺自作主張,連娶了兩房姨太太。
沈壽回來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完全變了。積攢下來的委屈在這一刻終于爆發,她忍無可忍地搬出了寓所。不久,她便患上了重病。
張謇聞之此事后,將她接到了環境優雅的“謙亭”居住,為她求醫問藥。為了排解她的痛苦,他開始教她做詩填詞。他專門挑選了73首古詩,親筆抄寫、作注,并標出了平仄變化。他將這些詩歌連同自己的注解,裝訂成了《沈壽學詩讀本》置于她的案頭。同時,他也在不斷地為她寫詩,用“比翼鳥”、“鴛鴦”等詞語大膽地表達愛慕。
對于這些,沈壽心存感激。然而,她只是一個受封建倫理教條限制的弱女子,雖然離開了家,卻沒有離開夫權的統攝。因此,她只能用一腔遺憾與無奈回應張謇的熱情:“本心自有主,不隨風東西。”
然而張謇仍是一如既往的執著。他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沈壽的生活起居,照顧著她患病的身體。而含蓄的沈壽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用最傳統的方式表達了內心最深沉的情誼——她剪下了自己的青絲,一針一針地繡出了張謇的手跡——“謙亭”。
1919年,沈壽的病情加重。想到沈壽一直有創作一部繡譜的意愿,已經66歲的張謇,每日都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聽沈壽口述繡譜,自己筆錄,歷時3個月,將沈壽30多年所積累的刺繡經驗分類編撰,整理成了一部《雪宦繡譜》。
張謇和沈壽的心心相印,雖然超越了年齡的界限,卻未能跨過心底深處那一條禮法的絆索。也許,這就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憂傷。如果愛有來生,相信他們一定會再續前緣,在曼妙的時光里牽住彼此的手,用真愛和真情繡出一世美滿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