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母記得我們的每一次進步,他們從來不會為我們的失敗感到丟臉,而我們卻總是嫌棄著父母的種種不好。其實做父母的不圖我們回報,只希望我們過得好。
2010年6月,深圳、重慶、天津等城市的地鐵上,一段名為“母愛無價”的公益短片感動了無數旅客:夕陽下,一位衣著簡樸的母親,用力地騎著一輛三輪車,走街串巷拾破爛——為了供兩個兒子讀書,這位母親背井離鄉,堅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而制作這集短片、將這位“卑微”而偉大的母親推向公眾視線的,就是這位母親的兒子馮英龍。
母親撿破爛,兒子難受又無奈
馮英龍的老家在江蘇省邳州市一個普通的小村莊。為了給患腦瘤的父親治病,供自己和弟弟讀書,母親于化玲不得不南下江都市打工,已經好久沒有回來過……
2001年10月19日,14歲的馮英龍一放學就撒腿往家跑。離家半年的母親今天要回來,他要趕回家為媽媽做一頓合口的飯菜。
經過大奎家時,飛奔中的馮英龍和剛走出門的大奎撞了個滿懷,大奎有些不高興:“你著什么急啊?”“我媽今天回來,她說給我帶了一雙球鞋呢!”“有啥好高興的,不就是垃圾堆里撿來的嗎?”“你才是垃圾堆里撿來的!”馮英龍生氣地回了一句。大奎不屑地說:“你媽在江都收垃圾!那球鞋自然是從垃圾堆里找出來的了!”“你胡說,我媽在工廠上班!”馮英龍反駁道。“不信你回去問你媽!”大奎不甘示弱。
進了家,媽媽已經回來,正忙著給他們做飯。馮英龍的興奮之情不言而喻,可大奎的話讓他心頭沉甸甸的。他無法相信大奎的話,更無法想象慈祥溫柔的媽媽會整天與垃圾打交道。
于化玲開心地把馮英龍拉到自己身邊,仔細地端詳著說:“小龍又長高了,胡子都長出來了……”馮英龍望著母親,眼前不禁浮現出母親彎著腰在惡臭的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他不自覺地將手從母親手中抽了出來。
吃飯時,媽媽覺察出馮英龍的沉默寡言,問道:“小龍,有心事嗎?”馮英龍實在是憋不住了,小聲問道:“媽,他們都說你不在工廠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說:“媽沒文化,進不了工廠,只能收破爛、賣廢品,可收破爛也能供你上大學啊!”馮英龍低頭吃飯,沒再說話。
那一夜,母子倆都輾轉難眠。
無私母愛,何來貴賤之分
2006年9月,馮英龍考上了蘇州一所大學,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學,多虧了母親拾荒掙來的錢。可對于母親的職業,他從不主動跟人提起,就算有人問起來,他也是敷衍過去。就在這時,父親因癌癥復發,離開了人世。送走了丈夫,于化玲和兩個兒子開始相依為命。
2007年2月底,春節剛過,學校還沒開學,于化玲便邀請兒子去江都住兩天,也好陪陪自己。這是馮英龍第一次走進母親獨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半夜,馮英龍被凍醒,于化玲趕緊把棉襖給兒子蓋上:“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給你買一床新被子。”睡在床上,馮英龍心里不知什么滋味,這么多個冬天,母親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是怎么熬過來的?
第二天凌晨4點,天還黑著,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搶在環衛工人收垃圾前上街,這樣興許能撿著幾個塑料瓶或者幾個廢紙盒。怕吵著兒子,她躡手躡腳地做了點泡飯,就著咸菜吃了幾口。吃過飯,便推著三輪車出了門。三輪車叮叮咚咚的聲音驚醒了馮英龍,他推開門,想看看母親走多遠了,一股刺骨的寒風迎面撲來,驚得他趕緊關了門。
到下午兩點左右,母親才回來。馮英龍問她吃了沒有,她說吃了。在一旁曬太陽的李嬸忍不住說:“你媽天天中午就吃五毛錢的煎餅,這樣下去,身體哪能吃得消。”于化玲忙說:“沒有,我天天中午都吃得飽飽的。”
下午天氣好,馮英龍硬要陪著母親去拾荒。一開始,于化玲不同意,可后來一想,兒子對于自己的工作一直心存偏見,也許讓他跟著瞧瞧,說不定能解開他心里的結。
在一家商場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車,她簡單套了一副手套,便開始從垃圾堆里撿廢紙箱。馮英龍站在一旁,見路人都厭惡地繞著走,可能是躲避垃圾的氣味,他可以想象得出,這樣的眼光母親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像沒事人一樣安慰兒子說:“媽習慣了,這世上什么工作不都得有人做嗎?工作無貴賤之分,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都是好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于化玲買了點水果,順路去了王奶奶家。老人獨自寡居,于化玲是去她家收破爛時認識的,兩人感情極好。于化玲把兒子拉到老人面前說:“這是我大兒子小龍,在蘇州上大學。”看著母親一臉自豪地介紹自己,馮英龍被深深地觸動了,自己讀的學校不是名牌大學,可母親依然以他為榮,或許這個世界上只有母親不會嫌棄自己的孩子,不管你是高官富商,還是普通百姓,在母親眼里,你都是最優秀的。
馮英龍突然心里一陣針扎似的痛,母親從來不曾嫌棄過他們,可自己對母親呢?母親為人處世時的泰然自若,讓馮英龍感到自己心胸的狹隘。他終于悟出一個道理,親情不應有貴賤之分。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馮英龍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沒事的時候,他會在校園里轉悠,看見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會收集起來帶回寢室。他開始坦然地在宿舍說起母親,說起父親去世后母親的不易,也說起母親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來室友唏噓一片。
此后,馮英龍靠打工和賣塑料瓶的錢,解決了自己的生活費用,還時常資助弟弟。母親在江都拾荒,馮英龍在蘇州為前途打拼,弟弟在老家備戰高考,一家人每隔一個星期通一次電話,匯報彼此的情況,相互取暖,相互守候。
曬曬幸福,
讓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學畢業后的馮英龍在蘇州一家婚紗影樓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后的第一個月工資,馮英龍留了一點生活費后,把錢全都打給了母親:“媽,將來我在蘇州買一套房子,接你來享福。”兒子規劃的美好藍圖,讓于化玲高興得笑歪了嘴。
看著這段話,馮英龍腦海里迅速想到了母親,九年來,母親日夜辛勞,用雙手慢慢撥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讓母親知道,她的母愛給了兒子奮斗的動力,兒子以她為榮。
拿著買來的二手傻瓜相機,馮英龍利用過年的假期來到了江都,跟弟弟商量著“偷拍”。
那天早上,弟弟嚷著對媽媽說:“媽,我跟哥在家無聊,要不讓我們陪著你去拾荒。”于化玲想了想,同意了。在弟弟的掩護下,馮英龍接連拍了母親好多張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陽將母親的影子拉得很長。落日余暉,人來人往的街頭,母親被風吹起的白發,用力蹬三輪車的背影,組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馮英龍趕緊停下車來將這一幕拍了下來。站在那里看著母親的背影,馮英龍久久地出神。
照片很模糊,談不上任何拍攝技巧,可正是這樣一組樸實無華的照片,在網上掀起了驚天巨浪。帖子發出去后,點擊量迅速過萬。騰訊網將這組照片放在了網站最顯眼的位置上。
2010年4月11日,國內著名的公益組織“愛遍中國”找到馮英龍,他們要將這組照片編輯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鐵上播放。“媽媽,你出名了!”馮英龍和母親開玩笑。媽媽靦腆一笑:“有你們兩個兒子,媽媽覺得很幸福。”
“拾荒母親的一天”感動了無數地鐵旅客。由于反響強烈,這條短片接下來將陸續在北京、武漢、杭州等地的地鐵上播出。
馮英龍給女孩回了一封信:“從小到大,父母記得我們的每一次進步,他們從來不會為我們的失敗感到丟臉,而我們卻總是嫌棄著父母的種種不好。其實做父母的不圖我們回報,只希望我們過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親吧,讓他知道,你還愛著他,他就會很幸福了。”
上一篇:最新班級管理教育故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