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一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辟的意義.
3.運用"金鑰匙"中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體會并批注.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對絲綢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入情境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 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路
【設計意圖:以路為切入,符合閱讀心理.】
三,精讀課文,潛心感悟
(一) 條件艱苦
2."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
(二)人為阻撓
2."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三) 時間長
四,課外延伸,感受人物
1,看錄像《漢武大帝》中的片段.
2,評價張騫.
五,了解意義,心生自豪
六,總結全文,回到整體
板書:
絲綢之路
千難萬險 ↑ 毅力 不辱使命 智慧
張騫
作業:
附課文: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二
1、導入新課時,可以在世界版圖上畫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產生探究的興趣。
2、本文是略讀課文,應該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認識生字,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
在學生交流讀書收獲的時候,可以先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教師適時做有感情朗讀的指導。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里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又如,作者由點到面,寫了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然后再從寫法上指導,“認真讀讀課文的開頭、結尾,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并說一說首尾與中間部分的聯系”。
3、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象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適合學生朗讀。教學時,要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對中國同安息國交流一幕的描寫,語言生動形象,人物具體可感,當時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而介紹史實時語句嚴謹,逐項陳列,朗讀時宜清晰自然。
4、本文恰當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要引導學生積累下來,如,“栩栩如生、天高氣爽、不計其數、浩浩蕩蕩、五彩繽紛、崇山峻嶺、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5、要激起進一步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絲綢之路的故事,并安排時間講一講。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三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節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現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2、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四
《絲綢之路》 人教課標版 語文 五年級 下冊 第一單元 第2課(需一個課時)。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起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2、及時、多層次、多角度地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重點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1、導語: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1、自由朗讀課文:
讀準生字,把文章讀通順。
2、檢查預習情況,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
聽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中國使者為什么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在哪里?
5、小組合作討論。
1、感受“友誼之路”:
⑵ 交流、生發:
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教師在對話中點撥:
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眾──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后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語言、動作、禮物、節目。
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為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
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⑶ 小結:
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⑴ 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⑵ 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 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⑷ 交流、生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向深層探究:
⑸ 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⑴ 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⑶ 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
(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說明了這種舞蹈在當時的風行。已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曾撰有長篇論文《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我們可以從這篇史學名作中,一覽唐代長安的種種胡化景象。)
⑷ 小結: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1、教師有感情地激疑:
2、交流:
絲綢之路對古代經濟、文明的巨大貢獻;深情的民族自豪感;絲綢之路對現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
3、激qing朗讀。
4、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你還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組內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五
1.會認九個生字,正確讀寫"古樸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飄忽、戎裝、不計其數、浩浩蕩蕩、高擎節杖、五彩繽紛、助興、美輪美奐、遐想"等詞語。
2.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讀懂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從古絲綢之路的故事中體會當年東西方商貿、文化的交往和繁榮景象。
4.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1.師生各自搜集古絲綢之路的圖片文字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
2.了解絲綢古道上的風土人情。
3.閱讀段萬翰等編著的《世界五千年》。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古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繁榮。
2.了解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交流談話,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2.課前大家搜集了關于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現在請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學生交流 教師及時點撥引導: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報刊雜志等途徑來搜集自己學習所需要的資料,另外課文后邊的資料袋里也為我們介紹了很多知識,我們在預習課文時要充分利用它。
3.是啊,我國的西部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享譽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著美好的自然風光,更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
二、 欣賞石雕,激發想象。
2.播放課件(由課文中的插圖和教師自己搜集的圖片組合而成),生邊觀察,邊與同桌敘述。
3.指名學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這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門外,作者也對它們進行了簡單的描寫。請你打開書,自己讀一讀。
5.生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6.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栩栩如生、矗立、飄忽"的理解。
三、深入了解,明確意義。
1.在漫漫黃沙中,一條絲綢古道從古都長安向遠處延伸,一直延伸到羅馬。商旅的頻繁往來促進了亞歐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這巨型石雕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師板地圖促進理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4.小組交流:
(1)這些駱駝背上馱著的是些什么?你還有什么補充?
教師適時板書: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友好往來 共同發展
(3)哪些人和這條絲綢之路有關?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他們的故事。
5.全班交流。
6.教師可補充講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經歷的故事,讓學生感受絲綢之路形成的艱難,以及張騫所做出的貢獻。
四、回顧往事,追憶歷史。
1.瀏覽課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課文介紹了些什么?再用簡潔的語言敘述一下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2.學生交流這部分的主要內容。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板書:迎接--見面--贈禮--表演
建議:小標題也可由學生自己擬定。如:這部分課文講了哪些具草原風情畫體的內容?你能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嗎?然后根據學生的概括板書。
3.再讀課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把自己的體會寫在課文的旁邊。
4.全班交流。
從這些描寫安息國軍民隆重的歡迎儀式的句子中感受他們對漢朝使節的尊重,體會到兩國的友好往來。
從這些描寫中了解當時彼此交流的物品。
(3)"魔術師的精彩表演,讓在場的人們看得驚呆了。"感受西域獨特的文化藝術,以及他們對漢朝來使的尊重。
……
建議: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及時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通過朗讀傳遞出來。可采用個人讀、有相同感悟的學生一起讀和全班齊讀的方式。
五、總結全文,暢談感受。
1.得到安息國軍民的盛情接待,中國使者發出怎樣的感慨?學生齊讀。
3.學生自由談感受或體會。
板書設計:
2、絲綢之路
西域-------------------------- 中國
(商貿、文化交流)
科學技術 文化藝術 動物植物 ……
友好往來---------------共同發展
迎接--見面--贈禮--表演
課后作業:
1.朗讀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
2.摘抄文中好詞佳句。
3.繼續閱讀了解歷史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準備講給同學和父母聽。
4、閱讀教師推薦的《中國通史故事》中的《張騫通西域》。
教學提示: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且跨越時空、內容豐富。本課時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來設計的。因此本課學習之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建議課前預習從以下方面著手:1.廣泛地查閱資料,了解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如:絲綢之路的歷史,曾經的文化、貿易,絲綢之路的地圖,絲綢之路上的名人佚事等。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現實--回憶--現實。尤其要多讀課文中跨越時空的漢代往事,了解歷史,讀通課文。這一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瀏覽文章和概括內容的能力。
教學中以資料交流引入,以看圖說話激qing,再以讀課文后部分為線索,讓學生從書和資料上深入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最后在閱讀歷史故事中思想得到升華,并暢談自己的感悟。對于文中多處場面描寫,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并配合想象來理解。
針對略讀課文這一特點,教師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和交流,盡力當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六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教學時數 1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 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預測:
﹙1﹚什么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 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 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2、 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 師生總結 ,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五 品讀文章,置留作業,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七
師:對絲綢之路,我們以前了解的不多。讀了這篇課文,我們有了初步了解,請大家結合有關內容談一談你眼中的絲綢之路。
生: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通過老師的介紹我知道絲綢之路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荒漠戈壁和鹽堿沼澤。在當時生產和交通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古代各國勞動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侶等,冒著流沙、風暴、冰雪襲擊的危險,披荊斬棘才開通這條商路,對于加強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了重大貢獻。
師:文中哪兒具體寫明了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呢?
生:早在公元前中國就跟歐亞國家有了交往,我們常吃的葡萄、黃瓜、菠菜等一開始是從這條路上被帶回中國的,獅子、犀牛、良馬這些動物也由這條路而來,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師:你說得好,讀得也不錯,讀出了對絲綢之路的贊嘆之情。誰再來說一說。
生:古代中國在很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交易的過程中,中國輸出的是先進的技術,而其他國家輸出的則是動植物等。還有,公元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非常有遠見。我為西部有這樣輝煌鼎盛的歷史而自豪。
師:的確如此!當時的漢朝正處在繁榮時期,古都長安這個繁華的東方大都市,成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貿易中,又以中國的絲織品為主要商品。所以,絲綢之路上才出現了“使者往來不斷,商販不絕于旅”的情景。讓我們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段,體會一下。
生讀。
師:這一部分寫得非常生動,從中可以窺見兩國不同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友好。請大家在小組內都來分角色朗讀一下。
生小組分角色朗讀。
師: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都曾從這條路上走過,并永載史冊。請同學們課下搜集這些故事,在語文活動課上講一講。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八
1.聽:《絲綢之路》?? 《中國花鼓》
2.動: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
■教學目標
1.? 在《絲綢之路》、《中國花鼓》的欣賞中,初步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及其魅力,知道“民族性即世界性”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 通過創編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使學生在載歌載舞中體驗動人的旋律,交流情感、加深友誼。
■教學重點
通過對不同體裁音樂的欣賞,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欣賞《中國花鼓》、《絲綢之路》
1.欣賞《中國花鼓》
(1)簡介弗里茨·克萊斯勒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維也納,四歲學習小提琴,七歲首次公開演出,同年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十歲時因成績優異得金質獎章。十二歲畢業后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1887年贏得小提琴演奏大獎,曾脫離音樂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舉行音樂會。19xx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xx年倫敦愛樂協會授于他貝多芬金質獎。1915-1924年移居美國,廣泛演出,聲譽日隆。二十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2)唱一唱《中國花鼓》的主題旋律,并感受其中國音樂特點。
(3)初聽樂曲,根據教材提示的旋律變化,感受樂曲的活潑、熱烈的氣氛。
(4)聽一聽,連一連
(5)復聽,引導學生說說樂曲的演奏形式、主奏樂器、伴奏樂器。
教師小結:
這是具有東方風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萊斯勒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時,曾欣賞過當地中國移民表演的“華埠音樂”??巳R斯勒有感于中國藝人的演奏, 于是選用了花鼓的前奏創作本曲。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東方旋律作曲時,總是采用速度徐緩的曲調,亦即東方風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這首曲子則突破“徐緩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華麗的細膩旋律,以及快速的節奏,既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繪了中國民俗中迎神大會上熱鬧、喧囂的歡樂氣氛??巳R斯勒曾在1923年訪問中國,并在上海等大城市舉行了個人演奏會,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這首《中國花鼓》。
2.欣賞《絲綢之路》
(1)激 情導入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后,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 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么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初聽,采用電視片段“配樂”的方式進行欣賞。
(3)請學生說說樂曲的情緒、表現的內容、是哪個國家的音樂風格、由何種樂器演奏。
(4)了解作曲家及音樂創作背景
(5)復聽
二、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
1.復習歌曲
2.分小組創編動作,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總結,選出優秀的動作組合。
三、小結本課,下課。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說明絲綢之路教學設計評點語篇九
1、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為復述課文做準備。
3、通過理解,體會過渡段的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意義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相關資料;學生:收集資料
一、談話導入
1、 你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就為我們開辟了一條千古不朽、享譽世界的路——絲綢之路。(板書課題)
(老師板書:什么叫絲綢之路?為什么要開辟絲綢之路?是怎樣開辟的?有什么意義?)
3、瀏覽課文,看看這些內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講。
二、 學習課文
1、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告訴我們絲綢之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默讀。
(學生交流,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對絲綢了解多少?學生談收集的資料。(可結合學生帶來的絲綢直觀感受)
課件展示(看到這么華麗的絲綢,你想說些什么?,瞧,羅馬帝王身著絲綢的高貴)
4、默讀1、2自然段,找出能體現中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詞語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贊不絕口”……“最時髦”“最講究”“最珍貴”“和黃金等價”……)
5、此時,作為絲綢發源地的中國子孫,你的心情是怎樣的?讀出這種驕傲的語氣。
(二)學習第3自然段。
1、歐洲的羅馬帝國在我們國家的什么位置?(課件展示地圖)
2、去羅馬帝國的路到底是一條什么樣的路?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在講?
課件展示地圖,段落,理解這條路環境惡劣,充滿艱辛與危險。)
(三)學習5---7自然段
2、課文中都是怎么介紹的?默讀5----7自然段,思考: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面對的?你是如何體會到的?用——勾畫出來。
3、學生交流:
(3) “……逃走……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板書:逃走
(4) “終于到達……”板書:到達
(7) 一趟,張騫除了收獲面對困難的信心,還收獲了什么?
(四)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話,用——畫出來。
(“絲綢之路”成為促進東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讀,“絲綢之路”是什么的紐帶?板書:交流與發展)
2、自由讀:交流與發展在這一段中是如何體現的?交流的什么?(物產與文化)
3、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交流嗎?如果沒有交流社會會怎么樣?(不會發展、停滯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發展,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華
1、絲綢的出名源于“絲綢之路”,中國在世界上舉世聞名也源于“絲綢之路”。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在今天,人們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稱作“對話之路”,以促進東西方的對話與交流。對于中國人民來講,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奮進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紀的光明之路。
2、 你還知道哪些與絲綢之路有關的知識,向同學們說一說?
3、學習了《絲綢之路》,請你當一當導游,把絲綢之路的故事介紹給周圍的人聽。
上一篇:2023年感恩父母演講稿50字 感恩父母演講稿8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