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是成都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原名羅宗華的他,原是四川地道的農村小伙子,半句英語也不會,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沒有“西餐”這個詞兒。然而,短短10年間,他居然脫胎換骨變成了另一個人。如今他說得一口流暢的美式英語,名氣已是響當當了。
彼德出生于四川資陽,自小便幫父母干農活。他的父母日夜勞作,卻還是村里的窮戶。由于家里實在擠不出學費,他讀到初一便輟學了。
他很想脫離貧窮的困境,于是努力學習編竹筐。隨著收入的增加,全家人都加入到了編竹筐的陣營里。
“編好的竹筐送去賣,賣光了,便得走一段長長的山路,買竹子來編。”竹子很長,山路很彎,扛著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便會連人帶竹摔進山溝里,跌得頭破血流。
1997年,他跳槽到一家小西餐館去當廚工,改變他整個人生的關鍵人物出現了,她就是瑪麗。瑪麗是美國人,一連幾天光顧彼德任職的這家西餐館,但卻覺得食物很不地道。她向西餐館老板毛遂自薦,表示可以給廚師和員工進行免費的廚藝培訓。彼德搶先報名,和餐館另外兩位廚師一起每天到瑪麗家學習。
彼德學做的第一道西式點心是蘋果派,他從中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認真,絲毫馬虎不得。從原料的選擇到烘焙的溫度,都得小心應付,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在瑪麗家足足學了3個月,彼德不但掌握了許多烹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竅不通的英文也大有進步。每次去上課,他總抱著一部厚厚的字典,把菜譜上的英文字一個一個地翻譯出來,猛學苦記,回家后再細細消化。
瑪麗為他不懈的熱忱和刻苦感動了,知道他不是個蜻蜓點水的“過客”,而是準備認真地在烹飪界當個“長駐軍”的,就主動表示愿意資助他繼續學習。在1999年,彼德選擇了一家烹飪專科學校,系統地學習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2000年,他受聘到一家西餐館擔任廚師,不久后便因工作表現優異而升任主廚。由于廚藝出色,又善于變換花樣,許多人慕名而來,餐館日日客滿。這時,彼德人生的小舟已駛進了一個溫暖的港灣,然而,對于心懷夢想的他來說,真正的挑戰還沒有開始。
2003年,他的第一個夢想實現了。他拿出全部積蓄,加上朋友的投資,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充滿南美風情的西餐館,由瑪麗擔任顧問。彼德把“努力不懈”當做終生遵守的“座右銘”。盡管目前已經擁有4家餐館了,可在成都和北京來回穿梭的彼德,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彼德西餐館”能成為中國的連鎖西餐館。
奮斗,是件很具體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去做能做的事,哪怕只是編筐洗碗,走好腳下的這一步,才有往更高處走的可能。
上一篇:周恩來三次平掉自家祖墳
下一篇:賀龍苦肉計納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