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夏天,南美洲一個叫加拉尼溫斯的小城就像在熱鍋里炙烤著,氣溫接近40℃。小城街頭,有一位綽號叫魷魚的小男孩,每天要拿著鞋刷給人擦皮鞋。他穿著一件破舊的衣衫,汗如雨下,對每個過往的行人都發出期盼甚至乞憐的目光,指望有人能停下腳步,把皮鞋伸過來讓他擦,否則他今天就得挨餓。這年,魷魚才3歲。
也許,這個擦鞋匠的零饑餓夢想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當時他的夢想不過是自己每天能吃上一頓飽飯,不再挨餓。想要實現夢想,就得改變。他想了很多法子,然后就去實施:當小販子,把家里種的花生拿到街上賣,還干臨時郵差。12歲那年的一天,他看到有家洗染鋪招學徒工。盡管知道當學徒工很辛苦,可因為洗染鋪管晚飯,他就報名了。所以學校一放學,他就往洗染鋪跑。他實現了每天吃上一頓飽飯的夢想。
魷魚的父母和幾位哥哥姐姐每天雖然都起早貪黑地勞作,可一家人仍沒能脫貧,遇上失業和病痛,家人還是要忍饑挨餓。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零饑餓夢想有了新內容要讓一家人衣食無憂。14歲那年,他輟學走上了打工生涯。先是當倉儲員,后來成了一家五金廠的工人。開始只是干些雜活,工資很低。為了提高收入,他苦讀車工課程,成了一名車床工。可家里的條件稍有改善時,父母卻離異了。
45歲,魷魚創建了勞工黨,越來越多的工人擁護他成為工人領袖。在一次活動中,他被軍政府逮捕,被判入獄三年半。在獄中他備受折磨,但沒有妥協,反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入獄第二年,迫于工人運動的壓力,高等法院宣告無罪釋放他。也就在這年,他高票當選聯邦眾議員。緊接著,為了更好地實現零饑餓夢想,他參加了總統競選。遺憾的是,第一次參選,他止步第二輪。可他屢敗屢戰,又先后于49歲和53歲那年參選,但均以失敗告終。
前三次競選總統的失敗,魷魚再次意識到改變的重要性,他改變其激進工人領袖形象,他不但要做工人的代表,更要做窮人的代表,他的零饑餓計劃再次做了調整,不僅僅是不再讓工人忍饑挨餓,而是要讓這個國家所有的人一日三餐有飯吃。正因為這一執政理念,最終他贏得了選民,于2002年的第四次競選中贏得總統職位。
獲勝后,這位曾經輟學的擦鞋匠潸然淚下:我曾多少次因沒有高文憑而遭批,今天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文憑共和國總統的文憑!
2006年,憑借著四年的零饑餓計劃的成功執政,他獲得了總統連任。
在2009年4月倫敦G20峰會上,奧馬巴指著他對周邊人贊道:這可是個人物。或許連奧巴馬也沒想到,在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領導者組別評選中,魷魚居首位,他只屈居第四。
2010年5月10日,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因他對消除貧困所做出的努力而授予他反對饑餓斗爭的全球冠軍的稱號。專家認為,他的最大政績,就是為最貧窮的階層推行了一項食品計劃,即零饑餓計劃,使這個國家93%的兒童和83%的成年人在他執政的兩屆政府期間一日三餐都得到食品。而他帶領的巴西也從草食恐龍變成了美洲雄獅,一躍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沒錯,他就是巴西總統盧拉。他的原名叫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則是人們給他起的綽號,在葡萄牙語里就是魷魚的意思。后來,他干脆就把盧拉作為自己的名字。
一個擦鞋匠成長為總統的神話告訴我們,有了夢想,并為之不懈努力,在實現小夢想后,繼續放大夢想,再努力,再放大,再努力我們就會看到,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已經撒滿了成功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