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了作家陳伯吹的童話故事《駱駝尋寶記》。文章中的道理深深地教育了我。文章講述了飛禽走獸們去遙遠的地方尋寶的故事。尋寶路上,獅子、狼、鴨、雞、馬、牛……一個個都好像在。。。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了作家陳伯吹的童話故事《駱駝尋寶記》。文章中的道理深深地教育了我。
文章講述了飛禽走獸們去遙遠的地方尋寶的故事。尋寶路上,獅子、狼、鴨、雞、馬、牛……一個個都好像在喊著同一句話:尋寶去,尋寶去!動物們狂奔亂竄,一個勁地跟隨隊伍向前沖去。可到了日落西山,新月升起的時候,便有一大半的動物松勁了,他們各自回了家。留下的一些動物后來也因為吃不了跋山涉水之苦,喪氣而歸。最后只剩下雙峰駱駝。它拖著本來就受了傷的身體,涉過冷水灘,趟過冰凌湖,穿行熱風洞,擠過夾扁谷,不顧頭皮破、肩骨傷、腿腳流血,終于來到了珍寶關。當仙女拿出金銀珠寶給它時,它卻一一謝絕,最終只要了能使家鄉變成綠洲的植物種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文章也使我想到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在機遇面前,不少人都會躍躍欲試,一副雄心勃勃的樣子,但時間一長,就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了。多數的人都在困難面前選擇放棄。我也一樣。我曾經給自己制訂了晨跑的計劃,一開始還能按計劃進行。但只過了幾天,在睡懶覺的誘惑面前,我動搖了,最終放棄了晨跑。這個故事像是專門寫給我看的,看了讓我感到慚愧。它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擁有堅定的信念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做生活中的強者。今后,我要從小事做起,定下目標后就堅持不懈地朝著它去努力,一定要不達目的不罷休!
指導老師:甘建樓
(冰兒簡評:讀后感要有讀有感。本文寫了讀《駱駝尋寶記》的感想,抓住雙峰駱駝不畏艱辛、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一點,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了文章對自己的觸動。本文結構簡單,層次分明,但讀的內容多感的內容少了點,過于簡單,對主題的挖掘也淺了些,后面部分還有點像表決心。)
第二篇:
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輪回,365個早晚如白駒過隙,365天前,我還是一個初一的考生,而今天,理所當然地,我要在“一”下面加條長點的橫杠。物是人非,而唯一沒有使我抹去的,是那一篇童話——《駱駝尋寶記》。
也許很多人都已經淡忘了,可我卻仍然記憶猶新。為什么?為的是它的精神,一種至今震撼我的博大精神。
文章中,駱駝是主角,在它得知有寶可尋的消息后,和其它動物一樣踏上了尋寶的路,也沒管自己是個跛子,毅然地朝目的地前進,也不管路上的艱難險阻。面對其他人的退縮,它僅是莞爾一笑,沒有與它們同道……其實,故事到這里的時候,我對駱駝已有了幾分敬佩。至少它有別人沒有的執著與追求,至少它沒有退縮,至少它會朝著自己的信念前進。
再回到情節中,最后駱駝沒有伴了,它只身一人,忍著疼痛,帶著追求,爬山涉水,擠過險灘,多少阻礙也阻止不了一顆執著的心,終于,它成功了,終于成功了。誰都為它高興,誰都為它深感榮幸,自然地,它要挑選屬于自己的寶了。起初我并不太好奇它尋寶的結果,因為常規下一個人努力追求的,無非是自己所想得到的物質需求。可是駱駝給我的感撼卻不僅僅是它的頑強毅力,它竟然拋下它的物欲,尋了一個“變沙漠為綠洲的寶”,它要讓大家一起分享它的“寶”……
全文至此,我怦然心動了,我沒有想到,它竟然那般無私,不是因為我沒有用好眼光看待駱駝,而是它太偉大,將我震撼。我欽佩它,欣賞它,更崇拜它,這也是我依然不忘的最真實的理由。
原來,執著背后的,是一顆無私的心靈。
第三篇:
《駱駝尋寶記》讀后感
涂鴉居士
涂鴉居士
讀了這篇童話,讓我聯想起四篇小說來:一篇是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一篇是陳世旭的《李八碗春秋》(發表于《十月》2003年第四期),一篇是張賢亮的《牧馬人》,一篇是《西游記》。陳伯吹寫的這篇童話故事與這些小說都有相似之處。
在《駱駝尋寶記》里,沙漠里面的“好公民”駱駝面對金銀財寶珍珠鉆石毫不動心,面對綠草如茵的神仙之地毫無留戀,它拒絕了誘惑,毅然選擇回到沙漠家鄉,它要把家鄉沙漠建設成為綠洲。它說,“如果留在這兒享福,而扔掉了吃苦耐勞改造家鄉的志氣,就等于‘得寶失寶’,它不能這樣做”。與此相同,張賢亮創作的《牧馬人》里面也有這樣的結尾:在文革中受盡欺凌、過慣貧窮生活的牧馬人許靈均在改革開放后與遠在海外的父親取得了聯系,父親要他馬上出國,繼承億萬遺產,然后過一種天堂般的幸福生活。可是,那個年輕的牧馬人堅決拒絕了父親的建議,他毅然選擇留在祖國,甘當一個貧窮的牧馬人。用那個“仙女”的話來說,就是“當一個熱愛家鄉、正直無私的好公民”。
當年,有觀眾為牧馬人的選擇感到惋惜,他說:“如果牧馬人選擇出國,等繼承了億萬家產之后再回國,把家產全部捐獻給祖國,這豈不比為祖國繼續牧馬貢獻更大?”如今,我的學生也在為駱駝的決定感到惋惜。有學生說:“如果這駱駝背一籃子珍珠鉆石回來,它就可以用這筆財富雇傭人類,為它修建引水工程,種樹,種草,可以早日實現沙漠變綠洲的理想。可惜啊,它只帶了一些種子回來,誰來種呢?沒有水,種了也不能活,遺憾啊!”
相似的情節,讀者留下相似的遺憾。這是那個時代的遺憾,并非因為作者個人思想狹隘。
在《駱駝尋寶記》里,歷盡艱難的駱駝有幸遇到了仙女,仙女略施小計,就將它的一切都改變了,從默默無聞的小動物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大英雄。在《陳奐生上城》里,勤勞樸實的陳奐生在火車站昏倒在地時,偶然遇到了縣委書記,他的人生也從此改變了,從一個老實巴交的老百姓變成了一個人人尊敬的能人,村里的領導看中了他與書記的交情,居然安排他當采購員,到城里跑生意。在《李八碗春秋》中,李八碗村的支書殷書記因為在文革中保護了受到沖擊的專員,專員夫妻重新掌握地區大權之后,知恩圖報,大力扶持殷書記發展鄉鎮企業,用源源不斷的巨額貸款支撐起一家名為“李八碗工商聯合企業”的總公司,李八碗從此改天換地,遠近聞名。
《駱駝尋寶記》遇見仙女這個情節,讓我還想起了《西游記》。駱駝歷盡艱難險阻,最后終于見到仙女,可是仙女賜予它的,只不過是一些常見的植物種子。駱駝對此很滿意,它很驕傲地回到故鄉,滿心以為它的貢獻會給家鄉帶來巨大的變化。唐僧去西天取經,跟駱駝差不多,也歷盡了艱險,九死一生,最后終于見到了佛祖。佛祖賜予他的,不過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白紙,名曰“無字真經”。唐僧帶著這些經書,成功回到長安,被國人視為英雄。他跟駱駝一樣,一定認為他的貢獻會給他的祖國帶來巨大的變化。
我想,胡楊之類的種子,沙漠戈壁里比比皆是,駱駝有那么堅強的意志,那么不折不撓的精神,它何不自己去找種子,為何一定要從仙女手里取得呢?“無字真經”之類的白紙,在中國隨處可見,唐僧有那么頑強不屈的精神,那么堅忍不拔的意志,他為何不在廟門口買幾張白紙,為何要遠涉萬里,出生入死,要從佛祖那里取得呢?
我想,駱駝若用尋寶的時間和精力來采摘果實種子,它的所得,比起從仙女手中所得,一定不止千倍;唐僧若用取經的時間自修自省,他的所得,比起從佛祖手里得到的,一定也不止千倍。
真經就在身邊,寶物就在腳下。可是,中國人并不知道,或者不肯承認。種子一定要經過仙女的手,那才是“寶物”;白紙一定要經過佛祖的手,那才是“真經”。
過去中國人沒有自信,故有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現在的中國駱駝沒有自信,故有《駱駝尋寶記》出世。
中國的孩子小時候迷信仙女,長大后就迷信佛祖,迷信權貴,迷信偉人。我們一輩子相信高人,相信他們有力量扭轉乾坤,起死回生,改變一切。做一件事,若得到首長的首肯,那就能一帆風順;做生意,若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那就成為無所不能的紅頂商人;一種理論,若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表態支持,反對之人立刻銷聲匿跡。《駱駝尋寶記》就是一篇《厚黑學》,它通過駱駝來告訴世人成功的經驗:要得到寶貝,要見到真經,非拜求仙女、佛祖,非找到領導不可,尋仙得寶,跑“部”“錢”進,這是中國駱駝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從《西游記》到《陳奐生上城》,再到《牧馬人》,再到《駱駝尋寶記》,我不禁搖頭嘆息。小說中的人物相貌各不相同,但人物的價值取向卻是驚人的一致,數百年不變。老百姓很少有人看得起自己,很少有自信,也不能產生自信。中國似乎沒有普通百姓產生自信的土壤。在神通廣大的仙女面前,在法力無邊的佛祖面前,在偉大正確的領導面前,普通凡人只能自慚形穢,自愧弗如。
突然想到魯迅先生寫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想到先生在結尾所說的那段話,他是這樣說的: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陳伯吹本人雖然不是狀元宰相,但他寫的卻是狀元宰相提倡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
這樣想來,我就稍微輕松了一點。
最后想說,讓這篇童話作教材,太缺心眼了。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上一篇:《陋室銘》讀后感(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