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我告別的歲月中,我似乎也告別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現在,我知道了,那是一股溫暖的,專屬于家的味道。——題記。
“你的夢想是什么?”好友曾問過我。
我的回答一度讓她逗樂了。她說我傻,人就該是珍惜所擁有的,追求所夢想的,而不該貪戀于年少時小小的溫暖。
我淡淡地笑了,對于這些飽含智慧的“大道理”我雖都來者不拒,卻從不會照單全收。我有我的堅持。所以,我堅定的說道:“我唯一的夢想便是有個“過去”的家。”
談起“過去”,這個飽經滄桑又熱血沸騰的動名詞,是永遠不會止步。人們大抵不是懷著哀嘆的心情,就是悔到腸子里的沖動去看待它,當然也不是會缺乏對過去的美好回憶。再說說我現在的家,也是幾經波折才安穩落地。居在大城市中,熱鬧絕對少不了。然而當我寂靜看著人來人往的喧囂時,卻是單調繁瑣。我們所看到的繁華,人們所發明的電腦,手機,網上qq等,都源自于寂寞的產物。能讓人溫暖的,該是一個家。
我記得,小時候家庭拮據,雖說還沒到“開不了鍋”的境界,但與其相比是有過之而不及。三餐典型的“小蔥拌豆腐”,一窮二白。讓我很是郁悶,那時我還小,不懂得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是成正比的,總覺得媽媽是當成我當個小兔子養,于是做夢都想著吃上一頓肉。而爸爸似乎更喜歡搬家,三天兩頭地就大包小包搬著走。“新”家甚至也是層出不斷,千變萬化。——凌亂的地下室,不見光的小屋,窄小的廉租屋……
令我印象猶深的,還是一個破爛的電風扇。再看看它的模樣,我都替它感到害羞。為啥呢?我暗暗揣測著它是爸媽吵架后留下的產物。看上去有些慘不忍睹,有些部分磨損嚴重,說通俗點,就像是一個人被扒了一層皮。可就是這樣一架電風扇,爸媽也沒舍得丟。可這電風扇卻從來沒給我們好顏色看,每每到夏天的夜晚,就是一家人最難熬的時候。我家這電風扇還是蠻有秉性的,還是那種典型討打的那種,要是在使用前不敲它幾下,它鐵定保持著沉默,一蹶不振。甚至膽大妄為的奪取了電腦的專業——死機。更要命的是它還很“溫柔”,如同陽春三月的習風,總是有條不序,斯斯文文地低速運轉。這就苦了我,當年的氣溫可是比溫室效應還高,還三個人擠一張并不大的床……
我知道,它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卻因它造就了我心頭最美好的回憶。
直到有一天,媽媽又帶我來到了一個裝修精美的房子。并告訴我,這就是所謂的“新家”。小小的我簡直要樂壞了。還直興奮地在地上打滾,是由衷的高興。從此,這個新家就此結束一家人居無定所的“旅途”。我沒有想到,我歡樂的童年時光也差不多結束了。
在那之后,身邊的一切都有了微妙的變化。爸媽總是愛一遍一遍語重心長的教育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給陌生人開門。”……我不懂,真的不懂,陌生人怎么就成了與我們毫不相干的人呢?在以前的家,街頭巷尾的人都是和諧相處,從沒有陌生與否之分。同樣的,生活在我家周圍的人讓我感到不適。我看到了他們眼中難以掩蓋的冷漠。躍過這一層冷漠,隔在它中間是不信任成分居多。于是,在這個潔凈華麗的新家中,我再沒交到一個朋友。我驀然發現已經失去些很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時光翩然輕擦,十年,不多不少,不長不短。我終于長大,也有了走出家門的借口。那一天,我偷偷瞞著爸媽,迫不及待地跑回了曾經被我稱為“家”的地方。我忘不了那個暗無天日的小屋,忘不了那時冬天一家人窩在一起取暖的日子,忘不了那段艱辛而快樂的歲月。說到底,就是忘不了家的感覺。我祈望著還能看到曾經溫暖的“家”,祈禱著那個“家”還能靜靜的蜷在繁華一角,等待著我……
我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其實只是一場幻覺。說不清楚當時的心情。只是那一棟不知何時突現的大廈居然占據了我從前的“家”。很殘忍的提醒著我,那個家早已經沒了,就這么被代替了。我沒有哭,卻比闖禍了禍還有難受。
好友說我應該要現實,我說,夢想從來是與現實背道而馳的。正是因為它們的美好,人們才會如此依戀。
時至今,我依然固執地想擁有的是一個“過去式的”家。而這個夢想可能永遠也無法實現,可我偏偏去選擇一個自欺欺人的做法。原因很簡單,無論多久,家的那種溫暖與幸福都是無法衡量,我一直相信,家是有自己的名字,如果是那樣,我堅信那個名字叫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