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悠悠歷史長河,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韓信,張良;詩人——李白,杜甫,王安石;詞人——晏殊,辛棄疾;大將——趙云,關羽。。。。。。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就是孔子。提起孔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從小我們就學過他寫的三字經,體會到他的孝道,我們也知道了有關他的一些知識。孔子,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記得我們三年級就學了一篇有關孔子的課文,叫孔子拜師: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這位風塵仆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可見,孔子是一個學而不厭之人。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講述孔子的好學: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我們都知道,孔子有許多思想,他的思想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作用。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主張“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這跟我們現在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有很大的聯系;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可我們現在卻有很多人貪婪,做損人利己的事;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使我們現在有了良好的學習方法。那么生活中孔子又是如何對待事情的呢,讓我們來看這一則小故事:一個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后,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我們作為一個中學生,也應該學習一下孔子的品質。孔子的名言中有很多都可以讓我們來學習,“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理名言。我們也應該學習孔子的熱愛學習,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品質,我們還應該學會一些學習方法,學會兩面去看問題。孔子,您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何時何地都散發著光彩,歷史永遠抹不去您的身影,你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一個永垂不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