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收獲的季節,正是吃玉米的好時候。玉米是我的最愛,凡是與玉米相關的吃食,玉米面窩頭、玉米粥、玉米面貼餅子都是我眼中的美食。說來這一大愛好還是從小時候就養成的了。
家鄉是滄州大運河邊的一個小村莊。小麥、玉米、大豆是主要的農作物。記憶中80年代人們的生活還是捉襟見肘,白面很少,主要的口糧是玉米面和黃豆面之類的,其中玉米面的貼餅子是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母親做貼餅子。貼餅子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面,再加上少量的豆面。母親先用開水把玉米面燙一下,然后加上豆面和一小團發酵的面團,全部揉成一團,放在一邊,發酵一會兒,然后切成幾個面團,用手拍成大餅的樣子。
餅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放在鍋里烙了。那時農村用的都是土灶、大鍋,先用從農田里撿來的玉米稈之類的柴火生火,我的任務就是往灶里填柴火。然后看著黃澄澄的餅出鍋,還沒等餅放涼就急急地揪一塊往嘴里塞,最好吃的是糊嘎巴,又香又脆。
母親說做貼餅子有兩個竅門,一是玉米面要用水燙一下,這樣吃的時候就不卡嗓子,二是不用搟面杖搟餅,而是用手拍成餅,這樣烙出的餅很松軟。
那時每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上半個玉米面餅子,跑出家門找村里的孩子們玩。
從高中開始我就到距家一個小時車程的泊頭市去上學,住校,一周或者兩周回一次家,看母親做貼餅子的機會越來越少。每次回家,母親都算好時間,等我到家的時候就把一盤香噴噴的貼餅子擺在桌子上等我享用。高三那一年的高考沖刺階段,不再是每周末都回家了,而且回家的時候越來越少,有一次近乎三個月才回了一趟家。
進了家門,母親急急地問,“餓了吧,想吃什么我這就給你做去”,我說,“是餓了,想吃貼餅子”。母親聽罷趕忙張羅著活面去了,照例我在一旁幫忙,點火,填柴火,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跟母親說著話兒。
餅出鍋了,我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不知不覺間吃掉了兩個大餅。抬頭看母親,卻發現她滿眼含淚。見我看著她,她一邊抹眼淚,一邊說,“看把你餓的,在學校吃不飽吧,給你錢少,讓你在學校吃不飽”,說著話兒,母親臉上的淚珠斷了線。
不忍看母親的臉,我自顧埋著頭說,“沒,我在學校吃飽著呢,今天是路上時間長,餓了,好長時間沒吃著娘做的貼餅子了”。
我語無倫次地解釋著,試圖給母親一個寬慰。現在想起來這些話是多么得無力。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傾其全力支撐起一個家,對孩子沒有抱怨,還因為沒能給孩子足夠的“溫飽”而滿心愧疚、自責,這就是母親的心,母親的愛。黃澄澄的貼餅子、那一幕就這樣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上一篇:最是那感動于心的尋覓
下一篇:夕陽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