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總該聽收音機里聽說書節目,那時一說到曹操,大多是說他“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看戲劇,看見的曹操的臉都是白的。總之,那時的曹操就是一個奸臣的形象。也正因為如此,我從小就對曹操沒什么好印象。
而隨著我逐漸長大,我對曹操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我開始逐漸對它產生了一種喜愛與敬佩之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年輕時期的曹操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但當時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后來公元184年曹操于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后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后,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后戰勝了關中李傕、徐州呂布、淮南袁術,并接受了張繡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湖北省黃岡市境內)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筑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5年攻占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后葬于高陵。
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曹操的一生,是征戰的一生,也是從政的一生。在戰亂時期,他采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農業上,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不但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而且是自己的管轄區成為了當時幾乎最富裕的地區,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使一大批著名的文臣武將如荀彧、郭嘉、徐晃、于禁、龐德等等。在征戰中,他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并將這些兵法運用于實戰,取得了諸多勝利。另外,他還善于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這些詩篇既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與其子曹丕、曹植并稱“三曹”。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一個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英雄,為北方地區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我們應該對他作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讓一個真實的英雄曹操展現在我們面前。
上一篇:學會保護我們的眼睛倡議書
下一篇:我心中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