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見最后的冉阿讓,陪伴著那對蕩滌靈魂的銀燭臺,寧靜而安詳地閉上了雙眼,我終于止不住淚流滿面。這本書充斥著善良與邪惡,虛偽與真誠,堅守與迷失。矛盾面淋漓盡致的展現總是令我們不禁心痛,我們的世界似乎還盈滿單純與信任,不能體會人情冷漠下冉阿讓的絕望。
出獄后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承受著世人的排擠,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人們帶著防備,恐懼的目光破碎了他微乎其微的希望,在他再次彷徨,再次墮落之際,幸運地遇上了這位善良的教父,給予了他生的希望和人的尊嚴。
冉阿讓再一次惡性展露,偷拿了教父的兩個銀燭臺,被警察緝拿帶回教父的收容所,卻獲得教父真摯的包容,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燭臺,反而將那一對銀燭臺送給了他并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這一刻終于令冉阿讓幡然醒悟,體會到了愛與寬容的力量。花了很長的篇幅只介紹了第一部分,但這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便是小說所要表達的思想。世態炎涼也有善的存在,即使世界充滿了矛盾,對立,但只要我們堅守自己,堅守心靈,擁有愛與寬容,善良終會將邪惡打敗,虛偽的一切都將幻滅,真誠的內心才能永恒。
或許,當你為自由,為幸福在堅持戰斗革命的同時,早已滄海桑田,容顏易變,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像冉阿讓,就像許許多多堅信愛的人們,即使他們失去了許多,但他們的力量會一直庇佑那些懵懂的孩子們,勇敢成長。冉阿讓的內心被圣潔洗禮,讓他學會了愛人,學會了忘記仇恨,淡化苦楚,他的內心得到救贖,不再流浪。他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更名改姓,重新做人,大濟蒼生。他救濟走投無路的芳汀,立誓照顧她的遺孤珂賽特,又救珂賽特于德納第夫婦的魔掌之下,撫養她成人。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當時黑暗社會的忠實的守衛者冷酷的警長沙威盯上。
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真正令我痛心的是冉阿讓為那么多無親無故的人們付出著,卻一次次受到排擠,不理解,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需要學會原諒,學會接受,他們也是人,或許他們才有真正的人性,而在當時,那么多虛偽貪婪的人們卻能茍且偷生,安然無恙,實為天理不容。我的內心一直在吶喊,為什么不能寬容他?寬容這個一直寬容別人的人。因為無知,所以恐懼,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人生在世,慈悲為懷,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寬容,我們的心靈才能被真正地蕩滌。這個老人,終究走了。
即使他在塵世間承受了那么多的苦痛,但最后,他一定心滿意足,因為會有天使迎接這個充滿善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