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條路,從南宋皇城中走來,燈火輝煌。民國的衣香鬢影猶在眼前,金融洋行里此起彼伏的吆喝仍在耳畔,高高佇立的法國梧桐,似乎還在低聲訴說著老街的種種傳說。”這是上城區歷史文化讀本《中山路》前言中的一段話,我被這段文字所深深地吸引,頓時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背著裝滿資料的袋子,拿著這本《中山路》,帶上相機,我決定實地尋訪書中介紹的那條中山路。作為土生土長的上城孩子,我曾無數遍走過這條中山路,可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著中山路充滿豐厚韻味的每一棵樹木、每一片房瓦、每一條井巷。
細細密密的秋雨將中山路渲染得霧氣氤氳,憑添一絲朦朧色彩。路邊的石板臺階因著這雨水泛著青紫色,靜立在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濃密的葉子在這秋雨中也開始泛黃,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輕輕地飛舞。我的思緒也隨著葉兒飛舞起來,讓我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腳步。中山路,南至萬松嶺路口,北抵環城北路,全長不過5378米,但它留住了杭州這座城市的許多記憶。由南向北,我懷揣肅穆,沿著南宋文武百官簇擁皇帝出宮行進的足印,途經書聲依舊的紫陽書院,穿過供奉祖先的太廟,一路來到了繁華的鼓樓。鼓樓是吳山香市的進出口,各路香客,肩背黃袋,手挎網籃,我隨著熙熙攘攘的香客,穿越了雄偉的古城門。
這一穿越所呈現的,便是中山路另一番景色了。清代的著名商號、民國時期的市井風情、上個世紀建國初期的歲月留痕、直至當代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氣息等,均能清晰尋到蹤跡。說到這里,有一條小巷不得不提,雖然它沒有中山路和河坊街的“四拐角建筑群”商鋪那樣繁華熱鬧,它只是一條與中山路相接,毫不起眼的小巷,但這里有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的“胡慶余堂”;有名揚大江南北的張小泉剪刀店;有杭城銷售人參的著名商行保大參號舊址;有400多年的老藥店:朱養心膏藥店。這就是大井巷。大井巷因巷內有五眼被稱為“錢塘第一井”的水井而得名。傳說張小泉剪刀、朱養心膏藥都與這井有著不解之緣。
我在井院里正巧碰到了一位兒時便居住在這里的老爺爺,老爺爺說雖然早已用上了自來水,但他總是忘不了這老井,這些井留給他太多的兒時回憶。聽著老爺爺講的故事,我仿佛看見:早上,婦人們在井邊洗衣洗菜,傍晚孩子們在井邊乘涼嬉戲。夏天用網袋套起西瓜,用繩子系著吊在井里,那冰涼的井水,是天然的冰箱。老爺爺說起這些往事時,眼里充滿了光芒。
看著他滿是依戀的眼神,頓時感到濃濃的鄉情。這股鄉情深深地感動了我,一種生活在上城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跟著書本走讀上城,走在這細細密密的秋雨中,漫步在歷經滄桑的中山路上,見證著它曾經有過的歲月,找尋著時代變遷的痕跡,讓我們用心地去感受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