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紅場閱兵看后有感作文不少于350字
隔網遠觀紅場閱兵,感受最強烈者,不是滿街的大殺器。
因為在這粒星球上,還有人比俄羅斯厲害,那是不玩閱兵、只玩實戰的美利堅。
也不是俄羅斯軍人的歪頭高視闊步,或奮力甩手踢腿。
因那不過是文化習俗使然,戰斗民族生性張揚,偏偏又擅表演。
恰如我們的三軍儀仗隊,步幅較小,目視前方,肩與肩平,臂與臂齊,手臂不擺雙腿擺,也不是咱的隊伍就一定走得比人家好,概因俺民族生性內斂,同時還講究個體若滴水,須得融入了海洋,才不至瞬間蒸發。
感謝俄羅斯媒體勝利日當天的24小時直播。
除去因時差與睡眠的犯沖,其余漫長的時間里,紀念活動都有得看。
于是漸漸形成股強烈的感受:閱兵式及隨后的游行所流露出來的軟實力,即俄羅斯人強烈的戰斗意志,頑強的犧牲精神,強大的抗壓能力。
說他們有強烈的戰斗意志,估計不會有人質疑。
歷史上稱霸歐洲甚至歐亞的拿破倫和希特勒,都在幾乎橫掃他族后,最終敗在俄羅斯人腳下。
而俄羅斯那幾乎等于中美兩大國版圖的領土,正是在過去這七八百年的時間里,一塊塊地從他族手中巧取豪奪而來。
俄羅斯人那追求地盤的愿意,以及非得找到出海口的努力,可以說沒有第二個民族有他們強烈,也沒第二個民族有他們那么能成。
在叢林法則至上的近代,他們這套軟硬相加的本事,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們是吃虧大者,假如不能怪祖先太軟弱,就只能怪俄羅斯人太厲害。
說他們有頑強的犧牲精神,相信也不會引來多大反對。
只說70年前那場戰爭,俄羅斯人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傷亡,男人們的戰死率之高甚至帶來戰后若干年的性比例嚴重失調,但即使那樣,他們也沒有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幾乎瀕臨絕境的困局中,棄城而逃,從而讓得以進城的敵人搞什么大屠殺。
斯大林的兒子和普京的老爸等,都直接作為戰士走向戰場,甚至捐出寶貴生命。
現如今因烏克蘭問題,尤其是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人再度過上蘇聯解體以來最困難的日子,但他們的領袖普京的民眾支持率竟不降反升,且升到史上最高,只得承認,為換取自認值得的利益,他們真的是不怕犧牲。
說他們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估計得稍作解釋。
70年前,法西斯軍隊開到莫斯科城下,那無疑是巨大的民族存亡壓力;70年后,西方集體抵制索契冬運會開幕式和此次勝利日紀念活動,加之國內物價上漲,經濟下滑,北約的勢力推進到自己的前庭后院,領袖普京在澳大利亞西方集團會上遭到羞辱等,打擊連串,壓力空前。
但世人仍不能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到絲毫的悲觀和抱怨,相反,從勝利日的大型閱兵及隨后的各地游行中,讓人們能看到的,恰恰是俄羅斯人硬把一個70年前純屬慘勝的日子,過成了幸存者及后代們得以狂歡和潛移默化地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盛大節日。
特想說說閱兵式結束后的“不朽軍團”游行。
該“軍團”嚴格來說,不是一個什么組織,既不是政府組織,也不是非政府組織。
正是俄羅斯人自己,將該“軍團”視為一項活動。
該活動正式登臨歷史舞臺,也只是區區3年前的事情。
當時,即2024年,在托木斯克市首次開始此活動,6000名參加者舉著2000多張戰爭中亡故的親人照片或畫像,走上街頭,以此表達自己繼承遺志的決心。
第二年,即2024年,該活動就迅速擴展到俄羅斯的120個城市。
待到第三年,即2024年,活動開展的城市已達500多個,同時傳播到周邊7個國家。
當然,活動都是在勝利日期間,作為該日的主要活動之一。
今年勝利日當天,“不朽軍團”的活動已蔓延到15個國家。
而在源發地俄羅斯,則有超過1100多個居民點、1200萬人踴躍參與。
僅在首都莫斯科,5月9日當天,就有大約50萬人參與,其中包括手舉父親照片的總統普京,也包括手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7人畫像的4位中國代表。
俄媒稱,普京在致辭中強調,今天老戰士的兒子、孫子和曾孫們,對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工作,懷有高度的自信和意志。
看著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先烈畫像或照片,以及手舉這些照片和畫像的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老中青隊伍,沒人懷疑普京所言虛妄,甚至還能生出由衷的敬佩。
這是從滔滔血海中提煉出來的軟實力。
它很軟,也很硬。
5月9號一過,俄羅斯勝利日70周年紀念,也就該落下帷幕。
世界的下個關注點,將移至中國,即可能在9月3日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
個人覺得,屆時,我們拉什么武器上長安街,有多少我軍方隊和外軍方隊通過,有哪些國家領袖將登上檢閱臺等,都不十分重要。
因為我們組織類似活動可謂能力超群,也可以說駕輕就熟。
只是,我們有“不朽軍團”那樣震撼人心的群眾性活動么
極言之,關于那場已去70年的戰爭,我們用什么來告訴世人,我們民族有堅定、綿長、遒勁的意志表達
以及,除了硬實力,即滿大街的鐵家伙,我們有什么與之匹配的軟實力擺出來
須知,俄羅斯勝利日70周年,與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是2024年地球上兩個實質“二合一”的重大活動。
“二”是俄羅斯紀念的是反法西斯主義,中國紀念的是反軍國主義,“一”是兩個“主義”,其實是一個“主義”的兩個叫法,叫它們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不嚴格地講,也無甚不可。
因而已經進行的前一個紀念,對后一個紀念才有著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俄羅斯紅場閱兵觀后感(二) 新疆大學國防生\\\/ 趙家誼 當地時間9日上午10時,莫斯科紅場上演堪稱“俄羅斯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式,以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
而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首次亮相
【第5句】:9閱兵式,在鏗鏘有力地軍樂伴奏下斗志昂揚地走過紅場,引來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與歡呼。
作為一名國防生,我對中國方隊的表現感到非常的驕傲與自豪。
他們整齊劃一的步伐,鏗鏘有力的吶喊聲,看著這樣的隊伍,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我可以說,他們甚至比所有的方隊都出色
看到這一幕我現在的心情就跟這偉大的節日一樣,看到儀仗隊隊員們慷慨激昂地走過,很激動,他們象征著力量、象征著激情,象征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更加堅定了我作為一名國防生保家衛國的信念
萬眾矚目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解放軍三軍儀仗隊102名儀仗兵在通過紅場時高唱蘇聯歌曲“喀秋莎”,引得莫斯科市民一片鼓掌歡呼。
士氣高昂,步伐堅定有力,走出了軍威,彰顯了國威。
這首二戰時期蘇聯經典歌曲,瞬間將我們的情緒帶進了二戰時期的種種。
既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勇敢戰斗保衛祖國的情感,又見證了了美好純粹的愛情,引發了所有人的共鳴。
也不禁讓我們追思1941年紅場上滾滾洪流,投身戰場的士兵們,是否早已抱著必死的決心捍衛家園
如今紅場上白發蒼蒼的老兵,再一次聽到熟悉的歌曲,又會有怎樣的感想
盡管今日世界巨變,但依然不能忘記當年人類團結起來結束了那場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不能忘記殘酷炮火中人類展現出來的丑惡和閃光。
而我,一名日后的后備軍官,將為保衛我們的國家而努力奮斗,為維護我們的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俄羅斯紅場大閱兵意義
Moscow"s famous Red Square earned its name not from the red walls of the Kremlin, nor from the traditional symbol of Communism, but from the Russian word for red, which many centuries ago also meant beautiful. The square"s vast cobbled expanse is flanked by some of Moscow"s most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Along one side stands the eastern wall of the Kremlin, on the next - the brightly-colored spiraling onion domes of St. Basil"s Cathedral, to the north - the elegant turn of the century arcades of the GUM department store (mall) and Kazan Cathedral and to the west - Russia"s imposing National Historical Museum and the 1990s replica of the Resurrection Gate.The square first came into being at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during the reign of Ivan III. It was initially called Trinity Square after the Trinity Cathedral, which stood on the site of the later St. Basil"s Cathedral. The name by which we all know the square today originated much later, possibly as late as the 17th century.Located on the site of the city"s old market place, Red Square served as Moscow"s equivalent of ancient Rome"s Forum - a meeting place for the people. It served as a place for celebrating church festivals, for public gatherings, hearing Government announcements and watching executions, the later becoming particularly commonplace during the reigns of Ivan the Terrible and Peter the Great and during the anarchic Time of Trouble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Occasionally the Tsar himself would address the people from a platform on the square, named Lobnoye Mesto.In 1712 Peter the Great moved the Russian capital to St. Petersburg and Red Square temporarily lost it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nly to regain it two centuries later, when the Bolsheviks moved the capital back to Moscow in 19
【第18句】: The new Communist regime turned the square into a memorial cemetery and parade ground and in 1924 the Lenin Mausoleum was built to house the embalmed body of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state. Red Square became the ideological focus of the new Soviet state and some of its ancient building weren"t seen as appropriate to the new regime. The Kazan Cathedral and the Iverskaya Chapel with the Resurrection Gates were destroyed to make space for the military parades and demonstrations that frequented the square. The Bolsheviks even planned to knock down the GUM Department Store and the Historical Museum, but the onset of WWII diverted attention from the idea and thankfully it was never realized.Red Square served as the site of frequent Soviet military parades and demonstrations on major national holidays, such as May 1st (International Worker"s Solidarity Day) and November 7th (the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Perhaps the most dramatic and impressive military parade that the square has witnessed took place on November 7th 1941, when Nazi troops were advancing on Moscow and fought just a few miles away from the capital. On that day thousands of Russian soldiers appeared in parades on Red Square and then marched directly to the front line to defend the Soviet capital. The brief parade boosted the confidence and fighting spirit of the Soviet people at the height of their battle with the Nazi forces. After the war, in June 1945, hundreds of Soviet troops marched in columns across the square to celebrate victory over the Nazis and 200 German banners were thrown at the foot of Lenin"s Mausoleum.Today, Red Square is a popular attraction for both Russian and foreign visitors alike. It provides plenty of photographic opportunities, while the area between St. Basil"s and the Moscow River is often used for rock and pop concerts.
如何看待俄羅斯紅場閱兵
很壯觀。
俄羅斯紅場閱兵儀式 5月9日,俄羅斯莫斯科紅場迎來一年一度的勝利日大閱兵,以此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4周年。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和紅場建筑特點
從基輔羅斯開始已擁有眾多的城市。
基輔夫哥羅德、普斯柯夫、契爾尼戈夫洛茨克、斯摩棱斯克、弗拉基米爾等,都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城市,它們在10—11世紀時已達相當規模。
當時,基輔有8個市場,很多教堂;諾夫哥羅德有用木頭鋪的街道和木制自來水管。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與拜占庭交往的增多,俄羅斯建筑、主要是大型建筑,用石頭建的越來越多。
基輔羅斯奧麗加女公為自己建了一座兩層樓的龐大石頭宮殿,內外飾有大理石、彩色石板和繪畫,至今廢墟猶存。
弗拉基米爾城近郊建于12世紀的一座官邸(安德烈·博戈柳夫斯基公爵所有),內部也有白石和大理石的建筑。
俄羅斯風格設計多以簡練的色彩和冷靜的基調為主,在強調理性冷靜的同時又加入少許的出奇的創意加以配置,。
總體特征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
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
俄羅斯風格設計以淺米黃色系作基調,地面與大塊量體分割采用深胡桃色與深色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
選用深色麂皮沙發與胡桃木系家具突顯質感,裝飾品搭配自然系的后現代自然家飾來襯托空間的人文雅致氣氛,整體空間感覺冷靜、淡雅。
由于身處北國,木材資源豐富,俄羅斯人對木材是情有獨鐘的,連餐廳都不例外,樺木的地板,實木的餐廳桌椅,一切給人的感覺都是那么親近溫和。
整體感覺簡練之余還有一絲溫馨,雖說看起來和中式的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感覺這就是俄羅斯風情。
為什么俄羅斯紅場原意為美麗的草原
紅場,原意是美麗的廣場,紅色在古俄語中就是美麗的意思這里和草原沒啥關系
俄羅斯世界杯紅場多大
紅場位于俄羅斯首都莫市中心,臨。
紅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 ,是重大歷件的見證場所,也是俄羅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大型慶典和閱兵活動的地方,著名旅游景點。
是世界上著名的廣場之一。
紅場南北長695米,東西寬130米,總面積
【第9句】:035萬平方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
紅場地面全部由古老的條石鋪成。
紅場的北面為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 東面是莫斯科國立百貨商場,南部為圣瓦西里大教堂。
西側是列寧墓和克里姆林宮的紅墻及三座高塔,列寧墓上層,修建有主席臺。
每當俄羅斯重要儀式時,領導人就站在列寧墓上觀禮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