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為何要統一的心得體會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雖然近代帝國主義國家曾侵略、霸占過臺灣,但從國際法的角度看,臺灣一直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地位。
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的政權替代,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
就在1949年蔣家王朝覆滅之際,美國駐華大使意味深長地留在南京,并已經與共產黨接觸,當時,毛澤東主席曾有同美國建交的準備,美國國務院也曾召開遠東問題專家圓桌會議,與會專家幾乎一致主張承認新中國。
這本來是中美關系好轉的一個歷史機遇,但杜魯門總統沒有采納專家們的真知灼見,良機瞬逝。
更有甚者,美國還隨即介入朝鮮戰爭,并把戰火燃到鴨綠江邊,企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里。
由于美國政府的錯誤抉擇,不僅失去了中美關系好轉的歷史機遇,而且把中國推向了與美國交戰的立場。
正是基于這種錯誤的抉擇,美國政府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就由“棄蔣”轉為“扶蔣”。
于是,美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第十三航空隊進駐臺灣,美國政府還拋出“臺灣地位未定”等謬論,并與臺灣當局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將臺灣置于美國軍事保護之下,造成臺灣海峽地區長期的軍事對峙。
1972年,毛澤東主席與尼克松總統歷史性的握手,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
雙方共同發表了使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上海公報》。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雙方共同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的事,要由中國人自己解決。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同意“斷交、廢約、撤軍”。
美國還在1982年中美共同發表的《八一七公報》中承諾,美國對臺軍售將逐年減少,直至完全停止。
然而,中美建交公報墨跡未干,美國就通過了《與臺灣關系法》。
正是在它的名義下,近20年來,美國向臺灣出售了高達380多億美元的高性能武器。
數額之巨,在世界也屬少見。
看來,美國某些人依然沒有跳出冷戰思維的怪圈,還是把臺灣錯位為“軍事前哨”。
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下,“臺獨”勢力分裂祖國的活動加劇,氣焰囂張。
一是“顯性臺獨”,部分政客公開主張將“臺獨”寫入“憲法”,并企圖以公民投票方式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二是“不宣實獨”的“隱性臺獨”,自稱不宣布、也不改變“臺獨”,而臺灣已擁有“事實上的主權”和“事實上的獨立”。
這兩類“臺獨”殊途同歸,都是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
美國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就是挑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挑戰中國的根本國家利益。
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的余地,也不惜付出最大的民族犧牲。
美國在這方面的挑釁是極其危險的。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系列舉動,實質上將置臺灣于危地。
前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邵玉銘說,美臺關系不應基于它是“美國軍隊的前哨”之上。
他說,我們“承受不起卷入這場爭斗的后果。
我們太弱小了”。
無論從歷史、文化或地理的角度,還是從政治、經濟現實情勢的角度,臺灣未來的前途在祖國大陸,臺灣的安全取決于兩岸人民的密切聯系和最終和平統一。
事實上,選擇“臺獨”就是選擇戰爭。
以李登輝為代表的“臺獨”勢力試圖通過加強軍備來“以武拒統,以武求獨”,這必將把臺海拖入戰爭。
盡人皆知,“臺獨”分子如果公然宣布“臺灣獨立”,就會迫使中國政府不得已而采取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臺海戰爭一旦爆發,美國政府就將面臨兩難選擇:要么“丟人地打退堂鼓”;要么“就要與中國爆發一場結局悲慘的戰爭”。
正如美國智庫卡都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的,防衛臺灣并非重大的美國安全利益,竭盡所能協防臺灣之說,已為美國制造一個極端危險的境況。
海峽兩岸自1987年打破隔絕狀態以來,兩岸民間的各種交流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到祖國大陸探親、旅游、交流的臺灣同胞已近2000萬人次在此基礎上,又于1993年成功舉行了“汪辜會談”。
1998年,兩會領導人的上海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
統一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必然。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各民族互相融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價值觀念。
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熏陶,在中國人民心中深深地根植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國家必須統一。
任何維護中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個人和政治集團,都會受到人民的擁護頌揚,名垂青史;任何制造中國分裂、出賣祖國領土完整的個人和政治集團,都會受到人民的唾棄,遺臭萬年。
中國政府堅持祖國統一理所當然,不要指望中國政府會在這個問題上后退半步,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完成祖國完全統一的決心、意志和力量。
中國的最終和平統一只會使亞太地區更安全,更和平。
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其實兩岸統一很容易
他本身就是屬于中國,為了他去該國名、國旗,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如果這樣的話,西藏要獨立,那是不是又要改
只有強硬才是硬道理
兩岸統一的前提是
臺灣前提 可接受 一各中國 但是 是 中華民國如大陸不能接受 就繼續維持現狀臺灣80%以上民意 支持維持現狀
大家覺得兩岸統一會以什么方式
類似現在俄羅斯的加盟共和國聯邦形式以一個中國為主體對外,保留地方武裝中國的名稱可能會改成中華民族共和國也可能象未解體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那樣出現國際空間,外交共享,實際上內部和現在完全沒有變中國的名稱后面加標識:中國(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中國名稱擱置爭議,還是92共識,一中各表長遠應該是第一個,最終到兩德一樣現實應該是第二個,慢慢過渡到第一個
兩岸統一需要做什么努力
主要是兩種政治階級大陸社會主義 臺灣資本主義還有臺灣離開祖國的懷抱太久了文化生活等很多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太大的變化,這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要么社會主義滅了資本主義要么則反之.但是照現今的狀態看大陸是越來越強大,臺灣是越來越腐敗.相信臺灣的氣數快盡了,也馬上能回到祖國的懷抱了!祈禱著............
為什么說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
因為兩岸有著共同的祖先,有著共同的文字,是共同的民族,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
舉個例子,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人民都有著同一個祖先,都是同一個民族。
經歷了多年風風雨雨后,分裂的德國終于實現了統一。
有著先例在,兩岸統一是必然的。
所以說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
中國應該如何實現兩岸統一?
初中的人教版變化應該很大了,咱們之間的差距讓我不熟悉你目前教材的內容,但是你自己可以依據教材中的論點(條條框框)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整理,以下我說說個人現實中的想法,可能說跟教材毫無干系,但還是希望能夠對你產生一點幫助,抑或幫你尋求得些許靈感吧。
我的觀點是: 首先大陸方面應該在東南沿海——也就是福建開辟一塊地域,個人覺得福建閩南是最佳的選擇地,因為閩南跟臺灣有“五緣”關系
【“五緣”指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 】。
其次,實行開放政策,讓閩南作為兩岸人民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全力推進兩岸人民的溝通進程。
自從國民黨退居臺灣之后,兩岸就處于隔離狀態,現在過了兩三代,臺灣的那些“新新人類”對于大陸的認識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了,恐怕就連對閩南也不是很了解了現在。
第三,大力發展自身經濟,讓臺灣同胞看到大陸的實力,讓他們覺得回歸祖國之后會存在有很大利益的。
當然,這些都只是設想,即使我所說的這些內容沒錯的話,那么實踐下去也是有一點操作難度的。
不過感覺現在兩岸的關系正不斷進步,這點非常重要,隨著大三通
【“通郵、通航、通商”】的開始,兩岸之間的溝通工作正在逐步展開,“一通百通,何況三通”,俺現在這個形勢發展下去,接下去應該還會有大手筆,那距離實現兩岸統一的步伐就不遠了,希望在吾有生之年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