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佛教說釋迦文佛,還有說釋迦摩尼佛
這個并不奇怪,你看我們這些凡夫不也是幾乎每個人都有好幾個稱呼嗎
比方說:你在家時,你爸、媽可能會叫你乳名或小名,你們玩伴也有可能給隨意起個混名(別名、外號),等你到了學校,老師又該叫你正規的學名了,不過在同學當中,就不一定都會叫你的學名了,象我讀初中時,因為胖,好多同學都是叫我“肥坨”哩,因此,世俗人對佛的稱呼也不外乎多種,所以這很正常,其實無論叫釋迦文佛也好、叫釋迦牟(摩)尼佛也罷,只要我們都知道他是同個人就好,至于多換幾個稱呼都是沒什么關系的,當然,對佛無論換何等稱呼,都一定要用尊稱。
(附:佛總共有十種通稱——
【第1句】:如來;
【第2句】:應供;
【第3句】:正遍知;
【第4句】:明行足;
【第5句】:善世世間解;
【第6句】:無上士;
【第7句】:調<條>御丈夫;
【第8句】:天人師;
【第9句】:佛;
【第10句】:世尊)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為什么這么牛,開創了佛教?
你不用明白為什么那么早以前釋迦牟尼憑一己之力就能參透宇宙玄妙創立佛教.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釋迦牟尼創造佛教并不是偶然.他創作的背景: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的文明發展較快.雅利安人入侵后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1婆羅門(祭祀貴族),2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3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商人),4首陀羅(被征服者,失去土地的人).婆羅門(祭祀貴族)宣傳種姓制度并為它蒙上一層神圣色彩,這給釋迦牟尼提供了思想借鑒.這種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隨著社會發展,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導致社會矛盾尖銳.這是佛教產生的背景或說條件.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佛教,后人稱為釋迦牟尼.據說他原為釋迦部王子而佛教宣傳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但不反對奴隸制,主張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這些都有利王權的加強.佛教所宣揚的都是喬達摩悉達根據客觀實際所決定的.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物質,他提出的佛理對渴望解除苦難的勞苦大眾有很大的吸引力,又符合王族的利益,應此它得到國王的扶植,人民的信服.佛教也得發展.但是他也有不利因素,由于當時社會的局限致使他不可能正確的認識世界.不過釋迦牟尼是天才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是我的拙見,可能有片面性,都是對一些學過的歷史加以總結,有不對之處,請見諒.我是用唯物主義回答問題,一些資料也是從歷史書上查閱的,信不信由你.
佛教的創始人是誰 原先一直以為是釋迦摩尼 才知道不是
就是佛教的學徒。
釋迦摩尼是無神主義者,主張人生于土歸于土,和中國道教差不多。
另外補充一下,默罕默德也是主張人生于土歸于土,只不過之前宗教太強勢,他無法拜托神的范圍。
縱觀歷史,偉大的人,都不喜歡后人把自己做成崇拜的偶像,甚至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真身和畫像。
還有就是任何團體內都存在敗類,佛教也一樣。
還有就是佛教徒和人品沒關系,不要因為是佛教徒就認為人品好,還有一些磕個頭就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了,還有些敗類或者假和尚爛收徒弟。
為何藏傳佛教 不把釋迦牟尼佛奉為祖師 為何說大日如來是觀照顯現的?
大日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
大日如來,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
釋迦牟尼佛分為三身-----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化生釋迦牟尼佛。
在漢地的許多寺院中,也供奉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
我們知道《華嚴經》里面,佛是以法身出現的,整部《華嚴經》都是毗盧遮那佛在說法。
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
阿彌陀佛,又稱無量清凈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藏傳佛教稱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
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但是凈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乃釋迦牟尼佛法身),明朝凈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藏傳佛教中,班禪喇嘛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佛教創始人。
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
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
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
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佛說眾生平等,地位之說已經謗佛。
《金剛經》中說: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