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2024總決賽猛龍奪冠對林書豪會有怎么樣的影響
林書豪的家庭具有籃球基因。
身為計算機工程師的父親林杰明是一個NBA擁躉。
他在上世紀70年代移民美國之前,就已經為NBA著迷。
臺灣電視畫面中任何有關NBA比賽的畫面,他從不放過。
從臺灣移民美國后,他就開始研究“大鳥”拉里?伯德和“天鉤”賈巴爾。
上世紀80年代湖人與凱爾特人的世紀對決,讓他如癡如醉。
“我無法解釋為何會迷上籃球,但我就是愛。
”林杰明說。
5歲時,林書豪就開始接觸籃球了。
他被帶到一個基督教青年會參加兒童籃球聯賽。
不過,他并非與籃球一見鐘情。
“那個賽季,他有一半比賽是站在球場中央吮吸大拇指。
”比他年長四歲的哥哥約什?林如此回憶。
后來,母親不再去看他打球了。
林書豪懇請母親重新回到場邊。
她承諾兒子只要改變態度,就會去助陣。
“他當即就表態‘我會拼命,努力去得分’。
”約什透露,母親真的去了,而弟弟也砍下兒童比賽規則下所能得到的最高分。
“從此之后,他正式在籃球路上起飛,再也沒回頭。
”約什說。
整個孩提時代,林書豪完成家庭作業后,就和父親一起泡在基督教青年會的籃球場上。
他們會在一起訓練,打單挑比賽。
“很多亞裔家庭對學業看得太重了。
但我覺得,能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同樣很棒。
我很享受這一天倫之樂。
”林杰明說。
父母也曾逼他學琴 為其規劃未來 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隨時可能中斷。
第一個障礙是林書豪的媽媽,她在上世紀70年代移民美國,一直堅持傳統的臺灣教育理念,敦促林書豪勤加練習鋼琴,以后成為一個醫生。
幸好普渡大學計算機工程學博士畢業的林爸爸林杰明堅持讓林書豪做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我完全沒有想把他培養成職業球員的想法。
如果那個時候他說自己不喜歡這個運動,那么我不會強迫他做這些事情。
” 雖然只有
【第1句】:67米的身高,但林杰明瘋狂地熱愛著籃球。
幾年后,他的第一個孩子約書亞已經5歲了,林杰明開始向他傳授那些從錄像中學來的技巧。
隨后就是林書豪(Jeremy),最后是小兒子約瑟夫(Joseph)。
林杰明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們對籃球的興趣,并制定了嚴格的家庭訓練制度:每周訓練三次,每次90分鐘,風雨無阻。
一家人因為這個制度而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
每天一放學,孩子們會迅速完成家庭作業,然后從晚上8點半開始與父親一起訓練,項目包括基礎技術訓練以及2對2的對抗賽。
林杰明確信:成功來自于扎實的基礎,從這個年紀開始苦練,這些技術將在他們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林書豪家庭的做法和我們很多父母一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灌輸他們很多知識和技能,甚至有時只是家長自己的夢想。
好在林書豪的父親對籃球瘋狂地熱愛,并且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在培養起孩子的興趣后,他做到了風雨無阻的堅持。
◇ 面對不公的際遇,教會孩子內心堅強 美國媒體曾這樣形容亞裔球員:“在美國籃球界,身為亞裔球員,你的頭頂上總有一個難以穿越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卻堅硬。
”純正的亞洲血統,是林書豪籃球道路上的無形障礙。
雖然有姚明、易建聯這樣的中國NBA球員出現,但在多數美國人眼里他們全是靠巨大的身高本錢。
高一時,林書豪入選了校隊,一年后他入選了分區年度最佳二年級生陣容,隨即又兩度榮膺最有價值球員。
然而,雖然擁有美國國籍,但歧視和嘲諷一直在學校里伴隨著林書豪。
每當他走進籃球場的時候,就會有人不屑地說:“快回去吧,中國人,這里是籃球場,沒你的事
”還有人說:“看他那細長的亞洲人眼睛,能看得見籃板嗎
”林書豪當時的身高只有
【第1句】: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國學生中就像個“小不點”,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對受委屈的兒子,父親林杰明告訴他:“即便有些人對你品頭論足,你也必須保持冷靜,絕對不能因此動怒。
只要你贏下比賽,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林書豪果然做到了。
高中最后一個賽季,他交出了場均15分7助攻6籃板5搶斷的華麗數據,率隊取得32勝1負的驚人戰績,并最終在加州二級聯賽成功奪冠。
這時候,林書豪的身高也躥到了
【第1句】:88米,甚至超過了那些曾經取笑他的學生。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卑便油然而生,這是成長必經的過程,同時也是成長的拐點。
面對并戰勝挫折的過程,也是打造孩子人格、個性的過程。
林杰明對兒子說的話頗有深意,首先是要保持冷靜,別讓別人的言談激怒自己;其次,反擊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的表現。
有些家長總是為孩子提供各種物質的保障,當孩子遇到辱罵恨不得自己“出頭”,卻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機會。
◇ “以退為進”,教會孩子適應環境 林書豪急切地想證明自己,他幾乎把所有課余時間花在籃球上。
但第一個賽季,林書豪平均出場時間只有18分鐘,場均
【第4句】:8分,表現一般。
林杰明教育兒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個哈佛大學的學生,完成學業是你首要的職責。
”“欲速則不達”,此時,林書豪才體會到這句中國成語的深刻意義。
他開始合理分配學習與訓練時間,該學習時,一定全身心地撲在學習上,學習累了再到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樣學習與打球二者相得益彰。
不僅如此,他還當上了哈佛大學校報的編輯。
與同學、老師關系融洽的林書豪,第二個賽季出場時間飆升到31分鐘,場均得分也達到
【第12句】:6分。
第四個賽季,林書豪已經成為絕對主力,得分、助攻和搶斷都排球隊第一。
2009年,林書豪在對康涅狄格大學的比賽中獨得30分;三天后他又拿下25分,連續第二年擊敗波士頓學院。
7勝2負的開局創下哈佛大學男籃25年最佳戰績。
一個身高僅有
【第1句】:91米的華裔后衛成為比賽主宰,NCAA賽場上似乎還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林書豪征服了美國籃壇。
那些曾經對他冷嘲熱諷的人也成了他的擁躉者,他終于用成績贏回尊嚴。
2010年7月22日,林書豪正式與金州勇士簽約,踏入了自己和父親夢想中的殿堂——NBA。
雖然在這個籃球殿堂里幾經波折,但父親教給他的人生信條始終支撐著他,終于在本賽季,林書豪迎來了化繭為蝶的最后轉變。
剛進大學的林書豪,面對的是“亞洲人打不好籃球”的歧視,更重要的是,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許多陌生的人。
父親讓兒子先完成學業,乍看之下仿佛在回避問題,但又寓意深長。
結果,林書豪一方面讓學業與籃球形成互補與激勵,同時又融入環境,恰恰印證了中國“以退為進”的哲理。
遇到瓶頸時,退一步或跳出來,往往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糟糕。
2024年夏天如果馬刺有了林書豪奪得總冠軍的機率有幾大
2024年馬刺現有的陣容已經是奪冠大熱了,控衛方面確實人員不足,不過目前的消息是傾向德爾菲諾和莫-威廉姆斯,沒有簽林書豪的意思。
不過如果林書豪真能加盟的話,確實馬刺能夠進一步提高。
為什么林書豪的報道那么少,不公平,他打得那么好,易帝得兩分都長篇...
畢竟易建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林是美籍華人,還是臺灣的,而且也沒有刻意回避啊,沒反應過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