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年俗的感悟,100字內
【臘八節,年味漸濃】進入臘月,臘八節如期而至,家鄉人都要喝上一碗自家秘制的“臘八粥”。
為了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勤勞迷信的大人,都會從附近的河里撈一大塊冰置于院落的某處,待冰塊中出現形如麥粒、豆粒、蕎麥、糜、谷子的模樣,預為五谷豐登的象征。
婦人們再以大米小米為主料,拌以玉米、扁豆、桃仁、杏仁等佐料,置于自家最大的一口鍋中以溫火慢熬,待時間足夠,旺火也漸滅,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形色俱成,然后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前,一碗一碗喝,一碗一碗品。
喝剩下的也沒有浪費的份,按份喂給豬、牛、羊喝,寄寓來年六畜興旺、百業順心。
過了臘八節,遍布大街小巷的“年味”愈漸濃厚,村頭巷尾,房前屋后,張燈結彩,采集年貨,剪窗花紙,一個個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以感恩為主題 以年味年俗為題材的高中作文800字
年味年俗年韻年迎年歡賞餐賞景賞情賞人賞心
安徽合肥年俗年味作文
家鄉的年俗很美,家鄉的年俗在農家人的廚房里,青煙裊裊的煙囪飄逸著迷人的年味。
溫暖、祥和的氣氛籠罩著隆冬時節的村莊,別有一番鄉土風情。
此情此景,不由讓我穿越回了天真可愛的童年時代,昨日歷歷在目。
磨刀霍霍殺豬過年。
小時候,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家總要殺豬的。
每年的春天,娘總是要買兩頭黑毛豬,一頭到年根底賣掉,一頭殺掉過年用。
臘月二十五,娘請來殺豬匠二狗哥為我家殺豬。
麻利的二狗哥跳進豬圈,兩手一較勁,就把一百多斤的豬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綁起來。
黑家伙不停地嘶叫著,向二狗哥發著抗議。
但它也許忘記了,“豬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給人類的福利。
早已備好的一鍋熱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滾著。
不一會兒功夫,二狗哥就把一頭豬大卸了八塊。
娘把其中的一塊兒大約有10斤的肉塊作為二狗哥的辛勞費。
我和一群淘氣的小伙伴沒有被殺豬的過程吸引。
等著纏著二狗哥為我們取出“豬尿泡”,然后,靠他那豐足的肺活量把“豬尿泡”吹起來,“豬尿泡”鼓脹成了一個大氣球,然后,娘用繩子把它扎起來,掛在陰涼處風干。
那時,我們的玩具少,這所謂的球就成了小伙伴們年間的玩具,一群搗亂小子圍著 “足球”,跑滿大街小巷。
殺完豬,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
按照親戚的戶數,娘把豬肉分成若干份。
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來,來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長的時間。
從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開始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親戚,總是要拜訪的。
大年初二,外甥給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
初三是侄子給姑姑拜年。
初四,爹娘總是要帶著我們去到姥爺姥娘家走一圈。
“一個女婿半個兒,女兒是娘的貼心小棉襖”,爹要做女婿應盡的義務,娘要做女兒應盡的孝心。
( 文章閱讀網: )煮熟的肥腸、心肝肺,那是我們兄弟的所愛,香的流油,香的整個村莊都在流口水。
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是我們最解饞的時候,在那個年代,過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干糧。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家家戶戶發面蒸干糧,準備過年的吃食。
為了圖個來年有個好兆頭,家鄉人總是要把年干糧,蒸很多很多。
我印象中,娘總是要用掛在過道里的柳條簸籮,蒸上滿滿的一簸籮各種樣式的干糧,有棗卷、米團子。
棗卷是白面的。
米團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參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餡,還有甜甜的豆餡。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
”每年春天,娘總是要在菜地里種下幾棵南瓜的。
秋收過后,在娘的精心保護下,南瓜熬到過年。
娘邊包包子,邊念叨著這句話。
我知道的,這是盼望著家人每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
豆餡兒是用紅小豆紅棗蒸熟后,弄成棗泥豆泥餡兒做成包子。
弄豆餡兒時,我總是圍在鍋臺邊,等待著豆餡兒的出鍋,嘴饞的我總是在奶奶的疼愛下,瓦上一小碗兒讓我吃個夠。
過了二月二,這年就過完了。
過年的干糧,總是要吃到出正月,因為沒有保鮮的冰箱,天氣轉暖過年的剩余干糧,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長出了綠毛毛。
吃罷餃子遍村拜年。
“圣嬌嬌”,取得“剩餃子”的諧音。
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說有笑。
家家戶戶的女人家都要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搟皮的搟皮,包餡的包餡,要包出很多篦子餃子,放在過道的陰涼處。
我家的輩分在村里是比較大的,所以給奶奶拜年的比較多。
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剛蒙蒙亮,院子傳來一陣陣嘈雜聲。
“奶奶,包好餃子了嗎
我們給您拜年了。
”在一伙伙兒人群的喧鬧聲中,我從酣夢中醒來。
從被窩里向屋外窺探著。
在嘈雜的喧鬧聲中,我歡快地從炕上爬起來,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
我們幾個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嬸們的后面看熱鬧,也會不斷遭到爹娘的阻擋。
這時,奶奶會出來打圓場,讓我們跟在后面跑著。
自然到了那些爺爺奶奶大娘大叔家,會得到很好吃的糖果。
五顏六色的糖紙成了我和哥的寶貝。
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里。
年結解恩仇常笑在。
年結在家鄉人心里是一個灑脫的時刻。
街坊鄰居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兩口誤解鬧分居……年結就是彼此間互諒互讓互愛的時候,通過長輩的說和,恩仇沒了。
兄弟情在,夫妻情親,年讓一家人又團圓了。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鄰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幾杯。
說一說一年的快樂,傾訴一下上年的不滿不理解。
一年有個好兆頭,從頭再來,舊年翻過去了。
什么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讓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幼時的記憶,已屬昨日。
奶奶已故去了,我也進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兒女們也經過了我的兒時。
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豬,也不再宰豬。
如今的肉食店,各種豬肉更是多之又多。
平常日子的吃喝和過年也沒啥區別,父老鄉親們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當年的香香肥豬肉。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我懷戀童年的年俗,那時的年味那樣的香甜,那樣的濃,飄逸著鄉土氣息,父老鄉親間容有的是一種淳樸的鄉情。
寫對年俗文化的日記一篇
今天大年初五,也叫破五。
我們這里的年俗是放鞭炮嘣四窮,打掃衛生去晦氣,吃餃子縫小人嘴,我向來不怎么墨守陳規,沒有太多的講究,不過我盡量的做得與傳統習俗吻合,畢竟隨大溜不挨揍。
都說今天是黒道義,不宜出門。
十幾年前我家老爺子和他母親去內蒙看姨姨,是破五這天出發的,結果長途奔波勞頓,氣候嚴寒,導致腦血栓,一病不起,直到駕鶴西去。
家人都埋怨老爺子不應該在這天出遠門。
多少年過去了,我依舊記憶猶新,從此和少在初五這天遠行。
其實在乎的人,小心謹慎,不講究的人也沒有那么多回事。
總記得在這一天我奶奶在穿著青色斜襟褂子,擰著大腳丫子在這個神靈前供香供香,在那個神靈前供香供香,口中念念有詞,很虔誠的祈禱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人健康平安之類的祝福,插插香,點點蠟,燒燒紙,把一年的倒霉的晦氣燒掉。
以后漸漸知道初五老老實實的在家呆著。
因為是黒道義,諸事不宜。
嘻嘻。
怪不得現在流行“三六九往外走”呢
近途總還可以的,我看街上車輛行人很多,馬路上南來北往的來回穿梭,沒有太多的人記得那么多禁忌,老輩子流傳下來的東西,未必不是糟粕。
我發現小區里走親訪友的人很多,我今天招待了一天娘家人,在廚房里倒騰了一天吃的,累得我腰酸背痛。
這是必須的,娘家人,再累也不嫌棄。
我一早就開始忙碌,擇菜洗菜炒菜,幾個涼菜。
幾個熱菜,沒有人給當下手,打電話喊我姐姐來,她上班去了。
先生到汽車站接兒子去了,兒子的女朋友過來了,還帶來一箱西鳳酒,算我家客人有口福,我也品了幾盅,心里美滋滋的,嘿嘿,酒不醉人人自醉。
早晨我晨練回來,徹底掃了掃屋地,把垃圾掂下去,把一年的污穢統統地扔走,在各個神靈處,插了香,點了蠟,燒了紙,意思是燒掉晦氣,打開窗戶,讓明媚的陽光照進來。
下午包餃子,算調的餡,新鮮。
至于傳統的捏小人嘴,沒有想過那么多,只是煮餃子時破了兩個,心里犯嘀咕,兔年里會不會遇到小人,真的很難說,不過我還是信奉那句格言: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餃子,美食,北方人哪個不愛吃
母親來我家,出乎意料。
她說只要腿腳還好,就爭取多來,不管哪一天,何況蹬蹬三輪車還能練腿
母親七十了,精神很矍鑠,什么家務活都能做,就是動作慢一些。
兩個外甥和我都很親,老大還記得我沒有結婚的時候,給他買大公雞玩具,餐桌上一個勁的給我敬酒。
老二呢,我做過他三年的班主任,對我親中帶畏,正上大三的外甥女給我無拘無束,一直和侄兒在電腦上倒騰個沒完。
母親和弟侄們,回去的時候,天色已黑,我有些擔心,等弟妹打回平安電話,我才長出了一口氣。
今天本來蠻好的,可我家那東西喝了兩盅,就體力不支了,多虧對門鄰居幫忙,才平安到家。
初五過去了,年味漸過漸淡,明天還得串親戚,不爽。
怎樣才能使年俗生生不息,年味回味無窮
- 只有讓傳統的闔家團圓、守歲祈福、拜年賀歲等儀式感的回歸,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無窮。
儀式感會給人以心理暗示:
微信紅包 是添了年味還是損了年俗
我個人覺得,這和年味沒有關系,年味淡了 不是微信的錯 時代在變 90后 00后都在變 和我們已經已近有太多的不同,社會環境 風氣也變了 牽強的說上微信,太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