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雄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5篇)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英雄。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英雄,他或許驚天動地,或許平凡無奇,但一定是我們心中最尊敬、最偉大的一個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以英雄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以英雄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有一個人固守著他四個字的英雄之道。因了這四個字,他馳騁沙場;因了這四個字,他飛馬回朝;因了這四個字,他為后世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英雄身影!
那四個字是:精忠報國。而他,就是岳飛!
猶記得,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年,勤學苦練、聞雞起舞,只為了母親用顫抖的雙手刺下了他一生的信念——精忠報國。
轉眼間,當年的湯陰少年早已從軍數載,一桿紅纓轉戰南北。就算六月的溫度燒去了朱仙鎮的色彩,呼嘯的狂風遁去了胡人的腥膻,也有他迎著風飄展的鮮紅旗幟。在他心中早已堅定了那一腔熱血要灑滿山河的矢志不渝。他在用他年輕的.生命完成著那個他從小的夢想——精忠報國!
想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卻不曾想自己曾滿腔熱血寫下的一篇《滿江紅》終給自己帶來了災禍。驛道之上,那飛來的十二道金牌阻了他收復大宋失地的夢想。不是沒有猶豫,不是不知道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他手中撐握著大宋最精銳的部隊,他完全可以“斬木為兵,揭桿為旗”自己為王,親自指點江山。可是,他是岳飛啊!背后的四個大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精忠報國!
他不是沒有恨,然而他恨的是不能再為祖國效力;恨的是“靖康恥猶未雪”;恨的是不能“駕長車中踏破賀蘭山闕”;恨的是不能“收拾舊山河”;恨的是不能將自己最后一點熱血灑在沙場上!他的恨如此冗長,如此忠烈。摸著背上的大字,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精忠報國。泰然自若地安排著下屬,不管他們臉上的悲痛。望著昔日的戰場,他的眼中也是一片蒼涼。“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策馬揚鞭,留給后人一個傲然的身影。那偉岸的背影消失在天際時又幻化成了他的英雄之道——精忠報國!
好一個岳飛!他灑下了他年輕的熱血光輝了一頁悲痛的歷史;他用他堅毅的目光豐滿了一個將朽的朝庭的形象;他留下了他那用一生去完成的英雄之道——精忠報國,為后世多少人指明了未來的方向!
歷史的長河,淙淙流淌,從不曾停留。可是岳飛那一片赤膽忠心卻深刻地留在了我們心中,使我們明白有一條成為英雄的道路叫做精忠報國!
【篇二】以英雄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
古往今來,說到英雄這個詞,大家首先映入腦簾的是戰場殺敵的士兵、抗洪救災的官民。但為何一個文人不能成為英雄呢?我認為是可以的。何況戰場上還有逃兵呢!試問哪個名垂青史的文人是沒有氣概的?那些文人有意志、有骨氣,又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梁,這才是英雄!
如果將武將比作男子,將文人比作女子,那么“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恰能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史記》的宗旨,也是司馬遷畢生的追求。年輕時,司馬遷已經走遍中華大地,日日夜夜地撰寫史書。當他父親司馬談走后,他便愈加認真,經常挑燈整夜,這種意志真是“舍他其誰”!雖然他后來遭受酷刑,但他并沒有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堅定,忍辱負重,一心執筆于寫書創作,最終完成這本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文人的意志在司馬遷身上得以體現。這是英雄的意志!
“醉里挑燈看劍”是辛棄疾的名句。雖說他是一個詞人,但他的武藝卻很高超。他詞里的“劍”就足以表明他的雄心和他的骨氣。在南宗時,金兵入侵中原,朝中多數人主和,而他卻是主戰,并要親自上戰場。他曾率領50名騎兵,沖進金軍5萬人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安然而歸。
這就是英雄的骨氣!
有骨氣就要挺起脊梁!魯迅先生曾赴日學醫,但面對日本人的行為和那些清朝的“標致極了”,他忍無可忍,便棄醫從文,以筆桿子當武器,擊倒那些官僚主義,喚醒沉睡的人民!魯迅先生將一生的精力都奉獻于創作,甚至連喝咖啡的時間也用來寫文章,這一篇篇文章刊印于市,喚醒了人民的意志和骨氣,更是挺起了中國人自己的脊梁!這才是民族英雄!
他們雖是文人,但卻不輸武將!
英雄并非只在戰場殺敵,也在精神層面上展意志,顯骨氣,挺脊梁。這樣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篇三】以英雄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
“贈人改魂,手有余香。”袁爺爺走了,但他的氣息永在。
20__年北京時間下午十三點零七分,傳來噩耗:國家院士袁隆平去世。生病前幾日還奮戰于海南試驗田,享年91。表爺爺總是這樣“默默無聞”。當年他發現并發明秈型雜交水稻時,起初也是無聞,后而驚人。現如今,他病了的消息還未傳來,就先離開了。
“我是人,我就得吃飯。”“只有袁隆平才能說我胖,因為我吃他家糧食了。”當初紅了整個社發網絡的句子又再次被翻起,想到這,人們能感度到的只有悲痛。那一日,袁先生穿戴著鮮艷的五星紅永遠地躺在了冰冷的棺材里。
五月,春天的花,該謝得都謝了,卻不知這個五月,花兒們牽著袁老的手走了。
“我行起幾千里來到這他最后一程。”一位農學院的學生哽咽地說。他的臉是紅的,心也是紅的。他覺得他會帶著老“禾下乘涼”與“遍地稻花”走下去的,他是五月里的余香。
袁老走了,但他的團隊還在,他的學生,那些下田的學生都還在。袁老送去了春日最后一抹光彩,但深知,稻花還未開。那送他的,悼他的,愛他的人們啊!用衣袖擦了擦淚水,在送了袁老最后一程后,接過了稻苗,開始下一班的接力,他們都深知,袁老先生為他們建立了一座標桿,而他們要打造一片高原。“稻兒”走了,“花兒”走了,“氣息”還在這里。他們與我們都堅信;多吃一口米,多出一份力,這些都是稻花的余香。
萬人送行是壯闊的,但送袁隆平是平凡的。孩子們掀起袖子,卷起褲卷,禾下乘涼步步接進。掀開幾日前的畫冊,驚天動地,掀開某年后的畫冊,可見一位老者指點著開滿花的稻兒,那稻兒比人還高,那位老者的背影很是清晰,田埂上老的,壯的,少的笑嘻嘻。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飯不忘袁隆平。
英雄再無音信,但到處都是他來過的痕跡。
上一篇:家長會校長講話稿致辭【四篇】
下一篇:清潔工作檢查(合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