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作者從看花中獲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下去,不要失去生活的希望。
關于槐花的人生感言
又到槐花飄香時
昨晚睡前,在心里提醒自己:快到母親節了,記著給媽媽打個問候電話,再叮囑妹妹陪媽媽逛街、吃飯。
這一提醒的直接結果是:失眠了。
一晚上,迷迷糊糊中都在回想媽媽和與她有關的一切。
窗外鳥聲啁啾,晨曦初露,睡神依然渺茫無蹤,索性起床。
多日沒看幾個朋友的博客了,他們近來怎樣呢
平素里各人忙各人的,打電話又怕時機不當擾亂對方生活秩序,好在網絡讓天涯若比鄰,博客宛如紙上家園,朋友之間相互探望、交流倒也方便了許多。
打開師姐的博客,看到一幅槐花圖片和一段與槐花有關的記憶:“對槐花別有情愫,是因為母親。
母親就是在五月的今天走的。
送別母親的時候,正有槐花盛開,繁蕪的花串層層相疊,懸于枝間,潔白成漫天的哀傷。
有風暗起,花香陣陣襲人,仿佛是母親不忍離去的留戀。
送走了母親,我從此成了沒娘的孩子,故鄉更加遙遠,槐香卻從此縈繞于記憶。
”感動唏噓。
宇宙浩渺。
自然中的一景一物,生活中的一地一隅、一人一事,當它們與個體生命交會時,呈現在彼此心版上的景觀和感受有時大相徑庭,所謂各花入各眼。
原本無異的花花草草、尋常景物和場所便有了別樣滋味。
時光飛逝,在記憶深處劃下重痕的景物與場所,再邂逅時,曾經的人事與感受便春潮般地涌過來。
和師姐一樣,我的記憶里也搖曳著槐花的影子,不一樣的是它所鏈接的是生活和沉淀在記憶里的情愫。
北方人喜歡吃蒸菜,榆錢兒、苜蓿、萵筍葉子等,淋上素油,加點調料,和面粉拌在一起,上鍋蒸好后澆上蒜泥、辣油和香醋調制的汁兒,就是一種很好的吃食。
韭菜、蘿卜、芹菜……在故鄉,似乎各種菜都可以這么做。
記憶中,讀初中時似乎還在一個同學家吃過泡桐花蒸菜。
春天,百花綻放,就地取材,就成了盤中餐。
北方干旱,適合槐花生長。
時序進入五月,田邊村頭的槐花探出了頭,還未綻放就已花氣襲人,香動四野。
現在想來,在各種蒸菜中我偏愛槐花,或許是因為它比其他花甜香,滿足了幼年的我對與花香有關的浪漫和愛情的空想。
我曾經和小伙伴用針線把捋下來的槐花花苞穿成項鏈和花環套在頸項上,戴在頭上。
我不屬猴,小時候卻擅長爬樹。
大一那年,灞橋的桃花開了,菁的父母邀我們宿舍同學去賞花。
幾十畝的桃花恣意怒放,映紅了半邊天,蔚為壯觀。
桃花妖嬈的姿態誘惑了八個花季女生,清空了初入中文系的文藝青年剛培養起來的矜持和做作,我舊習復發,噌噌噌幾下子爬上樹,想與桃花融為一體,還一點兒也不淑女地大喊菁的爸爸為我拍照。
日后翻開那天的照片,我的表情是八姐妹中最沒涵養的。
自忖:平時至于那么束縛和壓抑嗎
犯得著得了大自然的解放令便跟綻放的花兒比瘋狂
那次成為我爬樹史的絕唱。
記得槐花初放時,鄰居們聚在一起,分工協作。
樹上的人折下槐枝,樹下的人把它搬到一邊。
相比之下,捋槐花最慢,需要人手多。
人盡其才,通常我的崗位在樹上。
花樹繁盛,不消幾下子就滿兜滿懷了。
我卻并不急著下來,待在樹上遠眺了望。
樹下捋槐花的人也不趕著手中的活兒,一副消停、閑適的樣子,與其說邊干活邊聊天,不如說聊天時捎帶著干活。
在樹上,遠看,俯視,處處安然祥和。
那是我親歷的田園生活,后來生活場景轉化,兒時生活發酵成記憶。
去鄉二十余載,竟再也沒見過昔日場景,更不要說重歷當年。
槐花醉人的香氣一直埋伏在心里綿延到現在,歷久彌醇。
年年五月,思念如故。
去年春三月出差去西安,老同學約吃飯時問我有什么要求,我回復:地道的陜西小吃。
又借機回了一趟故鄉,大妹妹親自上陣,做了苜蓿菜卷兒;小妹妹的婆婆蒸了榆錢兒、茵陳。
在南京,即便傾盡千金也不能買來那些不能移植的吃食。
盡管幾乎每年都返鄉,可不是暑假就是寒假,囿于季節,有些原料不在期上。
回想起來,這是離鄉后第一次在春天回家。
正當其時,足夠的鄉土味道紓解了壓在心底多年的渴望。
遺憾的是,還不到槐花吐苞的季節。
或許是去年春天回家時我面對闕如多年吃食時的稱意和迷醉激發了媽媽的心緒,有一天,我收到了媽媽寄來的包裹。
打開一看,哇,是槐花
滿屋子里頓時充溢著花香,浸染了母愛的家也立刻溫潤了許多。
曬干后的槐花色澤、味道都沒法和現采的比,但卻可以聊解心念。
劉義慶《世說新語
識鑒》里記載:晉人張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念故鄉吳中的莼菜羹、鱸魚膾,于是感慨: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繼而起駕歸鄉。
鱸魚之思就成了賦歸之典。
后來,張季鷹效力的齊王政權垮臺,他因而躲過一劫。
有人嘆服他未卜先知的明智。
在《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里,金兵進犯,流落江南的抗戰派辛棄疾卻否定了張季鷹的選擇——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無需像張季鷹那樣,等到官場危機四伏了才念起故鄉莼菜鱸魚。
因為張季鷹的鱸魚和陶淵明的田園都只是個象征,比照著他們追逐過、得志過、掙扎過、恐懼過最終棄絕了的官場。
而對于我,童年那些美麗的生命場景已經交融在生命里,我在哪里,它們在哪里。
因為我實實在在聆聽過槐葉兒顫動的聲音,細嗅過槐花兒流溢的香氣,品嘗過各種蒸菜的美味,承受并繼續感動著以無數佳肴喂養我的媽媽所給予的情懷,那不能復制的味道和蜜愛,在故鄉,在遠方……
桂花雨里的遙念表達了什么人生感悟
課文的題目給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于故鄉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 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后寫了離開家鄉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讀著這篇文章,感覺到桂花的香氣彌漫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思鄉情也縈繞在心頭,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且溢滿字里行間.
【第2句】: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節的束縛,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 ②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 “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事實上,是不是像母親說的這樣呢?我們不妨看一看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那么,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樣呢?“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顯然,從香氣上看,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小山上因為樹多,更顯得濃郁.那,為什么母親要這樣說呢?“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我們不能無視這個“又”字.這個“又”字說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只是這次母親的話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話,卻傳遞出了作者對故鄉桂花的深深懷念.家鄉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樂連在一起的,那種“搖花樂”和桂花雨已植進了她的生命,成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記憶.這恐怕是作者難忘家鄉桂花的真正原因.
丁香結作者什么的人生感悟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我們既要有賞花的情調,又要有解結的心智。
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仿照紫藤蘿瀑布寫一篇花的文章 并寫出對人生的感悟
梅梅花,是極平凡的。
贊嘆波瀾壯闊海,有人欣賞廣闊無邊的天空,有人稱贊聳入的樹木,也有人感慨琳瑯滿目的特產。
而我,卻喜歡這默默無聞的梅花。
梅花不及牡丹的國色天香,月季的嬌艷浮華,玫瑰的姹紫嫣紅,荷花的高貴典雅。
但是,我卻更喜歡這凌霜傲雪的梅花。
冬天,寒冷把雪花帶到人間大地上,光禿禿的山白了,落光葉子的大樹白了,門前的大路也白了。
只有遠處的寒山上,一棵棵梅樹依稀可見,結出了一個個花骨朵,等待著寒風含苞欲放。
雪依然下著,風依舊刮著,在這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季節,只有梅花傲然怒放。
一朵朵五彩繽紛的小花白的像雪,紅的似火,黃的賽金,粉的如霞……在寒風中翩翩起舞,冰心玉骨。
細細一聞,一股香氣不禁迎面撲來,馨香陣陣,淡雅清新,頓時使人感到心曠神怡……“梅花香自苦寒來”,吹拂梅花的是凜冽的寒風;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殘陽;滋潤梅花的是殘雪的雨露。
但屹立在山頂的梅花又是那樣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
關于人生感悟的四字詞
母愛伴我成長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母親對我的的愛就像水一樣無處不在。
每每我遇到困難、陷入低谷時,媽媽總會耐心地幫助我。
她像是春天里的風,輕輕地吹拂著孩童的臉龐,使人神怡;她像是夏日里的雨,滋潤干渴的我們,給我們生的力量和希望;她像是秋季里的夕陽,在最后時刻也會貢獻出一點火熱,溫暖大地;她像是隆冬里的火爐,竭盡全力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幫助人們度過一個春天般的嚴冬,她像像是一劑不苦口的良藥,激勵我成長
下午就要期末考試了,可是前幾次的模擬考試我都沒考好,計算題總是錯,我拿著滿是叉的卷子,呆呆地望著天空,難道洗澡時我腦袋里進了點水
哎
我垂頭喪氣地走出了房間,一本正經地對媽媽說:“媽,這次考試我有預感,肯定考不好。
怎么辦
” “喲
”媽媽說,“今兒不符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