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家禪語】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施分為三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三、法教布施。
【第2句】:無義不誠信,欺妄好斗爭,當知遠離此,近愚與罪多。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斗ň浣洝肪硐拢览?/p>
【第3句】:十五、安忍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对鲆话⒑洝肪矶錾掀纺苄腥陶?,方可名為有力大人?!端氖陆洝?/p>
【第4句】: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秹洝ぐ闳舻诙?/p>
【第5句】:【禪心佛語】人們在保持本來面目的時候,絕對不會是可笑的;只有在裝腔作勢的時候,他們才是可笑的。
【第6句】:有一句話說得好:“學藝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無論學做什么工作,有關這項工作的知識總是容易掌握,功夫卻不是可以學到的,一定要下苦工夫練習。
【第7句】:【圣經文案】272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圣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并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14:26)
【第8句】:超越愛欲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的;愛欲愈熾,貪念也愈多。
【第9句】:我喜歡這光陰里的人或者事,滾滾紅塵,人講人緣,物講物緣,緣來緣去,我已經知道,那屬于我的,都將是好光陰,即使悲欣交集,我亦會珍惜。
【第10句】:【禪語人生】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第11句】: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怎樣欣賞虛幻世界的美景?佛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督饎偨洝さ谌贰?/p>
【第12句】:【禪心佛語】如果你容不下我,說明不是你的心胸太狹小,就是我的人格太偉大。
【第13句】:無明火:人心常在愚昧癡迷中,人我是非糾結、事理不明,時常爭長計短。若不明道理,生活就不能踏實,心靈便會空虛,整天性惶恐恐、動蕩不安。
【第14句】:【禪語人生】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第15句】:【禪心佛語】掃除塵跡入山林。如幻林間伴野禽。懶慣云山閑似我。覺來宇宙小于心。萬緣頓息息何住。一念皆空空自吟。此徑已通前后際。和光混俗罕知音。
【第16句】:理想便是希望,是力量和快樂的源泉。一個人的理想可以不遠大,卻不可缺少,否則生活就會沒有目標,以至于一生碌碌無為。
【第17句】:【佛心禪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哪有收獲。不勞而獲,心何以安?
【第18句】:外柔內忍,養身之氣,利己救人;好勇斗狠,暴躁怒氣,則損人傷已。須知嗔恨心甚于猛火,財物失去仍可復得;人格若自我破壞,則萬劫不復!
【第19句】:【禪語人生】我們都有一個通?。菏サ牟胖勒湎?,才想要挽回,有的事情是可挽回,有的則是一去不復返。
【第20句】:【禪語人生】要將議論的眼光放置在別人身上時,不妨先看看自己,這樣,你所說出的話,將會中肯些。
【第21句】:青春的散場,空氣中彌漫別離的味道這禪聲裊裊的夏天又有一群人忙碌著紀念往事。
【第22句】:【佛心禪語】自私—是一種慢性毒藥。一旦上癮,即不能自制,倘至飽和的程度,會使人生充滿痛苦與失望,終歸毀滅。
【第23句】:學佛者,道心不可斷。道心斷,明燈暗;明燈暗,智慧失,就會招來障礙道業的因。修行人當看好心念,莫讓外境滅了心中的明燈。
【第24句】:【禪心佛語】經常罵人的人,憤怒一定是充滿他的內心的。所以,當我們對他人說好話的時候,首先喜悅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首先受到損害的也是我們自己。
【第25句】:【佛心禪語】最快的腳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續;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三、寧愿保持沉默讓人看起來像個傻子,也不要一開口就證明確實是個傻子。
【第26句】:人常常因一念偏差而舍棄互愛互助的人生,變成貪求取奪、嗔恨殘害的人生。追根究柢,都是因貪求名利、欲樂而蒙蔽自己清凈的本性。
【第27句】:【禪語人生】胸懷是委屈撐出來的;煩惱是自己想出來的;痛苦是與人比出來的;疾病是惡習造出來的;心態是經歷煉出來的;快樂是知足養出來的;健康是活動練出來的。
【第28句】:【禪心佛語】清明至,祭先祖。攜家人,去掃墓。緬懷意,深情訴。人生路,莫停步。勤梳理,多回顧。平常心,把握住。柳色新,春莫負。多保重,情如故。
【第29句】:應勤修愍破戒者,謂以大慈悲,拔濟犯罪,安置菩薩凈戒中故?!八氖A嚴”卷三十一
【第30句】:【禪語人生】要知道,食物就像藥物,都是在情欲與貪欲之外,它并不是為了力量,也不為夸耀,或心智的擴充,它只是為支持你的身軀。
【第31句】:【禪語人生】我們對于佛法的道理學得越深,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平靜,凡事我們就會越來越有智慧地去處理。
【第32句】:【佛心禪語】不主動找你,不是因為你不重要,是我不知道我重不重要。
【第33句】: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一日爭的對象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時,爭就成為一個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第34句】:【禪心佛語】如果難過,就努力抬頭望天空吧,望著望著就忘了。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
【第35句】:【禪語感悟】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人生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
【第36句】:學道之士,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下一分篤實苦切功夫,如登萬仞高山,不至極頂不已,步步努力,心心不退?!逗┥嚼先藟粲稳?/p>
【第37句】:布施越多,得到越多高尚的人施舍東西時,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舍所產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
【第38句】:【禪語人生】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于是窮人。
【第39句】:【佛家禪語】利用時間體會人生,融會道理,不但能成就自己也能幫助他人。
【第40句】:【禪心佛語】人生有多重的選擇,有人畢生以積沙囤積,建構他自己的獨享樂園,也有人用布施分享,于眾生的身心眉眼里,遍處成凈土,步步生蓮花。
【第41句】:【佛心禪語】大波浪接著說:“當你認識清楚你的本體就是‘水’的時候,你就不會再為波浪形體而迷惑,那么,你就不會再覺得痛苦了。”
【第42句】:【經典佛語】“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毛尾則能驚速察御者心,遲速左右”——世間第二良馬。
【第43句】:【禪語人生】我佛原為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
【第44句】:【禪心佛語】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第45句】:【禪心佛語】舍得應是一種好的信念,也是一種功德。如果把握的好,就會因此而官運亨通,生意興隆,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事業大成。
【第46句】:【禪心佛語】如果人能夠平心靜氣地思考問題,就會降低誤判的風險,消除很多誤解和矛盾。
【第47句】:【禪語人生】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無掛礙;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掛礙。
【第48句】:這其中的區別就在于能否駕馭好自己的心。習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對待世間無常,反而能夠得到解脫。
【第49句】:真正傳統的道家思想,如老子、莊子等,其道德及哲學性的教育,亦流傳于后世。
【第50句】: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靈魂,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致質變,使這個人最后跳進犯罪的泥坑,成為可恥的罪人。
【第51句】:【禪心佛語】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第52句】:【禪心佛語】若以靜處為是鬧處為非,則是壞世間相而求佛相。離生滅而求寂滅。
【第53句】:【佛心禪語】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不幸。一個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無價值。
【第54句】:【佛心禪語】不要太能“說”了,小心嚇著別人,說話注意把握分寸,過分恭敬等于警戒,恭維恰當,人人愛聽,不做沒有意義的爭論,抱怨連連,讓人忍無可忍。
【第55句】:三、不能代轉眾生業:眾生業報,自食其果,絕無他作我受之理;如我吃飯、他人難腹飽,他飲毒、我也不能代亡,其理如一。
【第56句】:【經典佛語】“道”實際上就隱藏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之中,關鍵在于我們愿不愿意去思考,去領悟。
【第57句】:人心有五種病——“貪、嗔、癡、慢、疑”;諸多苦惱及罪業,皆起于對“五欲”的貪著。五欲去除則能啟發良知,開展良能。何謂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愛欲。
【第58句】:【禪心佛語】人的心境像鏡子,鏡面干凈,反映的事物就清晰;心境清凈歡喜,平時所思、所遇也會是幸??鞓返?,這種心態我們要保持。
【第59句】:【佛心禪語】信仰是一種情感。信仰不是抽象的玄幻之物,更不是宗教的精神麻醉,而是一份扎根千千萬百姓心靈的真情實感?!叭f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p>
【第60句】: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即須發大慚愧,生大恐懼。發露陳謝,懺悔前愆。萬不可顧惜體面,隱忍不言,自誑自欺。(民國)弘一《改過經驗談》
【第61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峨s阿含經》卷九,第235經
【第62句】:【禪心佛語】佛心沒有遠近,人的愿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修成正果。
【第63句】:【君子成人之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孔子說:君子可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正相反。
【第64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酃麍鬅o量!
【第65句】:順境心不動,不喜而忘形,仍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嗔恚,還是佛念當前。
【第66句】:當我們在連續多天加班或超負荷工作后,是否能提起精神為了自己目標而繼續沖刺?
【第67句】:【禪心佛語】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F在諸圣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第68句】:當別人忽略你時,不要傷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都不可能一直陪你。當你看到別人在笑,不要以為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傷心,其實別人只是比你會掩飾。
【第69句】:【禪語人生】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氣火就都消了。
【第70句】:夫豪杰者,圣賢之基也;圣賢者,佛祖之階梯也。(明)澫益《靈峰宗論》卷二之四
【第71句】:【禪心佛語】你做你的富貴夢,我有我的窮開心,不和別人比,只求自心安。
【第72句】:【禪心佛語】沒有什么放不下的,沒有什么想不通的,本來一切都是虛假的。菩薩放下一切是一種覺悟的表現,選擇出家是一種解脫成佛的征兆。
【第73句】:【佛心禪語】辦:想做成事,光用“力”不行,還得左右都有“點”表示。
【第74句】:【禪語人生】認清煩惱的來處,請它消失在遠處。人生怎么活,量大福大,饒人失誤,諒人錯處。
【第75句】:上智厭腐身,危脆非真實,苦多而樂少,九孔無一凈。《法句經》卷下,泥洹品
【第76句】:【禪心佛語】觀照當下是修行的根本法門,我們要觀察當下每一個念頭,令善念增長,惡念消除,改善命運就在當下一念之中。
【第77句】:【禪語人生】問:一般人認為肉類比較有營養,對身體有益,請問上人您的看法如何?上人:其實并不是肉有營養,對身體有益健康。現在世界上很多吃肉的人,都生癌癥。
【第78句】: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普賢菩薩行經》
【第79句】:【禪語人生】這就是放下煩惱的心性所變現的世界,極樂世界的景致,所以,放不下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啊。
【第80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第81句】:【禪語人生】笑對生活中的困境,我們將與清風白云為伴,贏得一身自在與坦然。
【第82句】:【禪心佛語】生命總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厭生,就去超越死亡吧??吹酱蠛拥娜?,不會在意腳前的石礫。
【第83句】:【禪心佛語】感謝不愛我的人,是他讓我懂得了自愛;感謝傷害我的人,是他磨練了我的意志;感謝欺騙我的人,是他增進了我的智慧。
【第84句】: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秷A覺經》卷上
【第85句】:【佛心禪語】其實,辦不好事情,有時并不是因為做事能力差,而是因為沒有認認真真把事情做到最后,如果能一心一意做事并堅持到最后,那么,定會把事情做成做好。
【第86句】:中國古話說得好:前車之覆,后車之鑒?,F實中,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么,但時時反省卻可以使我們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第87句】:【禪心佛語】分析事理,有時候要從事情本身上去說,有時候應從道理上去理解。
【第88句】:【禪語人生】我們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我們敢面對敢承擔的時候,才沒有畏懼,才沒有恐怖。沒有畏懼感恐怖感,沒有患得患失,才沒有煩惱和痛苦。
【第89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這是一種明智之舉;同時不要貪得無厭,因為想得到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往往也越多。
【第90句】:【佛語悟道】有人問長老:“學生想認識佛,請告訴我什么是佛?”長老回答:“你這樣很象是騎在牛背上找牛。”
【第91句】:兩個聰明人商量,就會想出更好的主張,姜黃和硼砂配在一起,就會變出另一種色彩。(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92句】:【禪心佛語】該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成功的運用佛法來馴服心中的煩惱。如果任何修行產生相反的結果,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和自私心增加,這種修行就不適合自己,應該放棄。
【第93句】: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毒S摩經》卷上,弟子品
【第94句】:【禪心佛語】佛說一切法,本來是圓融的,有體系的。因為是對機說法,智慧淺薄的就認為有矛盾了。實際上,以佛的眼光看,整個說法是有一貫融會的。
【第95句】:【禪語人生】喜歡未知的刺激,喜歡默默堅持一個信念的淡定。不管是狂風暴雨,還是巨浪寒潮。都擋不住我前進的步伐。
【第96句】: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秲炂湃浣洝肪硪?,悲品
【第97句】:【禪心佛語】能夠對別人的贊嘆,不改從容。能夠對別人的粗俗,不生厭離。能夠對別人的錯誤,不生仇恨。
【第98句】:【禪語人生】緣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歡你,有的人不喜歡你,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別人嗎?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執著這些。
【第99句】:【禪語人生】有三種東西我們永遠無法抓回來—一是時間,二是已做過的事,三是機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