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生活的禪法就在于對于別人的寬宥與對自己的拯救,也是對人格的一種洞察與對生活的一種信心,生活的全部也就證明了生命的主體,人生意義的追問,不是向外的追求,而是一種內心的回歸,它是一種誠實與善意的人文情懷。
【第2句】: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要追求幸福,有一個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來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況,而是依靠內在的情況。記住:微笑能改變你的生活。
【第3句】: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華嚴經》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4句】:感恩一切順境,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靈才會獲得寧靜和安詳;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
【第5句】:以文字般若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觀照般若讓安定的心穩固,以實相般若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6句】: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明)憨山《勸世文》
【第7句】:行忍辱的人,是一個最堅強的人,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第8句】:如果于事無補,如果不能夠改變男人,那么,女人應該算好這筆賬,別讓自己無意的口頭禪變成有意的傷心話。
【第9句】:一輩子看不上別人,換一種說法就是,從來沒看清過自己。活到通透,才會把自己看得真切。通透,就是隔著前塵,把后世看到岑渺;就是隔著喧囂,把自我沉到闃寂。就是按下妄念,心無所執,就是明白什么叫非分和僭越,而從此不越雷池一步。
【第10句】:什么是無為法呢?不守什么,也不執著坐相,只打“牛”不打“車”,只修心不執身;只保持內心一貫的安詳,因為只有安詳的心態才是定慧不二的現量與證量。——耕云先生
【第11句】: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日: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日: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日: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四十二章經》
【第12句】:【最有禪意的文案】我們的行、住、坐、臥和一舉一動,有意識地去生活,是覺醒,無意識地去生活,是迷惑。悟或迷、佛或魔、涅槃或輪同,都是一念之差。006
【第13句】:多一點平和心態來看待平凡,才會獲得普通人的快樂與內心的寧靜。生命最寶貴的時光不僅屬于取得成功、受到無數贊賞的時候,更是屬于真正享受平凡的日子。
【第14句】:一個人要守本分,才能盡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卻沒有守好本分,盲目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險的。學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離開了自己的本分,修行之路就會很坎坷,煩惱也會很多。所以,大家要時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離本分,如此才能盡本事,充分發揮能力為人群服務。—證嚴法師
【第15句】: 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你的心不會安靜。心的凌亂反過來又加 重了時代的浮躁,從而造成一種惡劣循環。常言道,人作有禍,天作有 雨,時代在作,人心在作,導致天災人禍層出不窮,致使我們美麗的藍 色星球越來越黯然失色,越來越不宜居。在星際旅行還是一縷夢想的時 候,我們是否應該設法安靜?
【第16句】:【佛心禪語】 佛說:“財富是從布施中得來的。”只有適當地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 到更多。 , 放手,得救的最妙藥方 學會了“放下”的智慧,就能從根本上解脫我們自己。
【第17句】: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生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獅子吼菩薩品
【第18句】:圣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在定。——《達摩大師悟性論》
【第19句】: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圣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雜阿含經》卷十,第255經
【第20句】:生活中,有很多人往住在擁有財富時不懂珍惜,不能善用財富廣積善緣。為人處世舍不得花一分錢,活像個守財奴,有時甚至怕窮親戚上門借錢,于是整天編造自己沒錢的謊言。殊不知,當我們無數次將謊言當成事實來講時,總有一天謊言真的會變成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意念的力量無比強大。
【第21句】: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優婆塞戒經》卷三,供養三寶品
【第22句】: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凈;心清凈故身清凈;身清凈故身輕利;身清凈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華嚴經》卷六十一,入法界品
【第23句】: 佛日:“高人一等,必先低人一頭。”唯有善于低頭做人,才能在高處 成事。
【第24句】:一個人不要只追求活得瀟灑自在和健康長壽,更應該關注對社會的貢獻,給別人帶來益處,這樣,才堪稱不白活一回。逃避自己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生命就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第25句】:教法不必聽太多。若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就能啟發真正的善根。
【第26句】: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楞嚴經》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楞嚴經》
【第27句】: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贊揚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認為這種滋味吹噓的人不高尚。平靜沉著,不稱道自己的品行如何如何,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智者認為這樣的比丘高尚。《經集》第四品,第三章《邪惡八頌經》
【第28句】: 施愛與人,別只為自己著想 我們要愛整個世界,愛所有的人;只要心中有愛,一切皆在。
【第29句】:欲修佛法,當勤精進。……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30句】:哪怕只有1%的可能,只要你經過周密安排把握住了,你賺錢的機會就是100%。
【第31句】:苦苦地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謂的陳年舊事,無異于自尋煩惱。
【第32句】:對任何事物沒有貪執的人,就沒有苦惱。所以我說,在這種境界里沒有憂愁,沒有激烈的情欲,也沒有失望。——《佛陀的格言》
【第33句】: 年輕時我們向往天空,希望鶴立雞群。當歲月走過,當發染 冰霜,我們才真正理解,天空為什么永恒高遠,鶴立雞群是何等寂 寞。那時花開,生命里有無窮律動,卻并不懂得人生,選擇往往對錯 各半。因為心性高遠,我們選對了飛翔;因為生活的懵懂,卻選錯了 對象。大地是雞的故鄉,天空才是鶴的天堂。
【第34句】: 我們常常會自說自話,因為每個人都天生有說話的欲望,但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心甘情愿的聽眾。自說自話者往往被人視為精神 疾病患者,其實他們大多不是,他們更接近靈魂的流浪者。
【第35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佛陀
【第36句】:淡然不一定非要修籬種田,隱居山林,而是身處紅塵紛擾也能靜下心來,心靜了才能聽到自己的心聲,才能停下來笑看風云,風雨人生,淡然在心。
【第37句】: 平常心藏于每個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 霧”所遮擋,無法見“光”而已。那些有積極人生、快意生活的人,總能 將這顆本性的平常心挖掘出來,認真體會,好好感悟,故而他們生活得無 憂無慮。
【第38句】: 資產永遠是一個變量,大商人永遠不做資產的奴隸。資產只有 源源不斷地流動,變成財富再生產的一個個上市公司,最終融入經濟 發展的洪流,惠及國家和人民,才是活的、有意義的資產,才能造就 大商人。
【第39句】: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在磨難的泥濘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那些立大志、成大事者,往往是備受磨難、備嘗艱辛而最終為上天所成全,得建豐功偉業。
【第40句】:一個內心清凈而俗事又少的人,做事情只求適應自己本性。喝酒時誰也不勸誰多喝,以各盡酒量為樂;下棋只是為了消遣,以不為一棋之爭傷和氣為勝;吹笛只是為了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講求旋律節奏。反之假如有絲毫受到世俗人情禮節的約束,就會落入煩囂塵世苦海而毫無樂趣了。
【第41句】: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圓謊不累嗎?有些人 總是在說謊付出代價之后,才會緩緩道出這個真諦。
【第42句】:已不記得從何時起一開始相信所謂的緣,是走過禪林時無意中瞥見那一朵青蓮,還是不經意間銘記你跪坐佛前誦經的安然。
【第43句】: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于周圍的環境,都是美而善的。人心要像水一樣,看似綿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沒有播下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
【第44句】:弘法者本身就是旗幟,就是標桿。旗幟要鮮明、唯一,也就是要專;不能講“圓融”,圓融來圓融去,信眾不知所從。這是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大智慧。
【第45句】:禪的“不一般”,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要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耕云先生
【第46句】:如何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未心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回視向之跋涉艱難,閑關險阻,依稀仿佛如夢中事然。——《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47句】:用慚愧的心、智慧的心、包容的心,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達到無邊佛法、無邊慈悲,完成自我消融。
【第48句】: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49句】: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滅。何以故?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王般若經》卷中
【第50句】:佛教徒對生病的態度樂觀而積極。因生病而體會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謹慎惡業,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業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愛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場修行之旅,病越久業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緣,也是不請而到的幸運。
【第51句】: 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感恩猶如心 靈的泉水,源源不斷滋潤心田,它讓生命充滿生機,洋溢朝氣,遍灑陽 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來自我們的心靈,不假外求,也不需付 出代價,關鍵只在你我一轉念之間。
【第52句】:【天天禪語】不執迷科學,不沉醉哲理,只愿證悟真諦。聞思佛陀的法教而實修實證,是凈化心靈與啟迪智慧的唯一途徑。
【第53句】:世間有情,一結斷時,余一切結皆亦隨斷,云何一結?是謂我慢。所以者何?諸所有結,細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為根,從我慢生,我慢所長。如樓觀中心,眾分所依止,中心若墜毀,余分皆墜落。如是我慢結,眾結之所依,我慢結斷時,諸結皆隨滅。《本事經》卷一
【第54句】: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么?”——《趙州真際禪師文案》
【第55句】:平凡絕非淺陋,絕非自甘平庸,更不是不思進取。生活本來就是平凡的,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承擔了責任,實現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平凡人也同樣具有魅力,平凡人同樣也是高尚的人。
【第56句】:人活到一身隱私,一開口就有秘密,就需要躲躲閃閃、遮遮掩掩,那是最不自然的活法。活到凡事問心無愧,“事無不可對人言”,那是最本真的活法。兩種活法,苦樂各異,還是本真一點比較好。
【第57句】:世間萬事,來不可阻擋,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與不幸,都只是一個過程。
【第58句】:當我們受到別人贊美的時候,如果我們謙虛對待的話,我們的福德便會更加增長;當我們受到別人贊美的時候,如果隨之生起我慢的話,我們的福德不久就會消失。
【第59句】:當我們遇到外境時,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愉快還是煩惱,都取決于自己內在的心態。分別念少,執著輕的人,即使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會很從容、善巧地化解,并從中體現出他的寬容與智慧;分別念大,執著強的人,哪怕是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使他煩悶憂郁,并導致發生害人害己的事。
【第60句】:一個人無論多么威嚴,多么排場,如果沒有愛心相伴,也只是空好看而已;一個人無論多么富足,多有地位,如果沒有智慧相隨,也只會是名利的仆人:
【第61句】: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 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第62句】:此心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擁有~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看待世間的得失,才能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太多不切實際的雜念,是我們登上人生頂峰的最大阻礙。如果能夠讓心沉下來,不因外界的干擾而動念,我們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樂也能在沉靜的瞬間自然顯現。
【第63句】:【領袖人物】 如果你能為他人的利益而站起來呼吁,如果你能把握機遇,如果你能 保持健康的身體,并且具有超人的智慧、超人的膽量,你就可能是一位領 袖型的人物。
【第64句】:【佛心禪語】 忍需要理智,更需要肚量。世上沒有不能忍之事,只有不想忍之事。
【第65句】:一個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樣博大,他就會擁有無堅不摧的巨大能量;一個人修煉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時候,心中懷著的是永恒的慈悲。
【第66句】:任何外在的力量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命運,在人生行進的途中,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的法寶,只有靠自己一點一滴、腳踏實地地積累,才能改變命運,獲得成功。
【第67句】:觀一切法皆依于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佛說寶雨經》卷二
【第68句】:人活著,不應活得那么苦悶,人死了,不應死得那么傷感,哪怕生命只一朵花開的時間,也要像花一樣燦爛地綻放。
【第69句】: 某小戶人家和一大家族毗鄰,小戶人家屋窄田瘦,大家族房 多田肥。詩書傳家的大家族品高德勛,歷來安守本分,小戶人家則總 懷小家心態,對大家族既羨又妒且恨,并常常挑釁,欲侵其屋占其 田。大家族卻一忍再忍,甚而以德報怨。一日大家族內起紛爭,小戶 家乘虛而入,雖被棒出,而賊心不死。
【第70句】: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
【第71句】: 境隨心轉,人心不好,災難就多,人心好了,災難必少。大 震是天譴,小震是警告。世人要早日破迷開悟。
【第72句】:用平靜與深刻的洞察力來滋養自己,你將能夠在今生與來世享受寧靜的滋味。你將遠離無明的饑荒,并且自然而然地想要從事禪修。
【第73句】:有時候,一個人的旅行不是去證明自己征服了什么,而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與靈魂的導引上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禪定無煩惱,心如蓮花開。有時陽光很好,有時陽光很暗,這就是生活。
【第74句】:修忍辱行就是種相好,因為能忍辱,所以他的村1貌就莊嚴;如果一個人脾氣大,相貌就丑陋。——宣化上人
【第75句】: 我們都是作繭自縛的人,有人作利繭,有人作名繭,有人作 情繭,無論作那一種繭,到頭來縛住的都是自己。我們不是圣人,更 無先知先覺,造化捉弄,難免作繭。死在繭中,還是破繭而出,則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選擇不易做到更難,搜古索今,不曾見有幾人 蝶化,唯一的蝶化還只發生在莊周夢中。
【第76句】: 英雄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平年代,鋪在路上他就是路, 砌在墻上他就是墻,不求聞達,甘于奉獻。而一旦有外敵人侵,他堅 硬的特質便展露無疑,瞬間化身戰場利器,沖鋒陷陣,勇猛無匹。
【第77句】:一個家庭,長期處于陰性場,夫妻倆一直相敬如賓,客客氣氣,平靜如水,那是很危險的事;而一個家庭,長期處于陽性場,夫妻倆整天吵吵鬧鬧,雞犬不寧,那也是很危險的事。
【第78句】: 一切靠自己雙手勞動吃飯的人,都值得尊重,因為他們至 少都具備這樣的品格:1.不依賴別人,靠自己活著;2.有自己的尊 嚴,拒絕不勞而獲;3.用汗水換來的錢,用得心安。
【第79句】:甲乙二人于交叉路口相撞。甲說:“我正直道直行,乙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乙不對。”乙同樣說:“我正直道直行,甲突然從斜邊道岔出,是甲不對。”以自為正,以他為邪,世人大抵如此。
【第80句】:主人可以隨意進入自己的房間,客人只是在外觀看、猜測。研究佛教而不真實信仰佛教的學者,只是佛門的客人,想跟著他們人佛法之門是不可能的。若跟隧佛法信仰者,即能輕松登堂人室。
【第81句】:佛日:反聞自性,只要發現了自性,自然成就無上佛道。對“反聞聞自性”一語,解家有不同意見,筆者認為,“聞”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傾聽來自心靈的聲音,但心靈中有不少雜音、噪聲,需加分隔,不受干擾,假設聽到了自性,自然了悟佛道。
【第82句】:用什么樣的方式花錢:善財利人,活財惜用財富需要施舍出去,幫助他人,同時也需要愛惜。
【第83句】:女人似水,男人似山,女人的愛柔情似水,綿長靈動;男人的愛卻是堅韌不拔,穩定如磐石。
【第84句】: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愿,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后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宜各精進,求心所愿,母得疑悔,自為過咎!《無量壽經》
【第85句】: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4經
【第86句】:蹄窩容易被水灌滿,小庫容易被財物裝滿,小塊田園容易播種,學識淺薄的人容易自滿。(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87句】:不做任何壞事,培養所有的善行,清凈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格言》
【第88句】:所謂禪在當下,就是用禪的精神、禪的方法、禪的見地、禪的功夫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當下、生活的當下。
【第89句】:零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印光法師)
【第90句】: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既是一種尋求心理安慰的形式,也是一種與天地自然溝通的渠道。天地能接收和儲存負面的能量,也能接收和儲存正面的能量。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時,自然會風調雨順;而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時,自然界也是滿目蒼涼,災害頻繁。
【第91句】:人生是一個懸念,這是人生的樂趣所在。好比一場球賽,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進球,不知道誰勝誰負,才有興趣看到終場哨聲響起。對于因果報應,沒有必要盤根問底,只要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便不會走錯方向。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可能產生重大后果
【第92句】:菩提實性是心實性,心之實性即是一切法之實性。《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卷下
【第93句】:悟字拆開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見性即見到自己生命永恒不變的屬性。——耕云先生
【第94句】:為追求快樂,而把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便會受到怨恨的困擾,最終無法擺脫怨恨。——《佛陀的格言》
【第95句】: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第96句】:【幫助別人】 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首先要幫助別人,哪怕是一句話,一個禮貌動 作。
【第97句】: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宋)黃龍慧南禪師告王安石語(《禪林寶訓》卷一)
【第98句】:立一念,信足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般舟三昧經》
【第99句】:應該尊敬長者,不妒忌,懂得按時拜見老師,抓住時機討論正法,專心聆聽精妙言辭。《經集》第二品,第九章《戒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