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的道理。禪宗也有類似的說法,“山不轉路轉,境不轉心轉”,境由心生,心乃工畫師,能畫世間萬般景象。
【第2句】:人性本善,找回一顆向善的心劉善人說:人一生的壽命是有數的,福分也是有數的。吃的、喝的、都有一定數量。我們不能被這個數拘住,我們得奪數、挪數。怎么挪?
【第3句】:聰明的人時常清除內心的污穢,就如同工匠清理銀礦中的雜質。——《佛陀的格言》
【第4句】: 薄霧飄渺了山影、湖光和鳥鳴,濕潤了我的短發、衣衫及思 緒,風搖曳在近處的枝頭,傳遞著歲月的秋涼。沒有感傷,步履輕 快,看不見的朝陽在內心彈奏弦歌,敞亮而激越,清澈而溫暖。說真 的,即使霧蒙蒙的早晨也一樣美好,你照舊可以懷想,可以希望,可 以愛,可以憧憬生命中的任何奇跡發生。
【第5句】:我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兩全其美,卻無法禪定于一夜琴聲,直至悠悠的琴聲被暗香淹沒。
【第6句】:佛經中告訴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為修行所做的付出與努力,重點都在于斷除煩惱、降伏自心與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發揮內在的潛能——愛心與智慧。這樣修行才會有實質性進展,修行才會對成就起到重大作用。無論身處逆緣還是順緣,只要我們具足正確的見地,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增長修行的助緣。
【第7句】: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重要。
【第8句】:一粒青菜種子尚能轉糞壤成青菜,化腐朽為神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佛種下在我的心地,豈不能吸收貪嗔癡三毒雜染,化為正覺菩提樹嗎?
【第9句】:以仁止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傳達出了智者對“武”字的理解。“止諍”也和“止戈”一樣,逞強好勝、以硬碰硬不是辦法,不如用忍,以和氣對怨氣,以禮貌對無禮,以謙讓心對好勝心,如此,紛爭自消,友好的關系也得以保全。
【第10句】: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第11句】:佛家是十分講究慈悲的,甚至延及所有生靈,佛法中不殺生、眾生平等的觀念都極為深刻地體現了佛法對世間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一個生命,無論其多么卑微,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12句】:在一切善惡境界上不起分別,不等于沒有分別。自性分別還是有的,只是不執著。
【第13句】:是金子,總會經過歲月的磨礪變得光彩奪目;是千里馬,也總會被伯樂發現你的價值。如果我們想通這些,時時反觀內省,汲取心靈的營養,就一定能找到屬于我們的快樂。
【第14句】:因為有癡,不能洞悉宇宙自然的真相,不能認清人生幸福的真諦,難免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認知,到頭來頭腦中必然裝滿偏見執念。
【第15句】:生命本身復雜而殘酷,但并不缺乏希望,絕望的是人們的思維。很多時候,人們不肯放手是因為等了太久、付出太多,堅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曾經的付出并非徒勞,這樣的堅持是對過去的執著,等待也是對過去的等待。
【第16句】:佛經講: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遭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的因決定的。
【第17句】:對修行不負責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到處皈依,從不修行;另一種是,從不皈依,到處學佛。
【第18句】: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憂戾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后調伏。《維摩經》卷下,香積佛品
【第19句】:于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雜阿含經》卷十,第256經
【第20句】:【窮人的10大口頭禪】①你講的我知道。但是我;②我沒辦法;③這是不可能的;④我個性不是這樣;⑤不要給我壓力;⑥那是你。我辦不到;⑦你放棄我吧;⑧人各有志;⑨我沒辦法一心二用;⑩這是我的命吧。
【第21句】: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古印度)龍樹《七十空性論》
【第22句】: 自卑的另一面是狂妄自大。山脊分水是因為它高傲,山谷蓄水是因為 它深沉。做人也一樣,不要目空一切,要謙虛。大凡驕傲之人,常常只會 看到自己的長處,并把它推向高峰,剛愎自用,任何意見都聽不進去,這 時,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第23句】:只這一顆心,就已經是一處絕塵世外的桃花源,花開花落,藏了一絲絲潛在的清高,藏了喧囂世界里那一點點禪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沒有絲毫雜念,這恬淡清閑的美情,換來的是心靈的短暫輕松。
【第24句】:人心,遠近相安,時光,濃淡相宜。有些風景要遠觀,才能美好;有些人情要淡然,才會久遠,人生平淡更持久,留白方能生遠,蓮養心中,隨遇而安,生命的最美不過是懂得的距離。
【第25句】:【禪心】愚人其實并不愚,因為他懂得最基本的趨利避害。飯菜只因多加了一把鹽而變得津津有味,鹽在其中確實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這個愚人永遠都不明白,好吃的僅僅是他面前擺放著的飯菜,鹽的作用只是讓飯菜變好吃而已。舍本逐末的做法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結果到頭來所有的苦頭還得自己品嘗。
【第26句】: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即安。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卷上,心意品
【第27句】: 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寬容也是人的一種較高的思想境界。學會寬容 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第28句】:已斷微細沉掉,心三摩地相續轉時,若起功用作行,反成三摩地之過失。修此對治,謂不作行,安住于舍。當知此舍,是舍防護功用,非舍取境之力也。(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
【第29句】:一個人面對名利的誘惑,仍能保持一顆清醒的心,不能攀爬便另尋出路,這是一種智慧。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對客觀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錢財、生死、容貌等看得很淡泊,就能夠達到超脫的精神、灑脫的境界。
【第30句】:習禪者各自檢點,可有此病?我見之患,時刻提防,否則我執逾重,煩 惱生死的束縛也將逾緊。
【第31句】:生病是對生命的反省,對身體的關照。當你躺在病床上,是為了讓你感覺上帝的存在,讓你停下來對生命系統進行維修和保養。生病其實是一種需要,平時從來不生病的人一旦進醫院就是大病,有的甚至就回不來了,所以小病小災等煩惱都是必須的,它是對生命的一種關照。
【第32句】:多數人并不向往崇高的境界,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過心靈飛越塵俗的奇妙體驗,也不相信世上還有比眼前的小樂趣更好的東西,因此缺乏向上追求的積極性。菩薩與凡夫的最大差別就在于此。良好的心理素質,穩定的情緒是人生成就的關鍵因素
【第33句】:一個人無論多么威嚴,多么排場,如果沒有愛心相伴,也只是空好看而已;一個人無論多么富足,多有地位,如果沒有智慧相隨,也只會是名利的仆人。
【第34句】:忿怒瞋法生,常如害怨敵,雖生即無住,成就最上法。《秘密集會根本續》何謂菩薩能持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瞋心皆如如。……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梵網經》卷上
【第35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無德禪師
【第36句】:如來智慧,分別三世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劫數、一切諸法,無不知者。《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37句】:不殺生即是仁,仁者愛也。萬法皆由愛心起,一切善行離不開愛,因為有仁心愛念就不忍殺生害命,進而能積極地救護一切眾生。
【第38句】:社會是由各種人組成的,人和人之間必定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在為人處世中,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方法就是理解和寬容,善于合作,善于協調并努力去施行,這樣才能打造團隊精神,為自己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第39句】:緣者是依。……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是故父母因緣生子。如是或因緣生法,是名為成。《大法鼓經》卷上
【第40句】:花草樹木的枯榮與太陽的東升西落,如晝夜的交替、四季的轉換一樣,是自然界里極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與個人際遇相聯系,人們便會生發出無限感慨。大多數人會因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傷慨嘆,但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此。
【第41句】:【最有禪意的文案】只要有信心,沒有做不好的事;只要肯忍耐,沒有擔不起的重任。
【第42句】:【禪】只有心里有陽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現實的陽光,如果連自己都常苦著臉,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終是一面鏡子,照到的是我們的影像,當我們哭泣時,生活在哭泣,當我們微笑時,生活也在微笑。
【第43句】:目前社會風氣紊亂,眾生在富足的物欲下,養成奢靡的習性;慈濟志業就是要凈化人心,將奢靡轉化為樸實,輔導人們善加運用時間做有意義的工作;如此,一來可以改善社會風氣,二來可以增進家庭幸福。
【第44句】:幸福是種心靈的狀態,能夠經過己身修行來得到。外在的財富、名聲、 社會地位和受人歡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暫來源。幸福的真正來源在于心靈, 具有涵養的心靈,才能提供真實的幸福,而每個人皆能藉由凈化心靈來開發 內心的平靜。
【第45句】: 有時候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含義精深,有時候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含 義豐富,這正是語言的魅力所在。
【第46句】:佛教的真理,是最殊勝、最高尚、最稀罕的珍寶。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因稀有,因無垢,因具勝能,因世間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終如一,故稱稀世珍寶,”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會出現、任何時代都會出現的事情,而是眾生共同的善業福報和諸佛的慈悲愿行雙方機緣相合的結果。
【第47句】:快樂與幸福來自真理。真理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然而,內在的真理,并非人人都能靠自己得到體認,而是要依止有緣的善知識,才能體認到內在心的本來面目。我們具備追求真理的條件,若不追求真理的話,失去了生為人類的高級思維的價值,豈不是非常可惜的事?這跟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呢?
【第48句】:鏡子,是用來鑒照物體影像的;但必須鏡、物相離,方能清澈映照。若物體貼鏡或塵封鏡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難清楚映照。
【第49句】: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此丘,當持凈戒,勿令毀犯。《佛遺教經》
【第50句】: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干生,終不墮惡趣。《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88經
【第51句】: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七
【第52句】:知諸眾生悉皆如幻,知諸如來悉皆如影,知諸界趣業行受生悉皆如夢,知諸世間所現果報如鏡中像,知諸世間諸有生起如熱時焰,知諸國土依心想住悉如變化。“四十華嚴”卷二
【第53句】:禪不是佛教專有的,也不是佛陀創造的;但是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
【第54句】: 在大地上行走,身上不必怕惹灰塵,眼里不必怕進風沙。心 干凈了,身上自然不臟,眼睛自然不迷。在大地上行走,值得信賴的 引領者是自己的心靈。
【第55句】: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華嚴經》卷七,世界成就品
【第56句】:喜歡倚窗靜坐,在一曲云水禪心里,靜心,清心,養心,安靜喧囂里的自己,打磨歲月留給塵世的滄桑與無奈,將紛雜融入禪音,隨風云散盡,待心素如簡,待心清若水,煙火流年里,愿時光從容,愿歲月悠然,愿人生花香滿徑。
【第57句】:好事從心開始,壞事也是從心開始,轉變我們的心念是轉變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
【第58句】:以是發心當得佛故,應知此人即與三世諸佛同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即與三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才發心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嘆。《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第59句】:事事皆“有”則會迷,樣樣皆“無”則會斷;言“有”則執常,言“無”則執斷。
【第60句】:佛說:為何說小因可生大果?好比微細種子,可以長出碩大果實,所以說小因可生大果。小事沒有看起來那么小,一粒微小的種子,可能長成一棵大樹,一件小事,可能成為促成大事的原因。
【第61句】:最好的心境,是靜心和沉穩。水面靜,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靜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態,心態決定成敗和苦樂;接受良好的能量,是養生的最佳途徑。
【第62句】:我曾許過諾言,此生只做凡俗中的男子,來世再聽佛訴說禪音。可此刻我卻想做布達拉宮的一個無名的朝圣者,獨行在悠長的石階。由于我有一個希望,唯愿這人間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青山,每一株草木,可以不分彼此。愿山河靜美,亂世長寧。
【第63句】:禪意人生【第1句】: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成就。發現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徹悟;改正了所有的錯誤,就是圓滿。【第2句】:多看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多看別人的優點,方能學到別人的功德。【第3句】:世界上沒有什么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第64句】:仁慈、善良的人,以樂人之樂為樂、利人之利為利,此即真正的智慧;如果以利己之利為利,則只是聰明而非智慧。
【第65句】: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不會愛得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或不投緣的人,則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
【第66句】:七、緣起·空·無我·中道(一)緣起法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99經
【第67句】:佛說:犯下罪行而知道錯了,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罪業將消解,后來必定得道。
【第68句】:【佛心佛語】【第1句】: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第2句】: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第3句】: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第4句】: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與,斯為大智。【第5句】:緩事宜急干,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第6句】: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第69句】:【舍得與回報】 舍得,舍得,就是人們應該對社會,對國家,對眾生,對佛家三寶要 有貢獻,要有施舍,才能得到社會、國家、眾生和佛家三寶的護佑和更大 的回報。
【第70句】:有些學佛人,表面上念佛認真、吃素嚴格、打坐精進,然而生活中,對家人缺乏關愛,不能做到家庭和睦,對金剛師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剛師兄之間的團結。與家人不和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礎,與金剛師兄不團結,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沒有做人的基礎和修行的根本,那么學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第71句】:嗔恚害人,會破壞處世善法。為了一時的不能忍,不僅破壞了處世的好名譽,也會破壞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嗔怒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毀的物質,可以經由努力再失而復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壞,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
【第72句】: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于你的快樂和幸福。
【第73句】:很多人在陷入困難的泥淖時,往往會喪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斷能力,往 往會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不要一直想著如何 解決問題,試著想想,能不能憑借這個問題走出去呢?
【第74句】: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如是論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加是可得道。《阿陀耆婆經》
【第75句】:參話頭猶如手握一柄金剛王寶劍,任何心識情緒生起,都會臨刃而亡。 既有此寶劍在手,行走天涯而無懼,何必要去自尋敵人欲殺之而后快, 參禪強求開悟,定入魔障。
【第76句】:釋迦牟尼佛終生修習慈悲并體現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為慈悲心,在其傳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的生靈。
【第77句】:【知識源泉】 產生靈感的基礎是知識的積累,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對新奇事物的不懈 追求。
【第78句】:【天天禪語】有時,我們因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起煩惱,為了使它們盡快消失而想盡方法。但請想想路邊或失明或肢體殘缺的乞丐吧,這時我們是否會白然生起一顆憐憫之心呢?此時我們還會為臉上的斑點痘痘而煩惱嗎?由此及彼,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適用這個道理。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036。
【第79句】:禪,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禪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開悟。悟道后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第80句】:【佛學經典文案】跟自己的心靈對話,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是最好的學習和修行方法。那比讀書和參禪打坐更有價值。
【第81句】:“吃虧是福,占便宜是禍”,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為什么做不到?還是 因為怕吃虧。我尊敬別人,別人不尊敬我;我愛護別人,別人討厭我;我幫 助別人,別人不幫助我,所以就不肯做。別人怎么對我,我也怎樣對人,還 是犯這個老毛病。因此,有人不守禮,有人不持戒。
【第82句】:人生的七種財富,需要我們用心修煉才能獲得,心中的財富和資糧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方向。當我們在忙于追求、拼搏而失去方向的時候,不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已擁有的財富,如此便能領悟到財富就在心中的真諦。
【第83句】:問:“在家居士身穿短褲襯衫,誦經、念佛、拜佛,請問是否如法?”答:“不如法。我們對于尊長要禮敬;同理,你家里有貴賓來訪,你能穿個短褲襯衣接待他嗎?我們見到佛像,應當是見佛如佛在,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這完全是一個敬意,要養成習慣。”——凈空法師
【第84句】: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愛眾生、以智慧心對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對、以責人之心貴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會再有敵人,也不會再有煩惱。
【第85句】:大氣是一種謙虛,半瓶子水總是在瓶子里晃蕩,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輕視任何人,多從別人身上找自己的短處,不崇拜任何人,但很善于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第86句】: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不斷的抉擇。人生,總要繞過那么長的路,走過那么多橋,方能悟得青山綠水的禪悅之境,塵世煙火中,無論怎樣的浮華,也會淹沒在這流年的急景中,走過人生的山高水長,最真最美的,仍是那顆純凈安然的心。
【第87句】:君子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直、善良和自信的心,有我們畢生受用不盡 的寶藏,做到了這些,你便比任何人都幸福了。
【第88句】: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
【第89句】:【三毒】 人生有三毒:貪、嗔、癡。可用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癡。
【第90句】:教一人令得須陀洹果,是人得福德勝教一閻浮提人行十善道。……教一閻浮提人令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福多。《摩訶般若經》卷十一,十善品
【第91句】: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溫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第92句】:原則:水雖然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但卻不會變成器皿,不會改變水自身的本質。同樣的道理,修證道德的人能恒順一切眾生,但絕不會改變自己的原則;無論水處于任何形態:固體、氣體或液體,水的本質絕不會被改變,同樣的,無論我們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永遠不變的是佛法的真理。
【第93句】: 我預測國內將產生一個類似于戒毒所的機構,這個機構的名 稱可能叫戒博所。我還有兩項預測:一項是不久的將來“微博失明 癥”、 “微博失眠癥”兩個新的醫學名詞將出現,一項是微博將導致 部分微博客家庭解體, “微博離婚”、 “微博私奔”者會日趨增多。
【第94句】:五戒是佛戒的根本,包括殺、盜、淫、妄、酒。持戒的目的是改過遷善。遵守戒律不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從內心恪守戒律。
【第95句】: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圓覺經》卷上
【第96句】:人活在世上,總要有所承擔,所謂恪守本分不過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該做之事,無非是合于倫理、不悖法律,即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助長個人身心而又不損害他人利益;不該做的事情則與之相反。
【第97句】: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四十二章經》
【第98句】:佛家禪語: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蹂躪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第99句】:佛說“跋地羅地偈”摒棄過去和未來之事,不執著現在之事,你將平靜地游蕩。不貪戀任何名色,不為不存在而悲傷,這樣的人在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慮自己有什么,也不考慮別人有什么;他沒有私心,不為自己沒有什么而悲傷。《經集》第四品,第十五章《執杖經》
上一篇:夸贊美女順口溜大全爆笑天才(夸贊美女順口溜大全爆笑天才的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