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應用看嘴唇顏色知大病
《內經》真正的宗旨要點,多處散見于各篇的內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下面是內經應用,看嘴唇顏色知大病,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唇色的變化,就是中醫望診中的一個觀察項目。嘴唇變得鮮紅,可能是上火了;嘴唇蒼白泛黃,可能是身體有虛證;嘴唇偏向青黑,有可能是肝臟、腎臟出現毛病的信號……留意唇色的變化可辨健康,再施以調理或對癥下藥,能夠將一些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中醫理論:唇色與臟腑、五行相應
“中醫對唇色的變化有一套基礎理論,看唇色辨健康是中醫問診常用的手法之一。”嘴唇有“青、赤、黃、白、黑”的色彩之分,對應嘴唇青紫、鮮紅、泛黃、淡白、暗紅的情況。
在中醫理論中,嘴唇的五色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與五臟六腑的“肝、心、脾、肺、腎”。意味著,如果嘴唇顏色偏紫青,可能是肝臟損傷的一個表現,嘴唇顏色鮮紅,可能是心火旺的表現,以此類推。唇色的變化的確會向我們傳達一些健康信息。
不過,不同人的膚色不同,唇色也有其“常色”。沒有絕對的色彩參照,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如果嘴唇在某段時間色彩有所偏向,相比以前有所變化,則更可能是出現健康問題的表征,出現“病色”。可以結合身體的其他癥狀,對疾病加以調養。
嘴唇鮮紅,多為熱癥
“口唇鮮紅常常是熱癥的表現。”佘世峰說,熱癥可以分為實證和虛證。
實熱者除了嘴唇鮮紅之外,還常常伴有口干、口苦、口舌生瘡、容易出汗、臉色紅、大便干結、小便黃、小便短刺等癥狀。此類人群通常比較壯,較少虛弱者。虛熱者通常伴隨有手足心熱、易盜汗(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腰膝酸軟等癥狀。此類人群多為老年人、久病體弱者。
臉黃唇黃,濕熱脾不好
嘴唇偏黃,這點單從唇色上恐怕不好判斷。唇色與整體臉色相關性很大,只不過相對而言,唇色的變化更為敏感。嘴唇偏黃者往往臉色偏黃,整個人氣色不好。
最常見的是有虛證的.人群,他們除了嘴唇偏黃之外,常伴有乏力、頭暈、消化不良等癥狀。多為脾胃虧虛,與身體的蘊化功能有關,濕氣重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如果不僅面黃唇黃,還出現小便黃、眼睛黃的表現,則要警惕可能是黃疸,肝臟出現問題了。這種情況無法通過日常的食療調節得以恢復,一定要盡快就醫。
嘴唇青紫,肝臟不好居多
中醫有“青主寒痛淤驚風”的說法。意思是青色與寒色、痛癥、血瘀、驚風(俗名“抽風”,指小兒抽搐、昏迷)有關。
嘴唇青紫的寒癥多表現在肝臟,有肝病史、常喝酒、抽煙、熬夜的人群更容易出現此癥,常伴有乏力、胃口不好、脅肋部疼痛等癥狀。當然,冬天穿得少,不注意保暖,外寒入侵也可能讓嘴唇變得青紫。
劇烈疼痛,風濕骨頭痛等引起的血瘀,都可能引起嘴唇的青紫。
值得注意的是,血瘀在中醫中是病情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身體癥狀,需要找對根本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因此,一旦出現血瘀,最好盡早就醫。
唇色暗紅,可能腎不好
唇色暗紅與唇色青紫又有一定的相近性。唇色偏暗也可能是寒癥、血瘀的一個表現。另外,當唇色暗紅伴隨有眼眶偏黑,并有腰膝酸軟等典型癥狀,很可能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嘴唇泛白,多見氣血虧虛
嘴唇偏白與嘴唇偏黃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能是虛證的表現。氣血虧虛是導致嘴唇偏白的一大原因,氣血虧虛者往往面色、膚色、指甲色也偏白,容易出現乏力、頭暈、心悸、心慌等全身癥狀。
另一種導致嘴唇泛白的原因可能是寒癥,多表現在脾胃上,是為“脾胃陽虛”而非脾胃虧虛。陽虛是一種寒癥,可以從全身的溫補壯陽來調理,而虧虛偏向功能性減退,需直接健脾養胃。
拓展閱讀:學內經知養生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
歧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余的緣故。這種人隨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變枯竭了。
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于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于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致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于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于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稱為圣人的人,能夠安處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普通紋采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益衰憊,精神不益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
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有關中醫內經知要
古云: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此言似乎專指孝友中之一端而言之者也。何也?夫人之稟體毋論,其它六淫戕其外,七情賊其中,茍不知節,鮮不病且殆也。為人子者,可以父母、伯叔、兄弟、妻子及諸眷屬付之庸醫之手乎?故不可不自知。然知之為知之則可,若強不知以為知,不如無知。從來僨事皆屬一知半解之流,而不知奴隸之夫、乳臭之子,一朝而茍得權勢,僥幸而世擁多資,便肆其驕慢之氣。
役醫如吏,藐醫如工。家有病患,遂促其調治,并以生死之權責成之。初不聞扁鵲有云“臣能使之起,不能使之復生”乎?在醫者亦不思往古分醫為十四科,使其各治一科為專科,志在濟人。今則率皆相習成風,趨炎奔競,其志不過啖名謀食而已,豈不卑哉!要知此道之源出自軒皇君臣,以羲皇一畫之旨,終日詳論世人疾病之所以然,垂教天下后世以治法之所當然。而藥物則又出乎炎帝,躬行閱歷,察四時山川水土之宜,考五金八石之性,嘗水陸草木之味,以定其有毒無毒、寒熱溫平、攻補緩急之用,相傳各有遺書,軒皇者曰《素問》、曰《靈樞》,炎帝者曰《本草》。
《素問》自王冰注后,嗣出者不下數十余家。《本草》自陶氏《別錄》外,歷代以來何止汗牛充棟。無奈時師心喜置身于時路,茫茫然朝值衙門,退候縉紳,第應鄉黨。惟恐一人不悅,則謗端百出,飛禍無窮,所以無日不卑躬屈節,寢食俱廢,豈有余力孳孳于誦讀者哉!以故卷帙繁多,如李時珍、張介賓之所集,罔弗望涯而退,奚能念及此言似乎專指孝友中之一端而發者。捫心惝恍,務必旁通一貫,由親親而兼及于仁民耶,余久遭老懶,自丙子歲后,竟作退院老僧,絕口不談此道矣。
一日偶然憶及云間李念莪先生所輯諸書,惟《內經知要》比余向日所輯《醫經原旨》,尤覺近人。以其僅得上下兩卷,至簡至要,方便時師之不及。用功于雞聲燈影者,亦可以稍有準則于其胸中也。叩之書賈,僉云其板已沒久矣,遂嗾余為之重刊。惜乎書可補讀,理可漸明,其如籠中藥物,悉非古之道地所產及時采取者矣。醫豈易知而易為者哉,然亦不可不知者也。
乾隆甲申夏日,牧牛老朽薛雪書,時年八十又四。
……
《內經知要·下卷》治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此明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總不出于陰陽,察乎此者可以當神明矣。故治病者萬緒紛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陰陽既得,病祟焉逃。芩連姜附,盡可回春,參術硝黃,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補,憂熱憂寒,兩岐必至于誤生。廣絡遺譏于圣哲,本顧可弗求乎哉)。
《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言病狀繁多,各宜細察,然總不外于虛實也。謹守者,防其變動也。病而曰機者,狀其所因之不齊,而治之不可不圓活也。屬者,有五臟之異、六腑之異、七情之異,六氣之異、貴賤之異、老少之異,稟畀有虛實之異,受病有標本之異,風氣有五方之異,運氣有勝復之異,情性有緩急之異,有嘗貴后賤之脫營,嘗富后貧之氣離守,各審其所屬而司其治也。有者求之二句,言一遇病癥,盒飯審其所屬之有無也。
盛者責之二句是一章之大綱,于各屬有無之間分別虛實而處治也。然至虛似實,大實似虛,此又不可不詳為之辨也。必先五勝者,如木欲實,金當平之之類是也。疏其血氣,非專以攻伐為事。或補之而血氣方行,或溫之而血氣方和,或清之而血氣方治,或通之而血氣方調,正須隨機應變,不得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也。此治虛實之大法,一部《內經》之關要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君者,品味少而分兩多。臣者,品味多而分兩少。奇制從陽,偶制從陰)。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病在上者為近,屬陽,故用奇方,取其輕而緩也。病在下者為遠,屬陰,故用偶方,取其重而急也。
汗者不以偶,陰沉不能達表也。下者不以奇,陽升不能降下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上藥宜緩,欲其曲留上部;下藥宜急,欲其直達下焦。欲急者,須氣味之濃,欲緩者,須氣味之薄。緩急得宜,濃薄合度,則適其病至之所,何患劑之弗靈乎)。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病之所在遠,而藥則必由于胃,用之無法則未達病所,則中道先受其氣味矣。當于食為度,而使遠近適宜,是過之也,過,猶達也。欲其近者,藥在食后,則食載藥而留止于上,欲其遠者,藥在食前,則食墜藥而疾走于下。服藥有疾徐,根梢有升降,氣味有緩急,藥劑有湯丸膏散,各須合法,無越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近病遠病,各有陰陽表里之分,故遠方近方,各有奇偶相兼之法,或方奇而分兩偶,或方偶而分兩奇,此奇偶互用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則數多而盡于九。蓋數多則分兩輕,性力緩而僅及近病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而止于二。蓋數少則分兩重,性力專而直達遠病也。是皆奇偶互用法之變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此變通之法也。始用藥奇而病不去,變而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重者,復也。若偶之而又不去,則當求其微甚真假,反佐以取之。反佐者,順其性也,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則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熱而熱格寒,則反佐以熱而入之。又如寒藥熱服,熱藥冷服,皆變通之妙用也。王太仆曰∶熱與寒背,寒與熱違,微小之熱為寒所折,微小之冷為熱所消,大寒大熱必能與違性者爭,與異氣者格,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氣,令聲應氣求也)。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涌,吐也。泄,瀉也。滲泄,利小便也。辛主散主潤,甘主緩,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堅,咸主軟,淡主滲泄,各因其利而行之,氣可平矣)。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義見上),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溫之,甘溫能除大熱也,逸,即安逸也。饑飽勞逸皆能成病,過于逸則氣脈凝滯,故須行之。上者,吐也。摩者,按摩也。薄者,即薄兵城下之義。適事為故,猶云中病為度,適可而止,毋太過以傷正,毋不及以留邪也)。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從少謂一從而二逆,從多為二從而一逆也。事即病也,觀其病之輕重,而為之多少也)。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寒病宜熱,然寒甚者格熱,須熱藥冷服。此熱因寒用也,熱病宜寒,然熱甚者格寒,須寒藥熱服,此寒因熱用也。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轉甚,不知少服則壅滯,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則下自實,中滿自除矣。通因通用者,或挾熱而利,或凝寒而泄,寒者以熱下之,熱者以寒下之,伏其所主,利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其始則同,言正治也。其終則異,言反治也,明于反治,何病不愈)。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用寒藥治熱病,而熱反增,非火有余,乃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火亢,故當取之陰,但補陰則陽自退耳。用熱藥治寒癥,而寒反增,非寒有余,乃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寒,故當取之陽,但補水中之火,則寒自消耳。求其屬者,求于本也。一水一火,皆于腎中求之,故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八味二丸是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增氣者,助其氣也。如黃連之苦,本入心瀉火,多服黃連,反助心火。故五味各歸,久而增氣,氣增必夭折,可不慎歟)。
《陰陽應象大論》曰∶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輕者在表,宜揚而散之。重者在內,宜減而瀉之。衰者不補,則幽潛沉冤矣,補則再生,故曰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彰之之法也。陽氣衰微則形不足,溫之以氣,則形漸復也。陰髓枯竭則精不足,補之以味,則精漸旺也)。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病在上焦。越者,吐也,越于高者之上也),其下者,引而竭之(下者,病在下焦,竭者,下也,引其氣液就下也,通利二便皆是也。或云引者,蜜導、膽導之類。竭者,承氣、抵當之類),中滿者,瀉之于內(中滿,非氣虛中滿也,如脹滿而有水有積,傷寒而結胸便閉是也。內字與中字照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漬,浸也,如布桃枝以取汗,或煎湯液以熏蒸,或表清邪重,藥不能汗,或冬月天寒,發散無功,非漬形之法不能汗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在皮則淺矣,但分經汗之可也);其悍者,按而收之(者,急也。悍者,猛也,怒氣傷肝之癥也,按者,制伏酸收,如芍藥之類是也),其實者,散而瀉之(陰實者,以丁、姜、桂、附散其寒。陽實者,以芩、連、梔、柏瀉其火),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勝者陰傷,治其陰者,補水之主也;陰勝者陽傷,治其陽者,補水中之火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或血或氣,用治攸分,各不可紊也)。血實宜決之(導之下流,如決江河也),氣虛宜掣引之(提其上升,如手掣物也)。
《五常政大論》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病久者,宜大劑;病新者,宜小劑。無毒者,宜多用;有毒者,宜少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藥不及則病不痊,藥太過則正乃傷,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盒飯止矣。毒輕則可任,無毒則可久任也),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病雖去而有未盡去者,當以飲食養正,而余邪自盡。若藥餌太過,便傷正氣)。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此天和也。于此未明,則犯歲氣、伐天和矣)。
《六元正紀大論》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有孕曰重身。毒之。用毒藥也。故者,如下文大積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當之,故孕婦不殞,胎亦不殞也)。
帝曰∶愿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大積大聚,非毒藥不能攻,然但宜衰其大半,盒飯禁止,所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
愚按,論治之則,載由經籍,圓通之用,妙出吾心,如必按圖索驥,則后先易轍,未有不出者矣。子輿氏曰∶梓匠輪輿,能與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故夫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終始,其亦巧于規矩者乎。
內經大病初愈飲食調養規律
導語:《內經》提出"天人相應"學說,就是專門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大病初愈,《內經》告訴我們如何調養呢?一起來看看吧。
疾病初愈,人體正氣虛弱,這時理應在飲食上給予調養,但由于脾胃運化之力較差,臟腑之氣衰微,故而不適給予大量膏脂厚味。大量厚味滋補致使虛不受補,脾胃無力運化吸收精微物質補養機體,促使正氣恢復。此時邪氣剛剛衰弱,尚未完全康復,正氣再次受損,則疾病又起,且較先前更重。這就是中醫所謂的食復之癥。
在大病初愈之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量攝取滋補之品予以調養,謂之“壯火食氣,少火補氣。”只有緩慢調理,使正氣微微生發,才能逐漸康復。
同時,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不同臟腑的疾病在飲食上是有禁忌的。《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素問宣明五氣》說:“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根據五味與五行相配,不同臟氣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食物和藥物就與眾不同的生理功能發生了聯系。
《黃帝內經》就是從這種聯系出發,確立了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為后世疾病治療與康復階段的飲食禁忌提供了原則和范例。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遵照而行。
避免“食復”
人在大病初愈的時候,如果調養失宜,極容易使疾病復發,《黃帝內經》稱之為“食復”,所以人在大病初愈后,要常以谷、肉、果、菜等調補滋養。
合理調養是預防食復的主要方法。病后飲食調養要顧及脾胃,以醒胃氣為原則。在疾病初愈之時,既要注意增加營養以增補正氣,又不可進食盲目,應該視胃的具體情況而定。
造成食腹的原因
【第1句】:脾虛不耐
病后脾胃處于虛弱狀態,還沒有復原,如果吃油膩的食物,容易加重病情。
【第2句】:補不辨體
病后體質虛弱,營血不足,陽氣衰弱,如果大補,會使機體不平衡,導致疾病復發。
食療的作用
食物和藥物都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所以歷代醫家主張“藥療”不如“食療”。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學》中說:“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另外,各種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進補食物。《靈樞五味》說:“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可謂開創了飲食輔助療法的先河。
食療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調整陰陽利于食物的性味可以調節陰陽失調,如陽虛的人可以選用牛肉、羊肉、狗肉、干姜等甘溫、辛熱類食物來調補陽氣;而陰虛的人當用清補,選甲魚、淡菜、海參、銀耳等甘涼、咸寒類食物滋陰生津。
2瀉實祛邪針對病情進行全面調理,又可食用某些食物直接驅除病因,即所謂“祛邪安臟”,如山楂消積食,鰻魚治肺癆,赤小豆治水腫,豬胰治糖尿病,蜂蜜治便秘等等。
3辯證施膳從整體上看,全面膳食、葷素搭配是飲食營養的基礎,但并不是一個飲食模式。現在的科學飲食健康觀念是提倡飲食保健個性化,即根據不同的體質、職業、地域、病情,做到“辯證施膳”,即“因人施膳”、“因時施膳”、“因地施膳”、“因病施膳”。
饑飽過度的危害
饑飽過度,對健康極為有害。《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呂氏春秋》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日爛腸之食”。《千金藥方·養性序》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都是指導飲食適度,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疾病。
【因人施膳】
不同的人,個體的差異非常明顯,根據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特點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飲食療養的原則,叫做“因人施膳”。
古代飲食養胎法。中國南北朝時期醫學家徐志才曾著有《逐月養胎法》,即按孕婦的不同階段調節孕婦的'飲食,如孕婦初期強調應食“酸美”之物,以清淡為主;妊娠中后期,給予滋味美食,強調補腎填精養血的原則。
青少年青春發育期食養以調養腎氣為要。這一時期性發育日漸成熟階段,調養原則強調補腎填精,充養天癸,應適當食用魚蝦、瘦肉、禽肉、禽蛋、牛奶等。
中年人的飲食原則主張合理少食、適當多動。人至中年,往往容易發胖,應適當減少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限制能量密度高、營養成分含量低的食物如蔗糖、肥肉、曲酒等;適當多攝入那些能量密度低營養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老年人的飲食應多樣、營養豐富、偏于清補,老年人的飲食調攝宜多樣化,適當多補充鈣質。根據其生理特點,遵循“三多三少”的“清補”原則,即蛋白質多、維生素多、纖維素多、脂肪少、糖類少、鹽少。
【因時施膳】
自然界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的理論,四時養生的基本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四時飲食調養也因遵循這一原則。
春天飲食原則是咸酸宜甘、選用辛溫之品。飲食應清淡可口,忌酸澀和油膩生冷之物,應適當多攝入黃、綠色菜蔬。
夏天飲食多具有酸味的、辛香之品,少寒涼、節冷飲。選用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夏令進補”要溫陽調陰。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防噪護陰。如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點酸味果蔬,應適當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食物。
冬天的飲食原則是減咸增苦、保陰潛陽,應適當攝入龜、鱉、藕、胡麻、木耳等。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陽為主。
【因地施膳】
同一種食物,在不同的地區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食用價值。例如,湖南、四川食用一定量的辣椒對身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因為這些地區潮濕多陰雨,當地人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使腠理開泄以排除汗液、驅除濕氣,這樣機體就可適應氣壓低、濕度大的自然環境。如果生活在北方干燥地區的人,過量地食用辣椒就會給身體帶來損害。
飲食有節
【第1句】:進食定量
饑飽適中,恰到好處,脾胃的輸布、運化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體便可以及時得到營養供應,有益于身體健康。
【第2句】:飲食以時
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可以協調配合,有張有弛,有益于健康。
上一篇:有關回到母校的說說集合8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