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不懷好意;沒安好心;沒有什么好心眼
【第2句】:布娃娃的眼睛——有眼無珠
【第3句】:八吊錢算命——難摸那一吊(調(diào))
【第4句】:樹上的烏鴉,圈里的肥豬———色貨;一樣的貨色
【第5句】:學(xué)校里背書——不望(忘)本
【第6句】:廚師炒菜——添油加醋
【第7句】:【賣鹽的做雕鑾匠——咸人兒】(歇)雕鑾匠:為門窗雕花或雕刻圖畫的藝人。成:諧“閑”。指閑著不做事或無事可做的人。
【第8句】:【沙鍋砸蒜——一錘子的買賣】(歇)本指沙鍋是用陶土和沙燒成的,質(zhì)地很脆,用來砸蒜,一下子就碎;轉(zhuǎn)指不管結(jié)果如何,就全靠這一次行動。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壞了事。也作“沙鍋搗蒜——一錘子的買賣”。
【第9句】:【臘月初三打春雷——少有的事】(歇)臘月初三: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三,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不會打雷。指事情反常,很稀罕。
【第10句】:【毛褳口袋倒西瓜——一會兒就倒完】(歇)毛褳口袋:用毛藍(lán)色厚布或麻布制成的口袋,長方形,農(nóng)家常用來裝麥子等糧食。倒:本指傾倒,轉(zhuǎn)指傾訴。形容人說話痛快,一口氣全說出來。也作“毛藍(lán)口袋倒西瓜——一口氣倒個干凈”。毛藍(lán):比藍(lán)色略淺的顏色。
【第11句】:大海放魚——各散四方
【第12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zhuǎn)運(yùn)漢巧遇洞庭紅》。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yùn)漢”。這年他窮得實(shí)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fēng)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mào)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fēng)。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chuàng)浔窍悖瑖L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jìn)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shù),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yùn),而今是轉(zhuǎn)運(yùn)了。”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yùn)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13句】:孔夫子的弟子——賢(閑)人
【第14句】:【墻里的柱子——捶使勁不顯身】(歇)指暗中不露聲色地出力。也指不吭聲地埋頭苦干。
【第15句】:奪下羊羔放走狼——留下后患
【第16句】:獾豬歸洞——鉆進(jìn)去
【第17句】:大炮打麻雀——小題大做;不惜代價
【第18句】:開甑的蒸氣——直往上沖
【第19句】:濕柴燒炕——又冒煙又冒火
【第20句】:【垓下困霸王——四面楚歌】(歇)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固鎮(zhèn)東北沱河南岸。據(jù)《史記·項羽本紀(jì)》記載:楚漢交戰(zhàn)時,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圍困在垓下,“兵少食盡”,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起楚人的歌曲,十分驚懼,疑心楚地已被漢軍占領(lǐng),于是倉促突圍,后自刎于烏江邊。比喻陷入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第21句】:膏藥貼嘴巴——難開口
【第22句】:手榴彈里的繩子——導(dǎo)火線
【第23句】:電信局的話務(wù)員——耳聽八方
【第24句】:狗戴禮帽——不像人
【第25句】:【晴天打傘——有備無患】(歇)指事先做好準(zhǔn)備以防禍患。
【第26句】:乘火車誤了點(diǎn)——趕不上了
【第27句】:【大佛殿里的羅漢——一肚子泥】(歇)羅漢:這里指羅漢的塑像。譏諷人儀表堂堂,實(shí)際上沒才學(xué)、沒本事。
【第28句】:鐵打的釘耙———把硬手
【第29句】:花籽喂牲口——不是好料
【第30句】:【墻頭上跑馬——轉(zhuǎn)身難】(歇)本指很難轉(zhuǎn)過身子,轉(zhuǎn)指陷入困境,很難回頭另尋出路。
【第31句】:大腿上綁銅鑼——走到哪響(想)到哪
【第32句】:狗急了——要跳墻
【第33句】:【雨天背蓑衣——越背越重】(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制成,易浸水。本指蓑衣遭雨淋后會越來越重,轉(zhuǎn)以形容負(fù)擔(dān)越來越重。
【第34句】:判官娶媳婦——鬼打扮
【第35句】:火鐮對火石——碰就發(fā)火
【第36句】:關(guān)門打狗——打個痛快;跑不了;看
【第37句】:玻璃上跑車——沒轍
【第38句】:【小廟的神——沒見過大香火】(歇)香火:迷信的人供佛敬神時點(diǎn)燃的香和燈火。比喻經(jīng)歷淺、見聞不廣,未見過大世面。
【第39句】:八月的桂花——到處飄香
【第40句】:木頭上釘釘子——個個有鉆勁
【第41句】:撐著陽傘戴涼帽——多此一舉
【第42句】:初學(xué)剃頭遇到絡(luò)腮胡——不知從何下手
【第43句】:媽媽又做面條,弟弟一看便說:“又是面條,我不吃。”媽媽說:“芝麻稈喂驢——吃不吃讓到。”(河南·泌陽)
【第44句】:水泥電桿——鐵石心腸
【第45句】:【壓軸戲】“壓軸戲”是京劇用語。現(xiàn)在“壓軸戲”用來比喻引入注目、有影響的或最后出現(xiàn)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yàn)樗麄儯ㄍ鈬浾撸┒紱]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換代’的壓軸戲了。”因此,許多人誤認(rèn)為“壓軸戲”就是最后一出好戲,其實(shí)并非如此。…時,戲園演白天戲,中午卜二點(diǎn)多開鑼,傍晚六點(diǎn)多打住,戲目有六七個甚至八九個。一般分為三段。前三出通常為新角兒或?qū)W生們演,中間兩三出比較好,后三出是觀眾期待的最受歡迎的戲。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軸子”——前軸子、中軸子、大軸子。這是清末民初北京幾家戲園子演戲的規(guī)程。所以說“軸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劇目,倒數(shù)第二出便成了“壓軸”。為什么說最好的演員所演的劇目叫“壓軸”呢?這和北京老戲班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派戲人總是把唱工最好的戲,也就是這戲班的臺柱子演員的戲,排在倒數(shù)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戲,則是全武打行的武戲(本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加演出)。這類戲占用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所謂“一打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就雙方開打,打幾個回合勝負(fù)一定,戲就結(jié)束了)。多數(shù)聽?wèi)蛐屑摇⑦_(dá)官貴人之屬,看大軸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園。有這樣的一句話:“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那時沒有小汽車,達(dá)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真正的好戲乃在倒數(shù)第二出的壓軸戲。
【第46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47句】:【賣完了小魚——光剩抓蝦】(歇)蝦:諧“瞎”。指事前無準(zhǔn)備,事到臨頭急得手足無措。
【第48句】:【禿子當(dāng)和尚——將就材料兒】(歇)指拿條件類似的人或物勉強(qiáng)充數(shù)。有時用作謙語,指勉強(qiáng)湊合著。有時含責(zé)罵意。也作禿子作和尚——將就著。禿子跑到和尚廟——硬充數(shù)。
【第49句】:不是魚死,便是網(wǎng)破——有你無我
【第50句】:隔門縫看呂洞賓——小看了大仙
【第51句】:【六枝兒劃拳——新樣兒的,沒了對兒】(歇)六枝兒:也稱六枝子,一只手或足長六個指頭。劃拳:又稱猜拳,飲酒時的一種游戲,雙方同時伸出手指,并說出一個數(shù),誰說的數(shù)目符合雙方伸出來的手指的總數(shù),就算誰贏,輸方喝酒。指言論或事物新奇獨(dú)特,沒有可與之相比的。
【第52句】:打著燈籠偷驢子——明人不做暗事
【第53句】:【老鼠鉆書箱——咬文嚼字】(歇)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常含譏諷意味。也作“耗子栽進(jìn)書簍里——咬文嚼字”。
【第54句】:蒼蠅叮不死人——添惡心
【第55句】:哈巴狗逮耗子——像貓又沒貓的本事
【第56句】:水上的鴛鴦———刻也不離開;形影
【第57句】:【你當(dāng)十年官,我十年不偷牛】不讓對方抓住把柄。何士光《鄉(xiāng)場上》:“你當(dāng)你的官,你當(dāng)十年官,我馮幺爸十年不偷牛。做活路——國家這回是準(zhǔn)的,我看你又把我咋個辦?”
【第58句】:兒子成親父做壽——好事成雙
【第59句】:娶媳婦死老娘——哭笑不得
【第60句】:狐貍扮觀音——扮來扮去是個狐貍精
【第61句】:山雞變孔雀——長俊啦
【第62句】:閉眼撕皇歷——瞎扯
【第63句】:【豬朝前用嘴拱食,雞往后用腳扒食——各有各的路】(歇)本指豬和雞覓食的方法不同,轉(zhuǎn)指人各有各的主意、方法或門路。也作豬往前拱,雞往后扒——各有各的路。豬往前拱,雞往后刨——各有各的高招。
【第64句】:駱駝走路——昂首闊步;一步—個腳印
【第65句】:【叫化子唱戲——窮開心】(歇)指人陷入窮困境地,卻故作歡樂,自尋開心。常含譏諷意味,有時用作自嘲。也作“叫花子唱戲——窮快活“。
【第66句】:鴨婆走娘家——大搖大擺
【第67句】:【杏核子——仁兒苦】見“山杏核——苦仁兒”。
【第68句】:水銀落地——見縫就鉆;無孔不入;形影不離;眨眼不見
【第69句】:鄰家失火——不救自危
【第70句】:按處方配藥——多給不肯,少給無效
【第71句】:田里的菩薩魚(小雜魚)——沒見過大江河
【第72句】:墨斗彈出兩條線——思(絲)路不對
【第73句】:爸爸檢查弟弟的家庭作業(yè)時,看著弟弟寫的字皺著眉頭說:“經(jīng)你這小手寫出的方塊字,可真是老雕會家雀——大的大來小的小!”(河北·豐寧)
【第74句】:肚餓不論芥和麥——饑不擇食
【第75句】:烏龜進(jìn)灶門——爬灰
【第76句】:酥油里插刀子——迎刀而解
【第77句】:門框脫坯子[磚坯]——大模大樣
【第78句】:守株待兔——白等;萬不得一(已)
【第79句】:錯貼的門神——反了臉(翻了臉)
【第80句】:人又不是天天端著臉喝水——臉蛋的美不是頂要緊的。
【第81句】:吃了一包回形針——肚子委屈(曲)
【第82句】:北極的冰川——頑固不化
【第83句】:鬼兒爺拍胸口——沒心沒肺
【第84句】:【三年不漱口——一張臭嘴】(歇)指說臟話或傷害人的話。含責(zé)罵意。
【第85句】:三九天開桃花——稀奇古怪
【第86句】:【開元通寶——外圓內(nèi)方】(歇)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其間鑄的銅幣(通寶),圓形中間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圓融,實(shí)際上很有準(zhǔn)則或個性極強(qiáng)。
【第87句】:【棉花卷兒打鑼——沒音】(歇)棉花性軟,卷成卷兒,打鑼不會發(fā)出聲音。本指沒有聲音,轉(zhuǎn)指沒有反響或回音。
【第88句】:黃牛反芻——肚里啥貨自己知
【第89句】:雞蛋碰石頭——不堪一擊:不是對手:粉身碎骨:完蛋;找死路;自不量力;自取滅亡;自找難看
【第90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歇)枷:舊時套在犯人脖子上的一種刑具,用木料制成。木匠做了枷,又戴在自己脖子上。指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受后果。也作“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
【第91句】:傳送密件——不可開交
【第92句】:火雞[吐綬雞]躲獵人——藏頭露尾
【第93句】:【十畝地里長了一棵莊稼——獨(dú)根獨(dú)苗兒】(歇)比喻獨(dú)生子。
【第94句】:菜園里的轆轤——由人擺布
【第95句】:【紅軍】建軍初期,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軍隊并不叫“紅軍”,1927年八月的南昌起義和九月的秋收起義,都不叫紅軍。毛澤東詞《西江月·秋收起義》開頭兩句為證:“軍叫工農(nóng)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只點(diǎn)明了軍隊的性質(zhì),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工農(nóng)革命軍,沒有出現(xiàn)紅軍字樣。最早稱“紅軍”的是之后的廣州起義,起義領(lǐng)導(dǎo)機(jī)關(guān)發(fā)布《紅旗號外》,公開宣稱組織工農(nóng)紅軍,“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葉挺,工農(nóng)紅軍總參謀徐光英。”此次起義失敗后,根據(jù)廣東省委指示,改編為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1928年5月25日,中央發(fā)布《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明確指出:“可正式命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nóng)革命(軍)的名義。”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又具體指示四軍:“關(guān)于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為紅軍。”從此,“紅軍”這一名稱正式成為我黨領(lǐng)導(dǎo)的革命武裝的稱號,各地工農(nóng)革命軍也相繼改稱為紅軍。
【第96句】:王叔叔家并不富裕,可他經(jīng)常和一些老板應(yīng)酬、交往。王奶奶生氣地說他:“你呀,真是丫頭的臉上打胭脂——和小姐們賽美,你比得了嗎?”(云南·個舊)
【第97句】:癩蛤蟆不長毛——天生那路種子;祖?zhèn)?/p>
【第98句】:【清水煮掛面——有鹽在先】(歇)掛面里攙有少量食鹽。鹽:諧“言”。指事先把該說的話說清楚。
【第99句】:木匠打鐵——改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