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第2句】:【放松一步,倒退千里】(諺)指逆水而上的拉船纖夫要是松了手,船就會倒退上千里。借指為人向善不易,一旦意志松懈,就會迅速倒退。
【第3句】:【老母豬吃萬年糠】(慣)比喻重提老早以前的事。 也作“老母豬嚼萬年糠”。
【第4句】:【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 釋義:比喻行為要光明磊落,昧良心的事不做。 例句:巴滿貢追上幾步,又氣又笑地攔住她:“你把話說明白呀!好鷹不叼昧心食,好虎不吃屈死獸,赫哲人辦事都在明處。”
【第5句】:【法字沒多重,萬人抬不動】(諺)法字看起來分量不重,但千人萬人也抬不動它。指國家大法神圣而威嚴,不容侵犯,不可動搖。
【第6句】:【女大不由娘】(諺)指女兒長大了,自有主見,很多事就不聽母親的了。 也作女大不由娘作主。 女大不由母,兒大不由父。
【第7句】:【無林無木,山區不富】(諺)山區如果沒有樹林,就不會富足。指發展林業,是山民致富之道。
【第8句】:【肉身菩薩】佛教徒即身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稱之為“肉身菩薩”。父母所生血肉之軀,稱為“肉身”。如《楞嚴經》卷八:“是清凈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雜書》詩:“自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壇經·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黃梅弘忍門下作雜役,見上座神秀之偈未見性,便在廊下復書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人見偈驚訝不已,說:“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又如明·徐渭《戲擬不往》詩:“五岳高頭誰掖我,肉身菩薩未身輕。”后民間亦稱大善人為肉身菩薩。此外,高僧圓寂后,整具遺體保存下來,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廟中,亦稱肉身或肉身菩薩。經上稱作全身舍利。例如:廣東南華寺保存著六祖慧能的肉身;九華山建有肉身殿,保存著新羅高僧金喬覺的肉身。又如清·陸次云《湖壖雜記·法相寺》謂:“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鶴,一長耳和尚也。”(李明權)
【第9句】:【弓開如滿月,箭發似流星】(慣)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10句】:【千中有頭,萬中有尾】(諺)縱然事情十分繁雜,千頭萬緒,也總有個頭尾。指解決問題要撥開繁冗,抓住要害。
【第11句】: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
【第12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諺)百足之蟲:一種多足的爬蟲,即馬陸,軀干多節。僵:倒下。比喻有雄厚實力的權勢門第,雖然衰敗,還不至徹底消亡。 也作百足之蟲,三斷不蹶。 百腳之蟲,至死不僵。
【第13句】:【柳樹上開花——沒結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飄散,像一團團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果。結果:本指結果實,轉指結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果。
【第14句】: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15句】:靠棍棒制服是笨蛋,用言語感化是圣賢
【第16句】:【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見“八兩換半斤,人心換人心”。
【第17句】:【自由自在】沒有任何障礙而能充分自主的成道境界,佛教稱為自由。《壇經·頓漸品》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在,無滯無礙。”在經書中,“自由”與“自在”的意義差不多,可以連用。《壇經·頓漸品》又說:“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在自在。”自由自在就是見性之后“縱橫盡得”的境界。菩薩成道,叫做“得大自在”。“大自在”也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大我”(見《涅槃經·德王?品》)。后來,亦用“自由”或“自由自在”泛指擺脫束縛和壓迫。如《西游記》第一回:“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李明權)
【第18句】:早睡早起,沒病惹你。
【第19句】:【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諺)花兒縱然不好,也是自己親手栽下的。 比喻兒女不好,也總是自己養的,只怪自己沒教育好,該關愛時還得照樣關愛。
【第20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21句】:經得廣,知得多。
【第22句】:【 嬌養不如歷艱】對于子女不能嬌慣,應讓他們經過艱苦 的鍛煉。相關的:嬌兒一日百年悔。《一層樓》:“我又何必 處置他,只是古語有云:嬌養不如歷艱。我叫他到外邊去, 原非為多收錢糧,只為他知冷熱、識世道,趁便使他略施恩 澤于民之意。”
【第23句】:【炒冷飯】(慣)比喻說話或做事重復過去的一套,沒有新的內容。
【第24句】:【橫挑鼻子豎挑眼】(慣)形容很不滿意,百般挑剔。 也作“橫挑眼,直挑眼”。
【第25句】:“癡”,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癡”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做“癡心”。《大日經·住心品》將“癡心”列為六十種心相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指出:“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后以“癡心”指沉迷于情愛而不能自拔,猶言癡情。如唐代寒山子詩:“伸頭臨白刃,癡心為綠珠。”又如俗語:癡心女子負心漢。“妄想”和“正覺”相對,又稱“生滅心”、“攀緣心”等。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八妄想義》對“妄想”有明確的釋義:“謬執不真,名之為妄;妄想取相,目之為想。”‘妄想”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如《楞嚴經》卷一所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后用“妄想”泛指胡思亂想和不切實際的想法。如唐代白居易《強酒》詩:“若不坐禪銷妄想,即須行醉放狂歌。”
【第26句】:【地沒壞地,戲沒壞戲;地在人種,戲在人唱】(諺)指地無好壞,只要勤耕作,多施肥,自然就能多打糧;戲無好壞,只要勤排多練下功夫,自然就能表演好。
【第27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28句】:爹不識耕田,子不識谷種。
【第29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 釋義: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敗下去。 例句:他向對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嘆地說:“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難過啊!就像古人所說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樣,越來越差勁了!”
【第30句】:【刀山劍樹】險惡的情景,謂之“刀山劍樹”。《宋史·劉[鐵-失+長]傳》載:酷史“作燒煮剝剔、刀山劍樹之刑,或令罪人斗虎抵象”。又如京劇《烏龍院》:“縱然是刀山劍樹,俺劉唐何懼!”刀山劍樹本是佛家所說的地獄中的慘苦境象之一。經中說:“淫為穢惡,死入惡道,刀山劍樹,火車爐炭。”(《菩薩處胎經·行定不定品》)謂造邪淫、殺生等惡業的罪人,死受極苦的“報應”,直入阿鼻地獄。那里有一處,山上以刀為樹,樹上以劍為葉,密密麻麻。罪人穿行刀山劍樹間,忍受剖腹剜心、割截肢解的劇苦。此說源于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也作“劍樹刀山”。《五燈會元·灌州羅漢和尚》:“曰:‘如何是法?’師曰:‘劍樹刀山’。” (李明權)
【第31句】:囚鳥不望飛,系馬常念馳
【第32句】:只要自己上進,不怕人家看輕。
【第33句】:好戲能把人唱醉,壞戲能把人唱睡
【第34句】:【六十年氣運輪流轉】 釋義: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總會碰到好運氣。 例句:“好侄兒,常言道:六十年氣運輪流轉。誰敢說咱們馬家不能改變門風?”
【第35句】:【驢年】《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石霜翌日又問:‘和尚一片骨,敲著似銅鳴,向什么去處也’?師喚侍者,侍者應諾。師曰:‘驢年去。’”又,同書卷九《福州古靈贊禪師》:“其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紙窗求出。師睹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出得?’”我國古代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豕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紀年。驢是十二生肖以外的動物,根本不能用以紀年。故“驢年”表示根本不可能有的年月。如《云門廣錄》卷上云:“為什么不答話?師云:驢年會么?”(見心)
【第36句】:【一個模子鑄的】(慣)模子:用壓制或澆注的方法使材料成為一定形狀的I具。形容東西或人物一模一樣。 也作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一個模子里磕出來的。
【第37句】:【官差吏差,來人不差】(諺)差:差錯,錯誤。不論官吏有什么差錯,被官吏派來辦事的人沒有差錯。指上層策劃的人負有責任,被派的人不擔責任。 也作“官錯吏錯,來人不錯”。
【第38句】: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墮志。
【第39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謂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說“三世因果報應”。依善惡業力的大小,或現世受報,稱為“現報”;或來生受報,稱為“生報”;或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稱為“后報”。這就是所謂“來早”或“來遲”的不同。如元代無名氏《殊砂擔》第二折:“休將奸狡昧神祗,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句俗語的變式較多,且舉數例。如明代張景《飛丸記》第十六出:“善惡終有報,只爭早與遲。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仗父相權,擅作威福,縉紳切齒,臺諫舌縮。不意天意昭昭,禍來忽倏。”又如《飛龍全傳》第八回:“可憐二魏平日千般兇惡,萬種強梁,今日雙雙俱遭鄭恩之手,了命歸陰。正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善惡必報,遲速有期。”也省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如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
【第40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氣】(慣)形容人無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氣。 比石頭人多一口氣。
【第41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42句】:【守著燈籠變不出火】(慣)守著點燃的燈籠卻不知道取火。形容做事死板,不靈活。
【第43句】:刀不磨要生銹,水不流要發臭
【第44句】:騎馬需要鞍,釣魚需要竿
【第45句】:門外漢指外行人,是說他對某項知識或技能還沒有入門。門,原指佛門,法門。《五燈會元·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禪師》:“謁護困此庵元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原偈中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且日:‘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日:‘尚未見路徑,何言到耶?是門外漢耳。’……師通夕不寐,乃曉鐘鳴,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日:‘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日:‘向汝道是門外漢。’師禮謝。”東坡欲從溪聲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聲色與見聞等如虛空華(花),本無所有,原是妙明真心,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說他是“門外漢”。至今廣泛用以稱外行人。清代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一七八《答項金門》:“倘攻之日門外漢,我聞之欣然。”
【第46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看見駱駝以為是馬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論。
【第47句】:【老母豬想吃天鵝肉】 釋義:比喻非分的妄想。 例句:第二天,那幫小子更歡了,這個說:“我知道了,這小子是個放豬的——豬倌!”那個說:“豬倌也想來上學。真他媽老母豬也想吃天鵝肉哇!”
【第48句】:【更上一層樓】(慣)比喻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一步。
【第49句】:【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諺)九泉:也稱黃泉,人死埋葬處。人生在世,有酒應當醉飲,須知死后連一滴酒也享用不到。 指人生當及時行樂。
【第50句】:哼哈二將比喻能配合默契的一對伙伴。老舍《趙子日》第二:“他們兩個好像廟門前立著的那對哼哈二將,唯其不同,適以相成。”韋君宜《似水流年,我們的老高》:“有好多單位似乎都有這么配搭天然的口亨哈二將,缺誰也不行。”佛寺三門殿內,在門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持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同的兵器)警衛佛的夜叉神,又名“執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金剛隨從侍衛,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世俗根據《封神演義》小說中的戲言,稱此像為哼哈二將,佛教經典中并沒有這種名稱。這種說法一直流傳于民間。哼哈二將,一名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名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
【第51句】:【砍倒大樹有柴燒】(諺)比喻朝著大的經濟目標下手,自然就能得到很多利益。
【第52句】:做事不依眾,累死也無功
【第53句】:人多辦法多,螞蟻能把泰山拖。
【第54句】:【雞腸兔兒膽】(慣)形容人氣量狹窄,膽子很小。
【第55句】:【拖油瓶】舊社會婦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后夫家去,俗稱“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則稱“帶官兒”。“拖油瓶”其實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 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孩子有什么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家親屬的責難,后夫為避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樣的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先寫一字據,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測與后夫無關。因此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們說成了“拖油瓶”。這是對再嫁婦女子女的不尊重,
【第56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57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58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59句】: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看人
【第60句】:【好漢不打上門客】(諺)英雄好漢不慢待那些好意上門來的人。指凡能上門,都應以客禮相待,即使彼此不和,也應寬恕。
【第61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62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此語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耐力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比喻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都可以通過時間和事情考驗和證明。 此語來源于一個傳說:宋朝時,路遙為南京紳士,富甲一方,為人大度,好善樂施。馬力是開封府尹包拯麾下馬漢的侄子,當時是窮困潦倒的書生。 馬力原本趕考順道投靠叔叔馬漢,走到南京時盤纏用盡,身患重病被困客棧。 馬力聞得路遙樂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說明他與馬漢的關系,路遙熱情接待,為他請醫治病,還騰出房屋讓馬力讀書。路遙賞識馬力的才學,二人義結金蘭。馬力病愈后,路遙贈送二百兩紋銀助他上東京(今開封)趕考,馬力得中,從此二人也失去了聯系。 多年后路遙家中失火,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開封投靠義弟馬力。一路行乞到達開封,誰知馬力不在家中,家人沒有接待路遙。路遙以為馬力不念舊情,一氣之下拂袖而去。馬力回家聽說后,知是當年恩人來過,一面痛斥家人無禮,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趕路遙。日久追上路遙后說明原委,二人化解誤會。后馬力將路遙一家接到開封。于是就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典故。
【第63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慣)對所看到聽到的事情就像沒看見聽見一樣。指對某些事情或別人說的話漠不關心。
【第64句】:【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 釋義:筲:水桶。不做就不會出問題。 例句:“常言說,‘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長發呀,既+了這些事,不擔點責任行嗎?”
【第65句】:《佛本行集經》介紹說:釋迦“{家前,經過六年苦行,毫無收獲,于是放棄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恢復了體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脫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視,所謂“粥名良藥,佛所稱揚,義冠三種,功標十利”(五代齊己《粥疏》)。文獻記載的臘八粥最早見于宋人筆記。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粱錄》、《武林記事》中亦有類似記載。臘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雜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補,民間喜食。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錄有具體的配置方法,可以參閱。還有一種說法,臘八粥是從“打齋飯”發展而來的。古代寺僧用籮筐沿門乞食,挑回寺內。食之有余,則將飯菜曬干收藏。到臘八節早上,用以制成粥,回報信施者,并為之祝福。故而民間有“于日打齋飯,一日臘八粥”之說。
【第66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67句】:【出水才見兩腿泥】 釋義:比喻事情到最后才能看出結果。 例句:“我不服他這個,走著瞧,出水才看兩腿泥哩!”
【第68句】:“豎起脊梁”,謂站穩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
【第69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70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諺)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們對人對事的評論與傳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樣,無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論,不需自己辯解。也指事情一旦發生,也就無從隱瞞。 也作路上行人口勝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71句】:【打著燈籠沒處找】 釋義:說明難得,少有。 例句:“你再要娶這么一個媳婦兒,……只怕打著燈籠兒也沒處找去。”
【第72句】:【空想】謂觀想“諸法皆空”的義理。如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空”為“入道要門”。常作“空想”,便無執著;沒有執著,便除煩惱。然而,佛家又認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執“空”而不化的“頑空”,如隋·智顗《摩訶止觀》卷五所說:“著此空想,諸佛不化。”執著“頑空”之想的人,甚至連“因果”也否定了,諸佛難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實際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師樂章·送神》:“跪拜臨壇結空想,年年應節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著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臉色通紅,眼睛欣喜地閃動著。”也指徒勞的想念,如《二刻拍案驚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親事,老身去回復了小娘子,省得他牽腸掛肚,空想壞了。”(李明權)
【第73句】:【路路通】(慣)哪一條路都暢通。 比喻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第74句】: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第75句】:【死了老子賣了娘】(慣)老子:父親。父親死了連母親也能賣了。 形容心腸狠毒,沒有一點兒人性。
【第76句】:團結起來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77句】: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財.
【第78句】:【挨悶棍】(慣)悶棍:在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擊。 也作“挨悶棒”。
【第79句】: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
【第80句】:【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諺)荒年:饑荒年景。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的人。指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人們處處離不了他們,故謀生容易。 也作“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第81句】:【大意失荊州】 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國軍事、政治重鎮。關羽鎮守荊州因設防不嚴而被孫權襲取。比喻疏忽大意會造成損失。 例句:“四嶺山的地位可不同尋常,對我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我{門可不能大意失荊州呀!”
【第82句】: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比喻對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認真對付。茅盾《謹嚴第一》:“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一這一句成語,最足以說明藝術巨匠們之無往而不謹嚴,絲毫不肯隨便。”又作“獅象搏兔,皆用全力”。清代黃宗羲《(稱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華,一花之開落,與桑經酈注爭長黃池,則是獅象搏兔,皆用全力爾。”語本《景德傳燈錄》卷二七:“僧問老宿云:‘獅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審全個什么力?’老宿云:‘不欺之力。”’恒河沙數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大智度論》卷七:“問日:‘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超)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數等?’答日:‘恒河沙多,余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游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此恒河為福德吉河,若人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次,馀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后來用以形容數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樣無法計算。
【第83句】:【吃得筵席打得柴】(慣)既能在宴席上做賓客,又能到深山里當樵夫。指人既能過富日子,也耐得了貧苦。
【第84句】:【打鐵先得本身硬】(諺)指鐵匠自身強壯有力,才能把鐵打好。比喻處理問題或從事工作,必須自身的思想作風、才學技能過硬,才能得心應手。 也作打鐵得要鐵砧硬。 打鐵先得鐵錘硬。
【第85句】:【骨頭里挑刺】(慣)比喻故意挑毛病。
【第86句】:學戲先學聲,打鐵先打釘。
【第87句】:【命是鹽換的】(慣)指命不值錢,拿性命不當回事。
【第88句】:官無悔筆,罪不重科
【第89句】:【不怕外來盜,就怕地面賊】(諺)外來盜:從外地竄來的盜賊。地面賊:熟悉情況的本地盜賊。指本地盜賊熟悉情況,容易作案。
【第90句】:個人孤舟漂海,集體…巨輪出江。
【第91句】:【的】“的”本是助詞,不和其他詞語結合無意。這里講的“的”,已經在20世紀初左右升任成名詞了。 這個“的”字,源于“的士”,其發音也發生了變化,發“di”音。它是“的士”的簡化,港語用于計程車(內地叫出租汽車)的音譯之字。內地人先是將“的士”拿去照用,能彰顯特殊的時髦就行了。接著,令香港人吃驚的“打的”(乘坐的士)發明出來,而且傳遍全國。可見“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機會就“打”一下,不僅打醋、打醬油、打酒、打電話,這不,又開始“打的”了。 開“的士”的人,被人們稱作“的哥”、“的姐”,這新名詞傳播速度也頗快,人們興致勃勃地使用時,又創造了“的士”的不同分類簡稱呢。他們把充當“的t”的小型客車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車的士);內地還有摩托車載人的收費服務,被人們稱為“摩的”;自行車載客收費服務也開始叫“單的”了。面包車稱“的”還接近“的士”,摩托車、白行車稱“的”也真的是太絕妙了,發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92句】:【開花結果】《續傳燈錄》卷三十謂:“開花結果自馨香。”意謂通過修行之“因”而逐漸證到覺悟之“果”。后亦比喻通過努力而有收獲。如《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如今方下種,還沒有發芽哩,再隔五六年,開花結果,才到你口。”亦寫作“開花結實”。如郭沫若《新繆司九神禮贊》:“我自己沒有住在溫室里,敬謝不敏,實在迸不出芽,扎不起根,還不忙說開花結實。”(李明權)
【第93句】:【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 釋義:比喻哪里好到哪里去。 例句:高富才神秘地說:“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人往高處走,咱朝山里搬。”
【第94句】:【白吃蘿卜還嫌辣】(慣)比喻白白地得了好處還挑剔。
【第95句】:【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俗語是指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成功。尤其是在科學實驗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打退堂鼓,要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據說農藥“六六六”就是因為失敗666次后而研制成功的。 據考證,它源于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內經》中說鯀偷了天地的息壤(可以生長的土)來堵擋洪水,沒有成功。天帝命祝融殺死了鯀,但他雖死猶生。《歸藏·啟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以出禹。”這幾句話是說“禹是從鯀肚子里出來的。他的父親死后三年尸體不腐,最終剖腹產生出兒子禹。”這正說明了這個失敗的英雄壯志未酬,精神不滅,他把不屈的奮斗精神傳給了下一代——禹。而禹就是在總結上一代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艱苦不屈的奮斗,“三過家門而不入”,用疏導的方法制服了洪水,獲得了成功。鯀失敗了,而鯀生出了禹,禹成功了。后人正是根據鯀禹治水神話中“失敗生出了成功”這一傳說,總結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俗語。
【第96句】:草遮不住鷹眼,水遮不住魚眼.
【第97句】:廣長舌古印度相傳,具“三十二大人相”者,在家則為轉輪王,出家則成無上覺。佛經中常以“三十二相”稱贊佛陀化身的相好莊嚴,“廣長舌”就是其中之一。《大智度論》卷八八謂:“二十七者,舌大、軟、薄,能覆面至耳發際。”
【第98句】:【認賊為子】認盜賊作兒子。如《圓覺經》卷下:“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佛家用以譬喻人本性昏昧,以妄見為真覺。又如《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無常,故受輪轉。”后亦泛指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宋·朱熹《答陳同甫書》:“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故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常正)
【第99句】:【賊人有妙計】(諺)賊人有作案的狡詐手段。指壞人有常人意想不到的詭計陰謀。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道理深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