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防震安全演練心得體會》600字
5月13日上午,琿春市第一幼兒園組織防震應急疏散演練,演練點設在琿春市第一幼兒園.琿春市第一幼兒園的防震減災領導組和全體教師和幼兒共計600余人參加了本次演練.通過本次疏散演練,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舉行防震應急疏散演練很有必要.通過防震應急疏散演練,有組織、迅速地引導幼兒安全疏散,讓幼兒掌握逃生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師幼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增強自護和自救能力,因而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二、領導高度重視是演練成功的保障.本次應急疏散演練,園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園長金花順為組長的演練領導組,制定了比較完善的《防震減災安全演練方案》,設立了指揮部,明確了工作人員分工及職責,并在演練前詳細向教師講解預案內容,讓教師熟悉演練程序.三、本次應急疏散演練基本成功.整個疏散演練活動的過程緊張有序,全體幼兒在老師的指揮下按照事先設定的疏散通道,迅速地撤離了教學樓,并到達幼兒園操場的指定地點,沒有發生任何危險事故.整個過程緊張有序,師幼們把它當成一次真實的逃生經歷,沒有絲毫的疏忽.通過演練,全體幼兒均掌握了逃生的核心要領(護頭)和其它基本要領.四、本次演練貼近真實,但與實戰還有一定差距.如:演練中有的幼兒嘻嘻哈哈不夠嚴肅:撤離教室時各樓層沒有分樓層、按規定的延時撤離,所以人員比較集中,相當擁擠,容易發生擠倒、踩踏等事故.五、應通過拓寬應急演練層面,普及應急公共安全知識.通過本次應急疏散演練,幼兒們有了很大的收獲,幼兒園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應讓琿春市第一幼兒園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后,將他們演練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廣,通過拓寬應急演練層面,普及應急公共安全知識,進一步增強應急管理水平,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
防震減災心得體會
防災減災心得體會
【篇一:心得體會】心得體會一場大地震降臨,昔日的美好校園,成了今天的廢墟;昔日朗朗的書聲,成了今天難言的悲泣;昔日活潑的童真,成了今天瓦礫下的陰魂。
這難言的悲慘讓我的生命經受了一次洗禮,心靈受到了震撼,再一次認識到了教師的偉大。
就在地震發生的剎那間:綿陽市漢旺鎮小學的吳忠仁老師一邊高吼“同學們快跑!”一邊死死撐住已經變形的門框,催促同學們從身邊沖出;德陽市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趴在桌子上,護住桌下的4個孩子;汶川映秀鎮小學張米亞老師跪撲在廢墟中,雙臂緊緊摟住兩個學生;還有綿陽平武縣南壩小學杜正香老師,臥到在瓦礫中,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各拉著一個孩子,胸還護著3個幼小的生命------這些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教師,在生死關頭以自己的行動成就了不朽的永恒,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的詩篇。
他們讓我再一次讀懂了“人民教師”這四個字的博大與崇高,他們可歌可泣的更事跡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他們不僅僅擁有教書育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生死的緊要關頭,他們更能義無反顧的獻出自己的生命。
災難面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置之度外。
災難是可怕的、失去生命也是可怕的,但留住了希
【篇三:
社區防震減災安全演練活動經費預算怎么寫
一、指導思想:按安全,預防為主”的方針,運用多種形宣傳教育手在校園內進一步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效地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發動廣大師生共同參與防震減災活動,全面提高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努力構建和諧平安的校園環境。
二、目的要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使師生了解地震發生時的應急避震知識,掌握應對地震災害發生時應采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提高師生緊急避險、自救自護和應變的能力。
為防震減災工作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讓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進課堂、進家庭,使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真正成為一種自覺的需要和行為。
三、活動安排:在2008年秋新學期開學后,集中安排一周時間,開展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為主題的地震科普進校園宣傳活動,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大力宣傳地震科普知識,進一步加大學校防震減災宣傳力度,認真開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組織師生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全體師生防震減災意識,增強廣大師生應急自救自護能力。
【第1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
結合9月份新學期開學各項工作,努力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過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教育(利用班會教育課和圖文資料展示與分發、廣播站結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動經驗與教訓)開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第2句】:開設地震科普知識專欄,組織學生集中觀看防震減災科普音像片;在宣傳欄等醒目位置張貼宣傳掛圖,分發《地震知識百問百答》、《地震來了怎么辦》等地震科普讀本。
【第3句】:通過組織班會等活動,在師生中宣傳普及應急知識,讓學校師生進一步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災害發生前的防范方法、災害發生時的應急措施。
【第4句】:組織疏散演練,增強應急能力。
制訂學校地震應急疏散預案,組織師生地震應急疏散演練等活動。
為了使得演練方案安全可行,我們對這次演練的具體操作程序、疏散要求與注意事項作了一一講解。
為了確保演練活動按方案順利進行,演練活動領導小組在演練的前一天,進一步明確疏散集合地點、疏散順序和注意事項。
活動中,全校師生都能服從指揮,聽從命令,快速、安全地進行疏散。
學生反應很快,都彎腰、抱頭、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線迅速撤離至目的地。
在撤離過程中,沒有擁擠推攘現象發生。
學生從教室撤離到操場只用了大約20秒,安全撤離后,各班清點人數,報告總指揮。
演練活動結束,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參加這次演練活動立即進行分析、小結,再教育。
全校師生在領導的指揮下,出色的完成了防震減災疏散演練,達到提高防震減災知識,增強自救的能力的目的。
【第5句】:結合組織“防震減災”宣傳周活動,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責任感,評選安全防護示范班。
各位領導,組織演練應注意: 演練前成立領導小組,認真做好部署,做好分工。
演練時,學校領導要親臨指揮,既要確保演練順利進行,又要通過演練來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
【第1句】:向學生講解清楚演練的目的,以免家長和社會中發生“我縣將發生地震”等誤傳。
【第2句】:正式演練前一天:通過廣播進行最后動員部署,并提出注意事項。
安全方面應強調: ①在教室內的學生,應立即就近躲避,身體采用臥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體盡量小,躲到桌下或墻角,不要靠近窗口,以避免身體被砸。
聽到第一次警報響,要迅速在課桌下抱頭或頂書包躲避。
注意保護好頭部和眼睛,以免被課桌椅碰傷。
②撤離的總體要求是“安全、有序、快速”,而首先要保證“安全、有序”。
學生在撤離過程中,特別在樓梯口,不準相互推、拉、擠。
③整個演練過程應保持緊張、嚴肅,不準喧嘩、嬉鬧。
④疏散原則: (1)以年級(樓層)為單位,疏散; (2)以班為單位,靠近樓梯的班先疏散,接著再疏散相鄰的班。
各班教室的前后門必須敞開(平時上課也不準關),①靠近門的學生先疏散,②前4排學生從前門依次疏散,后4排學生從后門依次疏散,疏散時要有序,動作要迅速,且不得慌亂、擁擠,避免踩踏事件的發生。
班主任在前帶領,隨堂教師斷后。
麻煩采納,謝謝!
防震減災宣傳演練活動方案
防震減災宣傳演練活動方案 2024年以來縣鄉附近發生一系列影響較大的小震群活動,引起社會民眾的極大關注,做好今年5月份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活動,對提高政府部門和民眾的防災意識、救援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5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五周年施行日,5月12日是第六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12日至18日是全省防震減災宣傳活動周,5月17日至23日是省科技·人才活動周,為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段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經研究,決定于4月26日—5月25日在全區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演練活動。
一、組織領導全區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演練活動在區政府統一領導下,由區地震辦牽頭組織,區直有關部門、各防震減災宣傳點在當地政府領導和民政、科技、教育、新聞等部門的配合下組織實施。
二、活動要求各單位要按照主動、穩妥、科學、有效的宣傳工作方針,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服務社區、貼近群眾,廣泛開展防震減災法制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普及防震避險科普知識和互救技能,努力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科學應對地震災害能力。
三、活動形式宣傳活動期間,各防震減災宣傳點及各有關單位要采取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可在黨委中心組學習會上或黨校干校進行防震減災法律法規和地震基本知識講座,上街咨詢分發各種地震宣傳材料,進村入戶開展防震減災宣傳,組織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播放電視專題片、刊發防震減災科普常識,開設防震減災宣傳專
地震逃生演練心得體會300字作文
防災減災心得體會
【篇一:防震減災心得體會】防震減災心得體會一場大地震降臨,昔日的美好校園,成了今天的廢墟;昔日朗朗的書聲,成了今天難言的悲泣;昔日活潑的童真,成了今天瓦礫下的陰魂。
這難言的悲慘讓我的生命經受了一次洗禮,心靈受到了震撼,再一次認識到了教師的偉大。
就在地震發生的剎那間:綿陽市漢旺鎮小學的吳忠仁老師一邊高吼“同學們快跑!”一邊死死撐住已經變形的門框,催促同學們從身邊沖出;德陽市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趴在桌子上,護住桌下的4個孩子;汶川映秀鎮小學張米亞老師跪撲在廢墟中,雙臂緊緊摟住兩個學生;還有綿陽平武縣南壩小學杜正香老師,臥到在瓦礫中,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各拉著一個孩子,胸還護著3個幼小的生命------這些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教師,在生死關頭以自己的行動成就了不朽的永恒,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的詩篇。
他們讓我再一次讀懂了“人民教師”這四個字的博大與崇高,他們可歌可泣的更事跡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他們不僅僅擁有教書育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生死的緊要關頭,他們更能義無反顧的獻出自己的生命。
災難面前,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置之度外。
災難是可怕的、失去生命也是可怕的,但留住了希
【篇三:
地震逃生演練心得體會3000字
生命對于一個人來說十分寶貴,失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日本大地震只是一個莫名的瞬間,就讓許多鮮活的生命消失了,讓許多人無家可歸,但他們并沒有驚慌,而是十分鎮靜。
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毫不畏懼大災大難,因為他們的防震意識比我們強。
回顧過去的發生在同一個時間的地震,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1994年9月,臺灣誨峽地震波及廣東、福建沿海。
時值下午,學校還在上課。
震發時,潮州、漳州一些學校師生驚慌失措。
死亡的1人,是因擁擠而被踩死的;受傷的230人,也是被踩傷或因跳樓、掉下樓梯而造成的。
而位于前沿的東山縣實驗小學,雖然教學樓在施工,散磚紛紛被震落,單因為防震知識,當即鉆到課桌下躲避,震動一停立即有序撤離,結果無一人傷亡。
平時老師就告訴我們:如果正在上課發生地震,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內亂跑或爭搶外出。
如果是一樓靠近門的同學可以迅速跑到門外,中間及前排的同學可以盡快躲到桌子底下,用書包或者書本護住頭部;靠墻的同學要緊靠墻根,雙手護住頭部,等地震間隙再盡快離開住房,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老師除了教給了我們一些防震防災知識之外,還向我們演示了自救的正確規范的動作。
我不禁思索道:地震又沒有來,這么做是不是杞人憂天啦
不,一點也不好笑。
我可以很嚴肅的告訴你:“當地震真的來了,這就不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了。
在2011年5月13日下午,學校舉行了防震演練,為的就是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珍愛生命。
當同學們還沉醉于學習的海洋里時,第一聲警報突然拉響,同學們立刻按照老師說的,反應都很及時,有的鉆到課桌下,有的躲到墻角,還有的用書包或者書本護住自己的頭部。
我以迅雷不及之勢拉開板凳,將教室的后門打開,之后便雙手抱頭蹲在墻角,身子緊緊蜷縮在一塊,整套動作一氣呵成。
在第二次警報拉響后,同學們自覺排成隊有序的抱頭弓腰,毫不猶豫地快步向教室外移動,往樓梯口快步走去。
大家不再像平時演習時那么放松了,都嚴肅了起來。
每個樓梯口都有老師在疏散我們,同學們都緊靠著樓梯右邊兩排走,下了樓梯,在離教學樓較遠的空地上紛紛四五個人蹲在一起,雙手抱頭。
這次演習十分成功,不僅讓我們增長了個人保護意識,更讓我們懂得了珍惜生命。
通過這次活動,我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小學生懂得了更多:少年兒童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他們防災減災的素質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及當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面對自然災害,關鍵在于是要有足夠的認識,才能遇險不驚,應對得法,要學習抗災知識,學習補救技能,在自然災害來臨時,避免出現不該有的損失。
防災減災心得,觀后感手寫稿200字
通過今天學習減災知識際演練,我明白了如何防震和如何等一些措施,更主要懂得了,當地震和火災發生時如何帶領學生安全的逃離。
現把學習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地震來了怎么辦
【第1句】:是跑是躲不要猶豫 一次地震,從人們感覺震動到房屋開始倒塌,通常有十幾秒鐘的時間間隔。
經驗告訴我們:震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中的好辦法,這處辦法尤其適合處在樓房內或人多場所的人。
如果你住在平房,迅速跑到室外避震也是可取的。
但是,一定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猶豫,以免在猶豫中喪失生存的機遇。
【第2句】:采取正確的姿勢 躲避地震時要盡量降低身體的重心;蹲下或會下時,要盡量蜷曲身體;趴下時要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
躲避時要低頭,并用手護住頭部,有條件時,可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等頂在頭上;要防止灰土、毒氣等侵入口、鼻,條件允許最好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第3句】:尋找安全的地方 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遠離建筑物空地。
在室內,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
比如:樓房中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廚房、衛生間;家中牢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內承重墻角;教室的講臺、書桌下;商場書店的結實柜臺、室內立柱附近;影劇院的排椅下;工廠車間內的機床、大型設備附近等。
【第4句】:震后迅速撤離 地震發生之后,受損的房屋是最危險的場所,一旦震動停止,要馬上撤離。
如果是在家中遇到地震,在撤離前要滅掉明火,關掉煤氣,切斷電源,防止火災發生。
【第5句】:要點 ?選擇小開間、堅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 ?要避開高大建筑物,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下,避開立交橋等一類結構復雜的構筑物;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墻、高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