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一種產生感想之后寫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種讀書和學習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黨愛國的心得體會【三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篇1】愛黨愛國的心得體會
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輪番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腐朽,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深重、付出的犧牲之巨大,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極其罕見。“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不屈不撓、前赴后繼、上下求索,不斷奮起抗爭。但是,壯志未酬,都沒有改變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五四運動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九周年,回望近百年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苦難輝煌、砥礪奮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為有犧牲多壯志。”1921年,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義無反顧、毅然決然的扛起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無數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爭時期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戰爭時期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革命歲月里,從1921年到1949年,有370多萬名共產黨人為完成民族解放使命獻出了生命。這在世界政黨史上絕無僅有。經過28年浴血奮戰,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斷衰落的命運。
“敢叫日月換新天。”新中國的成立猶如一輪光芒四射噴薄而出的朝陽,一掃舊中國的沉沉黑暗,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復興的歷史征程。在篳路藍縷的建設時期,我們黨帶領人民艱苦探索,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奠定制度基礎;我們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短時期內就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打出了不可撼動的大國尊嚴;面對美蘇的大國核訛詐,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高瞻遠矚,推出“兩彈一星”戰略工程,鑄就大國利器,奠定了新中國的安全基石……一系列激情滿懷的壯舉,映照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沖天豪情。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中前進,面臨社會主義事業探索中的嚴重曲折,我們黨依靠自己的力量勇于糾正,確保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東方風來滿眼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確立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這個偉大的決策,讓一個落后、封閉而又僵化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綜合國力大幅增強的世界大國。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破除了一切阻礙國家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這個偉大的決策,改變了無數家庭的命運,讓每個奮斗者都贏得了人生出彩的機會,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當今的中國,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讓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使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這一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在春潮涌動的改革年代,無數共產黨人以“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勇氣,勇立時代潮頭,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只留清氣滿乾坤。”黨的十八大拉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幕。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大國外交闊步前行,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推進,全面小康即將建成,脫貧攻堅打贏在即,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我們也不能忘記,在近百年歷史長河行經的時空中,無數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了一切。從寫下《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到拼命拿下大慶油田的王進喜、為人民利益鞠躬盡瘁焦裕祿,再到扎根雪域高原15年的援藏植物學家鐘揚、“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像一座座高聳的燈塔,他們所指引的,就是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建設美好未來的發展方向;他們所照亮的,就是中華民族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崛起之路。
回望過去,雄關漫道真如鐵。百年的奉獻犧牲,百年的艱苦奮斗,百年的砥礪前行,百年的滄桑巨變,向世人證明,中國共產黨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格總舵手、擔當者。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新中國70年發展的指針劃過了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萬千變化。
展望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共產黨員應繼續秉承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以絕對的忠誠、勤奮的工作,以上下求索的執著、敢為人先的銳氣,以艱苦奮斗、永遠奮進、永不懈怠的精氣神,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勇前行。
【篇2】愛黨愛國的心得體會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歷史的風,翻開了_年前的那一頁。那一年,“東亞病夫”的稱號不再屬于中國;那一年,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在那戰爭的年代里,中國人民躲躲藏藏,中國處處槍林彈雨,中國人民飽受折磨!但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如同黑暗的中國重見光明,我們的革命也從此有了方向。
今天,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四周偶爾聽見一陣翻書聲和筆尖飛速滑過紙張的聲音。窗外是一片初春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快樂地生活、學習。回首中國當年所受的恥辱與不平,我不禁感到熱血沸騰。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親愛的祖國,她的身軀已是千瘡百孔,她的臉龐飽經風霜。作為中國人,沒有一個人不為此感到痛心。甲午戰爭、抗日戰爭,這一個個戰爭刻骨銘心。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民英雄犧牲!偉大共產主義戰士_曾說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_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浩氣凜然,堅貞不屈。面對敵
人的勸降,_痛斥他們:“讓我投降?休想!”劉胡蘭的事跡令我們痛心,劉胡蘭是“生的光榮,死的偉大”,她犧牲的時候和我們差不多大,而我們現在,也能像劉胡蘭那樣英勇不屈嗎?江姐說過這樣一句話:“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用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這句話,令今天的我們感慨萬千,一個女同志,一個年輕的共產黨員,竟能說出這樣鏗鏘有力的話來,足以令全國人民敬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新中國,他獻出了自己僅僅十九歲的生命。
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國家,寧死不屈;總有那么一些人,在和平的今天,帶領全國人民走向繁榮、走向富強!這就是共產黨,這就是不屈的中國人!
如今,已是21世紀的第18個年頭了。而中國,卻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各種資源嚴重不足。我們的科學技術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復雜。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新的陷阱和挑戰,而這些,正需要我們這一代去解決。我們的國家需要新的人才,就如同房子需要支撐它的房梁一樣。因此,我們就要做這一根根“房梁”。
在黨的_歲生日之際,我要把一個中國共青團員的心聲告訴我們偉大的黨!現在,我已成為一個光榮的共青團員了。共青團,是共產黨的有力后盾,是中國未來的棟梁。我立志要做一個優秀的共青團員,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再創輝煌!
【篇3】愛黨愛國的心得體會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種民族精神的先進與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適應時代潮流,能不能跟進歷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經產生過20多個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文明或者說民族精神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得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我們的民族精神。現階段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愛國主義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涵,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列寧說過: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致力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的斗爭,把黑暗的舊中國改造成為光明的新中國。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獻身于促進視同統一的事業。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是對我國現階段愛國主義特征的精辟概括。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一個人沒有精神不行,一個民族沒有精神更不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從鴉片戰爭開始一次次地面臨著世界列強的欺辱,但我們從來都沒有放棄抗爭,并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回顧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我們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能自信地挺起我們的脊梁,就是因為我們有偉大民族精神的堅強支撐。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曾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遇到過無數艱難險阻。正是憑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熔鑄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得以經受住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一直保持堅強的團結和旺盛的生機。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俞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從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孫x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到鄧-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是每一個中國人成就偉大人格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