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2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謂看情況如何,以后再看結果。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打量你們這些毛賊也成不了器!二 老爺沒有工夫和你們磨牙。騎驢看唱本,咱走著瞧!”
【第3句】:霜降那天,媽媽讓我跟她一塊兒到菜園拔蔥。我看到天氣那樣暖和,便問媽媽為什么不讓蔥再長幾天。媽媽說:“霜降不拔蔥,必定半截空。”拔蔥時,我問媽媽是不是把蘿卜也一塊兒弄回去,沒想到媽媽又說:“地凍半晌,蘿卜才長,那蘿卜可不能拔。”(河北·行唐)
【第4句】:千年鐵樹開了花——枯木逢春
【第5句】:大路朝天——各人一邊
【第6句】:春節到外婆家拜年,表弟亮亮只吃素菜,一塊肉也不吃。原來,有一次亮亮吃肉多了,結果傷了胃。外婆對他說:“你呀,就是不會吃,真是‘會吃吃得千頓香,不會吃吃得一頓傷’!”(河南·林州)
【第7句】:娃娃看飛機——人小見識高
【第8句】:【 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油鹽為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能沒 人買。借指事情不會發生什么困難,不必擔心。鹽、言諧 音,又指總會開口說話。《北京晚報》(1984,7,6):“有句俗 話說得好: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當天下午五時許,他就死 魚張口了。”
【第9句】:【男愁唱,女愁哭】(諺)指男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唱來排遣;女人有了愁煩事,往往以哭來發泄。 也作“女愁哭,男愁唱”。
【第10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諺)比喻舊時讀書人,未走上仕途還一身正氣;一步入宦海,就隨波逐流了。
【第11句】:鐵人生銹——害自身
【第12句】:【店家不打隔夜錢,船家不賒過河錢】(諺)店家:旅店店主。船家:駕船擺渡的船主。指住店的要先交店錢,坐船的要先交船錢;店家和船家不賒賬。
【第13句】:【五福臨門】“五福臨門”是人們都喜歡的吉祥話。春節期間,不少人家都喜歡貼上“迎春接福”、“五福臨門”的橫幅,或寫上一個大紅“福”字貼于正門之中。這“福”和“五福”的含義是什么呢?所謂“福”就是幸福,即福運、福利、福氣等。《韓非子》卷六有這樣的說法:“全壽富貴之謂福”。清晰解釋了“福”的內涵。比較全面地闡述“五福”含義的是《書經》,《書·洪范》中說:“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五者構成了五福,詳細解釋起來是:第一福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第二福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第三福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第四福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第五福善終,是能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里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只有這“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
【第14句】:【人怯鬼蝎虎,人勇鬼縮頭】(諺)蝎虎:放肆猖狂的樣子。人要是膽怯軟弱,邪惡鬼物就會猖狂;人要是勇猛剛強,邪惡鬼物就會退縮。 指對邪惡勢力只能強硬,不能軟弱。
【第15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歇)行:行當。本指各干各的行當,轉指各干各的事,互不干預。也指各人干慣了各自的一行,精通各自的一行。 也作敲鑼賣糖——各干一行。 敲鑼賣糖——各搞一行。
【第16句】:國際商船——外行(航)
【第17句】:英雄永遠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富饒的寶藏永遠同大地在一起。
【第18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19句】:因為家窮,大伯小時候只讀了兩年書。他常對我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你可要好好學習,不能再像我——睜眼瞎一個,拎起來不像粽子,捧起來不像糍粑的,干啥啥難啊!”(江蘇·儀征)
【第20句】:鋸子鋸掉爛木頭——摧枯拉朽
【第21句】:【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釋義:比喻人心難測,要真正了解很不容易。例句:現在是革命時代,只講干革命不講打天下,但是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真正的革命派當然很多,假革命準又能保其無?
【第22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23句】:【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釋義: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自取滅亡”又作“自損其身”。例句:程少杰陰險地笑道:“趙力群嘛,他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得到了最可靠的消息,明天方雷帶他跟車,看來跟車是假,進京告狀是真,就憑這一條,也該叫他們一起去見上帝。”
【第24句】:【擇日不如撞日】(諺)選擇吉日不如碰上的日子好。指事不宜遲,要抓住時機,不必專選吉日。 也作“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第25句】:這兩年做裁縫的挺掙錢,媽媽便想讓哥哥學裁剪。爸爸一聽,笑了:“他呀,苞谷稈兒喂驢——天生一把粗料,是弄細致活的人嗎?”(河南·信陽)
【第26句】:在家里,二哥一會兒說單位里這個人脾氣不好,一會兒又說那個人工作效率低。奶奶聽了指著他說:“別人的屎臭,自己的屁香,你有眼睛看別人,就沒拿鏡子照自己?”(四川·金堂)
【第27句】:雙腳踩在門檻上——不進不出
【第28句】:【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釋義:黃蓋:三國時東吳大將。《三國演義》故事:在赤壁之戰中,為了火燒曹操的戰船,黃蓋主動向周瑜獻了苦肉計,讓周瑜打了他,然后向曹操詐降,瞞過曹操。比喻做樣子給別人看。也比喻雙方自愿,別人不必管。 “—個愿打,一個愿挨”又作“打的愿打,挨的愿挨”、“愿打愿挨”。例句:他們一伙,都是看透《三國志》的人。要我說,那一耳刮子,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
【第29句】:鵝上臺階——靠猛勁
【第30句】:【水不到渠不成】釋義:比喻條件還不成熟,不能急于求成。例句:她既然把話吞回去,一定是有難言之隱,而且一定是思想斗爭尚不成熟,勉強叫她說,不一定能說出真情來。水不到渠不成啊!
【第31句】:【狗屁不通】“狗屁不通”是一句不太文雅的俗語。對于不通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的人,人們常斥之為“狗屁不通”。其實這個俗語通常是指文理不通的話語或文章。那么,“狗屁不通”是怎么來的呢?原來這是一句流傳中被訛變了的詞語,實為“狗皮不通”。狗的表皮,與其他動物不同,它沒有汗腺,但狗卻長有一條比較特別的舌頭,長長的、薄薄的。炎炎酷夏,狗借助于這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夏季常見到狗伸長舌頭吁吁喘氣,就是這個原因。“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一特點而言的。正因為狗皮密不透風,用以作床墊、椅墊,特別是狗皮褥子,可以隔潮,是冬季最佳的保暖用品。 “狗皮不通”的訛變,在于“皮”、“屁”諧音,所以就演變成“狗屁不通”。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此貶之,以不雅對不雅,這意思倒是更為鮮明。所以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語雖不雅諷喻效果極佳。
【第32句】:【既敢撓熊毛,當然不怕咬】(諺)既有膽量在熊身上撓毛,就不怕熊咬。指既有膽量敢冒險,就不怕承擔可怕的后果。也指既敢做某件擔風險的事,就有幾分成功的把握。
【第33句】:眼鏡框里鑲銅子兒———切向錢看
【第34句】:【 一人傳虛,十人傳實】以訛傳訛,傳的人多了,會使人信以 為真。十,也說:萬。成語:三人成虎。龔昌盛《沉浮》:“傳 說的人添枝加葉大肆渲染,簡直把王老水子描繪成劍俠一 類人物。一人傳虛,萬人傳實,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
【第35句】:尖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吃了嘴上的虧
【第36句】:【腳下自有千條道,何必要走獨木橋】表示有很多辦法、道路 可供選擇。電影《紅色娘子軍》:“看來這椰林寨,地,不是安 全可靠之地;人,并非合作共事之人;成大業,腳下自有千條 道,我何必要走南府這獨木橋。”
【第37句】:【行得春風有夏雨】(諺)指刮過了春風,才會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來,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報。 也作行得春風,指望夏雨。 行春風,收夏雨。
【第38句】:十一黃金周,我和奶奶、爸爸、姐姐一起到老家座龍溪野炊。奶奶和姐姐洗菜,煮飯,我脫掉鞋子,打著光腳丫和爸爸一起到溪邊捉螃蟹。起先爸爸捉到幾只小螃蟹,我覺得太小,不在意地把它們一只一只都放走了,可最后還是只捉到了幾只小螃蟹,心里總不滿意。奶奶說:“凡事都得知足,十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河南·新野)
【第39句】:黃鼠狼進雞窩——來者不善
【第40句】:舞臺上的燈光一引人注目
【第41句】:【滅門刺史,破家縣令】見“破家縣令,滅門刺史”。
【第42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此語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耐力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比喻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都可以通過時間和事情考驗和證明。此語來源于一個傳說:宋朝時,路遙為南京紳士,富甲一方,為人大度,好善樂施。馬力是開封府尹包拯麾下馬漢的侄子,當時是窮困潦倒的書生。馬力原本趕考順道投靠叔叔馬漢,走到南京時盤纏用盡,身患重病被困客棧。馬力聞得路遙樂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說明他與馬漢的關系,路遙熱情接待,為他請醫治病,還騰出房屋讓馬力讀書。路遙賞識馬力的才學,二人義結金蘭。馬力病愈后,路遙贈送二百兩紋銀助他上東京(今開封)趕考,馬力得中,從此二人也失去了聯系。多年后路遙家中失火,家道中落無以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開封投靠義弟馬力。一路行乞到達開封,誰知馬力不在家中,家人沒有接待路遙。路遙以為馬力不念舊情,一氣之下拂袖而去。馬力回家聽說后,知是當年恩人來過,一面痛斥家人無禮,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趕路遙。日久追上路遙后說明原委,二人化解誤會。后馬力將路遙一家接到開封。于是就有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典故。
【第43句】:姐姐跟姐夫發生了口角,一賭氣跑回娘家住了十來天。媽媽開導她說:“房檐下是避雨哩,娘家不是住女哩。再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還是回去,夫妻倆商量著好好做事。”(河南·鄧州)
【第44句】:到我家的一位叔叔剛起身要走,媽媽就立刻拉開門說:“您再坐一會兒,吃頓飯走也不遲。”奶奶在一旁悄悄對我說:“你媽待客人是一只手拉,兩只手搡。”(安徽·貴池)
【第45句】:風吹頭毛——齊發動
【第46句】:大水沖過的鵝卵石——沒有了棱角
【第47句】:【空著肚子打飽嗝——硬裝門面】(歇)指內里不行,表面上還硬要裝得好看。
【第48句】:舅舅的女兒,長得像我媽媽。姥姥笑著說:“姑姑和侄女兒,差不了一席篾兒嘛!”(河北·石家莊)
【第49句】:燈草搓繩來綁馬——枉費心
【第50句】:【爭一日之短長】(慣)短長:指勝敗、對錯、高低等。比喻決出一時的勝敗、對錯。
【第51句】:【東明西暗,等不到撐傘】(諺)天空東方發亮,西方陰暗,這時候,來不及撐開傘,大雨就到了。指東明西暗是暴雨即將到來的征兆。
【第52句】:【瓜皮搭李皮】(慣)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把毫無關聯的人或事強拉在一起。 也作瓜皮搭李樹。 瓜皮搭柳樹。
【第53句】:河伯娶親——坑害民女
【第54句】:我的作文經爸爸一改,有意思多了。媽媽風趣地說:“那是嘛,廚子摸過了就有肉香。”(河南·商丘)
【第55句】:【端公盆,說公理】(慣)指主持公道,說公平合理的話。
【第56句】:【今日三,明日四】(慣)今天這樣,明天又那樣。比喻經常變換花樣。 也作“今朝三,明朝四”。
【第57句】:【在刀子刃上過日月】見“刀尖上過日子”。
【第58句】:【牽著不走,打著倒退】(慣)比喻人甘心落后,無論用軟的還是硬的辦法都不能使其上進。
【第59句】:【把別人棺材抬到自家家里哭】(慣)比喻把別人的事攬到自己身上,替別人吃苦頭。 也作“把別人家的棺材拉在自己門口哭”。
【第60句】:【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釋義:不經過實踐,不知道困難有多大。例句:俗話說,“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短短幾天的嚴酷斗爭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作為這支隊伍的一個合格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自己能力不足。
【第61句】:老師要求我們做一件作品上交到學校的展覽室,同學們正為此事而發愁。班長站了起來,充滿信心地說:“人多出韓信,智多出孔明。咱們大家在一起合計合計,一定會做出好作品來。”(廣東-龍門)
【第62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63句】:【矮子群里撥不出將軍】(諺)指從平庸或素質低劣的群體中難以選出優秀的人才。
【第64句】:【 放.長線,釣大魚】從長計議,不要急于求成。李曉明等 《平原槍聲》:“何必打草驚蛇呢,不如放長線,釣大魚。”
【第65句】:【 阿諛人人喜,直言個個嫌】一種社會心理:喜歡奉承,忌諱 直言。明代《警世通言》:“正是:阿諛人人喜,直言個個嫌。 那時連馬德稱也只道自家唾手功名,雖不深怪那先生,卻也 不信。”
【第66句】:【一塊石頭落地】(慣)比喻所牽掛的事不要緊了,終于放下心來。
【第67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慣)比喻被人玩弄得無法下臺。
【第68句】:真書如立,行書如引,草書如走。
【第69句】:【水平不流,人平不言】釋義: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才出面講話。例句: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言。這些閑漢替過遷衙門打點使錢,亦是有所利而為之。若是得利均分,倒也和其光而同其塵了。
【第70句】:八卦陣里騎馬——不好找出路
【第71句】:【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諺)藥只能治可治之病,不治之癥是無藥可施的。指再高明的醫生,再名貴的藥物,功能都是有限的。
【第72句】:【老太太坐牛車——慢透了】(歇)指做事進度太慢,或動作太遲緩。
【第73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諺)耕耘:耕田與耘草。在農業生產上,下一分辛苦,就有一分收成。指付出多大的勞動代價,就會有多大的收獲。
【第74句】:【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辦不成大事情。例句:韋步平抬頭,瞅他片刻才說:“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個入成不了隊伍,要干還得聯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第75句】:上山釣魚,下山打獵——路線錯了
【第76句】:【不遇盤根,誰別利器】(諺)盤根:樹根盤繞。指不遇到盤根錯節,誰能識別出斧子的鋒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難辦的事,就顯現不出英杰之材。
【第77句】:我愛讀書看報,但從不動手記筆記。老師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知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從此,我邊讀邊記,收到良好的效果。(甘肅·寧縣)
【第78句】:【 無利不早】起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利益。古語:天下熙 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司馬遷《史記》)。從 維熙《愛的奇跡》:“我看這叫無利不早起,她對小偷比對兒 女還親,一定是有所圖。”
【第79句】:【一雞死后一雞鳴】(諺)一只聲音洪亮的公雞死后,另一只公雞才能接替鳴啼。比喻占著崗位的人離開了,其他人才能補上來。
【第80句】:【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是說一個人壞事干得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它源出《左傳·隱公元年》:“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有個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親姜氏的寵愛。姜氏為他向莊公討封京地,莊公答應了。共叔段與母親姜氏一起密謀,想除掉莊公,自立君主。為了積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過了國城,并且招來許多人。鄭國的大夫祭仲看到這種情況,便告訴莊公說,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過了國城,違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還沒有成氣候,趕緊除掉他吧。莊公沒有聽祭仲的勸告,只是說:“他既然多做不義的事情,就一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瞧吧!” 共叔段得寸進尺,又占據京地北邊的大片地盤,擴大了軍隊,制造兵器,準備與姜氏里應外合,企圖一舉推翻鄭莊公。鄭莊公早有準備,他得到共叔段叛亂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圍了京城,京城內部的士兵也反叛過來,襲擊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慘敗,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雖然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現在還被人們經常引用。
【第81句】:【騎牛不怕牛身大,騎馬不怕馬頭高】(諺)比喻決意要征服對方,就不怕他的勢力有多強大。
【第82句】:爺爺很喜歡我,每次有好吃的東西都要給我留一些,媽媽說:“你爺爺吃一個螞蚱都要給你留兩條腿。”(四川·遂寧)
【第83句】:【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釋義:餃子最好吃,躺著休息最舒服。“不過”又作“不如”。“倒著”又作“躺著”。例句:周海亮開高嗓門說:“隨你們說出天來,我還是要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幾千年的老古語,還有個錯?”
【第84句】:【時勢造英雄】(諺)時勢:時局發展的形勢。指時代的風云會把普通人造就成英雄人物。 也作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杰。 時勢造英雄,亂世好做官。
【第85句】:伏天的陣雨——來得猛,去得快
【第86句】:【知情者不怪人,怪人者不知情】(諺)情:實情。知道了實情,就不會責怪對方;怪罪對方,往往是不知道實情。指對人的責怪,往往出于不知情。
【第87句】:【有眼牙人無眼客】(諺)牙人:也叫牙客,舊時集市上貨物買賣的中間人,現稱經紀人。客:外地來當地購物的客商。指生意場上中間人心中有數,采購客商卻不時受騙。
【第88句】:老鼠做道場——哪有正經
【第89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諺)疾病往往是由于飲食無節制、不衛生引起的,災禍往往是由于出口傷人或泄漏機密引起的。指人必須節食慎言,以免生病惹禍。
【第90句】:【秋風過耳——早休休】(歇)指早就完了。
【第91句】:【眾人是圣人】圣人,古稱賢明的帝王或思想家。此處借 指德才極高的人。謂集體的智慧多,辦法高明。柳青《種谷 記》:“眾人商酌,我五十多的個老漢有什么好的意見?眾人 是圣人嘛。”
【第92句】:【竹筒倒豆子——都抖落出來】(歇)比喻把話或了解的情況痛痛快快地一下子全都說出來。也指把問題一下子全部交待出來。 也作竹筒子倒豆——全抖露出來。 竹筒倒黃豆——嘩啦一聲全倒光。 竹筒倒豆子水桶倒水——一下全出來。
【第93句】:【業罐子滿了】(慣)業:同“孽”,罪孽。指作惡極多,死期已到。
【第94句】:【吞下秤砣——鐵了心】見“吃了秤砣——鐵了心”。
【第95句】:《三字經》橫著念——人性茍(狗)
【第96句】:牛老怕驚蟄,人老怕大寒。
【第97句】:【 沒罪找枷扛】自找麻煩,自找苦吃。或說:沒事找罪受。 老舍《二馬》:“這是上外國嗎?沒事找罪受嗎?”
【第98句】:索賄人的口頭禪——研究研究(煙酒煙酒)
【第99句】:【朋柴火焰大,人多主意高】(諺)朋柴:柴火堆。柴多了燃燒起來火焰就高,人多了討論出的計謀就妙。指人多智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