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癩蛤蟆碰見屎殼螂,誰也別說誰臟】釋義:屎殼螂:屎殼郎,蜣螂,一種昆蟲,吃動物的尸體和糞尿等。比喻都一樣不好,不要挑剔或嫌棄別人。例句:聽他們越說越不像話,便也插了一嘴:“你們是癩蛤蟆碰見屎殼螂,誰也別說誰臟!”
【第2句】:【大佛三百五,各有成佛路】(諺)三百五:泛指多。比喻人在修行或事業(yè)的進取方面,各有各的門路,各有各的辦法。
【第3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諺)礪:磨(刀)。指寶劍的鋒刃是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梅花的清香是從嚴寒的凜冽氣候中逼出來的。比喻人才的成就來自勤奮與刻苦。
【第4句】:【前人栽樹,后人修剪】比喻對于前人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后人要鞏固并發(fā)展,不使荒廢。
【第5句】:【豬多肉賤】(諺)養(yǎng)豬的人家多了,肉就賣不上價。比喻具有某一方面專長的人多了,供大于求,人才就會貶值。
【第6句】:【懷里揣著兔子】釋義:形容心跳不已,十分驚慌。例句:怪不得這幾天救濟糧沒人敢要了,怪不得老鄉(xiāng)突然對我們“客氣”起來……原來鄉(xiāng)親們懷里還揣著兔子哩!
【第7句】:【耳朵軟】(慣)指沒有自己的主見,容易相信別人的話。 也作耳根子軟。 耳朵是棉花做的。 耳皮軟。
【第8句】:【鋼刀雖快,不斬無罪之人】(諺)鋼刀無論怎樣鋒利,也不該斬殺沒有罪行的人。指國家的法律再嚴,也不會向守法的人施以刑罰。 也作“刀斧雖利,不加無罪之人”。
【第9句】:鐵公雞身上拔毛——休想
【第10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慣)指有什么貢獻什么,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心意。 也作有力出力,有錢出錢。 有人的出入,有錢的出錢。
【第11句】:急需的圖章——刻不容緩
【第12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chǎn),是古人的發(fā)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yipinjuzi.com,反而在世界餐具領(lǐng)域獨領(lǐng)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jù)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xiāng),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13句】:【知星宿,衣不覆】(諺)舊指懂天象、知吉兇,會窮得衣不蔽體。
【第14句】:路不常走草成窩,坐立不直背變駝。
【第15句】:【執(zhí)牛耳】(慣)古代諸侯歃血為盟時,主盟者親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領(lǐng)導地位。
【第16句】:【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慣)指什么活也干不了或不會干。 也作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第17句】:【一葉落而知秋】原指進入秋季,也指變化的征兆。成語: 一葉知秋。相關(guān)的:礎(chǔ)潤而雨,月暈而風。尤鳳偉《中國一 九五七》:“一開始就站,這變化有點一葉而知秋,讓人在心 里發(fā)疹。”
【第18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19句】:【眾人拾柴火焰高】見“大家拾柴火焰高”。
【第20句】:刀切元宵——不圓滿
【第21句】:【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見“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
【第22句】:弟弟因為淘氣,常挨爸爸的打。奶奶指著爸爸說:“你呀,倒像鐵匠的兒子,就知道打。”又指著弟弟說:“你也真是鐵匠鋪里的料,挨敲打的貨。”(江蘇·鹽城)
【第23句】:【任它狗兒怎樣叫,不誤馬兒走大道】(諺)任憑狗在路旁怎樣狂吠,也阻擋不住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壞人如何滋事破壞,也阻擋不了正義的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第24句】:【鬧戲還在后頭】見“好戲還在后頭”。
【第25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上不了陣勢
【第26句】:【春算命,夏郎中,秋道士,冬裁縫】(諺)郎中:醫(yī)生。春天是一年之始,算命的人多;夏天氣候炎熱易生病,醫(yī)生走紅;秋天收獲季節(jié),道士化緣方便;冬天寒冷要添衣服,裁縫生意忙。
【第27句】:【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歇)棒子:玉米。傳說狗熊掰下玉米夾在腋下,一邊掰一邊掉,掰來掰去,腋下還是一個。比喻邊干邊放棄,或邊聽邊忘,邊學邊忘。也指得到新的拋棄舊的。
【第28句】:【銅鈴打鼓——另有音】(歇)本指用銅鈴打鼓,除了鼓聲,還有鈴聲;轉(zhuǎn)喻話里有話,另有用意。
【第29句】:【搔不著癢處】(慣)比喻沒有觸及要害。 也作“搔頭不知癢處”。
【第30句】:【有百害而無一利】(慣)指有許多害處而沒有一點兒好處。
【第31句】:【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釋義:指過日子貴在有打算。例句:朱老星一年到頭總會找到活兒做,兩手不閑是他的目的。他常說:“人,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他就是整天價打算。
【第32句】:【沒了頭的蒼蠅,亂撞一氣】釋義:比喻失去主宰,行為不能控制。例句:他們老人家越要以他們的眼睛當作我的眼睛,我就越想不用眼睛,而像沒了頭的蒼蠅似的,亂撞一氣。
【第33句】:【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釋義:各人有各人的福分。例句:“得靠運氣,靠能耐。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第34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腳地釘上衣的扣子。突然,只聽爸爸“哎喲”一聲:“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務(wù)的媽媽風趣地說:“棍不打好人,針不扎巧人。”(山東·棗莊)
【第35句】:叔叔對爸爸說他打算販賣雞蛋。爺爺說:“你賣雞蛋不打了才怪呢,我看是豆腐渣捏圈兒,崩箍都沒響。”(內(nèi)蒙古·赤峰)
【第36句】:業(yè)余劇團晚上要在村東演戲,請爸爸去伴奏,爸爸沒吃晚飯就急著要去。媽媽嚷道:“吃了飯再去。晚一會兒去,狗吃不了日頭,人家少你這碟驢肉還成不了席?”(河南·南召)
【第37句】:【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shù)让泛戏Q“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當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chǎn)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第38句】:【 兔子尾巴,長不了】兔子尾短。指不會持久。張賢亮《河 的子孫》:“此刻,他大腦計算機輸出的第一個數(shù)據(jù)就是:這 伙人是兔子尾巴——長不了。”
【第39句】:【硬來硬抗,軟來軟磨】(慣)指不向?qū)Ψ角詫Ψ讲扇〉膽B(tài)度來對付對方。
【第40句】:掃帚寫生——大畫(話)
【第41句】:爸爸與一位干部的親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卻沒找到。爸爸悻悻地說:“交情有厚薄,磚頭有缺角。”(江蘇·揚州)
【第42句】:【拿人血染紅頂子】見“用人血染紅頂子”。
【第43句】:【千般易學,一竅難通】(諺)指各種各樣的本事都容易學,但要達到精熟的程度卻很難。
【第44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zhuǎn)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zhuǎn)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lǐng)的人。也指態(tài)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45句】:【吊死鬼抹胭粉——臭美】(歇)譏諷人得意地顯耀自己。
【第46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釋義:白天勞動,夜晚休息。例句:這里家家互通有無,不分彼此,休戚相關(guān),情同骨肉;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人人勤儉。
【第47句】:【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諺)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財物,才能致富;有了金錢,才有膽量。指人發(fā)財致富憑的是擁有財物,膽大氣粗憑的是擁有金錢。 也作“錢為人之膽”。
【第48句】:豬圈門上貼對聯(lián)——吃了睡,睡了吃
【第49句】:【鼓不敲是不響的】釋義:比喻人總要有人提醒、幫助。例句:我哪里算得上響鼓。俗話說,鼓不敲是不響的,即使是響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響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濤捶了我?guī)紫拢乙矔背鲈S多亂子來的!
【第50句】:林沖進白虎堂——上當受騙
【第51句】:叔叔養(yǎng)雞發(fā)了家。奶奶提醒說:“孩子,你爹這輩子可是一分錢破成八瓣花。如今咱富了,錢也得計算著用啊!”(河北·邢臺)
【第52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比較能夠看出好壞。馬烽《劉 胡蘭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看你做的這是什么 東西!”
【第53句】:每次寫作文,我老愛“克隆”作文書上習作的開頭與結(jié)尾。媽媽說:“寫作文要寫出自己的情感,要多讀多練。這樣吃別人嚼過的饃多沒味道!”(陜西·武功)
【第54句】:花果山上的孫猴子一稱王稱霸
【第55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zhuǎn)指事情結(jié)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fā)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56句】:【一錘子買賣】釋義:比喻不管好壞,反正就是一次。“錘子”又作“杵子”。例句:行不行,就得看我的本事昨樣了。一錘子買賣,行,啥都好說;不行,不行也得行!
【第57句】:【沒雞叫,天也亮】雞叫不起決定作用。謂缺少什么,無關(guān) 緊要。李準《李雙雙》:“有雞子叫天明,沒雞子叫天也要明, 離開他這個記工員,我這個隊干部也要走路的!”
【第58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jié)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lǐng)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zhuǎn)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lǐng)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wù)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59句】:關(guān)起門來做皇帝——沒入朝拜:妄自尊大
【第60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土地爺雖小,也是神仙。電視劇:“小 瞧我們天津地面上的人,別拿土地爺不當神仙。” 錢孔看人人自小瞧不起貧窮的人。臺灣李敖《世論新 語》:“但他們現(xiàn)在發(fā)達了yipinjuzi.com,反而‘錢孔看人人自小’,這種事 我碰多了。”
【第61句】:六月天下暴雨——猛一陣子
【第62句】:寒冬臘月作報告——冷言冷語
【第63句】:【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釋義:比喻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例句:俗諺有云:“吃了五谷想六谷,做了皇帝想登仙。”人類欲望之無窮,大抵然矣。
【第64句】:菜園里的壟溝——四通八達
【第65句】:【人離鄉(xiāng)賤】(諺)舊指人離開本鄉(xiāng)本土,到外地去謀生,人地生疏,到處求人,總不免要看別人的臉色。 也作人離鄉(xiāng)賤,物離鄉(xiāng)貴。物離鄉(xiāng)貴:貨物離開它的原產(chǎn)地就值錢了。 物離鄉(xiāng)貴,人離鄉(xiāng)賤。
【第66句】:【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歇)宋·羅泌《路史》記載:云南民間傳說,唐朝時,土官緬氏派緬伯高送天鵝向唐明皇進貢,經(jīng)過沔陽湖時,天鵝飛走,只留下一根鵝毛。 緬伯高只好將這根鵝毛獻上,并說:“將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指禮物雖輕,但情意深厚。 也作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情重。
【第67句】:【雜燴】“雜燴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謂“雜燴”,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蔥、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味美香濃,甚是好吃。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jīng)濟實惠。因此,“雜燴菜”擴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歡吃這樣的“大鍋菜”,特別是在農(nóng)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民間傳說,雜燴菜起源于宋代。據(jù)說南宋時朱敦儒為兵部侍郎,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免職,回河南老家,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就在準備壽宴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波亭。朱敦儒無心慶壽,又不能讓赴宴的人餓肚子,就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只把備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眾人聽說岳飛被害之事,都難過得吃不下飯。朱敦儒就說:“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當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當是秦檜的肉,粉條就當是秦檜的腸子。”大家聞聽此話,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熬菜吃了個精光。吃完之后,眾人給這道菜取名“雜檜菜”。因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傳開來。又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另有一說,雜燴菜起源于福州。當時福州有一名廚,聽說岳飛被秦檜誣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檜”的菜,“雜”的意思雜種,“燴”與秦檜的檜同音。經(jīng)考證,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飛被害時,正在臨安樞密行府諮議參軍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檜之子秦嬉喜好詩歌,起用朱敦儒之子為刪定官,朱敦儒為鴻臚少卿。秦檜死后,敦儒也去職。“談?wù)咧^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躥逐,故其爺不終。”因而民間傳說朱敦儒發(fā)明“雜燴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時番薯還未傳人中國,當時還沒有粉條。而起源于福州之說,也沒有歷史根據(jù)。但是“雜燴”菜確實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傳千年,影響很廣。宋金戰(zhàn)爭中,河南地區(qū)是主要戰(zhàn)場,人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岳飛十分愛戴,因此對秦檜的氣憤情緒是真實的,最有可能的是“雜燴”確實是在痛罵秦檜,其發(fā)明者應(yīng)是河南百姓,這個故事在流行過程中又附會了故舊鄉(xiāng)賢,附會到朱敦儒頭上的可能性較大。
【第68句】:【粳米粉的線條——拉不長】(歇)粳米粉:用粳稻米碾磨出的粉,沒有黏性。長:本指空間距離長,轉(zhuǎn)指時間距離長。指某事時間持續(xù)得不長久。
【第69句】:【陰溝里翻船】(慣)陰溝:地下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事的地方遭到挫折或失敗。
【第70句】:【柴經(jīng)不起百斧,人經(jīng)不起百語】(諺)木柴再硬,也經(jīng)不住斧百次砍斫,定會劈開;人再固執(zhí),也經(jīng)不住上百次的勸說,定會回心轉(zhuǎn)意。指思想工作只要耐心,自會生效。
【第71句】:黃連樹下唱小曲一一苦中取樂
【第72句】:【青蛙要命蛇要飽】謂都要生存,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 望,不顧別人死活。相關(guān)的:蛇要吃飽,不知青蛙要命。陳 登科《赤龍與丹鳳》:“今天我要把話說清楚:青蛙要命蛇要 飽。他不為老家出力,誰又去為他賣命?”
【第73句】:【冰炭不同爐】釋義:兩者不能共處。例句:她自從和武大郎配為夫妻,當然是冰炭不同爐:一個是絕色的美人,一個是滿臉的麻子,而年齡又不相當,心里怨恨極了。
【第74句】:十指頭生瘡——毒手
【第75句】:【掌舵的心不慌,乘船的便穩(wěn)當】(諺)掌舵的:船上的舵手。船在波浪中,舵手沉著自信,坐船人心里就踏實。比喻領(lǐng)導人物在危險時刻從容不迫,人們就有了主心骨。
【第76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釋義:“晴”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畢竟有情誼。例句:他走的時候,沒見到她來給他送行,心里恨恨的;可是,當他登上飛機的舷梯,回頭望時,她出現(xiàn)在機場的入口處,向他揮手,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
【第77句】:【貨到街頭死】(諺)遠途販運來的貨物,只要上市,便沒退路,不論價高價低,都得脫手賣掉。指做生意要獲得可靠信息,盲目販運沒出路。
【第78句】:吊好了膘的公駝——銳不可當
【第79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為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揚長避短才是正理。此俗語源出《楚辭·卜居》,屈原忠而見疑,求問龜卜,詹尹回答說:“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說,作為標準的尺寸,有時不能用作標準,用以比喻龜卜雖是替人決疑的,但有時不能決疑。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曾引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另一番新意,用以比喻白起、王翦兩人之智略各有長短,批評兩人替秦國打下了天下,卻不能替秦國守天下。白起、王翦都是蓋世無雙的名將,本可為萬人景仰的英雄,但白起暴虐,坑殺趙四十萬長平軍,不免橫死;王翦不諫秦始皇行仁義,其孫受殃。這樣,兩人的短處,使他們不能成為人們的楷模,不免使人惋惜。司馬遷用“尺短寸長”來評論,表現(xiàn)了他反暴政的思想。后世從司馬遷的評論中得到啟發(fā),運用“尺短寸長”這一俗語,則泛指人和物均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世上沒有完人,揚長避短,發(fā)揮人的最大潛能。
【第80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81句】:【放大炮】釋義:比喻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猛烈的抨擊。例句:她對于醫(yī)院的制度、設(shè)施,談得很多;起先有人說她放大炮,說她熱心,說她愛出風頭,慢慢成了老生常談,不大為人所注意。
【第82句】:冬天滾雪球——越滾越大
【第83句】:【褲帶長,壽命短】(諺)褲帶長:指胖人肚子大。指過于肥胖的人,往往活不長。
【第84句】:泥人戴紙帽——經(jīng)不起風雨
【第85句】:【秤砣雖小壓千斤】(諺)指桿秤上的秤砣雖然小,卻能壓住千斤的重量。比喻歲數(shù)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謀與才能,不可小覷。
【第86句】:爸爸到鄰居家借東西,去了很久才回來。媽媽埋怨他說:“你啊,是去個勾勾,來個彎彎。”(四川·忠縣)
【第87句】:【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釋義:比喻不僅要有決心,還要有真實本領(lǐng)。例句:當然,對待困難僅僅不怕是不夠的,有吃刀子的嘴,還得有化刀子的肚,我們必須正視它,必須一個一個加以解決。
【第88句】:飛機上裝話筒——空喊
【第89句】:【不登高山,不現(xiàn)平地】(諺)不登上陡峭的高山,就顯不出平坦的大地。比喻凡事不經(jīng)過比較,就看不出巨大的差別來。
【第90句】:我和鄰居的幾個小朋友商量后,終于把一件難辦的事辦好了。爸爸見了笑著說:“這真是一人不如二人計,三人合伙唱臺戲啊!”(江蘇·海安)
【第91句】:【紙糊燈籠肚里亮】釋義:比喻自己心里清楚明白。例句:大家說禮訓管林業(yè)隊賬目,是紙糊燈籠肚里亮,一人有數(shù),眾人沒數(shù)。
【第92句】:【墻上掛草薦——不像畫】(歇)草薦:鋪床用的草墊子。畫:諧“話”。指說話、辦事不合情理或不像樣。
【第93句】:杉木靈位——做不了主
【第94句】:【肚大如柳斗,神仙難下手】(諺)肚大:大肚子病,即臌(gu)癥。柳斗:用柳條編織成的提斗。指臌癥是不治之癥。
【第95句】:鄰居大嫂和二嫂因一些小事鬧矛盾。過了幾天,爺爺從外地回來,勸她們說:“以前的事,來個‘長草短草,一把剜倒’,誰也不要斤斤計較了。”(重慶·奉節(jié))
【第96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97句】:星期天,我和媽媽上街。街道兩旁停著很多自行車,我盡往車堆里鉆。媽媽說:“你真是驢往窄處走。”(陜西·隴縣)
【第98句】:賣孩子唱大戲——慶的什么功
【第99句】:藕斷絲連——情意纏綿
上一篇:最實用民間俗語金句,句句實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