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讀后感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就好像自己真的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泛舟一樣,讀《讓我們蕩起雙槳》有感。
“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
”是我們偉大的黨,是我們親愛的祖國。
在黨的陽光照耀下,我們無憂無慮,快樂成長
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聽后感3000字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主題曲。
這首由劉熾先生作曲,喬羽先生作詞,旋律優美、節奏輕快的歌曲,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影響了足足三代少先隊員。
并于2002年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課本上被選為課文。
《讓我們蕩起雙槳》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的主題曲,為新中國最受兒童喜愛的歌曲之一。
這首歌在五十年代可謂是紅遍華夏大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并深受喜愛。
它實際上是電影故事片《祖國的花朵》中的主題曲。
這部電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1955年攝制完成的,是新中國的第一部兒童影片。
就創作而言,這首歌是為《祖國的花朵》專門定制的,它必須依附于這部電影故事的本身,才更有價值和意義。
195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正式決定投拍《祖國的花朵》,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首部以少年兒童為題材的電影,導演嚴恭請劉熾為影片作曲,他爽快地答應了。
1955年7月的一天,天氣晴朗,北海公園的藍天碧波、綠樹紅墻格外明媚。
導演嚴恭、蘇里帶領影片攝制組的全體成員和一大群十二三歲的孩子(電影中的小演員和群眾)來體驗生活,作曲者劉熾也跟著一起來了,孩子們和劉熾一塊兒在北海公園內,上了岸后,劉熾對孩子們說:“你們劃你們的,繼續去玩,我現在就寫,歌兒寫出來第一個給你們聽。
你們喜歡,就用它;你們不喜歡,我再寫
”就在這“犀牛望月”小小的半島上,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劉熾以腿為桌開始了他的寫作,回憶起剛才和小朋友們泛舟,將《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獨唱部分和童聲二部合唱部分完成,哼起了剛寫完的歌曲,一遍,兩遍……仔細地品味著,檢查著,有幾處不大好,便立即進行修改,又用了十幾分鐘,用孩子們的口氣和心理,在心中默唱著,揣摩著,將歌曲逐漸完善。
劉熾讓導演把孩子們召集起來,把剛寫好的曲子唱給大家聽,孩子們反應強烈,拍著手說:“真好,唱出了我們剛才在船上的心情。
”樂曲真切的表現了孩子們的心情,趣味和歡樂與幸福,劉熾這才感到滿意。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抒情的二部曲式合唱,表現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描繪了新中國的花朵們在灑滿陽光湖面上,劃著小船盡情游玩、愉快唱歌的歡樂景象。
歌曲的第二部分開始兩個小樂曲,用了寬緊相間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孩子們用力劃槳,奮勇前進的情景。
最后,全曲在變化再現的樂聲中結束。
歌曲首尾呼應,層次分明。
歌曲題目《讓我們蕩起雙槳》,既是對生活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幸福生活的真實描繪,同時也是對少年兒童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描述了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情景,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
詩由少年兒童蕩起雙槳泛舟北海寫起,先寫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寫蕩舟湖上的喜悅心情,最后以“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個問題將詩歌立意進一步拓展升華。
第一小節描述少年兒童泛舟北海欣賞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
清澈的湖水,美麗的白塔,綠樹紅墻,色彩鮮艷和諧,令人陶醉。
第二小節抒發少年兒童蕩舟北海的喜悅心情。
置身北海公園,“我們愉快歌唱”,盡情歡樂,引來水中的魚兒望著我們泛舟,聽我們歌唱。
歌詞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少年兒童對幸福生活感到無比愉悅的真切感受,同時又充滿童趣。
第三小節則由盡情歡樂中的少年兒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生活?”表達了少先隊員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真摯的感激之情。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在詩歌三個小節的末尾重復出現,豐富了詩歌意境,讀來親切感人,這也是歌曲結構上的一個特色。
人們喜愛、歡迎,得以流傳是必然的。
《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反映了一個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心態或者集體的心態的狀態。
21世紀和20世紀50年代時期相比,社會的人文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種風格、內容、表現手法的歌曲,不大容易產生了。
因為當時很自然寫出來的,這個歌的親切自然流暢上口,這是這首歌的好處,沒有什么刻意的東西,這不是坐在那苦思冥想,硬憋出來的東西。
而藝術有這種使命,是主導積極和光明,具有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最終希望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精神和內容成為整個中國社會的主流。
在《讓我們蕩起雙槳》之前,舊中國傳統的兒童歌曲,實際上都只是來源于一些順口溜和方言民謠,諸如南方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以及北方的“小胖墩兒,坐門墩兒”等等。
可以說,一直以來兒童歌曲在中國傳統音樂的世界里,都是屬于自生自滅的狀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民的音樂素質,使得中國的民間音樂一直得不到像西方音樂那樣不斷地發展。
從《讓我們蕩起雙槳》開始,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人民生活的逐步安定,少年兒童的生活得到進一步的關愛,兒童歌曲也因此有了蓬勃的發展。
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也正是通過這些或優美或歡快的旋律,不僅幸福的度過了童年,更因這些作品打下了一個健康人生觀的基礎。
電影公映后,這首優美輕快的兒童歌曲就傳遍了全國。
不久,便流傳到國外,后來又編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并獲得了各種獎勵。
這首歌曲一直流傳至今,一些四五十歲的人,當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時候,就回憶起美好的童年時代。
《讓我們蕩起雙槳》之所以能夠經久傳唱,是因為它優美的旋律和意境。
作曲家劉熾在歌曲里雖然融入了許多民族音樂的元素,但同樣適時的加入少年兒童這個年齡特有的活潑和朝氣。
而喬羽順著劉熾的旋律意境而填上的“推開波浪”和“陽光灑在海面上”,更讓意境因之具象化,躍然紙上、近在眼前。
與此同時,歌詞中更是設置了“誰給我們安排幸福的生活”這樣的“懸念”,又將現實生活的平靜安寧,以及小朋友的歡樂幸福,與英雄先烈的付出得以聯系在一起,寓教于樂又樂以載道。
并因此呈現出一幅新中國各年齡段人們團結一致、互為聯系的美好圖景。
這首歌表達了少先隊員對黨和祖國的感激之情,也抒發了我對祖國母親的感激,因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它們給予的、安排的。
沒有祖國,我們不可能在歡樂中學習,沒有祖國,我們就不會在歌聲中玩要,總之,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快樂
所以,這首歌就獻給祖國媽媽吧
讓我們蕩起雙槳從詩中我感受到了什么
讓我們蕩起雙槳“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這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是我最喜歡的歌曲,它那優美的旋律時常令我如癡如醉。
打開收音機,那熟悉的音樂一次次再耳邊響起,我仔細聽著,在怕聽錯一個字,一個音符。
聽著聽著,在怕聽錯一個字,一個音符。
聽著聽著,我仿佛已經站在幽靜的草地上,面對著微波粼粼的湖面,魚兒正在湖中快活的游來游去,湖中,幾只小船正在碧綠的湖面上蕩漾,一切顯得格外幽靜,幾個少先隊員嬉戲著登上了小船,搖動著船槳,在湖面上留下一圈圈波紋。
湖面的白塔.綠樹.紅墻倒影在水中,遠遠看去好像,好似一幅秀麗的風景畫。
音樂繼續進行著,旋律忽然低沉,平緩了許多。
湖面仍是那么平靜,雖然沒有黃河的洶涌澎湃,長河的奔騰怒號,卻有獨特的韻味。
微風吹拂著湖面,十分幽靜,只聽見柳葉飄動的沙沙聲,一切都美麗極了。
這意境似乎十分安靜,又似乎非常歡樂。
歌曲放完了,但那美麗的幻想卻不斷地在我腦海中浮現,我喜歡這首歌,不光是因為它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詞,最重要的是它帶給我的無限美好的遐想
讓我們蕩起雙槳主要講
主要講孩子們在黨的關懷下努力學習.孩子們有說有笑.這是多么愉快的場景.
上一篇:人生若如初相見之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