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晚晌火燒云,明早曬殺人】(諺)火燒云:云朵火紅,像燒著了一樣。 指如果傍晚時分西邊天空云朵火紅,那就預兆第二天是個大晴天。 也作晚霞燒山尖,明個大晴天。 晚霞滿天要放晴,
【第2句】:【財不露白】(諺)露:顯露,外露。 指錢財不可外露;尤其是外出攜帶錢財,外露容易引起不測之禍。 也作“金銀不露臉”。
【第3句】:【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諺)指遇到問題總要設法解決,不能讓事情把人難住。 也作“活人哪能讓尿憋死”。
【第4句】:【殺私牛,賣私酒,不犯出,乃高手】(諺)舊時私自殺牛、販酒均屬違法,誰能不犯事,就算他走運。 指做了違禁、違法的事而沒有被查獲,只能算是僥幸,不可當作本事。
【第5句】:【忘人大恩,記人小過】(慣)把別人對自己的大恩大德全忘了,卻對人家的小錯耿耿于懷。形容人心胸狹窄,忘恩負義。
【第6句】:【走漏風聲】見“露風聲”。
【第7句】:【教師爺不打把勢——誰也摸不清誰的底】(歇)教師爺:舊時稱武術教官。打把勢:練武術。指互不了解對方的底細。
【第8句】:【吊死鬼說媒——白繞一番舌】(歇)繞舌:迷信傳說吊死鬼的舌頭伸出嘴外很長,說話時要把舌頭繞起來。繞:諧“饒”。指白費一番口舌。
【第9句】:【三魂少了二魂,七魄只有一魄】(慣)形容受到驚嚇,魂不附體的樣子。 也作三魂去了兩魄。 三魂少去二魂。
【第10句】:【前打后商量】(慣)指先用武力制服對方,然后再與之議事。
【第11句】:不怕怒目金剛,只怕瞇眼菩薩。
【第12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釋義:周郎:指周瑜,三國時東吳主將。折:虧損。《三國演義》故事:周瑜用美人計,讓劉備到東吳招親,想要借機扣留,以便討還荊州。劉備按照軍師諸葛亮的周密安排行事,使招親一事弄假成真,帶著夫人逃回荊州。周瑜追來,被蜀軍殺得大敗。比喻遭到雙重損失。“安天下”又作“高天下”。 例句: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日:“周郎妙計安天下,陪(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13句】:【雞肚不知鴨肚事】(諺)鴨肚子里想些什么,雞肚子里并不知道。比喻各有各的心事,別人難以猜測到。
【第14句】:【閑覺日偏長】(諺)指閑著無事,就會覺得時光過得太慢難打發。
【第15句】:【青菜蘿卜一鍋煮】 釋義:比喻不加區別,同樣對待。 例句:李春山過去攔住,想緩和他,被他觸了一鼻子的灰:“噢!青菜蘿卜一鍋煮,黃鱔泥鰍一簍裝!沒有那么安逸!”
【第16句】:【鏡子】“鏡子”,人們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發現的呢? 當然,水是天然的鏡子,有詩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撈月亮。講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為實物的鏡子,是怎么來的呢?它經歷了石鏡、銅鏡、玻璃鏡三種形態。 據傳說,女媧補天時得到一種黑曜石,經打磨而成石鏡,這便是最早的鏡子。這種上古時期傳說的石鏡,被現代技術所證實,裝修用的大理石、花崗巖經過拋光后都光亮如鏡。 第二種形態金屬鏡隨著青銅器的發明而產生,有出土實物為證。從出土的銅鏡來看,唐代較多。當時,銅鏡已較普及。史書有載,魏征諫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文物和史料記載相印證,那時銅鏡已經相當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發明,取代了金屬鏡。
【第17句】:【亂點鴛鴦譜】 釋義:不了解情況,瞎指揮。 例句:“這是黨委集體的意見,可不是我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第18句】:【窮家難舍】(諺)指家雖貧窮,但曾長居久住,總舍不得離開。也指故鄉即使是窮山僻壤,但因土生土長在那里,也會與那里難分難舍。 也作窮家難舍,熱土難離。熱土:住久了的鄉土。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故土:故鄉。 窮家難離,熟土難舍。
【第19句】:【蘧伯玉帶籠頭——牽牽君子】(歇)蘧伯玉:名瑗,春秋時期衛國人,衛大夫史鰌知道他是難得的賢人,曾多次向衛靈公推薦。籠頭: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的皮條或繩索,用來系牽牲口的韁繩。牽牽:諧“謙謙”,形容謙遜。指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的人。
【第20句】:【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 舊時,凡是出了生命攸關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 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小(短)的板子。人們不愿意直說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第21句】:【又要過河,又怕脫褲子】(慣)比喻既想辦事,又怕麻煩。
【第22句】:【有本不愁利】(諺)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錢,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謀取到利,本錢是基礎。
【第23句】:【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是流行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理解成“學習優秀就應該當官”,是一種典型的“讀書做官論”。其實這是犯了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嚴重錯誤。那么,“學而優則仕”源自哪里,又怎樣正確理解它呢? “學而優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原文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有人常常把它當成孔子的話,其實這話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弟子子夏的高論。 按《辭海》的解釋,“優”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充足、富裕”;“仕”字的含義其中有一條為通“事”。如果按此理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意應該是“做事有充足的空閑時,應該學習;學習尚有富裕時間,應該做事。”這才是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看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本義就是“知行合一”,即“實踐與認識相統一”,這和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工學結合,處理好工學矛盾”是相似的。 南宋大儒朱熹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語集注》中說:“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顯然,朱熹也把“學而優”解釋為“學有余力”,并認為“仕”與“學”同等重要。對此,北京大學一教授解釋說,“學”是理論總結,“仕”是運用理論到實踐。“學”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學”的廣度。《論語集注》是南宋以來官方認定的權威版本,它的解釋無疑是最正確的。
【第24句】:【只見得娶媳婦,見不得出喪】(慣)出喪:出殯。比喻只聽得進表揚,聽不進批評。
【第25句】:【茶喝二道酒喝三】(諺)茶喝二道:茶喝到第二道,茶味正濃。酒喝三:酒喝過三杯后,精神興奮。 指二道茶方釅,三杯酒提神。
【第26句】:【被窩里放屁——自己臭自己】(歇)指自己作踐自己,使自己受到損害。
【第27句】:【遠憑衣裳近憑人】(諺)指從一個人的衣著、相貌上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修養素質。
【第28句】:寶石在石堆里,智慧在群眾中。
【第29句】:【粗茶淡飯保平安】(諺)粗茶淡飯:平平常常的家作茶飯。指少吃肉脂類食物,常吃粗茶淡飯,可以常保身體健康。
【第30句】:【有同行的貨,沒有同行的利】(諺)同行(hang):同一行業。賣出同樣的商品,得到的利潤卻不相同。指經商中全靠個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
【第31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 釋義:姜太公:即呂尚,字子牙,八十歲遇周文王,文王拜他為相,后助武王伐紂,有功,封于齊。 例句: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海水不能用斗量,我老八有我乖乖的好眼光!
【第32句】:字要簡潔方為妙。
【第33句】:【寧挑千斤擔,不抱肉疙瘩】(諺)肉疙瘩:對嬰兒的戲稱。寧肯肩挑千斤重擔,也不愿在懷里抱個嬰孩。指抱著不會立不會走的嬰孩是最費力的。
【第34句】:【有錢的王八大三輩】(諺)王八:烏龜,罵人語。舊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錢,在鄉鄰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輩,受世俗的恭維。
【第35句】:【搟面杖抹油——光棍一條】(歇)指單身漢一個。
【第36句】:【河水不犯井水】 釋義:犯:侵犯,干擾。比喻互不相干。 例句:我從中作保,今天你倆河水不犯井水,互不相擾,各奔東西不行?
【第37句】:【一遭情,兩遭例】(諺)第一次行賞是恩情,第二次就會認為是定例了。指賞不宜多,獎賞如果被受賞人看作是慣例,就失去了意義。
【第38句】:【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諺)牌樓:舊時街市要沖豎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連高大的牌樓也能抬過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難也不怕。
【第39句】:【蒼蠅見了血】(慣)比喻壞人見到了想要的東西而眼紅。
【第40句】:【大樹之下,草不沾霜】(諺)生長在大樹底下的小草,不受霜露侵襲。喻指人靠著有權有勢者的庇護,別人就不敢欺侮。 也作“靠大樹草不沾霜”。
【第41句】:【庫里有糧心不慌】(諺)倉庫里積存著足夠的糧食,人心就穩定。指積存糧食備荒是頭等大事。
【第42句】:【刀瘡藥雖好,不割為妙】(諺)刀瘡藥:治刀傷的速效藥。指刀瘡藥縱然有奇效,總不如不犯傷痛為好。比喻事后補救的辦法再得力,也不如不出差錯和問題。
【第43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44句】:【三句甜,兩句苦】(慣)指一會兒軟的,一會兒硬的,連勸帶嚇唬。 也作三句苦,兩句甜。 三聲緊,兩聲慢。
【第45句】:【放鴿子】“放鴿子”比喻說話不算數、違約和欺詐行為。自古以來,鴿子展示于人的都是吉祥和平的意義,鴿子還寓意誠信,飛鴿傳書就是人們利用信鴿的準確和精準的特性來傳遞信息。可這代表誠信的鴿子怎么會被人們用“放鴿子”來比喻不遵守諾言,帶有欺騙的含義呢?它源自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放鴿子”是誘拐名貴鴿子的行為。偷竊者訓練出一種專用的“誘鴿”,混到別人放飛的鴿群中,誘騙鴿群迷失方向,把它們引回到偷竊者的鴿籠中。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兩個人,他們本來是很好的朋友。二人約定了某月某日,其中一個人要給另一人飛鴿傳信,但到了約定的日子,等信的人卻等來了一只沒有攜帶信的鴿子。他就質問他的朋友:“你怎么只放鴿子不寫信,不履行諾言,說話不算數呀!”“放鴿子”一詞作為“爽約”的意思就這樣流傳下來。
【第46句】:【臘雪是被,春雪是鬼】(諺)臘月下雪,像被子一樣覆蓋著麥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樣損害著麥田。 指立春前下雪,對麥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對麥田有害。
【第47句】:【扎魚不扎母子魚,打獵不打失群雁】(諺)母子魚:將近產子的魚。 失群雁:離群的孤雁。指捕魚打獵也應有憐憫之心。
【第48句】:【摸摸腦殼算一個】(慣)指不加選擇,有一個算一個。
【第49句】:【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諺)比喻每個人或每家都有自己的難處。 也作各人都有難唱的曲兒。 每家有一本難念的經。 家家有本觀音經。
【第50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詞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51句】:【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諺)姜桂:生姜和肉桂。指生姜和肉桂越老越辛辣。借指老年人閱歷廣,經驗豐富,待人處世越發精明老練。 也作“姜是老的辣,醋是陳的酸”。
【第52句】:【樹大分權,人大分家】 釋義:樹長大了就會分開丫權,人長大了就得另立門戶。 例句:樹大分權,人大分家,親兄嫡弟,也不能—生一世都在一口鍋里吃茶飯。
【第53句】:【惹亂子】(慣)指引起麻煩。
【第54句】:【挖好肉,補爛瘡】(慣)比喻用有害的辦法臨時解救危急。
【第55句】:【借你口中言,傳我心內事】(慣)指借別人的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也作“借你口中言,傳我腹中事”。
【第56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釋義:借指自己不會傷害自己。 例句: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么外感癥好吃這種大補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錯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
【第57句】:【重孫有理告太公】(諺)重孫:孫子的兒子。太公:曾祖父。只要占著理,重孫也可狀告太公。指理是判斷是非的標準,有理不在輩分大小。
【第58句】:【谷雨三朝看牡丹】(諺)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歷三月下半月。三朝:三天。指谷雨節過后,牡丹花盛開,此時正是觀賞牡丹花的最佳期。
【第59句】:【應聲蟲】“應聲蟲”用以比喻諷刺那些無主見、隨聲附和的人。明代田藝蘅的《留青日札》便說:“己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那么,世上真有應聲蟲么? 宋代陳正敏《遁齋閑覽》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北宋末年“六賊”之一的楊勔得了一種怪病,每次說話的時候,肚子里都有一個小聲音在仿效。數年之間,這個聲音越來越大。一個道士見到后十分驚訝,他說:“這是應聲蟲,如久不治,會傳給妻子兒女,應當去讀《本草》,讀到哪味藥,蟲子不答應了,服用了就可治病。”楊勔照著去做,當他讀到雷丸時,蟲子忽然不做聲了,于是趕快吃了一些,病就好了。 據《中國藥典》載,雷丸又名竹苓、雷應、竹鈴芝,屬白蘑科真菌類,有殺蟲消積功能,用于絳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病的治療。不知“應聲蟲”是什么怪病,但雷丸治肚子里的蟲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應聲蟲是傳說,傳說是靠不住的。但,為我們留下了“應聲蟲”這一詞語,比喻只知道隨聲附和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第60句】:【種谷得谷,種麻收麻】 釋義:比喻做了什么樣的事情,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例句:他管你什么肚皮里娃娃,我則理會的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咱是個積善人家,天網恢恢不漏餡。
【第61句】:【小雞不撒尿——必有個道道兒】(歇)不撒尿:雞的尿是和屎一塊兒排出的。道道兒:本指通道,轉指道理。指發生某種情況一定有個原因。
【第62句】:【增錢不如再看】(諺)當賣主要價高不肯出手貨物時,買主要添價,不如反復看準貨物。指買主買貨時要看準貨好,然后再添價。
【第63句】:【兩姑之間難為婦】(諺)兩姑:婆婆和小姑(丈夫的妹妹)。指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左右為難。 比喻夾在兩個地位相當的上司或輩分高的人之間,關系不好處理。
【第64句】:【人無前后眼,禍害一千年】(諺)前后眼:既能看清過去,也能遠瞻未來。指人處事待人如果只顧眼前,沒有遠見,就會造成無窮無盡的后患。
【第65句】:【王八掉進灶坑里——又憋氣又窩火】(歇)氣:本指氣息,轉指怒氣。火:本指火兒,轉指火氣。指心里有怨氣或怒氣而發泄不出來。
【第66句】:【船漏水入,壺漏內虛】 釋義:船漏了,水就進來,壺漏了,水就流完了。比喻方式相同,結果相反。 例句:“鬻棺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歲之饑。‘船漏水入,壺漏內虛’也。”
【第67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68句】:【化緣和尚大手腳】(諺)化緣:和尚、道士向四方求布施。大手腳:大手大腳,即花錢毫不心疼。指不是靠辛苦勞動掙來的錢,往往容易揮霍掉。
【第69句】:【會吃千頓香,亂吃一頓傷】(諺)會吃的,百頓千頓都是香的;不會吃的,只一頓就能吃壞肚子。指吃飯要節制,講衛生,暴飲暴食會生病。
【第70句】:【失敗乃成功之母】(諺)失敗是孕育成功的母體。指事業的成功,往往是在汲取失敗教訓之后取得的。 也作“失敗是成功之母”。
【第71句】:【病無良藥,自解自樂】(諺)生了病沒有什么特效的藥物,全靠病人自我開解,自尋快樂。指排除愁悶,保持樂觀,是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案。
【第72句】:【看著茅房拉不出屎來】(慣)比喻時機來了卻想不出主意。
【第73句】:【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諺)田奴:耕田的男奴。織婢:織絹的婢女。指要學耕田,就向田奴請教;要學織絹,就向織婢請教。泛指做事必須虛心向內行學習。 也作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耕問奴,織問婢。 耕問仆,織問婢。
【第74句】:【不圖今年筍,但圖來年竹】(諺)筍:竹的幼苗,可作菜食。比喻凡事不應只圖眼前的近利,要從長遠利益著眼。
【第75句】:【打破砂鍋問到底】流傳在民間的這句俗語,用來形容十分認真的態度,一心要把事情弄個明白。 “打破砂鍋問到底”源自生活中的自然象。砂鍋即用含沙的泥燒制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藥或冬季煨燙火鍋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據說,藥熬好后;從火上取下來不能馬七往木頭制品上放,一放就裂,而且一裂就會裂到底。實際上是打破砂鍋“紋”到底,變成了漏鍋。因為裂紋的“紋”同“問”諧音,后來就變成了“問到底”了。
【第76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77句】:【一失足成千古恨】 釋義:犯了嚴重錯誤,終身悔恨。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年輕時候的一次并不十分看重的失誤,卻沒想到竟會改變自己一輩子的感情生活,乃至一生的命運……
【第78句】:【槽頭買馬看母子】(諺)母子:偏指生崽的母馬。指要買馬駒,先看母馬咋樣。借指要知閨女的為人,先看生養管教她的娘親是什么樣的人。
【第79句】:做賊偷蔥起,貪污揩油起。
【第80句】:【白糖嘴巴砒霜心】(慣)砒霜:無機化合物,有劇毒,用來制殺蟲藥和殺鼠藥。指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81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諺)縱然樹長到千百丈高,樹葉總還是要落到樹根下。比喻人不可忘記根本。 多指久居外地的游子,到年老時總想回歸故里。 也作樹高千百丈,葉落要歸根。 樹高干丈葉歸根。 葉落歸根,人老還鄉。
【第82句】:【抱成一團】(慣)指緊密團結在一起。
【第83句】:【使人家的錢手短,吃人家的飯口軟】見“吃了人家的口軟,使了人家的手軟”。
【第84句】:【大眼看小眼】(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恐或無奈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對小眼。
【第85句】:【隔年的黃歷不管用】(諺)黃歷:也作“皇歷”,歷書。歷書只標本年度的日、月,隔了年就沒用了。泛指過了時的東西就沒用場。 也作隔年的皇歷作不得數。 去年的皇歷看不得。 過年的皇歷沒用場。
【第86句】:【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戒指”,意即婦女經期應該戒止性生活,因“經”、“金”諧音而改名。 早在漢代,宮廷已經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與衛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為現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第87句】:【脖子枕在刀刃上】(慣)指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第88句】:【殺風景】(慣)破壞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壞人的興致與情緒。 也作“煞風景”。
【第89句】:【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諺)一朝:一旦。一旦執掌大權,即可發號施令。指不掌權則已,只要權力到手,就要充分施展職權的威力。
【第90句】:【鍋蓋上的米——熬出來了】(歇)熬:本指把米放在鍋里加水煮成糊狀,轉指忍受(苦日子)。指終于度過了艱難的日子。 也作“鍋蓋上的小米——熬了出來”。
【第91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92句】:【懸壺】“懸壺”聽起來生疏,但在醫院和醫生那里卻備受追捧,也經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寫著“懸壺濟世”的匾牌。其實,“懸壺”就是行醫的代名詞。它來源于《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據記載:東漢時的費長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經是管理市場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場上,有一個賣藥的老翁。這個老翁賣藥時會在自己的攤位前懸掛一個壺,等到散市的時候就跳人壺中。集市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的這個舉動,只有費長房正好在樓上看到了。于是他帶著酒肉等禮物去拜訪老翁。老翁見他心誠,就帶他進入壺中。只見壺里別有洞天,“玉堂嚴麗,酒甘肴盈”,二人盡興而出。后來,老翁對費長房說:“我是神仙之人,因為犯了錯誤所以才受到責罰。現在對我的責罰期限滿了,我就要離開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離開呢?”費長房于是追隨老者學道,經歷了許多考驗與磨難,學成后返鄉,“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土地神)”,成為一代名醫。傳說,他后來因為失去了護身符,而被眾鬼斬殺。 壺公與費長房的傳說,令后世行醫者神往不已,“懸壺”就因此成為行醫的代稱。因為“壺”與“葫”諧音,所以常以葫蘆作為藥鋪的標志,也因此有了“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的說法。
【第93句】:【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 釋義:比喻誰都覺得自己孩子好。 例句:“這大概就叫黃鼠狼夸它孩兒香,刺猬說它孩兒光。然乎?”江學輝笑嘻嘻地插上說。
【第94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 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95句】:【騙來的娃娃養不大】(諺)比喻用不正當的手段蒙哄人,縱然一時得逞,終究不能成功。
【第96句】:【黃了】“黃了”這一俗語,專指好事沒有辦成。如對象沒搞成被說成黃了。 “黃了”源自哪里呢?舊時代做生意,開張的那天,門外要貼上“開張大吉”的大紅紙喜報一張。春節休息,正月十六開始營業,開門那天,也要在門外貼上“開市大吉”的大紅紙喜報。相反,如果一家商店經營不善,沒法經營下去了,店鋪關門,就用一張黃紙,寫上“收市大吉”貼在門上。由此,人們就將一家生意的關門,說是“黃了”。久而久之,引申為凡是沒有辦成的好事都可以說“黃了”。壞事沒辦成沒有說“黃了”的。
【第97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諺)該采取果斷措施時卻優柔寡斷,其結果是反而遭受禍亂。指處理問題,貴在果斷。 也作當斷不斷,必留后患。 當斷不斷,自遭其亂。 當斷不斷,必惹麻煩。
【第98句】:【放龍入海,縱虎歸山】(慣)比喻把強敵放走,留下禍根。
【第99句】:【天子不差餓兵】見“朝廷不差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