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2句】:【河水靠流,人群靠頭】 釋義:比喻做事要靠帶頭人。 例句:馮少懷說:“要我看也不賴。河水靠流,人群靠頭。我們有個好村長,可是個好樣的啦。”
【第3句】:【知子莫若父】(諺)莫若:沒有比得上。指父親對兒子是最了解的。
【第4句】:【一石激起千層浪】(慣)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反響。
【第5句】:【金剛怒目】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左金剛張口,高舉金剛杵;右金剛閉口,平托金剛杵。金剛又稱“密跡金剛”。相傳密跡金剛原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歸屬托塔天王之下,成為護法神。(見《大寶積經(jīng)》卷八。)關(guān)于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龐世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努(怒)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曰:‘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李明權(quán))
【第6句】:【朝廷不差餓兵】(諺)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餓著肚子的士兵。指派人辦事,首先要解決好他的吃飯與生活問題。 也作天子不差餓兵。 皇帝不差餓兵。
【第7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8句】:只可救苦,不可救賭。
【第9句】:【戴木頭眼鏡——看不透】(歇)指對人或事物看不透徹。
【第10句】:龍蛇混雜語出宋代頤藏主集《古尊宿文案》卷二五筠州大愚芝和尚文案:“文殊問無著:近離什么處?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眾?著云:或三百,或五百。著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殊云:龍蛇混雜,凡圣同居。著云:多少眾?殊云:前三三與后三三。”又,《南宋法應集·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第二十六祖下第四世之七:“老倒分明兩路差,箭鋒相拄勿咼斜。龍蛇混雜人難辨,白日長空下雪花。”
【第11句】:【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見“好馬不用鞭催”。
【第12句】: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
【第13句】:【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諺)這地方不收留人,總會有收留人的地方。指天地之大,何處不可安身,不必死守一處。 也作此處不留有留處。 此地不容人,自有容人處。 此處不養(yǎng)爺,還有養(yǎng)爺處。
【第14句】:【聞名不如交交口,交口不如對對手】(諺)聽到對方的名聲,不如見面和他談談話;見面談話,又不如交手較量一番更為真切。指聞聽不如經(jīng)見,經(jīng)見不如實踐。
【第15句】:【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諺)毛利:本錢除過所得利潤。指做買賣薄利多銷周轉(zhuǎn)快,自然受益多;牟利太重,沒了顧主,就沒錢賺。
【第16句】:【膽是嚇大的,力是壓大的】(諺)膽量是在承受驚嚇的過程中逐步變大的,力量是在承受壓力的環(huán)境中不斷增強的。指人的膽量和力量,都不是先天帶來的,而是后天鍛煉出來的。
【第17句】:【人心都是朝上長】 釋義:比喻人都希望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例句:元他娘說,“人心都是朝上長,我看你是朝下長。”老全說:“后悔莫及,說甚。”
【第18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quán)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19句】:如果是夜明珠,放在哪里也閃光
【第20句】:【糞不臭,挑起來臭】(諺)指糞便不動它不臭,要是挑動它,就臭不可聞。比喻見不得人的丑事,不張揚則已,一旦張揚開就難以收拾。
【第21句】:【不看僧面看佛面】(諺)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菩薩的情面。比喻不顧某人情面,也要顧及他的主人或長輩、親友的情面。 也作不看經(jīng)面,也看佛面。經(jīng):佛教經(jīng)文。 不看金剛,也看佛面。金剛:佛祖身旁的守護神。
【第22句】:【人直有人和,路直有人行】(諺)為人正直,自有人來親近你,擁護你;道路平直,人就樂于在上面行走。指正直的人,總是人們樂見的。
【第23句】:腳踏十字穩(wěn),不怕棒槌滾。
【第24句】:清貧常樂,濁富多憂.
【第25句】:【一剎那】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剎那”。如冰心《寄小讀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來復的一剎那頃拿起筆來,我決不敢以成人煩雜之心來寫這通訊。”也省為“一剎”。如楊朔《月黑間》:“河面紅光一閃,響起巨大的爆炸聲音。就在這一剎間,小船碎成幾塊。”“剎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剎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據(jù)《仁王護國經(jīng)》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xù)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xù)之相。” (李明權(quán))
【第26句】:【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凈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jīng)》:“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fā)明,照十方剎。”唐譯《華嚴經(jīng)》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xiàn)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御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zhuǎn)六塵。”后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怒放:盛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時喜得心花怒放,連說:‘難為他了,難為他了。’”(常正)
【第27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諺)少壯:年少力強。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強時不知努力進取,到得年老無為時就悔恨不及了。勸少年要及時努力語。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28句】:【身心】是人體物質(zhì)和精神的總稱,兩者互為依存。二字連用,見于佛經(jīng),如《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語,《法華經(jīng)·提婆品》亦有“身心無倦”的說法。不過佛家所說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釋。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人體也不例外。佛家認為人體是由“五蘊”構(gòu)成的。蘊,梵語Skandha,意為積聚,即眾多的成分積聚在一起。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由這五種東西組合而成我們的身心。就一個人來說,色蘊是身體,受想行識四蘊是心。人通過五根(五官)攀緣外境而產(chǎn)生感受、想像和貪、嗔、癡等識別心理。這就是佛家對身心最簡單的解釋。后俗語中經(jīng)常運用,如老舍《女店員》第三幕:“我熱愛勞動,鍛煉身心。”指身體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詞話》第八回:“只覺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無名氏)
【第29句】:【嘴上抹石灰——白吃】(歇)白:本指白色,轉(zhuǎn)指無代價。指吃喝后不付錢。
【第30句】:【苦瓜纏上黃連——一樣是苦】(歇)后一個“苦”字,本指味道苦,轉(zhuǎn)指痛苦。指兩人的經(jīng)歷都一樣苦。
【第31句】:浩瀚海洋,源于細小溪流;
【第32句】:【缺胳膊短腿】(慣)短:缺少。形容殘缺不全。也指人肢體殘廢。 也作缺胳膊少腿。 缺胳膊斷腿。
【第33句】:【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釋義:有地有牛,一家老小過舒服的日子。這是農(nóng)民的一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 例句:他仍舊一心直奔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第34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35句】:【知恩不報,非為人也】(諺)指只有知恩圖報,才算是有良心講道義的人。 也作“知恩不報恩,枉為世上人”。
【第36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37句】:【曇花一現(xiàn)】梵語“優(yōu)曇缽華”(udumbara)和簡稱,或譯作“優(yōu)曇缽羅華”、“鄔曇妙華”、“優(yōu)曇華”,意思是祥瑞靈異。《南史》有“優(yōu)曇華(花)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xiàn),現(xiàn)則金輪(王)出世”之語。此花產(chǎn)于喜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蘭卡,樹長一丈余,葉四五寸,花呈壺狀,隱于花托。開花時間很短,俗稱曇花一現(xiàn),佛經(jīng)中常用來比喻佛法難聞。《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yōu)曇缽華,時一現(xiàn)耳。”意思是說,《法華經(jīng)》所宣揚的妙法希有珍貴,不是經(jīng)常可以聽到的,就像優(yōu)曇缽花的開放難得遇見一樣。現(xiàn)在人們常用曇花一現(xiàn)來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失的人或事物。(無名氏)
【第38句】:【人是衣裳馬是鞍】人靠衣裳打扮,正如馬靠鞍韉裝飾。 是,也說:靠、配。反義說:好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相關(guān) 的: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周立波《暴風驟雨》:“入是衣裳馬 是鞍,一點不假,這人品配上這衣裳,要算是咱們屯里的頭 一朵花了。”
【第39句】:【家無二主】(諺)指家庭不論大小,只能由一人主持家事。也泛指一個群體只能由一人做首領(lǐng),不能亂當家。 也作“家無二主,國無二王”。
【第40句】:【養(yǎng)多大的鳥兒,置多大籠子】 釋義:比喻花錢做事不能浪費。 例句:“……咱們就得這樣,不能大手大腳地花錢。俗話說:養(yǎng)多大的鳥兒,就置多大的籠子。咱不能花大家的錢像掰著不疼的牙……”
【第41句】:【勤儉免求人】(諺)勤儉:勤勞而節(jié)儉。指勤儉能積累財富,避免因生活無著落而向人求助。
【第42句】:【創(chuàng)業(yè)百年,敗家一天】(諺)開創(chuàng)業(yè)績得持續(xù)一輩子,敗壞家業(yè)只需極短的時間。指創(chuàng)業(yè)是艱難而長久的,敗業(yè)卻極其容易而又迅速。
【第43句】:【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釋義:惹是生非,只因愛說閑話;煩惱纏身,都是由于硬要出頭露面。指為人處世,要慎言慎行。 例句:小蔡,你我要不是小姜子,咱們也不管閑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44句】:【大將無能,累死三軍】(諺)三軍:軍隊的總稱。指將領(lǐng)如果無能,三軍就會跟著倒霉。也借指領(lǐng)導人物缺德少才,下屬就會跟著白受苦。 也作“將帥無才,累死三軍”。
【第45句】:棋逢對手,先禮后兵。
【第46句】:【踩一頭兒撬一頭兒】(慣)撬:這里同“翹”,向上仰起。踩下這一頭,那一頭又翹起來了。比喻壓制住這個人,那個人又鬧起事來。
【第47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 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fā)明。據(jù)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zhuǎn)(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48句】:【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獨】(諺)招:拳術(shù)上的招數(shù)。指拳術(shù)較量中普通招數(shù)再多也不怕,怕的是獨到的一招沒法招架。也借指在技藝上有獨到的專門本事,才是最吃香的。
【第49句】:再生佛教的輪回學說,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chǔ)上。三世又叫三生,即前生、今生和來生。“再生”即來生,指今生結(jié)束以后將進入的下一次輪回中的生命形態(tài)。如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災難的年頭,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記牢這一點。”也指重生,死而復活。
【第50句】:蟻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第51句】: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第52句】: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覺要像彎月亮。
【第53句】:有斧砍得樹倒,有理說的不倒.
【第54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tài)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zhuǎn)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55句】:一塵不染十分清潔,謂之“一塵不染”。如趙大年《公主的女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一塵不染。”也比喻人的品格清高脫俗,廉潔高尚。
【第56句】: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今演為“苦口婆心”,意謂反復叮嚀,語重心長,是個褒義詞。禪門中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從林中稱為“老婆心”或“老婆禪”。老婆心切,動機未必錯,而效果未必好。大慧禪師說:“這一個,那一個,更一個,雖然苦口叮嚀,卻似樹頭風過。”
【第57句】:生活的悲劇不在于沒有實現(xiàn)目標,而在于沒有樹立目標
【第58句】:沒土打不成墻,沒苗不能打糧
【第59句】:【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諺)是非:糾纏不清的麻煩事。麻煩事是由制造麻煩的人帶來的,還得由制造麻煩的人把它解決。指誰惹的是非,還得由誰來解決。
【第60句】:【肚痛埋怨灶司】(慣)灶司:灶王爺。比喻自己沒本領(lǐng)做事情,卻埋怨他人。
【第61句】:【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62句】:硬樹要靠大家砍,難事要靠大家做。
【第63句】:【買田不買糧,嫁女不嫁娘】(諺)糧:錢糧,舊時交田稅稱“納糧”。 買田地不能把賦稅一起買下,嫁女兒不能把丈母娘也陪嫁出去。指凡事都有個限制,無限制就成了荒唐。
【第64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釋義:比喻不可觸犯。 例句:張作霖十分緊張。他想派人到日本領(lǐng)事館去搜,又覺得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65句】:【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 釋義:沒有學習過,不知道其中的知識。 例句:“這里面有個原因,不讀哪家書,不識哪家字。現(xiàn)在興的這號洋碼字,我就不會寫。”
【第66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zhì)、秉性。
【第67句】:【翻老皇歷】(慣)皇歷:歷書。比喻按照陳舊過時的經(jīng)驗、規(guī)矩辦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歷。 翻過去皇歷。 翻舊皇歷。
【第68句】:【做生日(做壽)】生日人人有,生日年年過,但怎么過,差別卻很大,有句俗語叫“窮不過生日富不過年”。其實,過生日和做生日不是一回事,做生日是有講究的。 “做生日”的習俗由來已久,有明確記載的是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滋以后,二親若在,生至經(jīng)日,嘗有酒食之事耳。”唐代封寅的《封氏聞見記·降誕》記述更確鑿:“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那么,做生日的本義是什么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感激母親賦予生命。十月懷胎,備嘗艱辛。好不容易盼到孩子臨盆,可以說喜悅與痛苦并存,新生與死亡同來,母親需要承擔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負擔,常言說“兒生娘苦日”,做生日的本義就是感激母親賦予生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劬”是勞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過做生日追思母恩。在這方面有幾個皇帝做得很好。隋文帝楊堅生日那天不許殺豬宰羊,要求舉國吃素以追思雙親;唐太宗及五代時后漢高祖都不搞生日喜慶,而是舉行紀念儀式。《顏氏家訓》的作者還痛斥有些人設酒慶生日為“無教之徒”。可見,當時“做生日”多是出于感激和紀念父母。 還有一種說法是消災去邪,是帶有原始色彩的做法。古代因為醫(yī)療條件簡陋,接生方法不夠科學,一旦遇有難產(chǎn),母子性命堪憂。因此,古人把孩子誕生這天當做危險之日,成為提心吊膽的關(guān)口,因而要消災避邪,祈求平安。每到孩子生日這天,要給孩子精心制作紅衣服、紅腰帶、紅帽子等作為生日禮物,一日慶祝生日,一日作為一種保護措施,希望化險為夷,保證健康的作用。特別是遇到本命年,成年人要特意買一條紅腰帶系上,成為風俗。 做生日還有一種說法是慶祝生命的延續(xù)和興旺。這天父老鄉(xiāng)親前來送禮祝賀,備酒慶祝。做生日的習俗延續(xù)至今,應該三說合一,慶賀在內(nèi),感恩在內(nèi),消災在內(nèi),三全其美,許多人都是這樣踐行的。
【第69句】:【一張嘴不能言兩宗事】(諺)舊多指說書藝人的一張嘴不能同時講兩件事情。 也作“一張口難說兩家話”。
【第70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繁重任務。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71句】:無門關(guān)佛家常說“言語道斷”,認為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單憑語言文字是無法領(lǐng)悟“不可思議”的真諦的。“無門”也叫做“無字門”,經(jīng)中有《無字法門經(jīng)》。佛家所說的“無門”,又并非簡單地否定語言文字,而是強調(diào)領(lǐng)悟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早期禪宗取《楞伽經(jīng)》來“印心”。經(jīng)中說:“無門為法門。”禪宗亦因以自稱“無門宗”。
【第72句】:一人修路,萬人安步
【第73句】:【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諺)家常便飯:普通人家平常的粗茶淡飯。吃飯最好是家常便飯,穿衣最好是粗布衣裳。指過普通人的生活,最能長久。
【第74句】:南無凈土宗提倡持名念佛,作為六字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我們有時會看到,常人在表示感激或脫離險境等場合,往往會脫口念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巴利文作Namo,梵文作Namas,漢語應讀作namo,意為歸命、歸敬。按印度禮儀,低頭合掌,口稱“南無”,即表示致敬。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載,菩提達摩來到洛陽,自云已一百五十歲,稱譽永寧寺精麗無比,在寺中“口唱南無,合掌連日”。“南無”亦作“南膜”、“曩膜”等。唐代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六謂:“南無,亦作南膜,或言那模,皆為歸禮譯之。”
【第75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76句】:【法門】《華嚴經(jīng)·方便品》謂:佛“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內(nèi)容,稱為法門。唐·黃蘗《傳心要法》說,佛用“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以便使不同根機的眾生從適合自己的法門而入,除煩惱,了生死。“八萬四千”極言其多,可作無盡無量解釋。如大乘、小乘、頓悟、漸悟、理門、事門等等,都是種種“法門”。又如《維摩詰經(jīng)》高唱“不二法門”。禪宗五祖弘忍闡揚“東山法門”。法門一詞又可隨文生訓。如《舊唐書·蕭瑀傳》:“梁武帝窮心于釋氏,銳意于法門。”此指佛法。八指頭陀《十二疊韻呈笠云本師》詩:“法門望重比昆侖,法海波瀾滿腹吞。”此指佛門。又如唐·楊炯《和旻上人傷果禪師》詩:“法門摧棟宇,覺海破舟船。”此指寺門,佛寺。亦有專用法門為寺名者,如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獨傳之秘。明·高攀龍《困學記》:“嚴立規(guī)程,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在小說中運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個翻本的法門,特地來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訣竅。(李明權(quán))
【第77句】:【三昧】三昧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大智度論》:“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fā)種種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唐朝僧人懷素雅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見“三昧”一詞運用已十分廣泛。(常正)
【第78句】:隨方逐圓指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zhí)。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溫必古)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藝能·營造》:“今蘇杭庸工皆不知此義,惟將磚瓦木料搭成空架子,千篇一律,既不明相題立局,亦不知隨方逐圓。”又作“隨方就圓”。元代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狠毒呵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沙汀《淘金記》十:“他是全鎮(zhèn)最受歡迎的腳色,因為他從來不做挖苦事情,總是隨方就圓。”語本宋代《圓悟佛果禪師文案》第四卷:“此猶是應機接物,隨方逐圓時節(jié)。”意思是:這時,要順應對方的“禪機”回答問題,問方答方,問圓答圓。亦作“隨方就圓”。宋代《楊岐方會文案》:“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
【第79句】:【小九九】現(xiàn)在人們一般把那些有心計、會算計、善謀劃的人形容為心里有“小九九”。其實,“小九九”是從最早的《九九乘法歌訣》中演變而來的。 “小九九”即“九九乘法歌訣”,因為是最初級的數(shù)學計算方法,所以又常稱為“小幾九”。現(xiàn)在小學生的“小九九”口訣,是從“一一得一”開始的,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大約到十三世紀的時候,才倒過來像現(xiàn)在這樣“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管子》、《荀子》、《戰(zhàn)國策》、《淮南子》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文案。“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俗語,不是來源于蘇秦嗎?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jīng)開始流行了。 “小九九”是用以計算的,俗語“小幾九”借以指心中有算計,對事情心中有數(shù),但氣度小,有時略帶貶義口吻。與“宰相肚里能撐船”比起來,“小九九”就顯得相形見絀。
【第80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釋義:馮唐:西漢人,頭發(fā)都斑白了還只做郎官,一次文帝過郎署,跟他談論任用將帥的事,談得很投機,拜他為車騎都尉。景帝時,被貶,出為楚相。武帝時,廣求賢才,有人推薦他,可他已經(jīng)九十多歲,不能任職了。“馮唐易老”是說在能發(fā)揮聰明才智時不去發(fā)現(xiàn)使用,當要使用時,人已經(jīng)老了。李廣:西漢人,文帝時因征討匈奴有功,封為武騎常侍,景帝時擢為將軍,在同匈奴作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匈奴畏懼他,稱為“飛將軍”。到武帝時,李廣手下的人因戰(zhàn)功封侯的已達數(shù)十人,而李廣卻未能得封。現(xiàn)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形容用人之弊,不能知人善任。也表示一種牢騷,批評人用人不當。 例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史上早就有這樣的教訓。如果發(fā)現(xiàn)了確實是人才,就要果斷地把他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去。
【第81句】:【鄉(xiāng)下人不認識仙人掌——青餅子】(歇)仙人掌:多年生植物,莖多呈長橢圓形,稍扁平,像手掌,綠色。本指鄉(xiāng)下人沒見過仙人掌,說成是青餅子;轉(zhuǎn)以形容人刻板古怪。
【第82句】:【花好就怕一場風】(諺)指花開到艷麗時,最怕一場惡風摧殘。比喻稱心如意的好事,最怕發(fā)生突然變故。
【第83句】:【有錢難買回頭看,頭若回看后悔無】(諺)回頭看:回頭再檢點一番。指經(jīng)常回想過去的失誤,可以避免許多后悔和煩惱。也指事情做完后,再檢查一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遺漏或失誤。
【第84句】:繁枝茂葉參天樹,自有根在土中埋
【第85句】:【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諺)要是完全按照官法行事,就得處處挨打;要是完全按照佛法行事,就得時時挨餓。指不能死守成法,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第86句】:【閑來置,忙來用】(諺)平時有空不妨置辦下些器物,到急用時就可從容使用。指凡事預為之備,就不會事到臨頭慌手慌腳。 也作閑了置,忙了用。 閑時準備忙時用。
【第87句】:【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諺)山:被山。指古來殽山以東民風尚文,故多出文官;殽山以西民風崇武,故多出武將。 也作“山東宰相山西將”。
【第88句】:【二十四只烏鴉亂張口——不知聽誰的是】(歇)指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
【第89句】:【寫字像畫狗,越描就越丑】(諺)指寫毛筆字貴在一氣寫成,如果對不順心的筆畫加筆再描,就會越描越走樣。也借指對缺理事越辯解就越不能自圓其說。
【第90句】:寧叫錢吃虧,不叫人吃虧.
【第91句】: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
【第92句】:【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釋義:諷剌人不識幾個字。 例句:這隨你選好了,不論教啥子,我本家都不管的,他黃昏子,核桃大的字,沒有認得一巴掌。
【第93句】:有志者事竟成
【第94句】:曇花一現(xiàn)梵語“優(yōu)曇缽華”(Udumbara)簡稱“曇花”,或譯作“優(yōu)曇缽羅華”、“鄔曇妙華”、“優(yōu)曇華”,意思是祥瑞靈異。《南史》有“優(yōu)曇華(花)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xiàn),現(xiàn)則金輪(王)出世”之語。此花產(chǎn)于喜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蘭卡,樹長一丈余,葉四五寸,花旱壺狀,隱于花托。開花時間很短,俗稱曇花一現(xiàn),佛經(jīng)中常用來比喻佛法難聞。《法華經(jīng)·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yōu)曇缽華,時一現(xiàn)耳。”意思是說,《法華經(jīng)》所宣揚的妙法希有珍貴,不是經(jīng)常可以聽到的,就像優(yōu)曇缽花的開放難得遇見一樣。現(xiàn)在人們常用曇花一現(xiàn)來譬喻一出現(xiàn)就消失的事物。如魯迅《華蓋集續(xù)編.不是信》:“這幾天,我的‘捏……言’罪案,仿佛只等于曇花一現(xiàn)了。”
【第95句】:弓箭彎了不變質(zhì),月亮缺了不改色
【第96句】:【蛟龍本非池中物】 釋義:蛟龍:古代傳說能興風作浪、發(fā)洪水的一種神龍。比喻英雄人物總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例句:袁金鎧笑呵呵地說:“雨亭,蛟龍本非池中物!你真有遠見。”
【第97句】:只履提歸蔥嶺去。君知否,分明忘卻來時路。”所謂“一花五葉”,即指我國禪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禪宗之源,即南達摩傳人中國的“祖師禪”;“五葉”則指禪宗之流,即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北魏年間,南天竺圍僧人菩提達摩來華弘傳禪法,門人極多,其中慧可最受器重。達摩臨終時告訴二祖慧可:“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zhuǎn)囑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義說了一首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事見《景德傳燈錄》卷三。達摩后被尊為東土禪宗初祖,白達摩六傳至慧能。慧能之后,禪宗又析為兩系,其中南岳一系分化出溈仰、臨濟二宗,青原一系分化出曹洞、云門、法眼三宗。所謂“五葉”,即指南宗禪的這五家。后來,臨濟宗又衍化出黃龍、楊岐二派,故又稱“五家七宗”。
【第98句】:見鞍思駿馬,淌淚思親人
【第99句】: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上一篇:民間俗話有哪些-俗語俗話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