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富人家日子好過,窮人家孩子好養】(諺)指富人家有錢,過日子不愁吃穿不愁用;窮人家缺吃少穿,子女容易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成長。
【第2句】:【 得了鍋臺想要炕】提出過高的要求。或說:進了屋門想 上炕。成語:得隴望蜀。浩然《山水情》:“得啦,得啦,給你 鍋臺就上炕,越說越沒個分寸了。”
【第3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4句】:【佳人有意郎君俏,紅粉無情子弟村】(諺)佳人、紅粉:均指俏美的女子。村:粗野,俗氣。女人看中某個男子,就覺得他俊氣;女人看不上某個男子,就覺得他粗野。指男子在女人眼中的美丑,就看對不對胃口。
【第5句】:【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諺)有多大的熱能,就發多大的光。比喻不論能力大小,總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6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7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8句】:眉毛上失火——紅眼
【第9句】:盤里魚兒甕中鱉——跑到哪里去
【第10句】:套馬桿子鉤月亮——差的遠;想頭不低:心高妄想(內蒙古)
【第11句】:村里有兩個鄰居為一點兒小事發生了口角,找王大嬸評理。王大嬸對兩人說:“我這個人是肚子里有半斤,嘴上就會倒五兩,有啥說啥,你們可不要怪我。”(江蘇·海安)
【第12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諺)指舊時窮人生活非常艱苦,新衣服穿上三年,變舊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補丁又可穿三年。
【第13句】:楠木當柴燒——不識貨
【第14句】:曹營的關老爺——人在曹營心在漢
【第15句】:蓋房子請到箍桶匠——找錯了人
【第16句】:【絆住腳】(慣)比喻被人或事所糾纏,行動受阻,不自由。 也作“絆住腿”。
【第17句】:王母娘娘走親戚——騰云駕霧
【第18句】:【虧眾不虧一】(諺)指虧損的事,眾人分擔還好說,一人承擔受不了。
【第19句】:【橄欖枝】“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枝葉。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這一用法的產生,要從《圣經》說起。《圣經·舊約·創世紀》載,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后,人類繁衍生息,數量越來越多。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的盡都是惡”,使地上充滿了強暴。上帝為此而憤怒,決心“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由于諾亞是義人(無罪的人),上帝不忍讓他一家人與眾惡人一同被除滅,就指示諾亞造一只方舟,帶領全家及各種成對的飛禽走獸進入方舟保命。 “當諾亞600歲,2月17日那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勢浩大,持續漲了一百五十天。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洪水情況,其時天下滔滔,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諾亞又一次放飛鴿子,晚上鴿子回來時,嘴里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雙方交戰,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說伸出橄欖枝。鴿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稱為“和平鴿”。
【第20句】:【無記名投票】現在,我國選舉制度規定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選舉。本來是將寫好的選票輕輕放入投票箱內,為什么非要“投票”呢?原來,“無記名投票”是舶來品,出自意大利語“球”。公元五世紀,古希臘、羅馬在選舉時,人們用“球”代替選票進行投票。投票時選民將小球投入一個特別的箱內,并事先約定球分兩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對。 1884年后,美國也采取這種投票方式,但并不限于小球,有時也用蠶豆或玉米粒代替。這種選舉方式,自然要投。后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無記名投票。如今又產生了電子表決器,仍舊叫投票表決。
【第21句】:小愷就要期中考試了,可還是一點兒也不著急。他媽媽數落他說:“老虎都追到屁股后頭了,還說是只狗。”(江西·廣豐)
【第22句】:【圣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教徒,過圣誕節都要準備一棵圣誕樹,以增添節日氣氛。西風東漸,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圣誕樹也開始流行起來。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最先把冷杉樹枝或冷杉樹做成的圣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果和蘋果。到了十八世紀,圣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圣誕樹上已經有了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圣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圣經》故事里面都描述過天堂樂園里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圣誕樹。現在,圣誕樹上的飾物更多了,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還掛上各種圣誕禮物,電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23句】:【刀擱在脖子上】有殺頭的威脅。多指不怕這種威脅。成 語:臨危不懼、寧死不屈。孫犁《風云初記》:“你們不要看我 平常膽子小,遇上了,刀撂在脖兒頸上,我也不含糊!”
【第24句】:早睡早起,清爽歡喜;遲睡遲起,強拉眼皮。
【第25句】:【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狀】事情本不合法,也無憑據,無法公 開講理。相關的:有處告狀,沒處拿人。清代《儒林外史》: “認卻認得,這話打不得官司告不得狀,有什么方法!”
【第26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27句】:舅媽抱著她的小孩到我家來玩。我連忙拿一塊饃給小表弟,舅媽忙推,說他不餓。正說著,小表弟卻伸手接了過去,媽媽笑著說:“這才是娘作假兒,孩兒伸爪兒。”(河南·平頂山)
【第28句】:【 鑼鼓聽聲,說話聽音】捉摸說話人的用意。類似的:看人 看心,聽話聽音。成語:弦外之音。電影《沙家浜》:“鑼鼓聽 聲,說話聽音。照你這么說,人是我放走的了。”
【第29句】:【常打魚總有撈上王八的時候】(諺)王八:鱉的俗稱。指經常打魚,總有一次會撈上鱉。比喻事情只要常常去做,總有好機會,好結果。
【第30句】:【 吃不了兜著走】字面意思為:食物吃不完帶走。吃不了, 兼指吃不消;兜著,兼指全部承擔責任。海外於梨華《尋》: “女孩子一懷孕,他如不負責任,人家父母必來找他算賬,他 吃不了兜著走。”
【第31句】:【君子成人之美】(諺)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別人的好事。
【第32句】:手榴彈炸臭蟲——得不償失
【第33句】:【 手大遮不住天】個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包辦一切。浩 然《艷陽天》:“幾個干部手大遮不過天來,您得給我們出點 主意。”
【第34句】:【嘴上掛得油瓶】(慣)形容人生氣時嘴巴高高噘起的樣子。
【第35句】:【 戲臺里喝彩】指自己贊揚自己。成語:自吹自擂。胡適 《嘗試集》自序:“你這篇再版自序又犯了你們徽州人說的 ‘戲臺里喝彩’的毛病,你自己說你自己哪幾首詩好,哪幾首 詩不好,未免太不謙虛了。”
【第36句】:【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諺)來的人不會懷好意,懷好意的人不會前來尋事。指對惡意尋釁的來人,要加倍防范。 也作“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第37句】:【記德不記仇】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忘掉別人對自己 的傷害。明代《醒世恒言》:“那白氏是個記德不記仇的賢 婦,念著同胞份上,將前情一筆勾卻。”
【第38句】:程咬金的本事——只有三斧頭的硬功夫
【第39句】:急救車碰上了救火車——急上加急
【第40句】:【干金難買回頭看】釋義:做事時回頭看看或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會大有好處。例句:“你們看,我這秧行不齊,秧根插得深淺不勻。……”“干金難買回頭看,你這一看看得好!”
【第41句】:【百人之堡,干人不能攻】釋義:堡:城堡。一百人防守的城堡,一千人也難攻下。比喻地理形勢的重要。例句:百人之堡,千人不能攻,其勢便也。
【第42句】:【 捂著葫蘆蓋著瓢】捂著蓋著,遮遮掩掩。電影:“他能把 小廠搞得這么好,我看人就不錯。還捂著葫蘆蓋著瓢,等到 什么時候?”
【第43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44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費神】(諺)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燒荒等。育林:種植、護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發展。指要發展山林,就必須封山與育林并舉。
【第45句】:【七個頭,八個膽】(慣)形容人膽子非常大。
【第46句】:一天,我在外婆那里,見一女人為分魚和別人發生糾紛。這位女人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他哪怕貼我一分錢醫藥費,我這口痰也能咽下去。”(江蘇·海安)
【第47句】:【圖窮匕首見】戰國時期,燕王派遣荊軻入秦,假意要獻出 土地,刺殺秦始皇。打開地圖,現出匕首。借指陰謀暴露, 計劃敗露。張濤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演義》:“圖窮匕首見, “四人幫”的狼子野心已暴露無遺。”
【第48句】:江灘上的石頭——有的是
【第49句】:【愛戴高帽子】釋義:比喻喜愛別人奉承。例句:多九公道:“老夫聞說此處最喜奉承,北邊俗話叫作‘愛戴高帽子’;今日也戴,明日也戴,滿頭盡是高帽子,所以漸漸把頭弄長了。這是戴高帽子戴出來的。”
【第50句】:【方丈】人們都知道,寺院住持叫“方丈”,那么,“方丈”的稱呼是怎么來的呢? “方丈”原來指禪林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說,印度那爛陀寺的僧房,寬皆方丈許,故叫做“方丈之室”。唐代以后,由于方丈往往足禪林正寢,寺院住持的住所,故稱寺主日“方丈”。原指僧房的“方丈”轉而指住持的居室,最后直接稱住持本人,從而變成一種職務的稱渭了,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方丈在一寺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所有的高階干事都由方丈任命,另外,他可與所有的高職僧會談,可解聘能力不足的干事,方丈有權處罰犯戒者,也能頒布新規。方丈還可以決定寺院的經費使用。當然,方丈所要負的責任也很繁重,他要領導僧眾修行,要給寺眾們講經開示。
【第51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慣)金烏:太陽。玉兔:月亮。指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來,夜色降臨。 也作“金烏早墜,玉兔飛升”。
【第52句】:老母豬尿窩——自作自受
【第53句】:【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見“火車不是人推的,牛皮不是人吹的”。
【第54句】:【吃虧是福】(諺)指人吃點虧,不與人爭利,磨礪了自己的德行,對自己而言反而是福分。
【第55句】:【吹牛不打草稿】說大話露出破綻。臺灣瓊瑤《月朦朧鳥 朦朧》:“雪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還有成千成萬的 蝴蝶?你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第56句】:孔夫子出門——三思而后行
【第57句】:【卸包袱】(慣)比喻解除思想或經濟上的負擔。
【第58句】:【死狗——扶不上墻】(歇)比喻人素質太差或沒有志氣,別人想扶持也扶持不起來。 也作“死狗——扶不到墻上”。
【第59句】:手插到染缸里——不沾染也得沾染
【第60句】:孔雀開屏——尾巴翹得高;喜氣洋洋
【第61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釋義: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滿不在乎。例句:黃金湖一看,來者不善,又是老對頭。心里一橫,想起金山大哥的那句話:“打破腦袋用扇子扇,上肖縣長、常專員那打官司去!”
【第62句】:【貨賣一張皮】(諺)一張皮:一副美觀的包裝。指貨物固然要重在質量,但能夠吸引顧主的美觀的包裝也不可忽視。
【第63句】:鳥過拉弓——錯過時機
【第64句】:【拉出的屎又坐回去】(慣)比喻說話不算數,答應的事情又反悔了。
【第65句】:【口子大小總要縫】(諺)口子:衣物破裂處。衣物破了,不管長短大小,總得要縫補起來。比喻發生的問題不論輕重,都必須解決。
【第66句】:【好吃的菜,不撂筷人】人喜歡吃好的,沒有例外。謂人人 向往好事。申躍中《掛紅燈》:“朱青又勸他喝酒,吃菜。常 言道:好吃的菜,不撂筷。”
【第67句】:【蝗蟲吃過界】(諺)蝗蟲:昆蟲,善飛善跳,農作物的害蟲。指蝗蟲結隊飛行,作踐莊稼,不分地域。 比喻貪官污吏肆意侵吞,損國害民。
【第68句】:【 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須作筆記,以加強記憶和理解。 語文圖書:“在積累知識過程中要勤于手抄筆錄,要手腦結 合,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很有道理的。”
【第69句】:【桃三杏四,梅子十二】(諺)指各種果樹從栽培到結果實,時間有長有短,桃三年,杏四年,梅子十二年。 也作桃三杏四梨五年。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便還錢。
【第70句】:【餓眼見瓜皮——不管好歹收攬下】(歇)譏諷人貪婪,不分好壞都要占有。
【第71句】:【恨虱子燒棉襖】因小事毀了大事。成語:因噎廢食。梁 斌《播火記》:“我們不能小肚雞腸,為個虱子燒棉襖!”
【第72句】:中午,到了做飯的時候,爺爺讓三叔去挖些紅薯,三叔不想去。爺爺說:“你呀你,你是干活撓撓頭,吃飯愛加油。”(河南·泌陽)
【第73句】:【愛吃棗兒湯】(慣)舊指婦女貪愛風月。
【第74句】:茶館里掛斧頭——胡(壺)作(斫)非為
【第75句】:【成大事不記小仇】釋義: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在小事上計較。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
【第76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釋義:形容人心難測,不可了解。例句:尤渾奏臼:“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內,知內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77句】:從湖南到河南——南上南(難上難)
【第78句】:【一個樁上不能拴兩頭公牛】(諺)兩頭公牛拴在一個樁上,你頂我撞,不得安生。比喻在同一區域內,容不得兩個占有欲很盛的強人。
【第79句】:【籬笆破,野狗鉆】(諺)籬笆(l/ba):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要是有破洞,野狗就會鉆進來。比喻防范不嚴密,壞人就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笆破,狗進來。 籬笆勒不緊,野狗鉆進來。
【第80句】:六九頭刮春風——開凍(動)了
【第81句】:兩個山頭的斑鳩——唱一和
【第82句】:【眼睛里沒有人】(慣)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第83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歇)八仙:道教傳說中的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位神仙。 神通:指修行有成就的人所具備的神妙莫測的能力,今指特別高超的本領。相傳八仙渡海到蓬萊山赴蟠桃會,一路上能行風的行風,能下雨的下雨,各自施展法力。比喻各自施展本領,或各有各的一套好辦法。 也作八仙過海——各使神通。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第84句】:小紅參加了中考,鄰居王大媽說:“這回小紅考重點高中可是甕中捉鱉——十拿九穩的了。”可小紅卻謙虛地說:“大媽,您過獎了。我這也是麻袋上繡花——基礎太差呀!咱粗瓷大碗的咋能雕出個細花來?”(山西·臨猗)
【第85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86句】:【砍的不如鏇的圓】(諺)鏇(xuan):用車床或刀刃轉著圈地削。指用刀斧砍的不如鏇下的圓。 比喻編造的假話不如順情合理的話可信。也指做事死搬硬套不如靈活應付好。 也作“砍的不圓鏇的圓”。
【第87句】:【一手托百家】(慣)一手:指一人。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事關系到眾多人家的利益。
【第88句】:【郎中】“郎中”現指醫生,南方多此稱呼。如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有地下黨聯絡員假扮郎中為沙四龍看病傳遞情報的情節。郎中,古代是一種官職。始于戰國,漢代沿置,屬光實祿勛,管理車騎、門戶,并充內侍衛,外從作戰。初分為車郎、戶郎、騎郎三類,長官設有車、戶、騎三將,其后類別逐漸泯除。晉至南北朝,為尚書曹司的長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級部員。范曄《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指漢朝的官職。宋代始設醫官,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以下便稱醫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稱醫生為大夫或郎中。顯然是為抬高醫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說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長期稱醫生為郎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第89句】:【弓弦拉得太緊】事情做到極限,或做得過了頭,適得其 反。類似的:力大使翻了船。羅廣斌等《紅巖》:“我不喜歡 你這種怪脾氣,老是無休止地干,弓弦拉得太緊,也會斷 的。”
【第90句】:爸爸拉一袋麥子去磨面,袋子上面有個小窟窿,媽媽看見了,連忙拿針線去縫,還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掉了多可惜!”(河南·鄧州)
【第91句】:撐著陽傘戴涼帽——多此一舉
【第92句】:密網捕漁——連鍋端
【第93句】:【戴帽子的猢猻——倒像人】(歇)指還像個人樣。含譏諷意味。
【第94句】:【主多高,奴多大】(諺)指舊時主子的地位有多高,其手下的奴仆勢力就有多大。 也作“主人多大,奴婢多大”。
【第95句】:【當了兵不認親,吃了糧不認娘】(諺)吃糧:舊時當兵吃官糧。指為公家辦事,就不能徇私情。
【第96句】:我問爸爸:“‘作者’和‘作家’一樣嗎?”爸爸武斷地說:“好比貓叫個‘咪咪’。”(甘肅·鎮原)
【第97句】:老師叫一同學在黑板上算一道應用題。他的步驟對但得數卻計算錯了。老師打趣道:“你大風大浪都闖過去了,卻在小河溝里翻了船。”(陜西·成陽)
【第98句】:【拾個蹦蹦棗兒】別人打棗落地,尚在蹦著,被人揀去。謂 沒有出力,白得便宜。姚雪垠《李自成》:“鄭崇儉兵力不足, 原不想從堯嶺來攻,只是堯嶺官軍聽說石門谷起了內訌,又 因坐山虎愿意投降獻寨,才打算來拾個蹦蹦棗兒。”
【第99句】:千人走路,一人領頭。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1998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