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早知今日,悔莫當初】(慣)早知是今天這個結果,當初真不該那么做。指后悔莫及。 也作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第2句】:【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 釋義:比喻一個人勢孤力單,再勇猛,有本事,也敵不過兩個人或一群人。 例句:他嘆了口氣,像是替徐東來解圍似的,對大家說道:“唉!俗話說:‘獨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他,只有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哩!”
【第3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 釋義: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滿不在乎。 例句:黃金湖一看,來者不善,又是老對頭。心里一橫,想起金山大哥的那句話:“打破腦袋用扇子扇,上肖縣長、常專員那打官司去!”
【第4句】: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第5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諺)指水土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也有所不同。也指一處地方的自然資源就養活著這一地域的人們。 也作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處水土一處人。
【第6句】:【左不是,右不是】(慣)指怎么做也不合適,不知怎樣才好。
【第7句】:【不到西天不識佛】(諺)西天:傳說中阿彌陀佛所居的國土。佛:佛祖。指不到西天去朝拜,就不認識佛祖的形象。比喻不親歷其境就不知事情的真相。也比喻不使出強硬手段對方就不知道厲害。 也作“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
【第8句】:【七十不打,八十不罵】(諺)對七十歲的老人,不可用打來懲罰他;對八十歲的老人,不可用罵來懲罰他。指對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寬容善待。
【第9句】:【重陽黑洞洞,一年好收冬】 釋義:指重陽這天陰沉下雨,這一年就有好收成。 例句:重陽黑洞洞,一年好收冬。九月九日是雨歸路日,有雨主來年熟。
【第10句】:穩的不滾,滾的不穩
【第11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12句】: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第13句】:【治一經損一經】(慣)經: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治好一條經絡,損傷了另一條經絡。比喻安撫了一方,得罪了另一方。
【第14句】:【一個單子吃藥】(慣)單子:指藥方。按照同一個藥方吃藥,患的是一樣的病。比喻處境相同。
【第15句】:【滿天討價,落地還錢】見“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第16句】:【烏龜墊床腳——硬撐】(歇)硬:本指堅硬(烏龜背上的殼),轉指勉強。撐:本指抵住,轉指支撐、支持。指勉強支撐某種局面。含譏諷意味。
【第17句】:人怕放蕩,鐵怕落爐。
【第18句】:【灑熱血,拋頭顱】見“拋頭顱,灑熱血”。
【第19句】:【人也憎,鬼也嫌】(慣)形容誰都憎恨、厭惡。 也作人嫌狗不愛。 人嫌狗不待見。待見:喜歡。
【第20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也比喻干什么行業,就靠什么行業生活。 例句:“好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們這個山坡地方,不養樹就肥不了人。”
【第21句】:【莊嚴】塑造佛像,為之貼金,使其形象端莊肅穆,稱為莊嚴。如元·陶宗儀《輟耕錄·旃檀佛》:“京師旃檀佛以靈異著聞,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婦女捐金莊嚴。”亦指佛菩薩像的光彩,如說“法相莊嚴”。用善、美之物(如七寶等)裝飾國土,也稱莊嚴。如《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外,用福慧等善行凈化身心,亦謂之莊嚴。如《大集經》卷一說四種莊嚴,即戒莊嚴、三昧莊嚴、智慧莊嚴和陀羅尼莊嚴。后用莊嚴形容自然界宏偉精妙。如宋·范成大《回黃坦》詩:“世界真莊嚴,造物極不俗。”或形容建筑物的端正肅穆。如《宋書·夷蠻傳》謂訶羅陀國“臺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亦用莊嚴形容人的神態、儀表或語言等莊重而又嚴肅。如:老法師莊嚴地升座,并為四眾弟子說法。又如梁啟超《錫蘭島臥佛》:“為奇冷語有壯采者不難,為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李明權)
【第22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第23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諺)病來時就像山倒下一樣猛烈可怕,病去時就像~根根絲往外抽一樣緩慢。指病發作時很猛,治病養病的過程卻很費時。
【第24句】:【事忙先落賬】(諺)落賬:下筆記好賬。指生意場中無論怎樣忙,必須先把出入的賬目記清。也泛指再忙也得把手頭的緊要事作個了結。
【第25句】:【狗頭上頂不了四兩油】(諺)狗生性愛吃油脂,只要有點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凈。比喻淺薄的人一旦發跡,便會表現得非常輕浮。
【第26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27句】:【家窮有口鍋,人窮不離窩】(諺)家里窮到只有一口做飯的鍋,也還是不肯離開自己的家。指人總是留戀故土,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肯遠走他鄉。
【第28句】:【油瓶子倒了不扶,還推上一把】 釋義:比喻不但不幫助人,反而損害人。 例句:你是油瓶子倒了不扶,還推上一把。不是說占了你們的工分嗎?巴望人家走,可又偏要七七八八,讓人家走不成。
【第29句】:【礅葫蘆摔瓢】 釋義:礅:把東西重重地放下。指人心中不滿,摔摔打打,拿器物出氣。 例句:兒子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知道想媳婦,老子沒給他說個來,墩(礅)葫蘆摔瓢,總是不好出氣,當爸爸的心里過不去呀!
【第30句】:【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 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 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 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第31句】:火燒眉毛源于《五燈會元》卷十六:僧問:“如何是急切一句?”蔣山法泉佛慧禪師答:“火燒眉毛。”《心地觀經》卷五指出:“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燃。”謂佛教徒欲求出離生死苦海,當以急迫之心精進修持,不容懈怠。火燒眉毛之意與此相似。情勢緊迫,必須立即設法去解決眼前的因境,俗謂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如《鏡花緣》第三五回:“小弟此番揭榜雖覺孟浪,但因要救舅兄,不得已做了個‘火燒眉毛,且顧眼前’之計,實是無可奈何。”也指缺乏長遠的眼光,只圖眼前的利益,得過且過。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八章:“(他)何去何從,沒有了主意,背著手,踱幾步,咳!火燒眉毛顧眼前嘛。”
【第32句】:【前人田土后人收】(諺)前輩人開墾或購置田地,后輩人獲得田地的收益。指前人創業,后人繼承,歷來如此。 也作前人田地后人收。 前人田土,后人收留。
【第33句】:一動不如一靜據宋代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南宋孝宗皇帝·日到天竺和靈隱禮佛,經過飛來峰,問陪同的和尚僧輝:“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僧輝對道:“一動不如一靜。”一般地說,佛家修定主靜,反對身、口、意因妄動而造業。僧人所居的寺廟,梵名Aranyaka,意譯為寂靜處。僧人所修的禪定,梵名Dhyana,意譯為靜慮。“靜慮”這一意譯,當從《禮記·大學》而來:“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教也有“因定發慧”之說。后引用“一動不如一靜”,系指小必多此一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警世通言》卷二二:“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王西彥《春寒》:“一動不如一靜,看看事態的發展再說。”
【第34句】:【吃柿子揀軟的捏】 釋義:比喻欺負老實人或弱小者。“揀”又作“找”、“挑”。 例句:留根:“這小子,吃柿子揀軟的捏,看我留根好欺負啊!”
【第35句】:【看人下菜碟兒】(慣)比喻根據不同人不同的身份、地位來分別對待。 也作看客下菜碟。 見人下菜碟兒。
【第36句】:【黃牛過河——各顧各】(歇)指各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也作“黃牛過水——各顧各”。
【第37句】:【天上掉餡餅】(慣)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或好處。也比喻不可能實現的好事。
【第38句】:【一文錢難倒英雄漢】(諺)哪怕只是一文錢,關鍵時刻缺了它,能耐再大也會被難住。指金錢是生活的必需品,應珍惜,莫浪費。 也作一文錢急死英雄漢。 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第39句】:【驕傲來自淺薄,狂妄來自無知】(諺)淺薄:缺乏學識或修養。驕傲自滿是由淺薄造成的,狂妄自大是由無知造成的。指要想克服驕傲、狂妄的習性,必須不斷地增長見識,加強修養。
【第40句】: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41句】:【壺中無酒難留客】(諺)沒有酒肴招待,就難以留住客人。比喻沒有必要的物質條件,就吸引不住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42句】:【半瓶子醋】“半瓶子醋”借喻知識淺薄,對某種知識、某種技藝一知半解,卻又喜歡自己吹噓的人。 這句俗語出自《古今雜劇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還有句類似的俗語叫做“整盆子不響,半盆子晃蕩”,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樣,指那些不求上進,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讓人厭惡。
【第43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44句】: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第45句】:【強龍不壓地頭蛇】 釋義:比喻外來人盡管厲害,也斗不過當地的勢力。 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46句】: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當。
【第47句】:【金鄉鄰,勝于銀親眷】(諺)鄉鄰好比金子,親眷好比銀子。指緊挨的近鄰比遠處的親戚要親近、可貴得多。
【第48句】:【面軟的受窮】(諺)面軟:重情面,該采取強硬態度時拉不下臉面。指面對過分的要求,不忍或不敢向對方說“不”的人,注定要遭受窮困。
【第49句】:【腦子里缺根弦】(慣)比喻頭腦簡單,心眼兒少。
【第50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51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52句】:【星期】“星期”已經和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調節著我們的生活節律。那么,星期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星期”是從國外引進的。 星期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追溯到古代的“七曜”。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聯系起來,稱為七曜,曜,即耀,七曜就是七顆明亮的星。公元前七世紀,巴比倫人即以“七曜”記日,七天為一周,依次名為日曜(星期日)、月曜(星期一)、火曜(是期二)、水曜(星期三)、木曜(星期四)、金曜(星期五)、土曜(星期六)。并把這些星視為“星神”輪流值班,每個星神值一日,所以“星期”就是星神值班的日期。 八世紀時,摩尼教徒從中亞康居國將七曜記日法傳人我國。我國稱星期為“曜日”,即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水曜日(星期三)、木曜日(星期四)、金曜日(星期五)、土曜日(星期六)。 漸漸的,和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特別是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國外聯系越來越廣泛,用星期安排工作、生活已成習慣。
【第53句】:一知半解教外別傳的禪宗主張超越經驗的直接體認,謂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反對一味地依文解義,反對執著于瑣碎的“知解”,斥為“一知一解”。如唐代靈祐《溈山警策》說:“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糞,比喻那些虛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謂所知甚少而理解膚淺。宋代嚴羽說詩,好用禪語,其《滄浪詩話·詩辨》謂:“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魯迅在談到學外語時,也用了這個詞。他指出:“學日本文要到能夠看小說,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時間和力氣,我覺得并不亞于學一種歐洲文字。”(《書信集·致陶亢德》)一念極短促的時間,稱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護圍經》說,“一念”中包括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滅。《往生論》說,“一念”中包括六十剎那。佛家提倡從“一念相應”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閃念,與清凈自性、禪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慮,不生一念妄心。佛家還認為,空間、時間都產生于“一念”心中,所謂“一念三千(世間)”,“一念萬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泛指一閃念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阿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就會立刻不容。”俗語中又有“一念之差”,謂動念間出的差錯。如夏衍《掌聲與哀聲》:“(執政的階層)一念之差,一事之誤,往往可以使千千萬萬人民淪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境。”
【第54句】:【瘦駱駝強似象】 釋義:比喻富貴人家即使衰敗了,也比一般人家有錢有勢。也比喻某種勢力雖已衰落下來,但也不能小看。 例句:常言道:“瘦駱駝強似象。”桂員外今日雖然顛沛,還有些余房剩產,變賣得金銀若干。
【第55句】:虎頭蛇尾此詞,較早見于元代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比喻詭詐偽善,言行不一致。后多比喻來勢很大而草草了事,有始無終。如《水滸傳》第一O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頭蛇尾,前緊后慢。”其實,“虎頭蛇尾”是從禪語“龍頭蛇尾”衍變而來的。《景德傳燈錄·前袁州仰山慧寂禪師法嗣》:“師問:‘僧什么來處?’僧提起坐具。師云:‘龍頭蛇尾。”’毒龍《法顯傳》載北天竺蔥嶺“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揚礫,遇此難者,萬無一全”。佛教以“毒龍”喻貪嗔癡“i毒”,《法苑珠林》卷三五:“亦如毒龍常吐毒氣,值者悉亡,亦如嫵蝮常懷嗔毒,觸者并害。j毒煩惱,亦復如是,興觸皆害,墜墮三界。”唐代王維《過香積寺》詩云:“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所謂“制毒龍”,即制伏貪嗔癡等“≥毒”煩惱。也用來比喻“i惡道”,即地獄、餓鬼和畜生。如《賓頭盧突羅閣為優陀延王說法經》謂:“三毒龍者,喻其死亡,墮三惡道。”世俗又以毒龍比喻殘暴者、惡勢力等。
【第56句】:【占鰲頭】(慣)鰲頭:皇宮大殿前石階上鐫刻的巨鰲的頭,科舉時代進土復榜時第一名(狀元),要在此站立迎榜,故稱中狀元為占鰲頭。 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也作“獨占鰲頭”。
【第57句】:【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說,上求佛法為“自利”,下化眾生為“利他”。如《無量壽經》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薩道,普度一切眾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如唐·伽才《凈土論》所說:“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認為,不具備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見、慈悲等,就無法真正地利他。其他宗教教義也多包含利他的內容。近代西方倫理學家孔德創“利他主義”,認為道德的原則就是使利己的沖動從屬于利他。(李明權)
【第58句】:只有千里的名聲,沒有千里的威風。
【第59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釋義:韓信:西漢初年有名的將領,《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一次,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而益善耳。”益:更加,越……越。善:好。借指越多越好。 例句:再說,二十幾個人,有什么好整頓的呢?“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谷部長一向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哪里會把二十幾個人放在眼里?
【第60句】:【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 釋義:淬火:把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然后浸入冷卻劑急速冷卻,以增加硬度。比喻好上加好,剛強更加剛強。 例句:你別看日子不多,他長的出息可真不少!這條硬漢子,一進入革命隊伍的行列,真好似鋼刀再淬火,利刃又加鋼!
【第61句】:【惹了一鼻子灰】見“碰了一鼻子灰”。
【第62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 釋義: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盡做壞事。 例句:“你們朝廷無道,奸貪橫行,一個個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無路。”
【第63句】:【三齒鉤撓癢——硬手】(歇)硬:本指堅硬,轉指過硬、強硬。手:本指形狀像手的物品,轉指人(多指有某種技能的人)。指在某方面有過硬本領的人。也指態度或手段強硬的人。
【第64句】:想入非非俗稱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為“想人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兒就愛想人非非,不理他也就沒事了。”此語出于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三界中以無色界為最高,無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為最高,又名“有頂天”。《楞嚴經》卷八說:“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另據《俱舍頌疏·世間品三》說,此天據諸天之首,其中眾生定力深湛,已經沒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無想,而是還有“細想”,故稱“非想非非想天”。
【第65句】:親自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
【第66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67句】:【馬瘦毛長,人瘦面黃】(諺)馬瘦了,沒膘沒肉,毛就顯得長;人瘦了,營養不良,供血不足,臉色就枯黃。指人面色枯黃,不是餓態,就是病態。
【第68句】:【香象渡河】經上以“三獸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這“三乘”證道程度的淺深。《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說:“如恒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香象渡河謂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薩證道最深、最徹底。后常用以稱美詩文之透徹、精深。如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李杜數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亦作“香象絕流”。明·袁宗道《雜說類》:“至若般若緣深,靈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絕流。”(李明權)
【第69句】:愿為眾人死,不為一人亡。
【第70句】:腳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雷打。
【第71句】:千奇百怪《續傳燈錄·廣慧璉禪師法嗣》:“東京華嚴道隆禪師,初參石門徹和尚,問日:‘古者道:但得隨處安閑,自然合他古轍。雖有此語,疑心未歇時如何。’門日:‘知有乃可隨處安閑,如人在州縣住,或聞或見千奇百怪,他總將作尋常。不知有而安閑,如人在村落住,有少聲色則驚怪傳說。’師于言下有省。”形容十分稀奇古怪,也指各種各樣奇怪的事物。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若不是前世緣故,殺人竟不償命,不殺人倒要償命,死者、生者,怨氣沖天,縱然官府不明,皇天自然鑒察。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機會來了此公案。”《紅樓夢》第十九回:“襲人自幼兒見寶玉性格異常,其淘氣憨頑出于眾小兒之外,更有幾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近來仗著祖母溺愛,父母亦不能十分嚴緊拘管,更覺放蕩弛縱,任性恣情,最不喜務正。”魯迅《華蓋集續編·古書與白話》:“用老手段的自然不會長進,到現在仍是說非‘讀破幾百卷書者’即做不出好白話文,于是硬拉吳稚暉先生為例,可是竟又會有‘肉麻當有趣’,述說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
【第72句】:【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諺)老虎兇猛,打虎須有力氣;猴子靈活,捉猴須用智謀。指處理不同性質的事情,要采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策略。
【第73句】:【貧賤夫妻百事哀】 釋義:[唐]元稹詩句,指貧賤夫妻事事困難。 例句:雖然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倒也還能不斷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74句】:【關門打狗】(慣)比喻把敵人死死包圍住,然后殲滅掉。
【第75句】:滿眼榮華何足貴,一家和睦勝千金
【第76句】:有話說在當面,有事擺在眼前.
【第77句】:【藏著乖的賣傻的】(慣)乖:機靈,伶俐。比喻心里明白,假裝糊涂。
【第78句】:金剛怒目形容面目威嚴,令人生畏。如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不料他竟一點不窘,立刻用‘金剛怒目’式,向我大喝一聲。”金剛是佛寺山門的守護神,左右各一。金剛頭戴寶冠,裸上身,作憤怒相。左金剛張口,高舉金剛杵;右金剛閉口,平托金剛杵。金剛又稱“密跡金剛”。相傳密跡金剛原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歸屬托塔天王之下,成為護法神(見《大寶積經》卷八)。關于金剛怒目的意義,見宋代龐世英《談藪·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嘗游鐘山開善寺,謂小僧日:‘金剛何為努(怒)目?菩薩何為低眉?’小僧答日:‘金剛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憮然,不能對。”
【第79句】:忍痛易,忍癢難
【第80句】:【朝廷不打送禮人】(諺)指送禮與人,只要不是賄賂,原是無可厚非的。
【第81句】:【繡花枕頭——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繡花枕頭——一肚子草。 繡花枕頭——里面一包草。
【第82句】:【往上爬】(慣)比喻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求提升官職、地位。
【第83句】:【綠帽子】稱人妻子有外遇,人們給他一個不雅的稱號,叫做“戴綠帽子”。“綠帽子”一詞源自古代服飾制度。 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健全,服飾的尚色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服飾的顏色成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識。漢代就以綠色巾為賤服。 后漢李封為延陵令時,對犯法的下屬官吏不加體罰,而罰戴綠頭巾。元明兩代,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以標志所從事的賤業。《元典章》規定:娼家男子戴綠頭巾,以表示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后因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八載:“吳人稱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綠頭巾”為什么又演變成“綠帽子”,原來,“綠帽子”就是“綠頭巾”(見現代漢語詞典)。
【第84句】:【老鴉占了鳳凰巢】(慣)比喻卑賤的人霸占了高貴人的位置。
【第85句】:【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斗】(諺)孔子:姓孔名丘,儒學創始人。曾子:姓曾名參,孔門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會罵人,曾子家的子弟不會斗毆。指在教養程度很高的環境里,不會發生粗野行為。
【第86句】:【問不出個子丑寅卯】(慣)子丑寅卯:地支的前四位,比喻各種事情。指什么話也問不出來或什么答案也得不到。
【第87句】:【調皮的騾子能拉套】(諺)拉套:套在車轅的前面或側面拉車。不馴服的騾子拉套往往很得力。比喻頑皮的年輕人,只要引導得法,往往很有出息。
【第88句】:【財助精神酒助膽】(諺)有了錢財,人就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喝了酒就會增添人的膽量。指有錢就有精神,有酒就有膽量。
【第89句】:【劈開兩片頂陽骨,傾下一盆冰雪來】見“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
【第90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91句】: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第92句】:【醋】“醋”是深受大眾喜歡的一種帶酸性調味品,有開胃降壓之功效。 那么,醋是誰發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民間傳說。 杜康,夏朝山西運城人,眾所周知,他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家。杜康的兒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蘇鎮江一帶,在長江邊的漁港設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時,當他揭開缸蓋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鼻而來,他嘗了嘗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帶甜,味道還不錯。他在煮菜的時候放了一點兒,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個“酉”字,將這種酸汁命名為“醋”。據說,至今鎮江恒順醬醋廠制醋的時間還是二十一天。
【第93句】:【鬼家活計】指非正道的邪僻行徑,見于《大慧宗杲禪文案》。卷二十說:“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聞說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功夫。苦哉,殊不知盡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份。”俗語中類似者有“鬼魅伎倆”,比喻用心險惡、暗中傷人的手段。如《歧路燈》第九五回:“這些衙役鬼魅伎倆,千人一狀,原也不必掛齒。”(李明權)
【第94句】:言傳不如身教
【第95句】:【牽羊入屠戶之家——一步步來尋死地】(歇)屠戶: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家。指人一步一步走向絕路。多指自尋死路。
【第96句】:【登著鼻子撒尿】(慣)形容欺人太甚。
【第97句】:【無立足之地】(慣)立足:能站住腳或生存下去。比喻沒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慚愧,無地自容。
【第98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編不成籮。
【第99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上一篇:歇后語的文案,看了就想分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