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釋義:看人要看思想,聽話要聽用意。 例句:“百安,看人看心,聽話聽音,我看著,道滿那心對你是熱的,道滿這話對你是燙的,我全贊成。”
【第2句】:【為他人作嫁衣裳】(慣)原指窮人家女兒沒錢置辦嫁妝,卻年年為有錢人家的女兒縫制嫁衣。比喻為別人辛苦忙碌。 也作“為他人作嫁衣”。
【第3句】:【賊吃賊,越吃越肥】(諺)指賊偷賊,比偷盜其他人得到的更多。
【第4句】:單人不成陣,獨木不成林。
【第5句】:【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釋義:比喻好處自己送上門來。 例句:見鬼啦!哪有什么敵人出動?走!能打還鄉團,就不能打遭殃軍?來,正是肥豬撞門,送上門的財氣。
【第6句】:【開綠燈】 釋義:交通信號中,綠燈表示準許通行。比喻讓通過。 例句:有人反對,認為小說已經“過時”,有人認為作者沒有給讀者指路,作品有缺點。爭論不休之后,終于給小說開了綠燈。
【第7句】:【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在的創造,古已有之,且出發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爭帶來的創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象。 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第8句】:【男兒有淚不輕彈】 釋義:男人不輕易落淚。 例句:夏競雄的胸中也是波瀾起伏,但在女性面前,卻要男兒有淚不輕彈。
【第9句】:人有志,竹有節.
【第10句】:【城墻上跑馬——難掉頭】(歇)本指難以掉轉馬頭往回跑,轉指面臨困境,難以退縮或走回頭路。
【第11句】:【遇難成祥,逢兇化吉】見“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第12句】:【老虎掉進山澗里——傷人過重】(歇)山澗:山間的水溝。重:諧“眾”。指傷害的人太多。 也作“老虎掉在山澗里——傷人太重”。
【第13句】:【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慣)指生下來就是這樣,難以改變。 也作生就了的骨頭長就了的肉。 生就的骨頭。
【第14句】:【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諺)門道:事物內部的規律與訣竅。指會看的,著眼于事物的內在聯系;不會看的,只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也作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湊熱鬧。 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第15句】:【哪個貓兒不吃腥】(諺)指凡是貓就沒有不貪吃魚肉葷腥的。比喻有貪財好色等惡習的人,任何時候都改變不了本性。 也作哪個貓兒不吃葷。 哪個貓兒不偷食。 沒有不吃腥的貓。
【第16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17句】:【凡事只因忙里錯】(諺)凡事出差錯,總是由于忙亂造成的。指做事務必從容持重,越忙越要謹慎細心。
【第18句】:【吃了秤砣——鐵了心】(歇)本指心變成鐵打的,轉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決心。 也作“吞下秤砣——鐵了心”。
【第19句】:【囊里盛錐——尖者自出】(歇)囊:口袋。本指錐子的尖端部分自會鉆出來,轉喻有才能的人自然會顯露頭角。 也作“囊里盛錐——自出尖”。
【第20句】:【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歇)雜面:用綠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條,下在鍋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對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21句】:【路在口邊】(諺)指出遠門不認識路,勤動嘴問人就會知道。也指勤動嘴向人請教,生活前景就不會迷茫。 也作路出嘴邊。 路在嘴巴上。
【第22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23句】:【貓兒頭差事】(慣)貓兒頭:元代民間指勾結官府、稱霸一方的人,轉指訛索錢財的人。差事:被人派遣而去做的事情。比喻有利可圖的差事。
【第24句】:【镴槍頭戳石塊——彎回半截】(歇)鍛:錫鉛合金,俗稱焊錫或镴錫,質軟。本指槍頭戳到石頭馬上彎了,轉喻弱者遇到強者被迫退縮。
【第25句】:【刨樹要刨根】 釋義:比喻解決問題要尋根究底,要徹底。“刨根”又作“尋根”。 例句:刨樹要刨根,要不,根大成樹,樹大成林,林大藏虎,虎大傷人。所以不殺便罷,一殺就來個斬草除根,以免后患。
【第26句】:【春光一刻值干金】 釋義:形容春天時光極寶貴。 例句:時候不早了,春光一刻值干金,別耽誤時間了,你是領頭的,你提個名,大家同意就行了。
【第27句】:【君子斷交,不出惡聲】(諺)斷交:斷絕交往。惡聲:傷人的話語。指有修養的人和人斷交時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以惡語相向。
【第28句】:【江湖一把傘,容吃不容攢】(諺)江湖:舊時指輾轉四方以賣藝、賣藥等為生的流浪生活為走江湖。 攢:積攢,積存。指走江湖的人只能混碗飯吃,很難積攢錢財。
【第29句】:【兄弟同心,黃土變金】見“弟兄協力,土塊變金”。
【第30句】:【好漢餓不得三日】(諺)再壯實的漢子,也經受不住連餓三天。指饑餓對人的威脅極大,在饑餓面前,任何人的忍受力都是有限的。 也作“好漢經不起三天餓”。
【第31句】:【外頭擺浪子,家里老婆啃家子】(慣)擺浪子:擺出浮浪子弟的派頭。家子:家什,這里指餐具。指男人在外面擺闊顯富,老婆在家里挨餓。
【第32句】:【前有車,后有轍】(諺)前邊有車行過,后邊就有車轍。比喻前人取得了經驗教訓,后人就有了可以遵循的榜樣。 也作“前邊有車,后邊有轍”。
【第33句】:【夠不著房檐怨地矮】(慣)比喻做不成事情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埋怨客觀條件不好。
【第34句】:【吃官飯放私駱駝】(慣)比喻拿著公家的工資,背地里做自己的事情。
【第35句】:【氣大不養神】(諺)火氣太大的人,很難保養精神。指養生貴在心平氣和,不動肝火。 也作氣大不養人。 氣大傷身。
【第36句】:【家將敗,出妖怪】(諺)指家庭將要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離奇古怪的事。也指國家將耍衰敗時,往往會出現非常怪異的人事現象。
【第37句】:【好話說上千千萬,不如實事辦一件】(諺)好聽的話說得再多.也不如切切實實地做上一件好事管用。 指光說不起作用,貴在拿出實際行動。 也作“好話千句,不及好事一樁”。
【第38句】:【遠路無輕擔】見“百步無輕擔”。
【第39句】:【吃飯少一口,睡覺不蒙首,老婆長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 釋義:指吃飯注意適量,睡覺被子不蒙頭,不淫于色,就能長壽。 例句:“說實話:這么吃可不好!沒聽說么?吃飯少一口,睡覺不蒙首,老婆長相丑,保你活到九十九!你們都還年輕力壯,可也得注意點子,到老才不會受罪。”
【第40句】:【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就是穩】(歇)檀木:青檀的木材,質地堅硬。靈:本指靈驗,轉指機靈。 指人雖不機靈,但辦事穩當可靠。
【第41句】:【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釋義:比喻人總是追求進步,向往幸福。 例句:在這個地方,何苦呢?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你要講點實在,心里想的是做不到的。
【第42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的說,沒有根據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責任,喜歡亂說。
【第43句】:【樂極生悲,否極泰來】(諺)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兩個卦名,否是兇卦,泰是吉卦。指歡樂過度就會招來悲苦,倒霉到極點就會轉交好運。 也作樂極悲生,貫盈禍起。 樂極則悲,泰極則否。
【第44句】:【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 先說典籍。據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 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年作為一個傳統民俗節日一直存在。 考古學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 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的風俗了。
【第45句】:樹老根子深,人老骨頭硬。
【第46句】:【山怕無林海怕荒,人怕老來花怕霜】(諺)有山無林,水土必定流失;大海無魚,就是一片荒海;人老無為,生活無依無靠;花朵見霜,很快就要凋落。指人或物都有最難排解的傷害。
【第47句】:【跑野馬】(慣)1比喻說話或寫文章未切入正題。2比喻毫無約束地想象。3比喻到處亂跑。
【第48句】:【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 釋義:形容權勢敗落、時運衰退的可悲情景。 例句:又想了一回道:“不妨事,大頭在我手里。且待我將息棒瘡好了,也教他看我的手段。不知還是井落在吊桶里,吊桶落在井里。如今且不要露風聲,等他先做了整備。”正是: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
【第49句】:【使的憨錢.治的莊田】(諺)憨錢:大注的銀錢。只要舍得花大價錢,就能買到上等的莊田。指要想置好產業,就不可吝惜錢財。
【第50句】:【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福分。 例句:“得靠運氣,靠能耐。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第51句】:【事從緩來】(諺)指凡事須考慮周到,從容辦理,不能操之過急。
【第52句】:【三句不離本行】(諺)指人的言語話題,總離不開已經形成習慣的行話。 也作三句話不離本行。 三句話離不了本行。
【第53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釋義:梨疙疸:指未成熟的梨。形容人迂腐,扭捏作態。 例句:咱說你這個人呀,可是個好人,就是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酸。
【第54句】:【開天辟地頭一遭】 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 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55句】:【田怕秋早,人怕老窮】(諺)指田禾最怕秋季干旱,人生最怕老來貧窮。 也作“田怕秋來旱,人怕老來貧”。
【第56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57句】:【向火坑里推】見“往火坑里推”。
【第58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59句】:【先下米,先吃飯】(諺)做飯時,誰先往鍋里下米,誰就先吃上飯。比喻做事啟動早的,自然就有早成功的希望。
【第60句】:【甜從苦中來,福從禍中生】(諺)甜是從苦中熬出來的,福是從禍中轉化來的。指苦與甜、禍與福是會互相轉化的。
【第61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見“行行出狀元”。
【第62句】:【冷在三九】意思是說冬天最冷的天在三九。那么,什么是三九,它是怎么來的呢? 我國古代將夏至后的81天和冬至后的81天各分為9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為9天,并按次序定名為頭九(即一九)、二九、三九……九九。不過,夏九九在民間沒有流行起來,大家只知道夏有“三伏”而不知道夏還有九九。通常所謂九九或數九天,是指冬九九而言。 冬天最冷的時候在三九和四九,大約為陽歷一月中下旬,陰歷多在臘月上旬。這時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故農諺有“熱在中伏,冷在三九”的說法,還有“臘七臘八,出門凍煞”的說法。九九與氣候密切相關,有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可見,冬天的大冷天,確實在“三九”。
【第63句】:【小品】在報紙雜志上經常可以看到“知識小品”、“科技小品”等欄目,打開電視可以看到相聲、小品等曲藝類節目。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因為小品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文章短小,寫來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發展。魯迅先生的小品文達到了高峰。 “小品”源自古老的佛教經典。因為在佛經中,有全本和節本之分,全本稱為“大品”,節本稱之為“小品”。如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呵般若波羅蜜經》,就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二十七卷本稱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為《小品般若經》。文學中的“小品”便由此而來。 小品又向文藝領域發展,并且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是當前民眾離不開的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的小品節目,更是受到億萬觀眾的青睞。
【第64句】:【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見“拿著銀碗討飯吃”。
【第65句】:【放著鵝毛不知輕,頂著磨子不知重】(慣)比喻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也作“頂著鵝毛不知輕,壓著磨盤不知重”。
【第66句】:【揪辮子】見“抓辮子”。
【第67句】:【餓眼見瓜皮——不管好歹收攬下】(歇)譏諷人貪婪,不分好壞都要占有。
【第68句】:【父子無隔宿之仇】 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師父,我怎么不來救他?”
【第69句】: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70句】:【守著井喝不到水】(慣)比喻有現成的東西卻沒有辦法享用。
【第71句】:【烏龜撞石板——硬碰硬】(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指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強硬的態度,針鋒相對。也指兩強相遇,互不相讓。 也作“烏龜碰石板——硬碰硬”。
【第72句】:【人冷先冷腿,狗冷先冷嘴】(諺)天冷時,人是先從腿上感覺到的,狗是先從嘴上感覺到的。指天冷防寒,人要首先注意腿腳的保暖。
【第73句】:【先喝為敬】“先喝為敬”是中國人請人吃酒的禮儀和規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時的“應酬”。 古人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杯暢飲,是為“應酬”,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的“先喝為敬”。
【第74句】:【媳婦堂前拜,公婆背利債】(諺)指舊時窮人家要靠借債來娶媳婦。
【第75句】:食不多言,寢不多語。
【第76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77句】:【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 釋義:比喻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嫁給很糟糕的男人。 例句:無論什么人,她都一見如故,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愿意和她接近,可是暗中又為她嘆息:“唉!一朵鮮花插在牛屎上。”
【第78句】:【桂冠】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奪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們稱為奪得“桂冠”。“桂冠”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它是個舶來品,源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月桂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木,他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授給在祭祀太陽神阿波羅的節日賽跑中的勝利者。戴桂冠者有極高的榮譽。后來,人們用月桂樹的枝葉編成冠冕,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比賽中的勝利者,成為一種慣例,流傳下來。特別是古希臘又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祥地,奧運會的勝利者也會得到一頂“桂冠”,于是“桂冠”一詞隨著奧運會傳向世界。大家對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記憶猶新,在那屆奧運會上,獲獎者除得到金、銀、銅獎牌外,發獎官員還將桂枝編的花冠戴在他們頭上。 無獨有偶,在中國還有一個和“桂冠”詞義相近的詞,叫“折桂”,也來自一個和桂樹有關的美麗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稱科舉考試登科為“蟾宮折桂”,又引申為各種考試與比賽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這兩者同義不同源,一個為“西”,一個為“中”,中西合璧,珠聯璧合。
【第79句】:【人活臉,樹活皮】(諺)人活著,就憑著一張知榮知恥的臉面;樹活著,就憑著一層通脈護樹的外皮。 指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有名節,有人品。 也作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 人活臉面樹活皮。
【第80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諺)王叔和:魏晉時期名醫,著有《脈經》十卷。熟讀王叔和的醫著,不如多積累臨床診治的經驗。指醫家貴在臨床實踐。
【第81句】:【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釋義:做事留有余地有好處。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前留三步好走,后留三步好行。”
【第82句】:【猛虎不抵群狼】這一俗語比喻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過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貶。它出自晉書,原為“猛獸不如群狐”。 《晉書·王鎮惡傳》:“語日:‘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懼王鎮惡?”這句話說的是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裕帶領一大批將領北伐,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大將王鎮惡的功勞最大。王鎮惡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兒子,智勇雙全,在北方有很多親朋好友。劉裕正順利進軍,眼看可以統一中國時,突然得知朝廷發生重大事情,必須要他親自去處理,無奈,他只好把統帥大權交給兒子,自己趕回朝廷。這時,大將沈田子勸告劉裕說:“你最好把王鎮惡帶走,你兒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變那就糟了!”劉裕說:“正因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來抗擊敵人。 你們十幾員大將都是我的心腹,有你們在,還怕什么王鎮惡叛變?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嘛!你們注意些就行了。”說完,劉裕就回京去了。 后來,王鎮惡真的沒有叛變,倒是沈田子等人時刻防范王鎮惡,給他“穿小鞋”,終于害死了王鎮惡,使整個北伐大軍遭到慘敗,沈田子等人也陣亡了。劉裕統一中國的愿望也泡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猛獸”變成了“猛虎”,“群狐”變成了“群狼”,但其義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在現實中還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第83句】:【腦袋上沒疤拉,屁股上沒癤子】(慣)比喻沒有辮子可抓,沒有短處可指摘。
【第84句】:【好貓不作聲】(諺)指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出聲。常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張揚、不輕浮。
【第85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86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87句】:【好戲還在后頭】(慣)指事情還沒有完結,熱鬧的場面和激烈的爭斗還在后面。 也作“鬧戲還在后頭”。
【第88句】:【拉到老虎當馬騎】(慣)比喻把危險的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第89句】:【瓜無個個圓,人無樣樣全】 釋義:比喻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例句:只是,正像人們常言說的那樣:瓜無個個圓,人無樣樣全。老成厚道的農村實干家羅祖華,對于為人處世方面的學問簡直少得可憐。
【第90句】:【天有不測風云】此語比喻人有難以預料的災禍。它典出《元曲選,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那小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好像現在的“躲貓貓”。沒過多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便引用了此語。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周瑜與曹操大戰于三江口。諸葛亮和周瑜英雄所見略同,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就緒,但冬季少有東南風,周瑜發愁病倒。 諸葛亮去探望他,他又不想說實話,只說:“人有旦夕禍福,誰又能保證不生病呢?”而諸葛亮卻故意神秘地說:“天有不測風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 周瑜覺得諸葛亮言外有意,便連忙問有何藥方可治他的病,諸葛亮寫了十六個字遞給周瑜。這十六個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了,眼前一亮,病競好了。這才引出好戲“借東風”。 看來,到明代“天有不測風云”一語已經比較流行。
【第91句】:【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諺)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人卻為追逐名利而敢冒險前往。指名利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92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釋義:指很不愿意。 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93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94句】:【連陰百日,也有天晴;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釋義:比喻好日子總會到來。 例句:“你不能死,你得活著。連陰百日,也有天睛;冬長三月,早晚打春。 我就不信這種悶死人的日子沒有盡頭!”
【第95句】:【錢是奴才,用了還來】(諺)奴才:舊時賣身供主人役使的人。指錢財就像奴才一樣,是供人使用的,花了還會來,不必過于看重。
【第96句】:【屎殼郎跟著屁轟轟】(慣)斥責人跟著壞人瞎起哄。 也作“屎殼螂跟著屁嗡嗡”。
【第97句】:【拿別人的鞭子抽自己】(慣)比喻拿別人制定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來懲罰自己。
【第98句】:【草深蟲子密,林大鳥兒多】 釋義:比喻人多,情況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范克明似有同感,說:“草深蟲子密,林大鳥兒多,什么樣的全都有哇。”
【第99句】:【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 釋義:比喻做事總要付出代價。“逮雀兒”又作“逮個麻雀”。“舍”又作“擻”。 例句:該修補的修補,該添置的添置,決不可在這方面小氣。我的天!過日子嘛,不攤點底兒還能行?逮雀兒也得舍一把米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