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不如人,萬不如人】(慣)指處處比不上別人。
【第2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3句】:【難將一人手,掩盡天下目】(諺)掩:遮蓋。比喻一個人所做的丑事、壞事,很難瞞得過天下眾人。
【第4句】:【搟面杖吹火——節(jié)節(jié)不通風(fēng)】(歇)比喻處處、事事碰壁,行不通。
【第5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6句】:【鷺鷥不吃鷺鷥?nèi)狻?釋義:同類不相傷。 例句:“悟空,且休爭競。我們既進來就出去,顯得沒有方情。常言道:‘鷺鷥不吃鷺鷥?nèi)狻K麕熂炔辉冢瑪噥y他做什?”
【第7句】:【網(wǎng)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wǎng)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wǎng)兜舀水。
【第8句】:【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諺)人種地肯實實在在出力,土地自然就會多產(chǎn)糧,讓人吃飽飯。指種地要勤勞,就能獲得豐收。
【第9句】:【墊踹窩】(慣)踹窩:路面上踐踏而成的坑窩。本指墊平踹窩。比喻供人踐踏,代人受過。
【第10句】:【寒貓不捕鼠】(諺)指受餓受凍的貓無力捕捉老鼠。比喻饑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難以承擔(dān)正常人的勞動任務(wù)。
【第11句】:【雨天的泥人兒都是晴天做就的】(諺)借指凡事都應(yīng)預(yù)先籌劃,提前行動。
【第12句】:【馬勺免不了碰鍋沿】 釋義:借指人經(jīng)常在一起,免不了會發(fā)生矛盾。 例句:“都是一個單位的,馬勺免不了碰鍋沿,我看就別去找廠長啦,有問題找他坐下來談?wù)劊瑳]有到不了底的事。”
【第13句】:【描不成,畫不就】(慣)形容容貌美麗非凡,難以描繪。
【第14句】:【照葫蘆畫瓢】 釋義:比喻照現(xiàn)成的樣子模仿。 例句:你們怎么搭,我們也怎么搭,照葫蘆畫瓢還不會?
【第15句】:【揭老底】(慣)比喻揭露不愿讓人知道的內(nèi)情或底細。 也作揭底子。 揭根子。 翻老底。
【第16句】:【開元通寶——外圓內(nèi)方】(歇)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其間鑄的銅幣(通寶),圓形中間有方形孔。形容人表面圓融,實際上很有準則或個性極強。
【第17句】:【手長衣袖短】(慣)衣服袖子遮不住手臂。形容生活貧困。也指能力達不到。 也作“手長衫袖短”。
【第18句】:【寵婢作管家,鑰匙不晌手撥刺】(諺)撥刺:用手撥動使它發(fā)出響聲。指受寵愛的婢女當(dāng)上了管家,故意搖響鑰匙串來顯示自己手里有了權(quán)力。指得志的小人總喜歡在人前炫耀。
【第19句】:【正月里弟剃頭死舅舅】“正月里剃頭”是外甥的一大禁忌,這一風(fēng)俗遍布全國。它源于明清之際,與朝代更替有關(guān)。在《掖縣志》卷二《風(fēng)俗》中提到“聞諸老鄉(xiāng)談前清下剃發(fā)之詔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fā)之故思及舊君,故日‘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這就把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謎底揭開了。它的變化過程為“正月——思舊----死舅”。 順治二年,清兵入主中原后不久,攝政王多爾袞代七歲的順治帝頒發(fā)了《剃頭詔書》,要求官軍民一律剃發(fā),遲疑者按逆賊論處,會被處以極刑,當(dāng)時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之說。漢人自古把頭發(fā)看做是身體的一部分,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清政府下達的剃頭令,馬上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甚至“寧為束發(fā)鬼,不作剃頭人。”江南地區(qū)反抗“剃頭令”的斗爭最為激烈,并最終引發(fā)了清初的“嘉定三屠”。這場斗爭最終以清政府獲得勝利而告終。隨著清政府統(tǒng)治的日益鞏固,在“滿與漢、共天下”的局面下,民族矛盾逐漸緩和,漢人剃頭也漸成習(xí)慣。但剃頭畢竟不是漢人的傳統(tǒng),民間又不敢與官方公然對抗,就想了一個表示不滿的法子,皇上下詔正月開始剃頭,偏偏在每年的正月里,人人都不剃頭,以懷念祖先和傳統(tǒng)。后來,由于諧音的緣故,“思舊”轉(zhuǎn)化成了“死舅”,成為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
【第20句】:【牙齒上刮下來的】(慣)比喻舍不得吃用省下來的。
【第21句】:【一張嘴不能言兩宗事】(諺)舊多指說書藝人的一張嘴不能同時講兩件事情。 也作“一張口難說兩家話”。
【第22句】:【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釋義:更: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兩小時。歡樂時就覺得時間過得快,嫌短;寂寞時就覺得時間過得慢,嫌長。“寂寞”又作“愁苦”。 例句:從來說“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只這等文案笑笑,不覺三鼓。
【第23句】:【事到著急處,就有個出奇處】(諺)事情到了最緊急的關(guān)鍵時刻,自會逼出應(yīng)急的計策來。指人急智生,往往會想出平時連想也不敢想的奇謀妙計來。
【第24句】:【眾人的唾沫,能積成湖泊】(諺)大家一人吐一口唾沫,就能匯集成湖泊。指眾人的怨怒,能造成極大的聲勢。
【第25句】:【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 釋義:事情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不能急躁。 例句:曾作金、高則冬那幫混蛋,只給我們留下這么個爛攤子,你又有什么辦法呢?飯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第26句】:【身不動膀不搖】(慣)1形容什么活兒也不干。2形容面對大事非常鎮(zhèn)靜、從容。
【第27句】:【摟草打兔子——捎帶】(歇)指做某件事時順便做另一件事。 也作“摟草打兔子——捎帶手”。
【第28句】:【接人要一世,怪人只一次】(諺)接濟別人要接濟一輩子,得罪人讓人見怪也就只是一次。舊指別人求助于自己時,寧可一口回絕,得罪于他,也不要答應(yīng)接濟,長久惹麻煩。
【第29句】:【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連用變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處流浪靠賣藝、賣藥等為生的人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如闖蕩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兩種不同的水域,是誰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呢?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來的,出自《莊子·大宗師》,原句為“泉涸,魚雙與處于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與其這樣困頓,還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識。 后來,江湖的概念不斷引申擴展,不僅指水域,還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或者指民間,宋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則說:“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日慳錢。”江湖這個詞也經(jīng)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如《岳陽樓記》中就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現(xiàn)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紛繁復(fù)雜的世面,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險惡多變,非闖蕩不得立其身。
【第30句】:【藥不對癥,參茸亦毒】參茸:人參和鹿茸,中藥里最有滋補功能的兩味藥物。指用藥如果和病癥不相投,再名貴的藥物也會對身體有損害。
【第31句】:【一巧破千斤】(諺)憑著心靈手巧,可以破開他千斤重力。指巧用技藝或智謀,就能勝過身壯力大的人。
【第32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釋義:在天氣最冷和最熱的時候進行鍛煉。 例句:早先在院子里芭蕉葉上練字,后來砌了一堵磚壁粉墻,常在上面練習(xí)草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一過,自成~體,果真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第33句】:【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釋義:比喻徹底更換或改變。 例句:蘆金鼎呲著牙,心懷叵測地笑道:“這叫公羊換母羊、換藥又換湯! 哈哈!”
【第34句】:【豬爪煮了一千滾——總是朝里彎】(歇)比喻人總會袒護與自己有親友關(guān)系的人。
【第35句】:【父子無隔宿之仇】 釋義:父子之間有隔閡會很快消除。 例句:“‘父子無隔宿之仇’!你傷害我?guī)煾福以趺床粊砭人俊?/p>
【第36句】:【秋后問斬】在影視劇或者小說當(dāng)中,我們往經(jīng)常看到,對死刑犯人宣判之后,多數(shù)都要加上一句“秋后問斬”。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后問斬,為什么不在其他季節(jié)執(zhí)行死刑呢?這與古人的自然神權(quán)觀念有關(guān),順應(yīng)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jié),象征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yīng)天時,否則要受到天神的懲罰。因此執(zhí)行死刑也是選在肅殺的季節(jié)里,認為萬物都要在這個季節(jié)面臨死亡,所以處死犯人也是順應(yīng)了天意。到漢朝時,將死刑的執(zhí)行以及重要訴訟活動限制在秋冬舉行,不僅僅是一種觀念,而且已經(jīng)被人們普遍接受了。
【第37句】:【蔓里不著飯里著】(慣)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食物。比喻這里沒得手,那里得手,總要達到目的。
【第38句】:【清水煮掛面——有鹽在先】(歇)掛面里攙有少量食鹽。鹽:諧“言”。指事先把該說的話說清楚。
【第39句】:【燒餅枕頭餓死人】見“守著餅挨餓”。
【第40句】:【要罵無好口,要打無好手】見“廝打沒好手,廝罵沒好口”。
【第41句】:【冬至長于歲】(諺)冬至:節(jié)氣名,標(biāo)志著從這一日起,進入嚴寒時段。長(zhang):大。指按照民間習(xí)俗,冬至節(jié)比過大年還熱鬧。
【第42句】:【上山容易下山難】(諺)指上山時重心在前,好用力;下山時腳步不穩(wěn),易打跌。也比喻人的社會地位上升時神情慰悅,下落時顏面無光。
【第43句】:【無明業(yè)火,高三千丈】(慣)無明:佛教用語,沒有智慧之意。業(yè)火:怒火。由于沒有智慧,不能了解正理,結(jié)果引起許多煩惱,因稱發(fā)怒為“無明業(yè)火”。形容怒氣沖天,按捺不住。 也作無明火高三千丈。 無名怒火高萬丈。
【第44句】:【筷子插在豆腐里——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摹浚ㄐ┬稳莘€(wěn)妥可靠。
【第45句】:【大海無風(fēng)三尺浪,有風(fēng)上天堂】 釋義:上天堂:指死。形容海上風(fēng)浪大,行船危險。 例句:楊友才問:“你還聽說什么?”“我還聽說,大海無風(fēng)三尺浪,有風(fēng)上天堂!”
【第46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語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測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這種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典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國梗陽有人打官司,魏戊審理不了,把案子上報給獻子。官司一方拿女樂賄賂獻子(即性賄賂),獻子準備接受,魏戊派閻沒和女寬前去勸諫。三人一塊吃飯時,閻沒、女寬一語不發(fā),三次嘆氣。獻子問其原因,二人答道:“飯菜剛上來時,我們擔(dān)心不夠,所以嘆氣;飯菜上到一半,責(zé)怪自己不該那么想,因此再次嘆氣;飯菜上齊后,想到我們這些小人的肚子猶知滿足,想必君子之心也應(yīng)該是這樣的吧?”獻子聽出二人是在婉言勸諫,于是堅決回絕了賄賂。看起來三人誰也不是小人,盡管獻子準備受賄,知錯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風(fēng)。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xiàn)在的詞義,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詞叉而用之,由褒義轉(zhuǎn)為貶義。
【第47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西游記》說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義》寫他在金光洞里復(fù)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槍,腳踩風(fēng)火輪。火:本指火焰,轉(zhuǎn)指火氣、怒火。形容人脾氣暴躁,極易發(fā)怒。
【第48句】:【金磚掉在井里——早晚得撈上來】(歇)指財物遲早會得到。也比喻問題遲早會得到解決。
【第49句】:【毛坑越掏越臭】(諺)毛坑:糞坑,也稱茅廁。指糞坑越攪動,臭氣越濃。比喻丑事越張揚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廁越掏越臭”。
【第50句】:【口服心不服】(慣)指雖然嘴上認了輸,心里卻不服氣。
【第51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52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wù)f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53句】:【打了一輩子雁,被雁啄瞎了眼】(慣)指內(nèi)行老手因一時的疏忽而招來失敗或災(zāi)殃。 也作打了一輩雁,反叫雁鹐了眼。鹐(qian):啄。 打雁的讓雁鹐了。
【第54句】:【雜燴】“雜燴菜”是河南的特色菜。所謂“雜燴”,就是把白菜、粉條、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蔥、姜、香菜,以及其他佐料熬成一大鍋。味美香濃,甚是好吃。吃時,一人一碗,或配蒸饃,或配白米飯,既簡單方便,又經(jīng)濟實惠。因此,“雜燴菜”擴大了地域,北方大部分省份都喜歡吃這樣的“大鍋菜”,特別是在農(nóng)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 民間傳說,雜燴菜起源于宋代。據(jù)說南宋時朱敦儒為兵部侍郎,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免職,回河南老家,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就在準備壽宴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消息說,抗金元帥岳飛被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fēng)波亭。朱敦儒無心慶壽,又不能讓赴宴的人餓肚子,就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只把備好的疏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眾人聽說岳飛被害之事,都難過得吃不下飯。朱敦儒就說:“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當(dāng)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當(dāng)是秦檜的肉,粉條就當(dāng)是秦檜的腸子。”大家聞聽此話,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熬菜吃了個精光。吃完之后,眾人給這道菜取名“雜檜菜”。因為此菜味道香美,就流傳開來。又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另有一說,雜燴菜起源于福州。當(dāng)時福州有一名廚,聽說岳飛被秦檜誣陷而死后,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檜”的菜,“雜”的意思雜種,“燴”與秦檜的檜同音。 經(jīng)考證,朱敦儒(1081-1195)字希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官至兵部郎中。1142年岳飛被害時,正在臨安樞密行府諮議參軍任上,七年后致仕。但1155年,因秦檜之子秦嬉喜好詩歌,起用朱敦儒之子為刪定官,朱敦儒為鴻臚少卿。秦檜死后,敦儒也去職。“談?wù)咧^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躥逐,故其爺不終。”因而民間傳說朱敦儒發(fā)明“雜燴菜”并不可信,而且宋時番薯還未傳人中國,當(dāng)時還沒有粉條。而起源于福州之說,也沒有歷史根據(jù)。 但是“雜燴”菜確實是河南菜肴的重要代表,流傳千年,影響很廣。宋金戰(zhàn)爭中,河南地區(qū)是主要戰(zhàn)場,人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岳飛十分愛戴,因此對秦檜的氣憤情緒是真實的,最有可能的是“雜燴”確實是在痛罵秦檜,其發(fā)明者應(yīng)是河南百姓,這個故事在流行過程中又附會了故舊鄉(xiāng)賢,附會到朱敦儒頭上的可能性較大。
【第55句】:【老鼠溜舔貓屁眼】 釋義:比喻干冒險的事。 例句:李德泰幾個老漢也說:“哼!打下馬威?不要老鼠溜舔貓屁眼,小心給我們村惹下禍害吧!”
【第56句】:【孫猴子的筋斗云——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歇)孫猴子:《西游記》人物孫悟空的俗稱。 也作孫悟空翻干個跟頭——還在如來佛手掌心。 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還是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第57句】:【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諺)一朝:一旦。一旦執(zhí)掌大權(quán),即可發(fā)號施令。指不掌權(quán)則已,只要權(quán)力到手,就要充分施展職權(quán)的威力。
【第58句】:【鴇兒愛鈔,姐兒愛俏】(諺)鴇兒:老鴇,舊時妓院的老板娘。姐兒:也稱小娘,妓女。指老鴇愛的是錢財,妓女愛的是俊美男子。 也作小娘愛俏,鴇兒愛鈔。 妓愛俏,媽愛鈔。媽:老鴇。
【第59句】:【三十過,四十來,雙手招郎郎弗來】(諺)弗:不。過了三十歲,就是四十歲,這時候即使不講條件嫁出去也很困難。指女子一過適齡時期就很難找到如意丈夫。
【第60句】:【抓辮子】(慣)比喻抓住對方的缺點、錯誤進行要挾、打擊。 也作抓小辮子。 揪辮子。
【第61句】:【送肉上砧板】(慣)砧板:切菜用的木板。比喻自尋死路。
【第62句】:【搟面杖吹火——不通氣兒】(歇)搟面杖:搟面用的木棍兒,沒有通氣孔,無法用來吹火。本指空氣不流通,轉(zhuǎn)喻不通達事理。
【第63句】:【老鼠沒有不偷油的】 釋義:比喻人沒有不貪便宜的。 例句:等到當(dāng)家的回來,生米已經(jīng)煮成了熟粥,看他還能怎樣,老鼠還有不偷油的?貓還有不貪腥的?人還有不愛財愛物的?
【第64句】:【顯露頭角】見“露頭角”。
【第65句】:【好閨女不愁嫁】(諺)品貌兼優(yōu)的姑娘不愁嫁不出去。比喻真正的優(yōu)質(zhì)商品不會沒有銷路。
【第66句】:【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釋義:比喻懲處某人,不顧情面,不怕得罪他的主人或上司。 例句:咱們同敬軒之間本來就犯了生澀,不必為這件事兒使敬軒罵咱們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第67句】:【寧穿朋友衣,不戲朋友妻】(諺)指朋友的東西不妨借用,但對朋友的妻子不能輕浮隨便。 也作“寧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
【第68句】:【頭醋不釅徹底薄】(諺)釅:液汁味道濃烈。釀造的醋如果頭茬酸味不濃,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點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頭醋不酸,到底兒薄。 頭醋不酸,二醋不辣。 頭醋不酸,徹底皆薄。
【第69句】:【官不威風(fēng)牙威風(fēng)】 釋義:爪牙仗勢欺人,更可惡。 例句:七郎在京都,一向撒沒有名,一旦得了刺史之職,就有許多人來投靠他做使令的。少不得官不威,牙爪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站,打驛吏,欺行客,詐鄉(xiāng)民,總是這一千人了。
【第70句】:【水流千里,終歸大海】(諺)比喻事物千變?nèi)f化,總要歸結(jié)到根本上。也比喻人奔走千里萬里,最終總要回歸故土。 也作水流千轉(zhuǎn)歸大海。 水流千遭歸大海,樹老葉落要歸根。
【第71句】:【大蟲惡殺不吃兒】(諺)惡殺:特別兇惡。指老虎縱然十分兇惡,也絕不肯吃自己生的崽子。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出于天性。 也作“虎毒不食子”。
【第72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guī)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73句】:【豬八戒啃地梨——什么仙人給什么果】(歇)地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莖像荸薺,可以吃;也指荸薺。指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待遇。
【第74句】:【過五關(guān)斬六將】 釋義:《三國演義》記載:蜀國大將關(guān)羽連闖了東嶺關(guān)等五個關(guān)口,殺掉了不許他通過的守將孔秀等六人。比喻過去值得驕傲和稱贊的英雄業(yè)績。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難。 例句:席間談話大都是追溯往事,三個人凈說“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光彩事,對他們互相傾軋、不歡離別的丑行只字不談。
【第75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諺)柄:刀把。再鋒利的刀劍,也不能削去自身的柄。比喻自己人總不會傷害自己人。
【第76句】:【往虎口里探頭兒】(慣)比喻冒險或找死。
【第77句】:【有米不愁下不進鍋】(諺)只要有米,自然有辦法下進鍋里煮飯。 指只要具備成功的基本條件,就會把事辦成。
【第78句】:【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見“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79句】:【鍋也砸了,碗也摔了】 釋義:比喻徹底完蛋。 例句:蕭長春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把個親生兒子沒了,哪還有心緒打麥子,麥子垛一捂一爛,得,甜頭、苦頭全完了,一年白鬧騰,鍋也砸了,碗也摔了,貧農(nóng)、中農(nóng)一塊兒挨餓吧!
【第80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第81句】:【路走到盡頭總會轉(zhuǎn)彎的】(諺)路要是走到盡頭,就非轉(zhuǎn)彎不可。 比喻事情總有轉(zhuǎn)機之時。
【第82句】:【大有大的難處】(諺)指規(guī)模大、產(chǎn)業(yè)大,固然風(fēng)光,可也有外人不知道的為難之處。
【第83句】:【冬至餛飩夏至面】 釋義:冬至日吃餛飩,夏至日吃面。是民間一種風(fēng)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jié),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師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
【第84句】:【燒高香】(慣)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禮。
【第85句】:【唱紅臉】(慣)比喻扮演或充當(dāng)好人。與“唱白臉”相對。
【第86句】:【不見真佛不燒香】 釋義:認準了人再去求他。 例句:“他已經(jīng)上過兩次當(dāng)了,這一次恐怕他不見真佛不燒香!”……“不怕,猴不上樹,多篩幾遍鑼嘛……”
【第87句】:【朽木不可雕也】此語常用以比喻人沒有出息,不堪造就,如扶不起來的阿斗。 典出《論語·公冶長》:春秋時,孔子的學(xué)生宰予喜歡白天睡大覺。有一次,孔子發(fā)現(xiàn)后生氣地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學(xué)生,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責(zé)備了!” 宰予也夠倒霉的,別人說他幾句也就過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師撞見了,落了個“青史留名”。
【第88句】:【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見“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第89句】:【敗家容易興家難】(諺)敗壞家業(yè)是很容易的,創(chuàng)建與振興家業(yè)卻是艱難的事。
【第90句】:【一頭撞倒南墻】(慣)形容入固執(zhí)、認死理,碰了釘子或遭到失敗也不回頭。也形容人立場堅定不動搖。
【第91句】:【慣子如殺子】(諺)慣:嬌慣。一味嬌慣子女,反而會害了他們。指對后代絕不可溺愛。 也作“惜子如殺子”。
【第92句】:【一人有福,帶挈一屋】(諺)帶挈:提攜。一屋:全家。舊指一個人有福氣,全家人及親友都能跟著受惠。 也作“人有福,托帶滿屋”。
【第93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慣)指遇到危險、困難都能化解。常用作祝福語。 也作“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第94句】:【財去身安樂】(諺)去:失去。失去了錢財可以換來自身的平安康樂。舊時對失去錢財?shù)陌参空Z。 也作“財去人平安”。j
【第95句】:【沒本錢買賣——賺起賠不起】(歇)比喻事情不能失敗,只有努力取得成功。
【第96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97句】:【中吃不中看】(慣)中:適于。好吃不好看。比喻人有本事,但長相不濟。
【第98句】:【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釋義:觀看下棋而不多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端起酒杯就喋喋不休的是小人。 例句:所以古人說得好: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可喜王三老偏有一德,未曾分局時,絕不多口。
【第99句】:【虎瘦雄心在】(諺)瘦:瘦弱。比喻志向高遠的人,縱然年老體弱或遭遇坎坷,銳氣不會減退。 也作“虎瘦雄心在,身死骨不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