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蛇咬一口,見了黃鱔都怕】(諺)黃鱔(shan):魚類,形狀像蛇。被蛇咬過的人,見到和蛇相像的黃鱔也會害怕。指人受過大的傷害,常不免心有余悸。
【第2句】:【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聽到不如看到可靠。強調親眼看見很重要。 例句:孫主任立刻笑了:“哦,你就是李秋蘭同志?哈哈,百聞不如一見哪!”
【第3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釋義:在天氣最冷和最熱的時候進行鍛煉。 例句:早先在院子里芭蕉葉上練字,后來砌了一堵磚壁粉墻,常在上面練習草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一過,自成~體,果真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第4句】:【地無一垅,房無一間】見“房無一間,地無一垅”。
【第5句】:學無師承,終難求益
【第6句】:【勝者王侯敗者賊】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虜”。
【第7句】:【終使他誠服。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此處用八擒孟獲指某種行動是不必要的、多余的。
【第8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諺)比喻經常處在某種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影響或某種麻煩。 也作“久在江邊站,沒有不濕的鞋”。
【第9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10句】:宋代圓悟禪師《碧巖錄》一書處處強調“向上一路”,如卷二云:“殺人刀,活人劍,乃上古之風范,亦今時之樞要。若論殺也,不傷一毫;如論活也,喪身失命。所以道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且道既是不傳,為什么卻有許多葛藤公案?具眼者,試說看!”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不落理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專門接引“上根利器”之人,此即“向上”之義。《碧巖錄》卷六謂佛“說一代時教,只是方便,所以脫珍御服,著弊垢衣,不得已向第二義門中淺近之處誘引諸子。若教他向上一路,全提盡大地,無一個半個”。
【第11句】:【抓條岔道跑到底】(慣)比喻堅持走錯誤的道路而不悔改。
【第12句】:【賣片兒湯】(慣)片:諧“騙”。指騙人。
【第13句】:【不怕年災,就怕連災】 釋義:指連年的災害最為可怕。 例句:今年接著去年的大澇,又來了一個大旱,正如俗話所說:“不怕年災,就怕連災。”
【第14句】:【張天師著鬼迷——無法可使】(歇)法:本指法術,轉指辦法。指毫無辦法。
【第15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16句】:【干一行,怨一行】(諺)行(hang):行業。干哪一行營生,時間長了,往往也會對這一行產生厭煩情緒。指干哪一行,怨哪一行,是人之常情。 也作干一行,傷一行。 干啥的,煩惡啥。
【第17句】:【大和尚】也寫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稱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稱鑒真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稱寺廟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四謂:“沙門住方丈領眾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國第一個使用“大和尚”稱號的,是晉代高僧佛圖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說:“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晉朝石勒的時節,有個佛圖澄,自已稱道。其實他是個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鷗鳥一般。神通廣大,能知過去未來,儼然一尊燃燈古佛,自然動人欽敬。”據《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及《神僧傳》卷一等記載:佛圖澄原是天竺人,少學道術。來洛陽時,自稱已有一百多歲。關于他,有種種神異的傳說。后趙主石勒詢以軍國大事,屢有應驗,因尊稱佛圖澄為大和尚。(李明權)
【第18句】:【老虎頭上拍蒼蠅】 釋義:比喻做事膽子大,敢去觸犯強橫的人。 例句:新嫂子在心里說,“瑞昌是余師傅的大徒弟,出名的‘獨角牛’,他是好惹的么?這不是‘老虎頭上拍蒼蠅’么!”
【第19句】: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第20句】:【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三法印”即三種決定之義判別佛法還是“外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教外別傳的禪宗則以“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心印”來印可學人(可見參見“心心相印”條)。在佛經上常能見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確,需要由佛來印可。如《維摩詰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禪門,學人是否開悟,亦由禪師印可。如《五燈會元》卷十:“初不喻旨,后因閱《華嚴》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禪師)印可。”佛或祖師在印可弟子、學人時,常稱“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故宋·蘇軾有詩云:“印可聊須答如是”(《次韻王定國南遷見寄》詩)。(李明權)
【第21句】:駿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無窮。
【第22句】:【將本求利】(諺)做生意先得籌集本錢,有本錢才能生出利潤。指做生意為的是求取利潤,而投入資本是求取利潤的先決條件。
【第23句】:【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慣)比喻采取損害他人的手段,求得個人地位的提升。
【第24句】:【凈土】“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凈則現“凈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凈土相對于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凈世界。經上說到的凈土很多,如西方凈土、彌勒凈土、靈山凈土、密嚴凈土、琉璃凈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凈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凈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凈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凈土的勝妙景像。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凈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凈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凈土法門。后形成凈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凈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稱為凈土。如說:這真是一片人間的凈土!青翠的山峰下,流淌著潺潺的澗水;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盛開著奇異的花卉。(李明權)
【第25句】:【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 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第26句】:【十訪九空,也好省窮】(諺)向親友借貸,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總會有一次得些資助,可免受窮。指求助總有希望,不求希望全無。
【第27句】:和氣好比修條路,惹人等于筑堵墻
【第28句】:【鐵不磨要銹,水不流要臭】(諺)鐵要打磨,才不會生銹;水要流動,才不會發臭。比喻人要經常運動身體,才能保持健康。
【第29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馬昭:三國時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的兒子,魏帝曹髦在位時專國政,企圖謀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30句】:【藝不壓身】(諺)技藝只會給人提供方便,不會給人造成負擔。指掌握了一門技藝,可到處自食其力。 也作“藝多不壓身”。
【第31句】:捂;頭擺尾形容喜悅或悠然自得的樣子。《五燈會元·夾山會禪師法嗣》中載:臨濟大師的侍者元安,原來很受大師的賞識,元安因此自鳴得意起來,以致一次竟然向臨濟大師“唱”起來,被大師斥責處罰后,元安當下辭行去南方。第二天,臨濟大師上堂,貶元安的行為是“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齏甕里淹殺”!以后人們把“搖頭擺尾”作為得意輕狂、悠然自得的形容詞。如元代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若是問人啊,無過是搖頭擺尾弄精神。”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j=回:“他出來一見了,便搖頭擺尾的說道:此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第32句】:【愛花花結果,愛柳柳成蔭】(諺)關愛花,花就會結出果實;關愛柳,柳就會長出綠蔭。比喻在哪方面花心思較多,就會在哪方面得到回報。
【第33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諺)指只有經過相互比較,才能看出優劣,找出差距。
【第34句】:【旱棗澇柿子】 釋叉:棗喜歡干旱,柿子喜歡雨水大。 例句:劉世盛說:“旱棗澇柿子嘛,俺們這個地方十年有九旱,越旱棗兒就越結得稠,也就越甜!
【第35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36句】:【知己者莫過夫妻】(諺)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間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37句】:只有修橋鋪路,沒有斷橋絕路.
【第38句】:【好花需綠葉扶持】見“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
【第39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英雄面前有英雄
【第40句】:【燈靠油,人靠飯】(諺)指人靠飯食,才能維持生命,產生力氣;這和油燈靠油才能點燃照明是一個道理。
【第41句】:【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歇)張飛穿起針線來,睜大眼睛瞪著針頭的小孔。形容驚訝、驚奇或發呆、發愣。也形容驚恐、害怕。
【第42句】:【到啥子站,歇啥子店】(諺)指到了什么樣的站口,就住什么樣的客店。比喻做事要根據具體情況,隨遇而安,不可偏頗固執。
【第43句】:【風馬牛不相及】 釋義:風:一說放逸,走失;一說獸類發情,彼此相誘。一說兩地相距很遠,牛馬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另一說馬與牛不同類,雄雌不致相誘。 比喻彼此之間毫不相干。“相及”又作“相干”。 例句:說了幾次,也鉆不到他的耳朵里去,什么抗日,什么工作,什么工人、農民,都是對牛彈琴,風馬牛不相及,他心上像長了茅茅草。
【第44句】:【小罵大幫忙】(慣)指批評、反對不過是作姿態,實際上是支持、擁護、幫大忙。
【第45句】:【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 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格,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第46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諺)不論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親人,自應一體對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47句】: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力而在智
【第48句】:火坑造“十惡業”者,因其罪業程度不同而分別墮入地獄、餓鬼和畜生道,在六道輪回中,這一三道受苦最烈,被稱為“三惡道”。佛經中多以“火坑”比喻“三惡道”,也特指地獄,如“八大地獄”中的“炎火地獄”。《法華經·普門品》說:“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意謂觀音菩薩“尋聲救苦”,能把“火坑”變為清涼池水。又《續傳燈錄·徑山果禪師法嗣》:“凡人不知本命元辰落處,義要牽好人人火坑,如何圣賢于打頭一著不鑿破!”貧欲熾盛猶如烈火,能燒毀一切善法,導致“三惡道”之苦,所以經上義以“火坑”比喻貪欲。《佛垂般涅檠略說教誡經》:“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這里專以財欲為“火坑”。《楞嚴經》卷八:“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這里則是以淫欲為“火坑”。俗語中以火坑指爭名奪利、放縱欲望而終將導致苦果惡報的場所,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雜識》:“以此推之,則知利欲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
【第49句】:【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見“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第50句】:【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諺)毛利:本錢除過所得利潤。指做買賣薄利多銷周轉快,自然受益多;牟利太重,沒了顧主,就沒錢賺。
【第51句】:【成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水推沙】(諺)指創立家業就像用針挑土一樣艱難緩慢,敗壞家業卻像大浪淘沙一樣迅猛容易。
【第52句】:【佛是金裝,人是衣裳】(諺)佛像是靠金粉來裝飾的,人是靠衣裳穿戴來裝扮的。指人的服飾對儀容關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裳。 人靠衣裝,神靠金裝。
【第53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諺)時機到來時,要緊緊把握好,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指機緣可貴,稍縱即逝。 也作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第54句】:【打破醋壇子】(慣)比喻在男女情愛上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情緒。 也作“扳倒了醋缸”。
【第55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慣)送殯的:送葬時陪送靈柩到墳地的人。 比喻傷害了好心幫忙的人。
【第56句】:【閻王也怕拼命鬼】(諺)比喻世間的強人惡人,也都害怕不要命的人。
【第57句】:國多勇士根基固,家有英雄世代榮
【第58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59句】:【老梅花,少牡丹】 釋義:梅花植株越老越好,牡丹則相反。 例句:“老梅花,少牡丹”,梅花的植株以年老的為好,看這株梅花開的熱鬧勁兒,怕正是又年老又年輕的。
【第60句】:【七太公,八太婆】(諺)太公:男性的高壽者。太婆:女性的高壽者。舊指懷胎七個月生下的男孩壽命長,懷胎八個月生下的女孩壽命長。
【第61句】:【插杠子】 釋義:兩人抬東西,第三人拿杠子插進去。比喻事情有局外人插手干擾。 例句:再說家,仍是我當,不許你亂插杠子。
【第62句】:【怨廢親,怒廢禮】(諺)怨恨時會不給親友留情面,發怒時顧不得儀表禮節。指怨怒時會因一時感情沖動而失去應有的理智。
【第63句】:【纏麻頭,續麻尾】(慣)麻:這里指麻類植物的纖維,是紡織麻類織物的原料。比喻說話東拉西扯繞彎子,不直截了當。
【第64句】:【二踢腳上天——兩頭晌】(歇)二踢腳:雙響的爆竹,點燃下端的藥捻子后響一聲,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響一聲。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一說,響諧“想”,指兩件事情都想做。
【第65句】:窮有好時,富有倒時
【第66句】:【拉關系】(慣)指為了某種目的而有意和一些人親近。
【第67句】:【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慣)比喻耍兩面派手法。 也作“明著一套,暗著一套”。
【第68句】:【啄木鳥找食——全憑嘴】(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人光會耍嘴皮,說漂亮話。含譏諷意味。
【第69句】:【關公放屁——不知臉紅】(歇)關公: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面如重棗,是一個紅臉漢子。臉紅:本指臉面發紅,轉指害臊、羞恥。 指人不知羞恥。常含責罵意。 也作“關老爺放屁——不知道臉紅”。
【第70句】:【三歲至老】(諺)一個人從很小時候的言行舉止上,就能看出他一輩子有多大的作為。指人的性情、志趣和氣度,往往到老不變。 也作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第71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72句】:【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打架不記仇】(諺)指年輕夫妻吵架很平常,彼此很快就會忘記,也作天上下雨地下流,倆口子吵架不記仇。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記仇。
【第73句】:【七月的荷花,一時鮮】 釋義:比喻新鮮一時,不長久。 例句:開春我就說:“供銷社是七月的荷花,一時鮮。”當時大家不信,現在該明白了,墻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饑,訂了供銷合同,也成廢紙。
【第74句】:得志莫像龍,失志莫像蟲
【第75句】:【老牛拉破車】(慣)比喻做事磨蹭,節奏慢、效率低。 也作老牛拖破車。 老牛破車。
【第76句】:【牙對牙,眼對眼】(慣)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77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釋義: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長到哪兒去呢?比喻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無法存在。“皮之不存”又作“皮且不存”。 例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要是侵略者的陰謀得逞,全國淪陷,整個民族滅亡了,你這個老爺還給誰當?
【第78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79句】: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80句】:【餓眼見瓜皮——就當一景兒】(歇)景:景物,這里指美好的事物。 譏諷人貪婪,連別人遺棄的壞東西或不三不四的人,都當成寶貝。
【第81句】:【十家鍋灶九不同】 釋義: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 例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第82句】:【有雞子叫天明,沒有雞子叫天也要明】(諺)天明不靠雄雞報曉。比喻離開了某個人,事情照樣進行。
【第83句】:認賊為子認盜賊作兒子。如《圓覺經》:“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佛家用以譬喻人性昏昧,以妄見為正覺。又如《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后亦泛指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朱熹《答陳同甫》:“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
【第84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釋義:比喻不可觸犯。 例句:張作霖十分緊張。他想派人到日本領事館去搜,又覺得老虎屁股摸不得。
【第85句】:【大姑娘十八變】(諺)十八變:一說女子長到十八歲變化較大;一說由幼女到少女再到成年,面貌在不斷變化。指女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會越變越俊美。
【第86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87句】:【淺水里養鱉——早就看透是什么貨】(歇)貨:本指物品、東西,轉指人(罵人的話)。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第88句】:【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 釋義:比喻哪里好到哪里去。 例句:高富才神秘地說:“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人往高處走,咱朝山里搬。”
【第89句】:【破表——沒準兒】(歇)本指鐘表走時不準,轉指做事沒有把握,不確定。
【第90句】:【栽刺不如栽花】(諺)栽種帶刺的植物會刺傷人,栽種開花的草不可供人欣賞。比喻傷害、得罪別人,不如施恩、結好別人。
【第91句】:【酒令】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 酒令由來已久,開始時是為了維護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又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現在有滴一滴罰三杯之說。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于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實行酒令的主要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 最能活躍氣氛的是猜拳行令,俗稱劃拳。劃法是兩人同時伸出手指并各說一個范圍為十以內的數,并附加吉利語,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和相等,誰就算贏,輸方喝酒。劃拳時所喊數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代表數字所用吉祥語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一字有一條龍,一心敬,獨占一;二字有哥倆好,兩相好,多以“哥倆好”開局,所以不計輸贏;三字有三星照,三結義,桃園三;四字有四喜財,四鴻喜,四喜;五字有五魁首(意為古人苦讀《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典著作,以求功名,奪得魁首);六字有六六六,六六順;七字有七個巧,七巧;八字有八大仙,八仙;九字有九連環,九重天;十字有滿堂紅,全來到,十全十美。
【第92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第93句】:【元】“元”,這里特指貨幣單位。我國貨幣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由于貨幣的質地和形狀不同,計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用“元”做貨幣的單位,是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當時歐美最流行的“銀圓”開始傳人中國。因廣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幣上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由于它的質地為銀,形狀為圓形,因此叫“銀圓”。一枚就稱為一圓。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來代替“圓”。此后,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以“元”作為貨幣單位,世界多數國家使用,如“美元”、“歐元”,我國的人民幣也是以“元”為單位。
【第94句】:【只要槳花齊,不怕浪花急】(諺)槳花:用槳劃船時濺起的水花。劃船時只要大家動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齊心協力,就能克服困難。
【第95句】:【山高高不過太陽】 釋義:比喻壓不過長輩或強者。 例句:原來這賈蕓最伶俐乖巧,聽寶玉這樣說,便笑道:“俗語說的,‘搖車里的爺爺,拄拐的孫孫’。雖然歲數大,山高高不過太陽。自從我父親沒了,這幾年也無人照管教導。如若寶叔不嫌侄兒蠢笨,認作兒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第96句】:逢場作戲《景德傳燈錄·江西道一禪師》:“鄧隱峰辭師。師云:‘什么處去?’對日:‘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日:‘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又《五燈會元·泐潭洪英禪師》:“僧問:‘逢場作戲時如何?’師日:‘紅爐爆一{鐵烏龜。”’原指游方藝人遇到合適的場地,就開臺表演。后來以“逢場作戲”一詞,用為隨意應酬,湊熱鬧的意思。宋代蘇軾《南柯子》詞:“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第97句】:【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泥菩薩,泥塑的菩薩像,民間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比喻連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顧得上別人。如《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這句俗語還有幾種變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輝病了,看來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十三章四:“他們心里很躊躇,答應帶路嗎?在這兵荒時候,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李明權)
【第98句】:【生、旦、凈、丑】“生、旦、凈、丑”是京劇的表演行當。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博大精深。京劇表演行當最齊全,初概括為五種,即生、旦、凈、末、丑;現為四種,生、旦、凈、丑。每一行當又細分為若干種,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等。那么,它們是怎么來的呢?據傳是反其意而得名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角的演出老練成熟,故反其意為“生”。 “旦”指旭日東升。日為陽,而且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名為“旦”。 “凈”,即清潔干凈,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干凈,反其意為“凈”。 “丑”,指屬相,丑屬牛,牛很笨。而演丑角的人,要求伶俐、活潑、聰明、智慧,反其意為“丑”。
【第99句】:【風不搖,樹不動】(諺)風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也作“風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