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求爺爺告奶奶】(慣)形容到處低三下四地向人求助。 也作求爹爹告奶奶。 求爹爹拜奶奶。
【第2句】:【豆芽不好做柱,丫頭不好做主】(諺)丫頭:婢女。就像豆芽做不得頂梁的柱子一樣,丫頭不能當家作主。舊指地位低下的人不能當大事。
【第3句】:【熱鍋上的螞蟻】 釋義:形容焦急不安,慌亂不寧。 例句:瑞宣在院中走來走去,像個熱鍋上的螞蟻。
【第4句】:【棉桃里面找胡桃——專揀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實,形似桃。胡桃:核桃,這里指核桃樹的果實。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比喻專打擊態度強硬或本領過硬的。
【第5句】:【扇冷風】見“吹冷風”。
【第6句】:【愛人】“愛人”是夫妻間的互稱,這一稱謂源于革命戰爭年代的解放區,是平等、互愛、進步的稱呼。由于它是革命的產物,至今還限于中國大陸范圍內。 由于稱謂不同,還曾鬧過笑話。某中國人去國外工作,他按照國內的習慣向自己的外國同事介紹妻子說:“這是我愛人”。結果,那些外國同事一臉狐疑地看著他們,有的還在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直到宴會結束,兩人都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人家以為他在介紹“情人”,因為“愛人”的英文直譯就“情人”的意思。 “愛人”最初出現在新文學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這樣的描繪:“九嶷山的白云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么時候回來喲。”但那時“愛人”還不是廣義的對妻子和丈夫的稱呼。最先使用“愛人”這一稱謂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區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當時解放區提倡男女平等,以前類似“屋里的”、“做飯的”這些稱謂帶有歧視色彩;而解放前在國統區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帶有資產階級味道,于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社會反響很好。新中國成立后。解放區對配偶的新稱謂“愛人”,便在全國流行開來。
【第7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中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常被使用。
【第8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釋義:傷害別人的想法不該有,但是防備別人傷害的警惕性必須有。說明對人不可輕信。 例句:“她家出身清白成分好,來往干部多,要是叫她拿著了我們母女的什么話把兒,可是要命的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要記住呵!”
【第9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10句】:【兒要自養,谷要自種】 釋義:借指要自己靠自己。 例句:“旁人咱不管,咱只管咱個人。‘兒要自養,谷要自種。’我的主意我會拿,完了。”
【第11句】:【吃了橘子就忘了洞庭山】(慣)洞庭山:在太湖中,屬吳江縣,有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盛產橘子。比喻人忘本,得到了好處卻忘了這好處的來源。
【第12句】:【典田賣地——兩家愿意】(歇)指所做的事情雙方自愿。
【第13句】:【打翻了五昧瓶——甜酸苦辣咸樣樣全】(歇)五味:指酸、甜、苦、辣、咸,泛指各種味道。形容心情極其復雜,各種感受都有。 也作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都有。 碰翻了五味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頭。 潑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
【第14句】:【不施萬丈深潭計,怎得鰲魚上釣鉤】(諺)鰲:海里的大龜。指不施展奇特的計謀,就不能釣來大海底層的鰲魚。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第15句】:【不暗不聾,不成姑公】(諺)喑(yIn):啞。姑公:婆婆與公公。指不會裝聾作啞,就當不了公婆。也泛指當家人就得要裝得糊涂些。 也作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第16句】:【丁對丁,鐵對鐵】(慣)丁:指兵丁。鐵:指兵器。比喻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17句】:【老壽星】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長壽老人尊稱為“老壽星”。民間有一“壽星圖”,形成了老壽星的固定像:長額突出,美髯長須,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手托鮮紅的壽桃,懷抱一根龍頭拐杖,慈祥和善,笑瞇瞇地出現在青松、鹿群、桃林之中。現在,老人做壽,兒孫獻上壽桃,應該來自壽星圖。 那么,“老壽星”源自哪里呢?據古書記載,“壽星”本是一種星座的名字,又名“南極老人星”。由于它的“壽”字應了人的年歲長久,而星星猶如日月經天,永不泯滅,所以人們愛把“三壽”老人(即上壽100歲、中壽80歲、下壽60歲)統稱為“老壽星”。
【第18句】:【老虎吃螞蚱——零打碎敲】(歇)本指零碎地吃,轉喻零敲碎打地消滅或整治。 也作老虎吃螞蚱——碎拾掇。 老虎撿螞蚱墩兒——碎拾掇。墩兒:堆兒。
【第19句】:【禾稈蓋珍珠】 釋義:比喻不顯露本領、才華。 例句:我知道他們有鋒芒,不過像俗話所說的,“禾稈蓋珍珠”,他們把光芒隱蔽起來,使你看不見。
【第20句】:【飯瓢子過河】 釋義:比喻順水漂流一場空。 例句:“各人知趣,小心飯瓢子過河!”陳工頭對外面罵了一句。
【第21句】:【揭底就怕老鄉親】(諺)揭底:揭開見不得人的老底。指老鄉親最知底細,要揭發老底,最有效的還是知情的老鄉親。
【第22句】:【烏不三,白不四】(慣)烏:黑。 形容人不三不四,不像樣子。
【第23句】:【豆腐渣貼門神——兩不粘邊】(歇)門神:舊時迷信在門上貼的神像,以為可驅逐鬼怪。粘:諧“沾”。 指彼此間互不聯系,沾不上邊。
【第24句】:【濕手捏了干面粉——黏纏極了】(歇)本指干面粉黏附在濕手上,去不掉;轉以形容非常麻煩,纏人極了
【第25句】:【耳目】“耳目”一詞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耳目,本義是耳朵和眼睛,如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文案,要求的便是耳和目的安分守禮。眼睛能視能見,耳朵可聽可聞,于是在古漢語中,耳目再引申為審察和了解的意思。作為刺探消息的“耳目”,即源于此引申義。如《國語·晉語五》中說:“若先,則恐國人之居耳目于我也,故不敢。”既然耳目有這種審察、了解的功能,于是發揮耳目作用的人,如我們今天說的特工、暗探、線人等,便也成了別人的“耳目”。《漢書·趙廣漢傳》載:“趙遷潁川太守,……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這里的“耳目”,指為間諜情報機構刺探情報的人。和當今一些國家的安全部門的間諜活動有很相似的地方。
【第26句】:【貨比三家不吃虧】(諺)買貨物時,多跑幾家作個比較,就能比出貨物的優劣與價格的高低。指買貨多問多比,自不會上當吃虧。 也作“貨買三家不上當”。
【第27句】:【商人】現在的商人、巨賈,多為有錢人,社會地位顯赫。而它的起源也是這樣嗎,既富且貴?說起商人,還有一段悲慘的歷史。 原來,“商人”這個詞,是從“商國之人”演變來的。商朝滅亡后,其遺民地位十分低下,他們既沒有政治權力,又沒有可耕種的土地,生活非常艱難。他們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去做買賣,但做買賣在當時是很低賤的事情。 時間久了以后,做買賣便成了商朝遺民的固定職業。因此,周人便稱做買賣的人為“商人”。 到了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買賣的人越來越多,盡管并非都是商朝遺民,但人們還是稱他們為“商人”,而且這個詞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徹底改變了“商人”的命運。
【第28句】:【官升脾氣大】(諺)指官位越高,脾氣往往越急躁,越不能謙和平等地待人。 也作“官大脾氣長”。
【第29句】:【民怕兵匪搶,官怕紗帽丟,窮怕常生病,富怕賊人偷】(諺)紗帽:烏紗帽,官帽。老百姓怕的是荒亂世道里兵與土匪來搶劫,官員怕的是丟掉官帽,窮人怕的是常年生病無法生活,富人怕的是家里錢財被賊偷盜。指不同層次的人,各有各的憂愁。
【第30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諺)郎中:醫生。指木匠的手藝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醫生的年齡越大,臨床的經驗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第31句】:【叫化子賣米——沒幾升】(歇)升:諧“聲”。指沒說幾句話。
【第32句】:【乳名都是父母起,壞名都是自己惹】(諺)乳名:小名。指人的壞名與乳名無關,但卻和行為直接關聯著。
【第33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34句】:【摳人碗底】(慣)碗底:剩飯。指靠給人干活為生。 也作摳人家飯碗底。 摳人家碗底。
【第35句】:【有粉不往臉上搽】(慣)粉:指搽在面部的細粉狀化妝品。比喻不顧臉面,不要體面。
【第36句】:【親的掰不開,疏的貼不上】(諺)掰(bal):用手分開。關系親密的,掰也掰不開;關系疏遠的,靠也靠不攏。指人際關系的親與疏是自然形成的,勉強不得。 也作“親的疏不開,疏的親不攏”。
【第37句】:【描不成,畫不就】(慣)形容容貌美麗非凡,難以描繪。
【第38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 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39句】:【將本求利】(諺)做生意先得籌集本錢,有本錢才能生出利潤。指做生意為的是求取利潤,而投入資本是求取利潤的先決條件。
【第40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諺)弊:弊病,壞處。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時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純粹的好或純粹的壞都是不存在的。
【第41句】:【醫好豹子倒咬人】(諺)比喻對惡人慈悲,定會招來禍害。
【第42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釋義:指接受禮物,深感過意不去。 例句:“既然這樣,只好全部收下。這實在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第43句】:【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地市長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 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禮節。
【第44句】:人橫有道理,馬橫有韁繩.
【第45句】:【不圖三分利,不起早五更】(諺)五更:天色未明的時刻。指人不是為了生活,為了謀利,誰也不肯起早睡晚,辛勤苦干。 也作“不為謀利,誰肯早起”。
【第46句】:【七塊頭,八疙瘩】(慣)形容衣服破爛,到處都是補丁摞補丁。
【第47句】:【這個一榔頭,那個一錘子】 釋義:比喻你一言,他一語,意見不統一。 例句:你還說民主管理指在巖上選組長,做計劃,籌資金。在船上還能這個—铘頭,那個一錘子,那不是野兔子拉犁,亂套了?
【第48句】:【左耳進,右耳出】見“這個耳朵進來,那個耳朵出去”。
【第49句】:【賣飯的不怕大肚漢】(諺)賣飯的總希望食客吃得多,吃得越多,越能賺錢。指做生意歡迎的是顧客多,顧客多生意才能興旺。 也作賣面的不怕吃八碗。 賣面的最喜歡餓漢子。 賣飯的不怕大肚子漢,賣酒的不怕海量客。海量:酒量極大。
【第50句】:【連中三元】現在比喻在三次考試或各種比賽中連續取得第一名。那么,“連中三元”典出哪里呢? 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舉業三元》有云:“解試、省試并為魁首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連中三元”即源于此。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鄉試,二級會試,三級殿試。 鄉試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參加鄉試的對象,主要是生員科考中的優等生及監生、貢生。鄉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在秋季八月,故稱“秋闈”。鄉試考取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取舉人就取得高一級會試的資格。 會試,由全國各省舉人參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鄉試后的次年春天,故稱“春闈”。由禮部主持,又稱“禮闈”。會試考取的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宮中殿廷舉行,故又稱“延試”。參加殿試的是貢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試在宮中,故號稱由皇帝主持,考一場,只考策題一科,名殿試策。 策問大多是考問當時政治、經濟或治國安邦、鞏固政權之策。殿試考中的稱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如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則叫“連中三元”。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連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時還借稱第一名為“中考狀元”、“高考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這種用法還是受連中三元之影響。
【第51句】:英雄熱愛人民,人民熱愛祖國。
【第52句】:【捧臭腳】(慣)指對人極力巴結、討好、吹捧。
【第53句】:【費手腳】(慣)指事情復雜或麻煩,不好辦。
【第54句】:【浪子回頭金不換】見“敗子回頭金不換”。
【第55句】:【在商為義士,在周為頑民】(諺)商:商朝。義士:忠于朝廷的人。 周:周朝。頑民:不順從的人。商朝認為的義士,周朝則視作頑民。 指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看問題,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第56句】:【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諺)創立家業的后生,把肥田的糞土當寶貝一樣愛惜;敗家的后代,把家產錢財當作野草一樣拋擲。指成家子勤勞儉樸,敗家子揮金如土。
【第57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語指做事情適當調節,注意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理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能望文生義,它不是文官和武官之道,也不是文事和武事之道,而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倆的賢明治國之道:有松有緊,一張一弛,寬嚴相濟。 此語典出《禮記·雜記下》,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隨老師觀看一年一度的年終祭祀活動。在這個節日里,老百姓狂歡亂舞,簡直像瘋了一樣。 子貢不明白百姓為什么這樣。孔子解釋說:“老百姓辛苦了一年,到了年底理應放松一下。一張一弛,有勞有逸,這才是文王、武乇的治國之道。”
【第58句】:【襖子沒绱線——搞到夾層里去】(歇)襖子的里子邊上沒绱線,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進入夾層。比喻弄錯了或理解錯了。
【第59句】:【雞蛋磕在石頭上——碰不碎也叫它腥一大片】(歇)磕:碰在硬東西上。比喻以弱對硬,即使失敗了,也要叫對方受些損失。
【第60句】:【蝎子放屁——毒氣大】(歇)毒氣:本指有毒的氣體,轉指毒辣的手段。形容人非常狠毒。
【第61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諺)從前發生過的事能夠牢記不忘,便可作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鑒。指把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可以總結經驗,接受教訓。
【第62句】:【開店不怕大肚漢】(諺)大肚漢:飯量、酒量很大的人。指開著的酒店飯店,正歡迎那些酒量、飯量大的顧客。泛指顧客消費多,商家自然就贏利多。 也作“開起酒飯店,不怕大肚漢”。
【第63句】:【疑心生暗鬼】(諺)懷有疑心,看什么都似乎有鬼附身一樣。指疑心重的人,對一切都疑神疑鬼。
【第64句】:【驢唇不對馬嘴】這個俗語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它最早的出處是宋《五燈會元》卷十五:“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轉話繞你從朝問到夜。”這里的“驢唇馬嘴”本意是指眾人紛紛詢問,形容人多嘴雜的意思。后來演化出“驢唇不對馬嘴”,用來表示兩不相干的事物。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驢唇是可以對馬嘴的.因為它們是同科動物,猶如獅虎和狼犬一樣,獅虎配生下獅虎獸,狼犬配生下狼狗,驢和馬配生下騾子。所以,“驢唇”對“馬嘴”沒有什么稀奇,倒是驢唇對上其他動物的嘴,那就稀奇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詞匯是豐富多彩的。
【第65句】:【杯水之恩,江河還報】(諺)指受別人的恩惠即使很小很小,也要給以重重的報答。
【第66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67句】:【和尚吃八方】(諺)指和尚靠各處化緣生活。
【第68句】:【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跌】(歇)本指烏龜過門檻,爬上后跌倒翻過身才勉強過去;轉喻成與不成就看這一下。 也作烏龜爬門檻——看這一跌。 烏龜爬門檻——就看此一翻。翻:諧“番”。
【第69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說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70句】:【男不男,女不女】(慣)既不像男的,又不像女的。形容人打扮得不倫不類,不像樣子。 也作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女不女,男不男。
【第71句】:【犬子】“犬子”是謙詞,對人稱自己的兒子。這一自謙,實際有督促希望孩子進取之意。而對別人的孩子則稱“虎子”。 對自家的孩子稱“犬子“,還與古時候的人對一些自然現象以及生老病死沒有科學、系統的認識有關。遇到一些奇特或無法解釋、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覺不自覺與神鬼掛上鉤。如一些有才華、絕頂聰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被請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則被認為是被小鬼捉到地獄去了。由于存在這種迷信思想,因承相襲,潛移默化,中國人形成了給小孩特別是男孩起賤名的習慣。如司馬相如小時候就曾被父親喚作“犬子”。他們認為名字叫得越不好聽,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養,曾幾何時,“狗剩”、“狗子”、“熊貨”、“賤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小名。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給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顧忌,講究清脆響亮、音韻優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龍,以前那種起賤名的現象越來越少,近乎絕跡了。
【第72句】:【把別人的棺材抬到自家哭】 釋義:沒有事找事,自找煩惱。 例句:八戒近前道:“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不要煩惱!……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第73句】:【小子不吃十年閑飯】見“男孩子不吃十年閑飯”。
【第74句】:【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見“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
【第75句】:【眼不見,心不煩】(諺)指只要不是親眼看到的煩心事,就不會引起內心的煩惱。人們為了回避矛盾,求得自身的安寧,往往以此語作慰藉,也作眼不見,心不亂。 眼不見心凈。
【第76句】:【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見“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第77句】:【白露身不露】 釋義:“白露”時,不要再光膀子了。言天氣漸冷,赤身露體易著涼。 例句:八月,秋興:諺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
【第78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圣人。活佛:藏傳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專,對幾方面都應付,都不信任。
【第79句】:【鎖鑰盡固,徑竇可由】(諺)徑竇:徑直挖通的洞。盡管把門窗封鎖得很嚴實,但挖個直通屋里的地洞便可進去。指任你防守再嚴,總有可攻破的辦法。
【第80句】:【死諸葛駭走了生仲達】 釋義:諸葛:指諸葛亮。仲達: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曹魏政權的掌握軍權的大臣。死人嚇跑了活人。形容威名大,讓人聽了就害怕。 例句:這是北伐當年的舊官銜,就和“死諸葛”駭走了“生仲達”一樣,這舊官銜卻駭走了防護團。
【第81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82句】:【老不以筋骨為能】(諺)指人到了老年,筋骨弱化,不能再憑力氣逞能。 也作老不以筋骨為力。 人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83句】:【虎狼也有父子之情】 釋義:虎狼這樣兇猛的野獸也有骨肉之情,人更應該有。 例句:罪過,罪過!這孩子一難一度,投得個男身,作何罪業,要將他溺死! 自古道:“虎狼也有父子之情。”你老人家是何意故?
【第84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諺)卜:占卜算卦,屬于迷信活動。對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兇呢?指占卜算卦毫無必要。
【第85句】:【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諺)接連三輩人居官為宦,這才真正懂得穿衣吃飯。指吃飯穿衣如同一門學問,不容易深入了解。也指生活條件改善后,自然會對吃飯穿衣講究起來。 也作“三世做官,方會著衣吃飯”。
【第86句】:【青石板上釘釘,不會更動】 釋義:石板上釘上釘子,牢上加牢。比喻事情一做決定,不再改變。 例句:按照他的說法,這門親事,自然是青石板上釘釘,再不會有什么更動了。
【第87句】:【報一箭之仇】(慣)指采取行動,報復曾經虧待或傷害過自己的人。
【第88句】:【瞎子過河——不摸水深淺】(歇)深淺:本指水深淺的程度,轉喻事情的根底。比喻不知道事情或人的根由、底細。
【第89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慣)比喻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也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90句】:【臘月里蘿卜——凍了心】(歇)臘月:農歷十二月,一般是一年里天氣最冷的時候。凍:諧“動”。 心:本指中心部分,轉指心思、志向。指思想、感情發生波動,產生新的念頭。
【第91句】:【往火坑里跳】(慣)火坑:比喻極其悲慘的生活環境。比喻被逼無奈,只得去受苦受難。
【第92句】:一字兩頭平,戥秤不虧人.
【第93句】:【有米不愁下不進鍋】(諺)只要有米,自然有辦法下進鍋里煮飯。 指只要具備成功的基本條件,就會把事辦成。
【第94句】:【瞎倉官收糧——無有不納】(歇)倉官:管倉庫的官員。納:收。指別人送來的,不管好壞多少全都收下。
【第95句】:【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諺)石(dan):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米救濟及時,別人把你當恩人尊敬;一石米救濟不當,別人反而對你懷恨在心。指救濟人只可救濟窘困,長期救濟,恩反成仇。
【第96句】:【一場官司一場火,任你好漢沒處躲】(諺)舊指打官司如同遭火災一般,使人傾家蕩產。也指火災和打官司一樣損失慘重,令人無法承受。
【第97句】:【黑煞神撞著個霹靂鬼】(慣)黑煞神:兇神。比喻厲害的人碰到了一起。
【第98句】:【三日不好兩日好】(慣)指人的病情時好時壞。 也作“三日好兩日不好”。
【第99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