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屋里風箏——高飛有限
【第2句】:【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釋義:比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不出意志堅強的人。例包:我對閨女說,不是你爹無情,這人一生一世,不鍛就煉不出心來,不闖就造不出真正的人來,男的女的都不例外,蜜糖罐里打熬不出硬骨頭,所以我對丫頭說,你爹就算能找到門路,我也不去找,不把你摔打成了不算數!
【第3句】: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聽不進
【第4句】:【一腳高,一腳低】見“高一腳,低一腳”。
【第5句】:【兒行千里母擔憂】釋義: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惦念他們。例句:“嗯!常言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第6句】:彩電演節目——有聲有色
【第7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見“黃山歸來不看山”。
【第8句】:【瞎貓撞著死鼠】釋義:比喻僥幸得到意外收獲或成功。例句:甌諺有云“瞎貓撞著死鼠。”意外之遇,然有一世為瞎貓而不遇死鼠者。
【第9句】:【看眼色行事】(慣)指根據別人的眼神或臉色說話、辦事。 也作看臉色辦事。 看臉色行事。
【第10句】:【攀得高,跌得重】見“爬得高,跌得腫”。
【第11句】:只差幾天就要升級考試了,我這才慌了手腳,早晨學,中午學,晚上很晚了還在學。奶奶說:“孩子,一鍬挖不出一眼井,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干什么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把工夫下在平常才行。”(河北·鹿泉)
【第12句】:【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慣)著:挨上,接觸。前面不挨著村莊,后面不靠著客店。指走到了荒無人煙的野外,無處投宿。也比喻無依無靠。 也作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巴:挨著。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著村,后不挨店。
【第13句】:【時來頑鐵也生光】(諺)人在走紅的時候,事事如意,明明是一塊頑鐵,也會發出光輝。舊指人總是受著命運的支配。 也作時來頑鐵皆光彩,運去良金不發明。發明:閃耀著明亮的光澤。 時來鐵也生光,運退黃金失色。
【第14句】:【吃香】“吃香”一詞,比喻在領導或長輩面前受寵。 “吃香”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當時在京師流傳著“三班吃香,群牧吃糞”的說法。原來,宋承唐制,在宮內設有三班之職,分別為東頭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這“三班”都隸屬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別置三班院,以崇儀副使蔚進掌之。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達到數百人。這些人官尊事簡,權勢日增,是肥差。每年過元節,他們湊錢到寺院進香,合以祝圣壽,此乃謂之“香錢”。這就是“吃香”一詞的最初含意。而群牧司領內外坊監使副判官俸祿最優,又歲收糞壑錢頗多,以充公用。所以,他們樓臺近水,也便被人戲謔地稱為“吃糞”了。無論是“吃香”還是“吃糞”,在當時都是憑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行業不正之風。“吃糞”一詞沒有流傳下來,可能是因為同穢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傳下來,官員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糞”。但“吃香”一詞,卻流傳至今,轉義為受寵。
【第15句】:【嫌吃嫌穿沒吃穿】(諺)在吃穿上過于挑剔,必然造成無度的揮霍浪費,最終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結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貧困的。
【第16句】:院里的劉二寶總愛貪小便宜,常惹人嫌。奶奶說:“自己掙來的吃著也香,穿著也光。貪那仨瓜倆棗的,又吃不飽,還落個讓人戳脊梁骨,啥多啥少?”(北京·延慶)
【第17句】:【老壽星上吊——活膩了】(歇)老壽星:傳說中長壽的仙人。指活得厭倦了,自己尋死。含責罵意。 也作“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第18句】:【打饑荒】(慣)1指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與人糾纏不休。2指借債或欠債。
【第19句】:【走漏風聲】見“露風聲”。
【第20句】:【葫蘆牽到扁豆藤】(慣)比喻把不相干的事情扯到一起。
【第21句】:有財萬事足,無病一身輕。
【第22句】:【一鍋端】(慣)比喻全部消滅掉。
【第23句】:看著村上許多人經商致了富,爸爸也閑不住了。誰知他一趟廣州跑下來,竟賠了五百多元,奶奶安慰他說:“地黃瓜上不了高架子,吃草的羊變不成牛,你還是安心種地吧!”(河南·南陽)
【第24句】:【 歇人不歇馬/歇驢不歇磨】人休息,工具、設備不停。劉云 若《小揚州志》:“我不理你們,反正歇驢不歇磨,敞開樂吧, 王八小子們!”
【第25句】:【 這山望著那山高】站在山坡上,看別的山頂,總覺得高。 指不滿足現有的處境,羨慕別人的條件。或說:這山望著那 山高,到了那山沒柴燒。成語:見異思遷。沈從文《長河》: “常言道: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哪知道我們的苦處。”
【第26句】:【三代不讀書會變牛】(諺)連著三輩人不讀書,后人就會變得像牛一樣蠢笨。指讀書不但開發自身智慧,對后代的遺傳也十分重要。
【第27句】:【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慣)二十四史:指舊時被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指事情太多太雜,理不出頭緒,不知該從哪里開始說。
【第28句】:【蘿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釋義:蘿卜_上扎刀,流不出血來。比喻人一毛不拔,是個吝嗇鬼。例句:到底李鴻云葫蘆里裝的什么藥,一下還摸不準,不要又上了李鴻云的當吧?蘿卜上扎刀,李鴻云也不是什么出血筒子。
【第29句】:【老鷹抓小雞】(慣)形容動作快捷而兇猛。 也作老鷹捉小雞。 老鷹抱小雞兒。
【第30句】:【三十晚上咽了氣——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長久,即將死亡。
【第31句】:媽媽經常和對門的王嬸吵架。姥姥數落媽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你這可好,跟人家兩天小吵,三天大吵。靠吵架過日子了?”(江蘇·邳州)
【第32句】:【公元】“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在我國稱之為“公歷”或“陽歷”,是相對于我國的“農歷”或“陰歷”而言。 “公歷紀元”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平為公歷元年,相當于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產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后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并主張以耶穌誕生作為紀元。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采用了這種紀年法。我國是辛亥革命后開始引入公歷的,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才完全使用公元紀年。
【第33句】:【冷飯好吃,冷語難受】(諺)冷湯冷飯倒也吃得,冷言冷語卻叫人難以忍受。指冷嘲熱諷的話最傷害人的自尊心。 也作冷湯冷飯好吃,冷言冷語難受。 冷泡飯好吃,冷面孔難受。
【第34句】:【打不到狐貍,惹著一身臊】(慣)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來了麻煩或災禍。 也作打不著狐貍,反惹一身臊。 打不著狐貍,惹一股子騷。
【第35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諺)指除草必須連根除掉,才能除得徹底。 比喻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禍患,不使它有再滋生的機會。 也作剪草若除根,萌芽再不生。 斬草除根,萌芽不發。
【第36句】:【河里無魚市上取】(諺)河里沒有魚,到市場上就能買到。指出產的地方缺貨,聚賣的市場上卻有的是。也指這里沒有那里有,要把眼界放寬點。 也作“河里沒魚市上看”。
【第37句】:【不以成敗論英雄】釋義:不以成功或失敗來評論英雄人物的得失。例句:“梵梵,古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我最佩服越王勾踐,當了夫差的階下囚,仍不失其志,臥薪嘗膽,終成復國之大業。”
【第38句】:【世博會】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了世博會,創下了世博會參展國家最多、參觀人數最多等多項第一,七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國第一次舉辦世博會,中國人民百年來的心愿終于實現了,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那么,世博會是怎么起源的呢?世博會的起源,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也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即正式舉辦的開端。世博會的功能在于交流。在古代農耕社會,人們往住在慶賀豐收、宗教儀式、歡度喜慶的節日里開展交易活動。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定期的、有固定場所的、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易及展示的集會,這就是世博會的最早形式。到了1851年,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了全世界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展期是1851年5月舊至10月1舊,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借此博覽會,英國也展現了工業革命后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自此,世博會在世界范圍內申請舉辦。先后在紐約、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幾十個國家的城市舉辦,主要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輪流舉辦。一百年后,中國終于申辦成功,這也是在發展中國家首次舉辦,受到世人矚目。
【第39句】:【 知進不知退】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后退,謂貪多務得,看不 到困難和危險。清代《儒林外史》:“馬純上知進而不知退, 直是一條小小的亢龍。”按:“亢龍”出自《易經·乾卦》:“亢龍 有悔”,謂盛極必衰。
【第40句】:【蛟龍本非池中物】釋義:蛟龍:古代傳說能興風作浪、發洪水的一種神龍。比喻英雄人物總有施展才能的時候。例句:袁金鎧笑呵呵地說:“雨亭,蛟龍本非池中物!你真有遠見。”
【第41句】:【馬瘦毛長,人瘦面黃】(諺)馬瘦了,沒膘沒肉,毛就顯得長;人瘦了,營養不良,供血不足,臉色就枯黃。指人面色枯黃,不是餓態,就是病態。
【第42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43句】:麻雀吃不下二兩谷——肚(度)量小
【第44句】:芭蕉插在古樹上——粗枝大葉
【第45句】:八仙桌上放盞燈——明擺著
【第46句】:【嘴里念彌陀,心里賽毒蛇】(慣)彌陀:即阿彌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念的佛號,表示祈禱或感謝神靈。指人嘴上說的是慈悲的話,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47句】:【一家有事,眾鄰分憂】鄰里街坊,會互相幫助。張孟良《兒 女風塵記》:“一家有事,眾鄰分憂,單指望著遭難的人家是 不行的。如今只有大家一齊出力,才能把錢湊出來!”
【第48句】:經市中醫院劉醫生兩天的精心治療,爸爸康復出院了。姐姐對他說:“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爸,要是您仍在江湖游醫那里醫治,只怕再過十天,病情也不見得會有好轉呢!”(浙江·紹興)
【第49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釋義:形容弱小的被壓迫者有打敗強大的壓迫者的堅強決心。例句:我記得在戰國時代,楚國被秦國滅掉之后,當時流行著這樣兩句民謠:“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因此宋代詩人陸放翁才有“楚雖三戶能亡秦”的驚人之筆。
【第50句】:書記把暖瓶碰掉在地上,卻怪公務員放的不是地方。公務員背地里說:“唉!只有丫環的不是,沒有姑娘的不是。”(安徽·利辛)
【第51句】:【雛鳳清于老鳳聲】釋義:雛鳳:小鳳凰。比喻年輕人勝過老年人,后一代勝過前一代。例句:水溶見他語言清楚,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司量也。”
【第52句】:【耗子見了貓】見“老鼠兒見了貓”。
【第53句】:中秋節贊桂花——花好月圓
【第54句】:【趙錢孫李】“張王李趙遍地劉”是中國的五大姓氏,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們列在篇首,而讓“趙錢孫李”開篇呢? “趙”姓在《百家姓》中為什么居于第一位?關于這個問題,宋人王明清已經作出了考證。他認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問題,和編輯者及其所處時代有關。《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國吳越國的一個儒者之手,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是宋的附屬國,奉宋為正朔,而“趙”姓是宋朝的“國姓”,故將趙列為第一姓。“趙”姓之后的“錢孫李”及“周吳鄭王”排序也是類似的原因: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其正妃姓孫,李是南唐國姓,“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開國者錢镠寵妃們的姓氏。
【第55句】:【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諺)任何人都不會十全十美,就像車輪沒有絕對圓的一樣。指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 也作哪個瓜也不圓,哪個人也不全。 瓜無滾圓,人無十全。 人不能全,車不能圓。
【第56句】:頭發冒煙——葉惱(腦)火
【第57句】:【按著三眼一板/守著一板三眼】說話有條理,或按一定規矩 行事。成語:循規蹈矩、一板一眼。茅盾《霜葉紅似二月 花》:“不論干什么事,他老守著他那一板三眼。” 穿新鞋,走老路表面上改變,實質上未變。浩然《山水 情》:“讓他上臺,肯定得穿新鞋走老路。怎么樣,我這眼光 沒錯吧?”
【第58句】:【 贏得貓兒丟了牛】所得不足所失。贏,也說:爭。成語: 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明代《二刻拍案驚奇》:“些小言詞莫 若休,不須經縣與經州;衙頭府底賠杯酒,贏得貓兒賣了 牛。”
【第59句】:媽媽又做面條,弟弟一看便說:“又是面條,我不吃。”媽媽說:“芝麻稈喂驢——吃不吃讓到。”(河南·泌陽)
【第60句】:兩口子吵嘴——講不清的理
【第61句】:【打是疼,罵是愛】(諺)指對后代或部下嚴格管教才是真正的關心和愛護。也指夫妻之間的沖突常常是愛的表示。
【第62句】:灶王爺上天——有啥說啥
【第63句】:孩兒不離娘,瓜兒不離秧。
【第64句】:王某出外打工,沒有掙到幾個錢,家里的地卻荒了。他妻子說:“到外掙塊板,家里卻丟扇門。”(遼寧·大連)
【第65句】:鄰居小弟弟是個又懶又饞的小家伙,他媽媽這樣說他:“遠叫不答應,近叫發迷瞪,聽見吃點啥,跑得腿肚疼。”(河南·蘭考)
【第66句】:鄰居大娘問媽媽說:“你家這豬有二百多斤了吧?”媽媽說:“那要把秤砣拿下來稱了。”(江蘇·東海)
【第67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謂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就看是 否用心鉆研。有心人處處留心,善于學習,就能克服困難, 取得成功。天下,也說:世上。清代《紅樓夢》:“這首不但 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 人。社里一定請你了!”
【第68句】:【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硌癢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詞頭,使形容詞變為動詞。癢:諧“厭”。指某人或某物雖沒大礙,卻叫人厭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格癢人”。
【第69句】:【人在曹營心在漢】見“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70句】:【幫倒忙】(慣)指原本想來幫忙,實際是給人添亂。
【第71句】:金彈打麻雀——不惜代價;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第72句】:云南老虎蒙古駝——素不相識
【第73句】:【肉中刺,眼中釘】比喻被仇視被憎惡的人。語序亦可換 置。成語:心腹之患。浩然《艷陽天》:“你在人家手心里攥 著,想圓就圓,想扁就扁,人家不是傻子,容你這個眼中釘, 肉中刺啊?”
【第74句】:【不吃葡萄不知酸甜】釋義:比喻不經過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的特點。例句:其實,不吃葡萄不知酸甜,不下水不知深淺,我看你們不妨大著膽子試試。
【第75句】:白銀子扔人——銀(人)打人
【第76句】:河豚魚撞船———肚子氣
【第77句】:毛驢蛋子不戴籠嘴套——占了嘴的便宜,也吃了嘴的虧
【第78句】:板上釘釘——變不了;沒跑;實實在在;穩打穩扎
【第79句】:春上經濟比較緊張,我們家喂的三頭豬又都病死了。爸爸嘆氣說:“真是屋漏偏遭連陰雨,船漏又遇頂頭風。悔不該為省幾毛錢,不給豬打防疫針。”(河南·南召)
【第80句】:【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系起來,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后漢書-趙壹傳》報皇甫規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德才兼備的為師。
【第81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諺)靈山:靈鷲山,在印度,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處。指到了靈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見這地方的主人。
【第82句】:【屬螞蚱的——不按著不屙屎】(歇)螞蚱:蝗蟲。比喻不采取強硬手段就不接受指令。常含責罵意。
【第83句】:田埂上修豬廄——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84句】:【大災之后,必有大疫】(諺)指在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之后,必然會有各種疫病流行,要嚴加防范。
【第85句】:【牛瘦不倒架子/倒驢不倒架】指堅持,支撐。牛瘦,也說: 虎死、豬死。鄧友梅《那五》:“他是倒驢不倒架兒,窮了仍然 有窮的講究。”
【第86句】:那天,奶奶知道我作業沒寫完又去玩兒,就生氣地說:“小孩子,不用心,不知書上有黃金;但知書上黃金貴,高照明燈下苦心。去呀,好好學呀!”(河南·孟州)
【第87句】:【揀有頭發的揪】(慣)頭發: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的抓”。
【第88句】:【檢討一陣子,受惠一輩子】假作檢討,蒙混過關。圖書: “反過來,這又會使局內、局外的干部,誤以為‘檢討一陣子, 受惠一輩子’,反正‘罪不當誅’,倒使敢于以身試法的人越 來越多,形成惡性循環的雪崩之勢。”
【第89句】:【下半旗致哀】“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致哀方式。當一個國家領導人逝世,或者發生重大災難,習慣上要把國旗升起后下降到離國旗桿頂端一段距離(距桿頂三分之一處),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周恩來去世后,不僅中國下半旗致哀,就連聯合國也為周總理破格下半旗。因為聯合國規定只為聯合國成員國的元首下半旗。足見周總理的威望之高。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據說最早出現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茲·伊斯”號的英雄船徐徐駛進泰晤士河,它的桅桿上飄半旗,象征船員們對已故船長的敬意。該船長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尋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不幸去世的。他在船員中的威信極高,他去世后,船員極度悲痛,便把桅桿上的旗降下一半,表示對船長的敬仰和悼念。以后許多船只沿用了這種哀悼方式。隨著時間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傳到陸地上,后來被官方承認,并為世界各國所采用。
【第90句】:一根燈草點燈——無二芯(心)
【第91句】:老包斷案——臉黑心正
【第92句】:【油鍋里的錢還要找出來花】(慣)為了抓到熱油鍋里的錢而不怕燙手。形容人貪婪,為了錢而不怕冒風險。
【第93句】:【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諺)指凡在危及生命的緊要關頭,只有親如父子兄弟的人,才會舍生忘死地相互救助,拼命去干。 也作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不離父子兵。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第94句】:【攪渾水】(慣)比喻故意把事情搞亂。 也作“攪混水”。
【第95句】:【大火開鍋,小火燜飯】(諺)指要開鍋就得用大火,要燜飯就得用小火。比喻做事不能一個勁兒,該快時就得快,該慢時就得慢。
【第96句】:【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諺)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寧,身體各部分機能就會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從容鎮定,屬下便不會慌亂。
【第97句】:地球安把——大梨一個(大梨:吹牛或指吹牛的人)
【第98句】:一張嘴巴兩層皮——橫說豎說都由你
【第99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