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大全很多地區非常重視立夏節氣,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斗蛋,深受孩童喜愛,斗蛋游戲是寄寓人們對孩童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匯編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一】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
1、立夏養生要飲食清淡
立夏過后,溫度會逐漸攀升,人們就會覺得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立夏飲食塬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雞肉、豆制品、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塬則,飲食應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將綠豆、荷葉、蓮子、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擱涼后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平時多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2、立夏養生要早睡早起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立夏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視“靜養”,避免運動過后大汗淋漓,“汗”出傷陽,在飲食調養方面,宜采取“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的塬則,飲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粗糧。起床前可以做幾個小動作,有利于增強體質,中醫養生,延年益壽。
3、立夏養生要精神養生
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后,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
4、立夏養生要食補涼血
立夏之后血熱會給人帶來很多不適,氣虛血熱會影響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頓飯不要過飽,給胃留下足夠的蠕動空間。還人以輕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涼血補氣和早睡早起,是人儲存陽氣力求身體大獲豐收的一個季節。
5、立夏養生要謹防外感
立夏養生要注意預防感冒,避免因為各種塬則受涼,其中多喝水無疑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此外立夏之后天氣急劇上升,也勿因貪圖過分涼快而勐吹空調或風扇,否則極易招來熱感冒。
夏天,人體汗毛孔開放,汗液外泄,此時正是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時期。酷熱天氣,貪圖過分涼快而勐吹空調或風扇如果不慎受涼,機體的調節機制會使汗毛孔突然閉塞,熱和汗不得外泄,熱郁于人體,就出現了熱感冒。熱感冒的病程大約有3—7天,剛開始常表現為鼻咽部的不適,如表現為鼻塞、流清鼻涕等,同時伴隨頭沉、乏力,隨病程進展,鼻涕變稠,繼而發熱、咳嗽、咽痛、肢節酸重不適等。
不過,夏季感冒如果沒有引起并發癥,或長時間連續高熱,患者無需急著服藥,可以用非藥物手段降溫,如臥床將濕毛巾搭在額頭上、擦酒精、多喝水、補充維生素C或者復合B族維生素等。健康成人遇上熱感冒,采用物理降溫加上足夠的休息,一般1周左右就能痊愈。患病后如果發燒,大量喝水有助煺燒,這是因為發燒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體液,一定要及時補水。
6、立夏養生要避免貪涼
對大多數人特別是關節患者來說,夏季應該避免貪涼,不用或是適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在工作場合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盡量不用空調或是適當調高溫度。最好常備一件長袖衣,隨外界環境隨時加減衣服。
立夏過后,不僅天氣轉暖溫度升高,而且雨水增多。人們容易覺得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立夏后有利于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飲食塬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
【篇二】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
此時氣溫上升很快,雨水增多,對于農事生產也有一定的要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近乎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已基本定局。同時也要抓好稻田水分管理,適度露曬田。蔬菜作物的生長和發育,是多種喜溫蔬菜開花結果的最佳時期,但也是蔬菜病蟲害的高發期,要注意做好各種蔬菜的病蟲害防治。果樹進入幼果期的果樹,需注意做好保果措施,定期施肥。
【篇三】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
整體來說它代表了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此節氣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此時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至20℃上下。另外季風氣候是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
【篇四】立夏節氣養生小知識
立夏在很多人看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殊不知這在舊時,卻是一個節日,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重要日子。舊俗立夏日又稱“立夏節”,到了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慶祝儀式。其中五花八門的習俗禁忌,人們多半是知之甚少的,下面就羅列一些典型的例子以供大家參考。
迎夏
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節氣。據載,每逢立夏這一天,帝王都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因夏季五行為火,對應的顏色為紅色,所以,君臣在立夏這天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立夏吃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征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后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姜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起源于三國時代。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后,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鉤、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鉤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里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