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碗里拿帶靶兒的蒸餅】(慣)靶兒:同“把兒”,器具上便于用手握的部分。蒸餅:一種用發面加油蒸熟的餅,餅內分層。比喻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力。
【第2句】:佛性“佛”,覺悟的意思;“性”,不變的本質。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意為人人都有覺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現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變的。究竟什么是佛性?《華嚴經》卷三,乙說:“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這兩句偈文說明“佛性”有時也可稱為“法性”。《北齊書·杜弼傳》中說魏帝召見杜弼,杜弼也說道佛性即是法性。帝問:“聞卿精學,聊有所問,經中佛性、法性為一為異?”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謂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說的“空理”,空寂無相,甚深微妙。了悟證得此空理,即名為佛。所以成佛既難又不難。說它難,難就難在“空”不了。若能理解萬法皆空,真正證得諸法(宇宙萬有)本性空寂無相,與佛何異?“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義之一。我困古代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備時,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張,認為闡提(斷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這一大膽創見,當時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爭論,道生本人遭到圍攻。
【第3句】:割愛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位列貪、嗔、癡“j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因此,《楞伽經》卷三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集經》卷三說:“離愛恚故,一切世間供養恭敬。”《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粲。”佛教認為,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凈、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興起真實、清凈、無私的慈悲,去普度一切眾生。正如明代宋濂《報恩說》所說:“汝能割愛,即可破妄;汝能破妄,即是返真,直人菩提(覺悟)之路。”俗語用“割愛”指舍棄自己所喜愛的東西,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今愿割愛相贈,見刀如見妾也。”又如郭沫若《我怎樣寫五幕史劇(屈原)》:“這個故事在初也想寫在劇本里面的,但結果是割愛了。”
【第4句】:花兒還有重開日,人生沒有再少年
【第5句】:【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諺)只要人心中常存著佛經教義,縱然不守清規戒律飲酒吃肉也不害事。 指行善重在修養善心,不在形式。 也作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 滔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
【第6句】:【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 釋義:比喻情況不好判斷。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時太快嘴利舌,你知道會闖出多大禍!我看你還是不了解咱們的處境。我們誰都得應付,誰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爐香燒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7句】:【無糧不聚兵】(諺)沒有充足的糧草,就不能聚集軍隊。指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必須糧草先行。也泛指沒糧食就無法舉事。
【第8句】:【老漁翁釣魚——坐等】(歇)指人消極等待。
【第9句】:【等米下鍋】(慣)形容窮得沒有糧食吃。也比喻缺乏急需的東西。
【第10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諺)指舊時窮人生活非常艱苦,新衣服穿上三年,變舊了再穿三年,破了加上補丁又可穿三年。
【第11句】:【慌吃要燙嘴,慌走腳踢傷】 釋義:比喻慌張匆忙容易出差錯。 例句:阿土阿耳卻冷靜地制止:“‘慌吃要燙嘴,慌走腳踢傷。’你們莫忙,等走近了,我下命令你們再打!”
【第12句】:【三十年前人尋病,三十年后病尋人】(諺)指人的前半輩子不知愛護身體,一味恃強蠻干而種下病根;后半輩子體質開始衰弱,原來潛伏的疾病就都逐漸出現。
【第13句】:【六月債兒熱——還得快】(歇)本指農歷六月離秋收很近,借了債很快就能歸還;轉指報應或報復來得很快。 也作“六月債——還得快”。
【第14句】:【瓜無滾圓,人無十全】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15句】:【為人容易做人難】(諺)指人活在世上容易,要做個有品格、有作為的人不容易。
【第16句】:【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 釋義:只要自己站得穩,立得正,就不怕別人的攻擊。 例句:銀花道:“隨她說?她那黃口白牙,逢人便講,遇人就說,講的那些話難聽死了。”金花道:“只要船頭坐得穩,不怕浪來顛。”
【第17句】:【得未曾有】佛教指甚為稀有難遇的盛事,即前所未有。原是經中常見的套語,如《楞嚴經》卷一:“法筵請眾,得未曾有。”唐·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何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也作“得未嘗有”,宋·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純一)
【第18句】: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第19句】:單位指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貼有各人的名字,故稱“單位”。如《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范》謂:“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此詞以后用于計算事物數量的標準。如“米”為計量長度的單位,“時”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克”為計算重量的單位等。機關、團體或其所屬的某一部門稱為工作單位。如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八章:“晚霞映紅的平鄢里,盡是一片各單位交上來的俘虜。”何為《最初的帶路人》:“我想這大概就是老喬的工作單位。”
【第20句】:【黃瓜菜都涼了】(慣)比喻錯過了時機,事情無可挽回。
【第21句】:勸善規過是真友,忠誠老實是好人
【第22句】:【夫妻無隔夜之仇】 釋義:比喻夫妻之間的矛盾會很快消除。 例句:畢竟夫妻無隔夜之仇,胳膊曲了往里彎,到了此時也就不同他吵鬧了。
【第23句】:【好老子不管三十歲兒】(諺)老子:父親的俗稱。三十歲的兒子,已到而立之年,老子再嚴也管不著了。指兒子到了完全自立的年歲,不會再接受父親的管教。
【第24句】: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跡》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干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于空間大小平等、涉人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中多有反映。《維摩詰經·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人。”《楞嚴經》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萬國土。”《華嚴經》更是反復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愿品》說:“一切諸世界,令人一剎中;世界不積聚,亦復不離散。”又如《梵行品》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人不可說世界。”中國的華嚴宗在《華嚴經》的教義基礎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等宗義。華嚴宗認為: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
【第25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 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 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26句】:不怕人不請,只怕藝不精
【第27句】:笛要吹到眼子上,話要說到點子上
【第28句】:【人怕落蕩,鐵怕落爐】(諺)鐵落入熔爐,不熔化也得熔化;人落入圈套,不上鉤也得上鉤。指人一旦陷入圈套,就完全不能自主。
【第29句】:【當耳旁風】(慣)耳旁風:從耳旁吹過的風。比喻不把別人的勸告或囑咐放在心上。 也作“當耳邊風”。
【第30句】:【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見“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第31句】:【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 釋義:形容大海美麗富饒。 例句:“對,又大又美,而且非常富饒。俗話說:‘海上飄白云,海底藏黃金,只要海不干,魚蝦便成群。’”接著紀洪濤又興致勃勃地給她講怎么看水紋,辨流向,避暗礁,識魚群。
【第32句】:【美食不中飽人餐】(諺)中:適合。指人在飽食之后,對再美好可口的食物也沒食欲。比喻道理雖好,當人不需要時,也就不會接受。
【第33句】:食人者口軟,受人者手軟
【第34句】:【買賣成交一句話】(諺)憑著一句肯定的話,買賣就成交了。指做生意得講信用。
【第35句】:僧來看佛面謂和尚來訪,看在佛的面上也應款待他。比喻接待來人,要看在有關重要人物的背景上,給予禮遇。《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參見“不看僧面看佛面”)敲骨吸髓相傳釋迦牟尼前生曾為最勝仙人,為求佛偈,乃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書寫經典。參見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卷五、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三。《景德傳燈錄·菩提達摩》:“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后用意完全轉換,比喻殘酷剝削。清代馮桂芬《請減蘇松太浮糧疏》:“向來暴斂橫征之吏,所謂敲骨吸髓者,至此而亦無骨可敲,無髓可吸矣。”又作“敲骨剝髓”,《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嘗有身為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令,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第36句】:【大年初一捉個兔子——有它也要過年,沒它也要過年】(歇)比喻有沒有某人或某物都不會影響事情的進展。
【第37句】:【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諺)實:實情,這里指隱私。打人不要打膝蓋骨,打壞了人就無法站立;說人不要揭隱私,揭開了人就無法做人。指揭人隱私是極不道德的。
【第38句】: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凈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華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啟請御講》:“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后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怒放:盛開。清代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時喜得心花怒放,連說:‘難為他了,難為他了。”
【第39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40句】:【改換門庭】“改換門庭”有兩個含義,一是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屬中性詞;二是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攀高枝,謀求出路。 此語源于明朝。封建時代清苦的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而謀取官位,以改變家庭的社會地位,這叫“改換門庭”。在那時,改換門庭并不是個形容詞,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動作。 明朝末年,朝廷采取了一些改換門庭象征性措施,以強化科舉考試的轟動效應。中舉以后,報錄者手持短棍,一進中舉者家的大門,即亂打亂砸,直至屋內,把門窗廳堂家雜全部砸得稀巴爛,跟著在后面的工匠立即把全部更換一新。接著,同姓的大戶便來“通譜”,哪怕八代之前有親戚關系也連成一家。再后,拜師的、送禮的、招婿的等紛至沓來,地方官吏也宣布“三免”(免役、免稅、免費使用奴婢)。你看,第一階梯的“改換門庭”就已是多么顯赫,多么堂皇!真是“鯉魚躍龍門”。中舉就如此顯赫,中了進士、狀元就更不用說了。
【第41句】:【是馬就充不了麒麟】 釋義: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像鹿的動物,古人拿它象征祥瑞。比喻普通的人冒充不了杰出的人。 例句:“反正你在這里多待幾天,慢慢就都品得出來了。是馬就充不了麒麟。”
【第42句】:【跛象扯雙車——總沒一邊兒安穩】(歇)瘸腿的大象拉兩個車,總有一個車不安穩。比喻雙方總有一方有所偏頗。
【第43句】:【沒有彎彎肚子,不敢吃鐮刀頭】(諺)指有彎彎的肚子,才敢吞吃彎彎的鐮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沒有特別的本領,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風險。 也作沒有彎彎腸子,別吞鐮鉤刀子。 沒那彎彎肚子,也吞不下這鐮刀頭。
【第44句】:【河有九曲八彎,人有三回六轉】(諺)九曲八彎:形容彎彎曲曲。三回六轉:形容曲曲折折。指人生的道路和河水的流程一樣,曲折多變,絕非一條直線。
【第45句】:【搖頭擺尾】形容喜悅或悠然自得的樣子。《五燈會元·夾山會禪師法嗣·洛甫元安禪師》中載:臨濟大師的侍者元安,原來很受大師的賞識,元安因此自鳴得意起來,以致一次竟然向臨濟大師“唱”起來,被大師斥責處罰后,元安當下辭行去南方。第二天,臨濟大師上堂,貶元安的行為是“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韭]翁里淹殺?”以后人們把搖頭擺尾作為得意輕狂、悠然自得的形容詞。如元·孫仲章《堪頭巾》第一折:“若是間人啊,無過是搖頭擺尾弄精神。”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他出來一見了,便搖頭擺尾的說道:此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李君岡)
【第46句】:【鳥窮則啄,獸窮則觸,人窮則詐】(諺)窮:窘困無出路。觸:用頭頂撞。指鳥到窘急時,會用嘴啄;獸到窘急時,會用頭頂;人到窘急時,會欺詐騙人。 也作“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攫:抓。 佚:亂跑。
【第47句】:正宗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正,指正法,正法眼藏。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云峰悅禪師文案序》:“不受然燈記莉,自提三印正宗。”宋代陳師道《清巖化禪師疏》:“紹云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權輿于三謝,于陳隋也。”劉師培《文說》:“言如綸餑,乃詔冊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賦騷之變體。”
【第48句】:百姓齊,泰山移,人心堅,石頭穿
【第49句】:【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諺)離開家門,哪怕只有三里遠的地方,也會是另外一種風俗習慣。指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 也作“離家三步遠,別是一家風”。
【第50句】:【豺狼當道,安問狐貍】(諺)豺:形體似狼而小,性兇猛。豺狼:比喻兇惡殘忍的人。安:表反問。指豺狼當道傷人,消滅豺狼是當務之急,何必管那偷吃雞的狐貍!比喻鏟除惡人應當先除首惡。
【第51句】:【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慣)指表面上待人親熱,內心卻非常狠毒。
【第52句】:【餓狗不離主】 釋義:挨餓的狗不離開主人。 例句:周虎山心里想,對呀!“餓狗不離主”。只要那條狗真是劉大斗的,那說明土匪很可能就在盤古洞里。
【第53句】:【拾了根襪帶,配窮了人家】(諺)好襪帶必須配上好衣裳,好衣裳又須配上好飾物,越配越多,最后配窮了家當。指奢侈往往從細小處開頭。
【第54句】:【沒有主心骨兒】(慣)比喻沒有主見。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進了家門,丑女就會嫉妒。指丑惡假對美善真永遠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惡女仇之。 美女入市,惡女之仇。
【第55句】:【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泥菩薩,泥塑的菩薩像,民間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比喻連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顧得上別人。如《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這句俗語還有幾種變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輝病了,看來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十三章四:“他們心里很躊躇,答應帶路嗎?在這兵荒時候,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李明權)
【第56句】:煮飯要放米,講話要講理。
【第57句】:【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諺)傳言流傳多遍,假的也能傳成真的;藥方抄來寫去,容易把藥名弄錯,吃死病人。指謬誤流傳,害人不淺。
【第58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59句】:【有根才開花,有蔓才結瓜】(諺)沒有根的草木開不了花,沒有蔓的植物結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發展壯大。
【第60句】:一花五葉宋代黃庭堅《漁家傲》詞:“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葉親分付。
【第61句】:百川歸海而海不盈
【第62句】:【人沒傷虎心,虎沒傷人意】(諺)指人如果不存心傷害老虎,老虎也就不會無端傷害人。借指存心害人的人,往往招來別人對自己報復性的傷害。 也作人無害虎心,虎無傷人意。 人無傷虎心,虎無殺人意。 人無傷虎意,虎無殺人心。
【第63句】:【嘴硬骨頭酥】(慣)形容說話強硬,卻膽小心虛。 也作“嘴硬骨頭松”。
【第64句】:【物不平則鳴】(諺)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就會嗚叫呼冤。
【第65句】:【東凈里磚兒——又臭又硬】(歇)東凈:茅房,廁所。臭:本指氣味難聞,轉指惹人厭惡。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死硬。譏諷或責罵人名聲敗壞,思想、態度等又頑固死硬。
【第66句】:萬劫不復劫,梵語音譯“劫波”之略,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稱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用此語,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萬劫不復”用來形容人身難得,意思是經過一萬劫,都無法重新獲得人身。鳩摩羅什譯《梵網經》(菩薩戒序)日:“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第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道教亦沿用此語,如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一四:“一失此身,萬劫不復,子其寶焉。”后世指永遠不能恢復,魯迅《南腔北調集·漫與》:“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于這生活。”
【第67句】:表壯不如里壯。
【第68句】:【為人最怕老來貧】(諺)指人生最怕的是年老時貧困,無法生活。
【第69句】:【未出籠先別現爪】(諺)野獸還沒有從籠中被放出,就不要先顯示自己的利爪。比喻有利的時機未到,不要過早地暴露自己的實力。
【第70句】:【丑女家中寶】婦女長相丑,可能老實勤勞,不會惹是生 非。馮德英《山菊花》:“不滿意怎么的?丑女家中寶,腳大 有三好:挑水、挖菜加拾草!”
【第71句】:【一塵不染】十分清潔,謂之“一塵不染”。如趙大年《公主的女兒》:“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玻璃擦得一塵不染”。也比喻人的品格清高脫俗,廉潔高尚。如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又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聽起來,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塵”即“塵境”,包括眼所對的色、鼻所對的香、耳所對的聲、舌所對的味等,即色、香、聲、味、觸、法,統稱“六塵”。“六根”與“六塵”相對接觸,會引發許多迷妄與煩惱,佛家稱為“塵勞”。《普曜經·論降神品》云:“聞大法聲,消除一切塵欲之難。”修道的人不被六塵所玷染,即為“一塵不染”。
【第72句】:冥司一般指地獄、陰間。如《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變文》:“生前不曾修移,死墮阿毗地獄,永屬冥司,長受苦毒。”又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章阿端》:“君誠多情,妾當竭力,然聞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也指陰間、地獄的主司。如清代袁枚《新齊諧·唐配滄》:“冥司念我居官清正,敕為武昌府城隍。”
【第73句】:【常抱的娃娃不會走】(諺)比喻對年輕人不敢大膽任用,只會妨害他們的成長。
【第74句】:甕中之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居士部》引明代《先覺宗乘》:“一日至書記寮,指圓悟頂相日:這老漢腳跟猶如未點地在。圓悟顰蹙日:甕里何曾走卻鱉。公日:且喜老漢腳跟猶點地。圓悟日:莫謗它好。”成語“甕中之鱉”即出于此,比喻已在掌握之中、無法脫逃之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頭之上。”《說岳全傳》第七六回:“普風道:‘不是僧家夸口,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力,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兀術大喜,當晚吃得大醉,方各安歇。”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五章:“在這里,鄉村包圍據點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日偽軍已成了甕中之鱉。”又作“甕中捉鱉”,猶言手到擒來,極易獲得。如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知縣寫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來。甕中捉鱉,立時拿到。”
【第75句】:【嘴上貼封條】(慣)比喻閉口不言。
【第76句】:【矮半截】(慣)個子比別人矮一半。比喻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差。 也作矮一頭。 矮三分。 矮幾分。
【第77句】:佛佛陀(Buddha)簡稱“佛”,意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于凡夫的不覺,稱為“自覺”;對于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稱為“覺他”;對于菩薩自覺、覺他而未完美,稱為“覺行圓滿”。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許多別稱,如:如來、善逝、天人師、世尊等。
【第78句】:【定性】佛教謂在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只具唯一種子的眾生叫定性;具二種或三種的眾生叫不定性。不具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無有漏種子者,稱無種姓。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無種姓,則為“五性”,為法相宗所立的教義。后謂安定心神。如《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隨手關了門,悶悶坐著,定性了一回。”又如《三俠五義》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養神,二鼓上壇便了。”也指事物故有的特性。如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參兩》:“陰陽有定性而無質也,故獨言陰而不言陽。”亦指確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質。如郭沫若《
【第79句】:【百年松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歇)本指百年松樹枝干粗,五月芭蕉葉子大,轉喻做事不細致,不認真。
【第80句】:【一傳十,十傳百】(慣)形容消息傳播得非常快。 也作一傳兩,兩傳三。 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
【第81句】:【裝香】燃香供佛,表示皈信虔誠;(參見“香花供養”條)。寺院中有僧人專司此事,稱為“香燈師”。如《景德傳燈錄·地藏和尚》:“打開殿門,裝香換水。”燃香并安插在香爐上,俗謂之“裝香”。如元·張國賓《薛仁貴》第四折:“快裝香來,待我親自接待去。”又如《合汗衫》第四折:“張義,裝香來!”(李明權)
【第82句】:明代王世貞《鳴鳳記·忠佞異議》:“你念念不忘嚴府,恐被他人笑罵。”又如劉觀德《我的財富在澳洲》:“加薪是我蓄謀已久的計劃,自從當上打工仔的第一天開始,便一直夢寐以求,念念不忘。”
【第83句】:【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諺)藏家鼠:暗藏在內部的耗子。指不怕外面來的惡狼,就怕暗藏的家鼠。比喻內部的奸人要比公開的敵人更危險。
【第84句】:【趺坐】全稱是結跏趺坐,是坐禪入定的姿式。其法:盤膝交疊雙腿(結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單以一趺置一股的,稱半跏趺坐;交疊雙趺于兩股的,稱全跏趺坐。這樣坐式,形體穩固、端莊,能心安氣緩,便于入定。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時,就用趺坐,稱為“降魔坐”。在古詩中,如唐2王維《登辨覺寺》詩云:“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李明權)
【第85句】:【二則二,一則一】見“一是一.二是二”。
【第86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第87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釋義:猩猩:猿類,形似人。能言:指經過訓練,可發幾個簡單的音節。猩猩縱然能說話,也還是禽獸本性。 例句:鸚鵡能言,不禽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第88句】:【腳丫子朝天】(慣)形容事情很多,非常忙或非常累。也形容非常高興。 也作“腳步丫子朝天”。
【第89句】: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第90句】:【紙幣】在紙幣普遍流通的今天,就更有必要探源一下“紙幣”。 “紙幣”最早出現在中國。宋真宗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代替金屬貨幣的紙幣,這種紙幣稱為“交子”。它不僅足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自唐朝中期以后,四川的商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初期,在四川成都地區仍流行鐵錢。鐵錢有大小兩種,大鐵錢每貫重20多斤,小鐵錢每貫也有6斤多,攜帶起來極不方便,影響了商業的發展。宋真宗時期,在政府的許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印制的“交子”,代替鐵錢在市場上流通,作為現錢使用。后來,交子改由官辦,流行漸廣。紙幣幾經沉浮,終成氣候。
【第91句】:阿鼻地獄梵語Avicinaraka,譯為“阿鼻地獄”,意為“無間地獄”。唐代道世《諸經要集》卷十八謂:“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名無間。”阿鼻地獄在地獄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慘而沒有間歇。阿鼻地獄的大苦果是由“五逆”、“十惡”等大惡業所感召的。《續高僧傳》卷八載,周武帝“滅佛”時,唯有慧遠抗聲謂:“陛下今持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安得不怖!”后亦用以形容極端困苦的處境。如宋代司馬光《禪門六偈》一:“憤怒如烈火,利欲如鋸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參見“地獄”。)忍無可忍《六度集經》卷五:“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矣。自覺之后,世世行慈。眾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輒以諸佛忍力之福,迮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為之歡喜。…‘忍不可忍”指忍受難以忍受者,是“忍”巾至高境界。后衍變為“忍無可忍”,謂忍耐已到極限,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蔡東藩《唐史通俗演義》第六十回:“公主未免挾貴自尊,曖忍無可忍。”張天民《戰士通過雷區》:“他們欺人太甚,我們忍無可忍,被迫自衛還擊,是應該的,也到時候了。”
【第92句】:【風后暖,雪后寒】(諺)指大風過后,氣溫回升,人會有暖和的感覺;雪融化時,需吸收熱量,因此天氣會更加寒冷。
【第93句】:【雞子里頭算出四兩骨】(慣)比喻十分吝嗇,極能算計。
【第94句】:【僧不僧,道不道和尚不像和尚,道士不像道士。】謂不成 體統。成語:不倫不類。魯迅《吶喊》:“從前是絹光烏亮的 辮子,現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第95句】:【說風就是雨】(慣)比喻說到什么,馬上就要干什么。 也作“說起風就來雨”。
【第96句】:【河里冰茬響,地里蘿卜還在長】 釋義:河水已經開始結冰了,可蘿卜還在繼續長,不要拔得太早。 例句:這方面,他也有許多口訣。比如“紅長、黑長、白不長,沙地種谷一把糠”,還有什么“頭伏蕎麥,二伏菜,陽坡種麥熟得快”,“河里冰茬響,地里蘿卜還在長”。
【第97句】:求人不如求己宋代詩人蘇東坡曾與方外交佛印禪師同游杭州寺院。東坡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持數珠,覺得奇怪,便問道:“彼自是觀音,自誦其號,未審何謂?”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見蘇軾《問答錄》。本來,觀世音菩薩是人們求拜的對象,佛印就“自誦其號”而借題發揮,答了一句頗含機鋒的話“求人不如求己”,體現了禪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謂求別人幫忙還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態,閱歷久,看應爛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諺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陳登科《風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發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問問清楚。”’求佛求一尊大乘認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當至誠專一。
【第98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地。聚處:物品的貿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地不如在貿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地購物,遠不如從貿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處不如聚處”。
【第99句】:【庸人多福】(諺)舊指平庸無為的人平安長壽多福氣。 也作“庸人多厚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