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鼠狼在雞窩邊——不偷雞也偷雞】(歇)比喻品質(zhì)不好的人即使不做壞事,也會被懷疑。 也作“黃鼠狼躲在雞棚上——不吃雞也吃雞”。
【第2句】:【扎魚不扎母子魚,打獵不打失群雁】(諺)母子魚:將近產(chǎn)子的魚。 失群雁:離群的孤雁。指捕魚打獵也應(yīng)有憐憫之心。
【第3句】:【空口無憑,見著便信】見“口說無憑,眼見是實”。
【第4句】:【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 釋義:比喻長壽,用于開玩笑。 例句:“大伙都愿意你多活幾年,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好給我們多發(fā)展幾頭壯牲口。”
【第5句】:【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諺)指即使發(fā)生大旱,三年不下雨,也還有人對下雨心懷怨恨。泛指任何好事都不可能讓人人滿意,個個稱贊。 也作“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
【第6句】:【君子不見小人過】 釋義:君子不計較小人的過失。 例句:“如今你要放他,正是君子不見小人過,……咱們就把他放了罷。”
【第7句】:【籬牢犬不入】(諺)籬:籬笆,用竹竿或木條扎起的圍墻。籬笆扎得牢固,野犬就鉆不進(jìn)來。比喻防范嚴(yán)實,壞人就沒有可鉆的空子。 也作籬牢處犬難穿。 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jìn)。
【第8句】:【不下高梁本,得不著老酒喝】 釋義:高梁的子實可用來釀酒。比喻不付出—定代價,就實現(xiàn)不了預(yù)期的目標(biāo)。 例句:還是那句老話,不下高梁本,得不著老酒喝。他明知道請春杉上他家去,多少得破費(fèi)一點。嗑把瓜子也是錢,喝口水也得費(fèi)柴禾。可他想到長遠(yuǎn)利益還是下了“請?zhí)薄?/p>
【第9句】:【狐貍精轉(zhuǎn)世的——心眼稠】(歇)轉(zhuǎn)世:迷信指投生。稠:多。 指壞心眼太多。常含譏諷意味。
【第10句】:【不行春風(fēng),難得秋雨】(諺)沒有和順的春風(fēng),就難得及時的秋雨。 比喻給別人以方便,也就會得到別人相應(yīng)的回報。 也作“不行清風(fēng),難下細(xì)雨”。
【第11句】:老馬識路數(shù),老人通世故.
【第12句】:【烏龜有肉在肚子里頭】(諺)烏龜?shù)娜獠辉诒韺樱窃趦?nèi)里。比喻老謀深算之徒的陰險詭計埋藏得很深,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
【第13句】:【鴉浴風(fēng),鵲浴雨,八哥兒洗浴斷風(fēng)雨】(諺)浴:鳥兒在天空飛翔。 指烏鴉在空中飛翔,是將要起風(fēng)的征兆;喜鵲在空中飛翔,是天要下雨的征兆;八哥兒在空中飛翔,是無風(fēng)無雨的征兆。
【第14句】:【運(yùn)用之妙,在于一心】 釋義:對陣勢運(yùn)用得是否靈活巧妙,完全在于指揮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審時度勢,隨機(jī)應(yīng)變。“在于”又作“存乎”。 例句:湯鎮(zhèn)臺道:“且不要管他。‘運(yùn)用之妙,在于一心’,苗子們今日過年,正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第15句】:【只見得娶媳婦,見不得出喪】(慣)出喪:出殯。比喻只聽得進(jìn)表揚(yáng),聽不進(jìn)批評。
【第16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17句】:依靠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
【第18句】:【不要?dú)猓灰洝浚ㄖV)指無論發(fā)生什么事,不必生氣,只要記取經(jīng)驗教訓(xùn)即可。
【第19句】:【錢眼里翻筋斗】(慣)錢眼:銅錢當(dāng)中的方孔。筋斗:跟頭。比喻人貪財好利,專在錢上動腦筋、打主意。
【第20句】:【高山點燈名頭大】 釋義:比喻有名氣。 例句:三爺,你家大德堂是高山點燈名頭大。當(dāng)年,張大帥也在你們后花園趴過風(fēng),今天我請“老北風(fēng)”商量大事。
【第21句】:【金漆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聞】(歇)指人外表華麗,內(nèi)心卑劣丑惡。
【第22句】:【社鼠不可熏去】見“城狐不灌,社鼠不熏”。
【第23句】:【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諺)葫蘆吊在架子上才能長大,嬰兒經(jīng)常哭才能長大。指嬰兒啼哭是一種有益的運(yùn)動,是正常現(xiàn)象。
【第24句】:【吃奶像三分】(諺)指新生嬰兒吃誰的奶,在長相和性格上就有幾分像誰。
【第25句】:【陰一套陽一套】(慣)指人耍兩面派,當(dāng)面和背后不一樣。
【第26句】:【蜻蜒吃尾——自吃自】(歇)蜻蜓常把尾巴彎到自己的嘴邊,看起來像在咬自己的尾巴。指自己吃自己的東西,或自己消耗自己的財物。 也作蜻蜒吃尾巴——自吃自。 蜻蜒吃尾巴——吃自己的。
【第27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釋義:周郎:指周瑜,三國時東吳主將。折:虧損。《三國演義》故事:周瑜用美人計,讓劉備到東吳招親,想要借機(jī)扣留,以便討還荊州。劉備按照軍師諸葛亮的周密安排行事,使招親一事弄假成真,帶著夫人逃回荊州。周瑜追來,被蜀軍殺得大敗。比喻遭到雙重?fù)p失。“安天下”又作“高天下”。 例句: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日:“周郎妙計安天下,陪(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28句】:【百樣雀鳥百樣音】 釋義:不同的鳥叫出不同的聲音。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張。 例句:兄妹倆唾沫說干,余家富全然不聽,忽而跳下床來比手畫腳說理,忽而又上床去躺著嘮叨:“百樣雀鳥百樣音,青草發(fā)芽不離舊根。”
【第29句】:【打牙祭】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頓有葷的飯,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帶肉的飯菜。據(jù)說,過去民間的工商業(yè)主規(guī)定對店員、徒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吃。如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記載:“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這種說法源自祭祀。 古人尊重祖先亡靈,對于祭祀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節(jié)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要惦記著先給死去的親人享用。而祭祀時,肉是最常見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豬、牛),諸侯要貢獻(xiàn)少牢(羊、豬),普通民眾也要供奉豬肉,可惜數(shù)量有限。百姓們將肉放在先祖的神龕前,點上冥幣、蠟燭、香柱,供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后,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xì)“祭”自己的牙齒,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第30句】:【放著河水不洗船】(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卻不知利用。
【第31句】:【夾肢窩生瘡——陰毒】(歇)夾肢窩:也作“胳肢窩”,腋窩。本指陰處長毒瘡,轉(zhuǎn)指陰險毒辣。
【第32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國聞名的老字號醬菜店,不僅它的咸甜適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稱贊,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書法結(jié)構(gòu)勻稱、蒼勁有力,人人贊嘆。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嚴(yán)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 六必居的掌柜為什么給自己的店鋪起個“六必居”的字號呢?傳說頗多,這里只錄比較可信的一則。 最早六必居的后廠釀酒,前店除賣酒外,還賣些柴,米、油、鹽、醬、醋等六樣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為什么不賣茶,試想茶和前六樣混在一起容易串味。 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創(chuàng)辦的。由于趙姓會經(jīng)營管理,六必居所處的地理位置好,所以買賣開張后,生意很是興隆。 后來又?jǐn)U充了門面,買賣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樣子,想弄塊好匾。 關(guān)于嚴(yán)嵩給六必居寫匾有種種傳說,最普遍的有兩種說法。一說嚴(yán)嵩在沒做官以前,閑居在家,時常來六必居喝酒,與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計都很熟悉。店里聽說他寫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請他寫了此匾。當(dāng)時嚴(yán)嵩還是個小人物,所以沒有落款。另一說六必居的匾是嚴(yán)嵩做官以后寫的。據(jù)說嚴(yán)嵩愛喝六必居的酒,嚴(yán)府時常派人到六必居買酒。店掌柜想用嚴(yán)嵩的社會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價,就托嚴(yán)府仆人請嚴(yán)嵩為六必居寫塊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嚴(yán)嵩不能為一個普通店鋪寫匾,就天天在嚴(yán)嵩面前反復(fù)練寫“六必居”三個字。嚴(yán)嵩不知是計,看夫人寫不好,他就給寫個樣子,讓夫人照著去練,于是“六必居”大匾就這樣寫成了,所以沒有題名。 自嚴(yán)嵩手書“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掛出后,原來無名的小醬園身價倍增,六必居的名聲很快傳遍北京城,來買東西的越來越多。由于醬菜賣得快,以后就專營醬菜了。
【第33句】:【連理枝】“連理枝”比喻恩愛夫妻。白居易曾在《長恨歌》中寫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為什么有此說法呢? 相傳古代一君王荒淫殘暴,他看上了隨從韓憑的妻子,硬將其霸占囚禁在宮中。韓憑不堪受辱,自殺身亡。韓憑妻子得知后悲痛不已,決心隨夫君而去。她借同君王登臺游玩之機(jī),從高臺上跳了下去,以身殉夫。韓憑的妻子死前曾留下遺書,要求將自己與韓憑合葬。但君王心有不甘,故意將二人分開葬兩處,隔路相埋,讓他們“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可是,過了不久,埋葬韓憑夫婦的兩座墳竟然各長出了棵梓樹,并且兩樹的枝干交錯在一起,一對鴛鴦還在樹枝上交頸悲鳴,聲音感人。于是,人們將這兩棵根枝交錯相生的樹,稱為“連理枝”,并以此歌頌韓憑夫婦生死不渝的愛情。 “連理枝”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愿望的寄托,又稱之為“相思樹”,用它來比喻恩愛夫妻再恰當(dāng)不過了。
【第34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釋義:顧了小的丟了大的,或指抓住了次要的,丟掉了主要的。 例句:這種負(fù)責(zé)精神很好,可是光你一個人總忙不過來啊!搞不好,撿了芝麻反倒丟了西瓜。
【第35句】:【不鉆不穴,不道不知】(諺)物體不鉆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說就領(lǐng)會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話說清就容易引起誤會。 也作“不鉆不透,不說不知”。
【第36句】:【將貓兒尾拌貓兒飯】見“割貓兒尾拌貓兒飯”。
【第37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諺)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煉圓滿的人,此處指本領(lǐng)高強(qiáng)的人。指真正本領(lǐng)高強(qiáng)的人,不輕易顯露高超的技藝。
【第38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釋義:長期生活在外,最后總希望回到家鄉(xiāng)。 例句:“常言道,樹高干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yǎng)不大;若還長大了,少不得尋根問蒂,怕不認(rèn)我做外公么?”
【第39句】:【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諺)指知道自己的兵力,深入了解敵情,在戰(zhàn)爭中就能穩(wěn)操勝券。
【第40句】:【望山走倒馬】(諺)望見山就加鞭,把馬趕死也還不到山的跟前。 指山看起來近,實際距離很遠(yuǎn)。也泛指要到達(dá)目的地,還要作走較長路程的準(zhǔn)備。 也作望山跑死馬。 望城跑死馬。
【第41句】:【海上風(fēng)多舟難行,世上官多不太平】(諺)海上的風(fēng)多了,船只就難以行駛;世上的官多了,百姓就不得安寧。指官多騷擾就多,掣肘更多,使社會不能太平。
【第42句】:【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語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是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與“下馬威”異曲同工。 這個俗語源于三國時期的火戰(zhàn)。據(jù)《三國演義》所描述,諸葛亮27歲出山當(dāng)了劉備的軍師,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連續(xù)三次用火攻戰(zhàn)勝曹兵。第一次火燒博望坡,使十萬曹兵所剩無幾;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萬人馬幾乎全部覆沒;第三次諸葛亮借來東風(fēng)火燒赤壁,號稱83萬的曹兵慘敗,華容道隨曹操逃出去的僅剩十八騎。這“三把火”使諸葛亮名聲大震。當(dāng)時,人們把這三把戰(zhàn)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為“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43句】:【雞鳴狗盜】“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它源自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一書。 《孟子》中記載了個“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國,孟嘗君派人去見秦王的愛姬,請她幫忙。這個愛姬說她想要孟嘗君的銀色狐皮袍子。孟嘗君有一件銀色狐皮袍子,價值千金,天下無雙,可是到秦國時已經(jīng)把它獻(xiàn)給秦昭王了,哪兒還能要回來呢。正當(dāng)孟嘗君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一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dāng)天晚上,這個門客從狗洞潛入秦宮,“汪汪”學(xué)了幾聲狗叫,蒙蔽了守衛(wèi),偷出了皮袍子,將它獻(xiàn)給了愛姬,孟嘗君才得以釋放。孟嘗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連夜逃跑。半夜,他們到了函谷關(guān),只見城門緊閉。要等到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guān)放行。大家正發(fā)愁,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xué)起了公雞打鳴,緊跟著,關(guān)里的公雞全都打起鳴來。守關(guān)的人聽見雞叫就開了城門,孟嘗君順利出關(guān),終得脫險,逃回了齊國。后來人們使用“雞鳴狗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為。直到現(xiàn)在,“雞鳴狗叫”仍舊被人們引用。原來“半夜雞叫”不是周扒皮的發(fā)明,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
【第44句】:【狐貍跳進(jìn)大海,也洗不盡騷臭】 釋義:比喻壞人本性無法改變。 例句:烏鴉抹上石灰,也變不成白鴿;狐貍跳進(jìn)大海,也洗不盡騷臭!沒有香味的樹木,說成檀香,有誰相信;行為不正的人,自封君子,也是白搭。
【第45句】:【難家不會,會家不難】(諺)同一件事,讓外行去做,就很犯難;讓內(nèi)行去做,就得心應(yīng)手。指做事的難易不是絕對的,關(guān)鍵在于懂行。 也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難了不會,會了不難。 會家不難,難家不會。
【第46句】:【清水煮掛面——有鹽在先】(歇)掛面里攙有少量食鹽。鹽:諧“言”。指事先把該說的話說清楚。
【第47句】:【瞎貓抓耗子】(慣)比喻盲目行動。
【第48句】:吃一回虧,學(xué)一回乖。
【第49句】:【唱對臺戲】(慣)對臺戲:為了競爭,兩個戲班同時演出同樣的戲。 比喻發(fā)表對立的言論或采取對抗的行動,以反對或壓倒對方。
【第50句】:【滄海不能實漏卮】(諺)滄海:大海。實:裝滿。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裝不滿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積存的財物再多,也經(jīng)不起無休止的揮霍浪費(fèi)。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經(jīng)受不住。 江河不滿漏卮。江河:長江大河。不滿:裝不滿。
【第51句】:【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 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 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nèi)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 這一習(xí)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第52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見“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
【第53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54句】:【一人在朝,百人緩帶】(諺)緩帶:放寬衣帶,形容舒適、安然的樣子。舊指一人在朝做官,親友都能過上悠閑的生活。
【第55句】:【日出三竿,不急便寬】 釋義:三竿:舊時估量太陽離地面的主觀約數(shù)。指太陽出山三竿高,風(fēng)勢不猛,則風(fēng)會逐漸平息。 例句:諺云:“日出三竿,不急便寬”。大凡風(fēng),山出之時,必略靜,謂之風(fēng)讓日。
【第56句】:【軟的欺,硬的怕】 釋義:欺侮老實人,害怕厲害人。 例句:“我深知你們軟的欺,硬的怕,背著我的眼,還怕誰?倘或二奶奶告訴我一個‘不’字,我要你們的命。”
【第57句】:【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慣)l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2指人自私,光為自己著想,不顧別人。
【第58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慣)1形容知識豐富,通曉古今。
【第59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諺)三九:冬至節(jié)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三伏:夏至節(jié)后的頭伏、二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指練習(xí)武功,貴在堅持,冷不避三九,熱不避三伏。 也作冷練三九,熱練三伏。 熱練三伏,冷練三九。
【第60句】:【順竿兒爬】(慣)比喻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話、行事。 也作順桿子往上爬。 順梯子往上爬。
【第61句】:【栽跟頭】(慣)走路摔倒。比喻受到挫折或犯了錯誤。 也作跌跟頭。 摔跟頭。
【第62句】:【酷】“酷”在1992年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還是當(dāng)“殘酷;程度深、極”解釋,如酷吏,還沒有現(xiàn)在流行的新義,說明它是近幾年來出現(xiàn)的一個新詞,而且使用頻率相當(dāng)高,是青年們追捧的一個熱詞。 “酷”是英文C。l的音譯,原意為“涼爽、冷靜”,后被引申為“無熱情、不激動”或“真棒、好極了、帥氣”等表示驚喜和贊美、羨慕之意。這個詞還意味著有品位的、瀟灑的、出色的,它在美國青少年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后來,中國的港臺地區(qū)媒體把其音譯為“酷”,在20世紀(jì)90年代末傳人中國大陸并廣泛流行起來。如趙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臺詞:“我年輕那會兒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帥呆了、酷斃了。”
【第63句】:【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見“入山擒虎易,叉手告人難”。
【第64句】:【假馬賣了個真馬的價兒】(慣)比喻把差的當(dāng)好的來用。
【第65句】:【神仙也有打盹時】(諺)打盹(dun):打瞌睡。神仙也有迷糊的時候。比喻即使是精明不過的人,也免不了有疏忽、失算的時候。
【第66句】:【一箭就上垛】(慣)垛:箭垛,即箭靶。一箭就射中了靶子。比喻一次成功,一拍即合。
【第67句】:【執(zhí)牛耳】(慣)古代諸侯歃血為盟時,主盟者親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領(lǐng)導(dǎo)地位。
【第68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釋義:潰:潰決。蟻穴:螞蟻洞。比喻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 例句:“找教導(dǎo)處,退回去。這樣的人,我們不歡迎!”……“高見!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不能開這個耗子洞。”
【第69句】:【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歇)《西游記》中描寫,豬八戒與孫悟空在萬壽山五莊觀偷了人參果,豬八戒性急,囫圇吞下,不知是什么味道。比喻一味貪食,不知道所吃東西的價值。也比喻完全不了解事物的奧妙。 也作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 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其味。
【第70句】:【法字沒多重,萬人抬不動】(諺)法字看起來分量不重,但千人萬人也抬不動它。指國家大法神圣而威嚴(yán),不容侵犯,不可動搖。
【第71句】:【問門道】(慣)比喻尋找能夠達(dá)到目的或辦成事情的途徑。
【第72句】:頭對風(fēng),暖烘烘。腳對風(fēng),請郎中。
【第73句】:【面和心不和】(慣)指表面和善,內(nèi)心卻并不和善。也指表面上彼此和睦相處,內(nèi)心卻不滿對方。
【第74句】:【兵對兵,將對將】(慣)指較量的雙方勢均力敵。
【第75句】:【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見“不如意事常八九”。
【第76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zāi),發(fā)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wù)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77句】:【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 釋義:比喻不管少了誰,事情照樣辦。 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唄;一句話說到底:有雞天也亮,沒雞天也明!”
【第78句】:【同行是冤家】(諺)冤家:仇敵,對頭。舊指同一行業(yè)的人為了競爭求利,不免互相排擠,互相嫉妒。
【第79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慣)卻:不接受,拒絕。拒絕別人的好意顯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覺得慚愧。 接受別人饋贈或邀請時的客套話。
【第80句】:【按牛頭吃不得草】(諺)指牛不想吃草時,硬按住它的頭角讓它吃也沒用。比喻做事貴在順理成章、情通理順,專靠強(qiáng)迫命令是行不通的。
【第81句】:【酒頭茶腳】(諺)喝酒要從酒壇上部舀,喝茶要喝二遍沏出的。指酒性輕,故酒壇上部的為佳;茶性重,故沏二遍的茶濃。
【第82句】:【一個鍋里磨勺子】 釋義:比喻在一起生活。也比喻攪混在一起。“磨勺子”又作“掄勺子”、“摸勺子”、“耍勺子”等。 例句:明兒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了,今兒是咱們一個{咼里磨勺子的最后一天了,也算不上是開什么會,一塊掏掏心里話吧!
【第83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jīng)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zāi)禍與羞辱。
【第84句】:【寒門生將相】(諺)寒門:窮苦人家。將相:將帥和卿相。將相這樣的棟梁之材,往往出自窮苦人家。 指貧窮人家的子弟往往有大出息。 也作寒門產(chǎn)貴子,白戶出公卿。 貴子:達(dá)官貴人。白戶:白草蓋頂?shù)奈葑樱柚肛毢思摇?寒門出將相,草莽出英雄。
【第85句】:【離了你地球照樣轉(zhuǎn)】 釋義:意謂沒有你也行。 例句:“不要以為離了你地球就不轉(zhuǎn)了,大學(xué)里漂亮的女學(xué)生有的是!”
【第86句】:【賊不打三年自招】(諺)指盜賊作案后隔的時間長了,即使不經(jīng)官府拷問,也會有意無意說出來。也泛指人做了錯事或丑事,久后就會自我招認(rèn)。
【第87句】:【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88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89句】:【樹要直,人要實】(諺)樹身要端直,端直才能成材;為人要誠實,誠實才能立足社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指誠實是做人的根本。
【第90句】:【鳳不離窠,龍不離窩】 釋義:窠:鳥的窩。比喻君王不宜離開京城,離開皇宮。 例句:寇準(zhǔn)之言,未可深恃,望陛下詳察。切勿輕舉。諺云:“鳳不離窠,龍不離窩。”今陛下離廊廟而履疆場險地,豈不危乎!
【第91句】:【使的憨錢.治的莊田】(諺)憨錢:大注的銀錢。只要舍得花大價錢,就能買到上等的莊田。指要想置好產(chǎn)業(yè),就不可吝惜錢財。
【第92句】:【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釋義:韓信:西漢初年有名的將領(lǐng),《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一次,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而益善耳。”益:更加,越……越。善:好。借指越多越好。 例句:再說,二十幾個人,有什么好整頓的呢?“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谷部長一向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哪里會把二十幾個人放在眼里?
【第93句】:【沒碰過釘子不知道疼】(諺)比喻人沒有遭受過打擊和挫折,就不會有切實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第94句】:【飯來張口,水來伸手】 釋義:形容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懶惰。“伸手”又作“濕手”。 例句:你想想:喜兒要來了,還不是享福來了,這以后,吃好的穿好的,飯來張口,水來伸手,不比在你家少吃沒穿強(qiáng)多啦!
【第95句】:【不義之財不可貪】(諺)指求財必須來自正道;對那些要用不法手段才能弄來的錢財,絕不可貪求。
【第96句】:萬人萬雙手,拖著泰山走。
【第97句】:【沒有好果子吃】(慣)比喻沒有好的結(jié)果。
【第98句】:【伴君如伴虎】(諺)君:君王,皇帝。指陪伴君王,就像陪伴虎狼一樣,不定什么時候會招來殺身之禍。 也作“伴君猶如伴虎狼”。
【第99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成語用以諷刺一人做官得勢,七大姑、八大姨跟著一起沾光的官場壞風(fēng)氣。這個俗語來自漢朝。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的政策,引起了道家的不滿。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篤信道教,與門客蘇非、李尚等一起商量對策,寫了一部20萬字的鴻著《淮南子》。他們用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和神話故事來極力推崇道家思想。這無異是與漢武帝政策抗衡。武帝大怒,于是派人前去捉拿劉安等人。 劉安聽到漢武帝來興師問罪的事,心中焦急,于是,急匆匆趕到他的老道師傅那里,討教求生的方法。老道對他說:“現(xiàn)在你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也無妨,只要吞下爐中的仙丹,你即可以升仙了。”劉安大喜,馬上又問:“我能不能把至親好友也帶上天呢?”老道說:“可以。”于是,劉安和他的親屬好友一起吃了仙丹上了天。他們臨上天的時候,不忍心把心愛的寵物丟下不管,便把吃剩下的丹藥撤在庭院內(nèi),雞犬吃了也一同升人了仙界。后來,人們就根據(jù)上述傳說,創(chuàng)造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俗語。 實際上這是一場悲劇,老道和劉安知道活不成了,是被漢武帝所逼自殺的。
上一篇:第一視頻上比較火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