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標點符號】中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要讀古書先要學習句讀,自己去給文章斷句(加標點符號)。不只中文是這樣,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古代也都沒有標點符號。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歐洲工業革命前,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并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出于成本考慮,印刷商也就是書商就想做大量印刷來攤薄成本,于是,他們聯手語言文字學家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變得更容易讀,讀得更快。這還不夠,還要分段。分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前歐洲人讀不分段的《圣經》每次都老老實實從開篇讀起,《圣經》分段后,人們開始認為不同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產生了。所以,英國大哲學家約翰·洛克說:“《圣經》分段印刷是無恥商人釀制的悲劇,他們為了讓《圣經》更暢銷強行分段,分段以后我們的信仰將四分五裂。”后來的結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會。 不管商業行為也好,政治目的也好,不可否認,標點符號確實給人們讀書帶來極大的方便,并且成為語言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2句】:【不管三七二十一】(慣)1指不顧一切。2指不問是非曲直。 也作不問三七二十一。 不分三七二十一。 管他三七二十一。
【第3句】:【憂能傷人】(諺)指憂愁煩悶,容易使疾病發生。
【第4句】:【化緣和尚大手腳】(諺)化緣:和尚、道士向四方求布施。大手腳:大手大腳,即花錢毫不心疼。指不是靠辛苦勞動掙來的錢,往往容易揮霍掉。
【第5句】:【拾著麥子打燒餅賣——凈賺】(歇)指凈賺利,一點本錢未花。也指不出力或不出錢便能得到某種好處。 也作“拾上麥子打燒餅——純利”。
【第6句】:【哪壺不開提哪壺】(慣)提:本指使東西由下往上移,轉指談起。比喻偏偏要觸到對方的痛處、短處或所忌諱的事。 也作哪一壺不開提哪一壺。 哪把壺不開提哪把壺。
【第7句】:【財是富之苗,錢是人之膽】(諺)苗:植物根苗。指有了財物,才能致富;有了金錢,才有膽量。指人發財致富憑的是擁有財物,膽大氣粗憑的是擁有金錢。 也作“錢為人之膽”。
【第8句】:【要得富,險上做】(諺)指要想發財致富,就得冒風險。
【第9句】:【東道主】“東道主”一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家。“東道主”一詞最早見于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晉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老臣燭之武赴秦,私下會見了秦穆公,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巧妙地游說秦穆公:“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必亡,但鄭國亡了,似乎對貴國也沒有什么好處。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的土地,恐怕也難以做到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 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國的實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聽后,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進一步分析說:“如果你能把鄭國留下,讓它作為你們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往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財物,這對您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不但跟鄭國簽了和約,還派了部分秦軍留守鄭國。晉國無奈只得退兵了。鄭國的一場危機得到了化解。因為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自稱“東道主”,從此,“東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稱。
【第10句】:【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歇)荊州:古代行政區名,漢、三國時約轄今湖北、湖南二省之境,州治在今襄樊市,是歷史上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后,劉備趁曹操兵敗,以“借”為名占據了荊州,東吳多次派人討還,劉備以各種借口拒絕歸還。指不講信用,一旦借走就不歸還。常含譏諷意味。
【第11句】:【撿得一根針,帶掉一斤鐵】(慣)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去更多的東西。
【第12句】:【兔兒爺】在民間,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間的家畜,而是廣寒宮里的神兔。神兔被稱為“兔兒爺”。那么,“兔兒爺”是從何說起呢? 關于“兔兒爺”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個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表達謝意,紛紛送東西給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郎,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風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它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它為“兔兒爺”、“兔奶奶”。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可見,人們對兔兒爺的神化和喜愛。
【第13句】:【偷來的錢易盡,買來的官易壞】(諺)指偷來的錢花著不心疼,容易花完;買下的官來路不正,容易敗壞。
【第14句】:【水是土地的血液】 釋義:沒有水,土地就不能長莊稼。 例句:沙比爾望著這有水便可以變成良田的荒地,心里可不是滋味。“水是土地的血液”,“土地離不開水,好漢離不得群。”
【第15句】:【牽牛鼻子】(慣)比喻抓住關鍵或要害。
【第16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釋義: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 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第17句】:【狗子見了熱脂油——又貪又怕】(歇)熱脂油:豬板油熬成的熱油。 指既想占有又有所顧忌。常含譏諷意味。
【第18句】:【蛟龍本非池中物】 釋義:蛟龍:古代傳說能興風作浪、發洪水的一種神龍。比喻英雄人物總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例句:袁金鎧笑呵呵地說:“雨亭,蛟龍本非池中物!你真有遠見。”
【第19句】:【只有包做媒人,沒有包養兒子】(諺)指媒人只管婚前介紹,不管結婚后的事。
【第20句】:【冬至餛飩夏至面】 釋義:冬至日吃餛飩,夏至日吃面。是民間一種風俗。 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師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
【第21句】:【物離鄉貴,人離鄉賤】見“人離鄉賤”。
【第22句】:【見兔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補牢,未為遲也】(諺)牢:羊圈。見到兔子回頭叫狗去追,這不算晚;羊被偷走趕緊加固羊圈,也還不遲。指發生了失誤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仍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23句】:【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諺)創立家業的后生,把肥田的糞土當寶貝一樣愛惜;敗家的后代,把家產錢財當作野草一樣拋擲。指成家子勤勞儉樸,敗家子揮金如土。
【第24句】:【便宜不過當家】(諺)便(pian)宜:便益,好處。當家:自家。有好處的事,不可落入外人手里。指有便宜要讓自己家里人享用。
【第25句】:【不施萬丈深潭計,怎得鰲魚上釣鉤】(諺)鰲:海里的大龜。指不施展奇特的計謀,就不能釣來大海底層的鰲魚。比喻要想使有本事的人中圈套,就得采取非常手段。
【第26句】:【揀有頭發的揪】(慣)頭發: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的抓”。
【第27句】:【身正影不斜】(諺)身子端正,身影就不會歪斜。指人的行為正大光明,就不怕別人飛短流長,說三道四。 也作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子立得正,不怕影子斜。
【第28句】:【君子不念舊惡】(諺)舊惡:過去發生的怨仇。指道德修養高的人,總以寬恕為懷,不會計較過去的怨仇。
【第29句】:【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 釋義:生活富裕就會發生不正當的事,饑寒交迫就會產生盜竊的想法。 例句:日間與人講拳論棒,甚是有興;夜來孤身自眠,未免有些寂寞。正是:飽暖生閑事,饑寒發盜心。
【第30句】:【騎上毛驢找毛驢】(慣)比喻到處尋找就在自己身邊的東西。
【第31句】:【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諺)龍是傳說中的神物,據說能根據不同情況變大變小;而只能大不能小的,則是俗蟲。比喻能屈能伸的是英雄,只能大不能小的是庸才。 也作能大能小是條龍。 能大能小是條龍,能上能下是英雄。
【第32句】:【滾水燙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歇)螃蟹:也叫毛蟹,生長在淡水里。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倚仗惡勢力做壞事。比喻某種惡勢力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長久。
【第33句】:【老鷹抓小雞】(慣)形容動作快捷而兇猛。 也作老鷹捉小雞。 老鷹抱小雞兒。
【第34句】:【推出午門斬首】在戲劇舞臺上,朝廷斷案或朝議時有大臣觸犯龍顏,常聽到皇上“推出午門斬首”的臺詞。那么,真的是在午門前處決人犯嗎? “午門”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的正門,是很莊嚴神圣的地方,許多重要的禮儀都在這是舉行。 明清兩代處斬過不少將軍、大臣、親王等人,而歷史記載,明代是“被斬于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變”處斬輔政八大臣中的肅順等人,“戊戌變法”處斬譚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執行的。在當時封建的觀念下,殺人被認為是兇事,在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讓這種不吉利的殺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宮室的。所以,自古以來,處斬人的地方不僅不在皇宮大內的門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是錯誤的。 那這戲詞就一點根據也沒有嗎? 不過,在明代,如果官員因奏事或進諫觸犯了皇帝,往往會被拿出午門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當廷杖責。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據明史記載:“正德十四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廷杖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總之在明朝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門外,廷杖大臣達五百多人次,死者眾多。 這大概就是“推出午門斬首”說法的流言吧。戲劇有藝術夸張的成分,看戲需要分析,分清虛構或真實。
【第35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語的意思是如果事前沒有深遠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付。此語源出《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 曹操率領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御敵之策。 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湖北黃岡附近)修筑船塢。許多大將反對筑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筑塢?”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無必勝,一旦發生激戰,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么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見的。”于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時間內,筑成了濡須塢。 曹操大兵到來,由于東吳準備充分,這一戰,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第36句】:【狗頭上頂不了四兩油】(諺)狗生性愛吃油脂,只要有點油脂,早被它吃得干凈。比喻淺薄的人一旦發跡,便會表現得非常輕浮。
【第37句】:【跑野馬】(慣)1比喻說話或寫文章未切入正題。2比喻毫無約束地想象。3比喻到處亂跑。
【第38句】:腦怕不用,身怕不動。
【第39句】:【東莊的土地到西莊不靈】(諺)土地:土地爺,迷信稱掌管一個地域的神。指東莊的土地爺只掌管東莊,到西莊便不靈驗。比喻權勢人物在自己這一方可以施展權勢,到另外的地方便施展不開了。
【第40句】:【牛口里的草——扯不出來】(歇)比喻東西再也拿不出來。 也作“牛口里的草——不容易扯出來”。
【第41句】:【人怕上床,字怕上墻】(諺)指寫的字掛墻容易發現敗筆。
【第42句】:【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慣)比喻原來是干什么的還干什么去,各人做自己該做的事。
【第43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44句】:【外甥有錢打舅舅】(諺)指舊時人情勢利,只認金錢,不顧綱常倫理與親情。
【第45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諺)足赤:十足的純金。完人:完美無缺的人。世上沒有成色十足的純金,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指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對人不可求全責備。 也作金無足赤,人無十全。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第46句】:【以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作戰時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也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稍輕,就去譏笑別人。 例句:想到這里,他覺得即使自己的手不是那么軟,也不能去打瑞豐了;他和瑞豐原來差不多,他看不起瑞豐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47句】:【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歇)砂:同“沙”。口磣:即牙磣,因食物中有沙子,嚼時硌牙。 指說話不知羞恥。含責罵意。
【第48句】:【松花蛋】松花蛋是大眾美食,俗稱皮蛋,切開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樣晶瑩剔透。關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江南三江口河埠頭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厲。夫妻二人都年過半百,靠擺茶攤過日子。他們家養有兩只母鴨,鴨子一天下倆蛋,非常準時。 可是好景不長,鴨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倆十分煩悶。十幾天以后,他們收拾茶具,還像往常一樣,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樹灰堆里。忽然看見灰里露出了圓滾滾的東西來,拾起一看,正是他們要找的鴨蛋。原來,鴨子把蛋下到桑樹灰里了。 可是這鴨蛋在桑樹灰里埋了這么些天,又天天澆剩茶葉,是否已經壞了呢?他們磕開一個蛋,只見蛋清已經變成黃褐色,像水晶一樣,蛋黃也變成綠瑩瑩的實心蛋。一嘗,這蛋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離不開最初的原理。
【第49句】:【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釋義:諷刺人沒有出息,不成材。 例句:趕明日叫那幫害人精都給轟去……呔,那小子還一勁窮倒騰,我看呀一“豆芽菜長不成大樹”。
【第50句】:【冤仇可解不可結】(諺)只可化解冤仇,不能結下冤仇。指冤仇化解了,就能構成人際間的和諧;冤仇結下了,就會沒完沒了,永無寧日。 也作冤仇宜解不宜結。 冤宜解,不宜結。
【第51句】:【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釋義:才:文才,才華。/\斗:形容知識多,有才學,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富:富有。五車:五車書,形容書多。形容人非常有才華有學問。 例句:話說大唐德宗年間,有一位進士,姓鐘,名馗,字正南,終南山人氏。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第52句】:【早上跑跑步,餓死老大夫】(諺)大夫:醫生。指清晨跑步鍛煉,身體健康不得病,也就沒有病人來找醫生看病了。
【第53句】:【嫩竹子做扁擔——挑不了重擔】(歇)指缺乏鍛煉的年輕人,擔當不起重任。
【第54句】:【雜種】“雜種”是罵人的話。它起初是指東漢到北朝時的少數民族混血兒,并非罵人之語,如同現在的混血兒一樣。后來逐漸轉為罵人的話兒。如南梁人庾肩吾《亂后行經吳御亭詩》有“雜種亂軒轅”之語;杜甫詩也有“雜種雖高壘”之句。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老百姓看來,“種類禽獸也,禽獸交配,多不避親,且產生雜種。”用以罵人,解恨,既狠且傷。
【第55句】:【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 釋義:螻蟻:螻蛄和螞蟻。螻蟻小蟲還貪戀生命,何況是人。舊時乞求活命或勸人不可輕生的話。 例句:可憐也,這婆婆掉了桶在這井里。不敢回家中去,在此尋個自盡。嗨,可不道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左右!拿著那揉鉤槍,井中替她撈出那桶來。
【第56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57句】:【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第58句】:【老蚌出明珠】(諺)蚌(bang):軟體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雖然很丑,卻能產出珍貴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紀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產于老蚌”。
【第59句】:【易求無價寶,難買有情郎】(諺)無價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有情郎:有情有義的丈夫。無價寶還可求得,有情郎卻非常難找。指世間有情義的男子最難覓得。 也作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易求無價寶,難覓有情郎。
【第60句】:【老將出馬,一個頂倆】(諺)指經驗豐富的人著手辦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1句】:【慈不掌兵,義不主財】(諺)生性仁慈的人,不宣統領軍隊;行俠仗義的人,不宜主管錢財。指掌兵的不宜講仁慈,主財的不宜講情面。 也作仁不統兵,義不聚財。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第62句】:【汗珠摔八瓣兒】(慣)形容非常辛苦、勞累。多指從事農業生產。 也作“一個汗珠摔八瓣兒”。
【第63句】:【新婚三天沒大小】見“洞房三天沒大小”。
【第64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65句】:路有千條,理只一條.
【第66句】:【屬爆竹的——點火就響】(歇)人像是有爆竹的屬性,一點火就爆炸。形容人性子急躁,遇事容易發火。 也作“屬炮仗的——一點就響”。
【第67句】:【鄉下人不識駱駝——當作馬腫背】(歇)鄉下人沒見過駱駝,還以為是馬背腫了。指少見多怪。
【第68句】:【忤逆子講《孝經》——假裝正經】(歇)忤逆子:不孝順父母的兒子。 《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宣揚封建孝道,論述孝治思想。譏諷人假裝端莊正派。
【第69句】:【鯉魚跳龍門】(慣)比喻脫離了原來的環境,提高了地位。
【第70句】:【砌屋三擔米,拆屋一頓粥】(諺)砌:用泥灰粘合磚石筑墻。請人建造房舍,要吃掉三擔米;拆掉房舍,只需要吃一頓粥。指建房很費力,拆房極容易。泛指破壞容易建設難。 也作砌屋三擔米,拆屋一頓飯。 砌墻千朝,拆屋一日。
【第71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諺)弊:弊病,壞處。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時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純粹的好或純粹的壞都是不存在的。
【第72句】:【惡狗咬人不露牙】 釋義:比喻壞人陰險、毒辣。 例句:馬之悅橫她一眼:“噓!惡狗咬人還不露牙哪!嗆他幾句,傷不了筋,動不了骨,啃那個癢癢干什么!”
【第73句】: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第74句】:【臘月】我國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來歷有二。 一是接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開皇四月十二日,詔日:“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為臘。”可見,在隋朝以前就稱十二月為臘月。 二是同獵同祭有關,用獵物祭祀。“臘”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從周代起,各諸侯均于年終時以獵物舉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動。漢代以后,臘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臘祭都是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十二月被稱為“臘月”。 以后,與臘月相關的往往都加上一個“臘”字,如臘月開的梅花叫“臘梅”,臘月腌制的肉也稱“臘肉”,民俗臘月初八喝粥稱“臘八粥”。
【第75句】:【樹挪死,人挪活】見“人離原地活,樹離原地死”。
【第76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77句】:【人怕出名豬怕壯】(諺)豬肥壯了,就要上屠場被宰殺;人出了名,就會招來嫉妒,惹來麻煩甚至不測。指名人往往更不易做人,得處處小心。 也作人怕出名豬怕肥。 人怕出名,樹怕冒尖。
【第78句】:【一醉能消萬古愁】(諺)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頭所有的愁煩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暫時排憂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盞能消萬種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熱酒解干愁。
【第79句】:【十年九不收】(慣)十年中有九年沒有收成。形容土地貧瘠或自然災害頻繁。
【第80句】:【吃百家飯,穿眾手衣】(慣)指在衣食上依靠大家撫養照料。
【第81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慣)比喻有了好處,自己獨占;出了差錯,要別人承擔。
【第82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 釋義:作為水手,要對船上各行都精通。 例句:“水手水手,三十六行懂透。”這是因為船行大海之中,五面靠天,一面靠水,凡事無法求人;船上有三十六行的工具,水手也有三十六行的手藝。
【第83句】:【前車覆,后車誡】(諺)覆:翻倒,傾覆。指前邊的車翻倒了,后邊的車就要引以為戒。比喻前人失敗了,后人就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也作前車既覆,后車當戒。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第84句】:【沒有彎彎肚子,不敢吃鐮刀頭】(諺)指有彎彎的肚子,才敢吞吃彎彎的鐮刀。比喻人在某方面沒有特別的本領,就不敢去冒某方面的風險。 也作沒有彎彎腸子,別吞鐮鉤刀子。 沒那彎彎肚子,也吞不下這鐮刀頭。
【第85句】:【明人重炮,清人重馬】(諺)明朝人打仗,重視用炮轟;清朝人打仗,重視用騎兵。指傳統、習慣不同,則各自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優勢。
【第86句】:【一竅通,百竅通】(諺)竅:竅門,事情的關鍵。指遇事能抓住關鍵與要害,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87句】:【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 釋義:吃過騙子的虧,不再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 例句:那些妖怪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 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耙,各人走路!”
【第88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89句】:【當面鼓,背后鑼】 釋義:比喻人耍兩面派,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例句:吳書記聽了,馬上沉下臉來,說了句:“當面鼓,背后鑼,盡搞破壞!”
【第90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91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諺)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新。
【第92句】:【遲是疾,疾是遲】(諺)疾:快速。 慢,就是快;有時太快,事情反而慢了。指事情不能只圖快,慢一點,穩重而求實,結果反而快了。
【第93句】:【鋼要用在刀刃上】見“好鋼使在刀刃上”。
【第94句】:【敬神如神在】(諺)拜神就要恭敬得如同神真的在一樣。指舉行祭神儀式要誠心誠意。
【第95句】:【老鼠眼看天】(慣)比喻目光狹隘、短淺。
【第96句】:【看見墳堆兒就磕頭】(慣)比喻不了解情況,對人盲目恭敬。
【第97句】:【人怕敬,鬼怕送】(諺)人怕敬:你敬他,他也會敬重你。鬼怕送:你燒錢化紙送走它,它也就不好意思再纏你。指對人對鬼,都以善意相待為是。
【第98句】:【拾進籃子里就是菜】見“搭在籃里便是菜,捉在籃里便是蟹”。
【第99句】:【足幫足,手幫手】(慣)比喻親友之間互相幫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