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宣傳語
敦煌壁畫在吸收外來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藝術表現形式。
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敦煌壁畫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壁畫的觀后感篇1 初次來西北,對于這里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純樸,大氣而不張揚。
而對于敦煌,對于莫高窟,更是讓我神游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巖泉西岸的莫高窟。
路上聽導游介紹,對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
石窟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于公元366年,由于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走入景區,首先進入視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額,沒有夸張的宣傳,沒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沖擊。
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仿佛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
我更驚嘆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于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于“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
初到這里,雖然是“淺嘗輒止”
敦煌壁畫的其中一幅畫的作文怎么寫
敦煌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
2011年8月我有幸走進敦煌、走進莫高窟。
有關敦煌的思緒便也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
我想對于很多人來講,敦煌是一個傳奇,一種夢想;同時敦煌又是一個感動,是又一個時空的輪回流轉,緣聚緣散。
那是思維禪定的瞬間,那融入慈悲的微笑,那在色彩與線條之間流動的樂章,帶領我們穿越了久遠的歷史長河,重現昔日永恒的時光。
敦煌:敦,大也;煌,光盛也。
后喻意:“光明之城也”。
位于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
他雄踞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
在人類文化史的坐標系上,敦煌堪與長安、羅馬、耶路撒冷等名城并肩爭輝。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
背靠浩瀚的鳴沙山,面對高聳的三危山,前有大泉河流過。
窟前綠樹成蔭、流水潺潺,窟內則美輪美奐、別有洞天。
莫高窟開鑿于公元366年,以后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朝代均有鑿建,在唐代達到頂峰,洞窟達1000余。
現存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
【第4句】:5萬余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直至元代,經歷近千年的不斷營造,使其成為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集各時期建筑、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
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莫高窟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莫高窟較早的一批壁畫都創作于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那時,中國的北方動蕩不安、戰火紛飛,中國的思想文化也面臨著一次巨大的裂變。
飽受苦難的人們,在因果輪回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佛教就在這個時期興盛起來。
莫高窟從此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佛教圣地。
莫高窟的建筑藝術: 莫高窟窟形形制主要有三類:
【第1句】:印度僧房式禪窟。
系傳自西域的印度佛教石窟窟形 , 平面呈長方形或甬道形,主室有壁畫和塑像,兩側排列2~4個小禪室,為僧侶坐禪之處。
【第2句】:塔廟式中心柱窟。
此類窟形具有敦煌本地特征,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前廳有仿殿堂的人字坡屋頂,后為中心柱 ,柱四面開1~2龕,有的南北壁塑出闕形龕。
【第3句】:覆頂殿堂窟 。
平面呈方形覆斗頂,正壁或三壁開龕,為便于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與祈禱之用,窟內活動空間有所擴大。
莫高窟在古代許多洞窟前都建有木構建筑,因時代久遠及其他原因,今僅存5座唐宋時的木構窟檐 ,其梁柱斗、門窗欄楯均存有當時建筑的特征與風韻。
另外,在莫高窟的歷代壁畫中,還描繪有各種類型的建筑圖像,如樓殿臺閣、寺院壇塔、城池關隘、宅院草廬、梯架橋梁等,描繪細致,結構真實,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珍貴資料。
莫高窟的彩塑藝術:莫高窟因屬礫巖,不宜雕刻,因此洞窟內的主體造像為彩塑。
彩塑為石胎或木芯,分圓雕、浮雕、影塑等形式,約3000余尊,最高者達30米 ,最小者僅 10 余厘米,約1400余尊彩塑保存完好,其余多為后世重塑或妝鑾。
隋唐以前的塑像(包括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以彌勒像、釋迦多寶并坐像、說法像、禪定像、思惟像以及佛傳故事中的苦修、降魔、成道、說法等為主,其組成形式,一般為一佛二菩薩,飛天、千佛則以拓模影塑做出;其造型由西域式,即犍陀羅風格的圓臉、直鼻、體壯,半裸披巾,衣紋密集 ,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具有中原士大夫風貌的風格轉變 。
隋唐時代,塑像進入極盛期,造像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觀音、勢至、阿難、迦葉、天王、金剛力士、供養菩薩及高僧像等。
塑像造型已趨于寫實,面相豐滿圓潤,比例適度,姿態優美,神情莊靜 ,具有時代特征。
此時的佛像莊嚴仁慈,天王威武睿智,金剛力士威武有力,而菩薩已呈女性化和世俗化。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 :年代分期大體同于彩塑,其題材主要有:
【第1句】:佛像。
如釋迦牟尼像、彌勒像、阿彌陀佛像、釋迦多寶并坐像及三世佛、七世佛 、賢劫千佛等 ;
【第2句】:佛經故事 。
主要取材于《六度集經》 、《 賢愚經》、《雜寶藏經》等佛教經典,有描繪佛祖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有釋迦牟尼從投胎入世到成佛說法的生平傳記;還大量繪制了釋迦牟尼今世成佛度化眾生的故事;為惡作亂的五百個強盜,在佛陀的度化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唐僧西天取經、與佛有關的因緣故事等。
【第3句】:傳統神話題材。
表現中國本土宗教或神話的內容,如東王公 、西王母 、伏羲 、女媧、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雷公、羽人等,此類題材出現于北魏晚期,是當時佛道互融在造型藝術中的反映。
【第4句】:經變題材。
多以一部佛經為內容,始于隋,盛于唐,至元仍有新的創作。
這些通俗易懂的連環畫,說法的佛陀、瑞光相接的千佛,無疑是信徒們了解佛教最好的入門教材。
【第5句】:飛天。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
飛天的名稱由來 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
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
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
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
由于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
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
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 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云霄。
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
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
在莫高窟,我們有激情的燃燒,有欲望的沖動;在莫高窟,我們有虔誠的向往,也有迷茫與掙扎;在莫高窟,有自然松弛、空寂了然,也有沖撞融合、歡暢痛快。
這個隱身在大漠里的美術館,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一千多年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都在莫高窟保存下來,他們是歷史無名大師們留下的藝術珍寶。
然而,歷史上關于他們的記載卻幾乎是空白的。
我們只有從零星的壁畫題記去追尋這些大師的蹤影了。
畫匠——史小玉。
(今甘肅張掖人)。
他的名字出現在莫高窟第三窟的西壁上,那副名揚四海的千手觀音就繪制在這個洞窟里。
有史學家斷定這窟千手觀音壁畫就是出自史小玉之手。
至于他當年的生活經歷我們只能靠學者的研究和真實歷史的片段拼接出來,借助它來解讀那些燦爛輝煌的壁畫。
這些壁畫的人物多半是半裸體,他們動作夸張,而且,面容、神情充滿了沉靜和神秘的色彩。
這種鮮明的外來印記,是一種用強調明暗來表現人物的立體感的暈染法,畫史上也稱“凹凸法”。
它曾經在敦煌流行了數百年。
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壁畫畫面,由于顏色歷經千年的蛻變,暈染的層次已變得模糊,成了一些粗黑的線條,給人以粗獷的印象。
公元六世紀,一批洛陽來的畫匠為莫高窟換上了新的面貌。
中原鮮明的特色一點點顯露出來。
這些佛“秀骨清像”瘦體寬衣、細眼薄唇,這種瀟灑秀麗 正是南朝大畫家陸探微的繪畫風格。
中原的文明,南朝的名士風流,也成了當時莫高窟的時尚。
敦煌壁畫何以經歷了千百年依舊光彩鮮艷呢
這是因為壁畫繪制顏料大多是取自天然礦石。
中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備了很高的顏料發明制作技能和化學工藝技術,敦煌壁畫顏料主要來自進口寶石、天然礦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如朱砂、鉛丹、鐵秀紅、青金石、銅綠、密陀僧、絳礬、孔雀石、云母 、金、銀等等。
敦煌石窟的不同年代研究壁畫顏料,不僅可以證實中國是最早將青金石、銅綠、密陀僧、絳礬、云母粉作為顏料應用于繪畫中的國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國古代的化學工藝技術和顏料制備技能在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
畫匠史小玉生活在元代,他更推崇神奇兼得、清單雅致的中原文人畫風。
把“平淡”、“葇潤”及“色彩”作為藝術的最高格調和正宗。
他將各種形體質感和人物的神情動態與色彩的搭配,表現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在這些藝術的背后,在千手千眼觀音慈悲容顏的深處,似乎還描繪著一幅美麗的愿景。
元朝滅亡后的四年,明朝在河西設置了嘉峪關 ,敦煌被拋至關外,昔日繁華的敦煌逐漸變成了游牧之地,在慢慢的流沙中,莫高窟那金碧輝煌的文化沉寂在大漠深處,也被人們漸漸地遺忘。
當它被再次開啟之時,仍以他曾創下的浩瀚佛國的姿態讓世人為之震撼。
大漠的落日伴著我一天的勞碌與興奮,漸漸地沉下山去。
夜幕降臨,一輪彎月悄悄地升起,喧囂一天的莫高窟在月光的映照下已變得沉靜。
望著隱約可見的莫高窟九層樓,我的思路總算里出點頭緒。
忽然想起余秋雨大師的一段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
”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
在這里,我情愿丟棄自己,讓無數藝術匠手把我碎成輕塵變成穿越時間的沙粒。
用心感受它無盡的魅力;感受穿越歷史時空釋放出的耀眼光芒。
敦煌壁畫讀后感二百字
敦煌壁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同時也是人類創造精神文明的象征。
與飛天共舞,領略敦煌的神秘。
關于敦煌壁畫的讀后感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如果你覺得上面那個太生硬,那么下面這個在我國西北部的荒漠中,有一座藝術寶庫——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規模宏大、風格各異;不僅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且巧奪天工、技藝精湛。
凝聚了我國古代畫師頑強的精神和意志及卓越的創造能力。
真可謂“千年敦煌壁,萬古絕世畫”。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認為還要添一句:“不去敦煌真遺憾”
敦煌壁畫解說詞200字左右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
5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佛像畫、經變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養人畫像、供養人畫、裝飾圖案畫、故事畫。
敦煌莫高窟的735個洞窟中近500窟繪著巨幅壁畫,總面積達45000多平方米,繪畫時間長逾千年。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堪稱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最為燦爛的一顆明珠。
在世界美術史上,也是驚人的偉跡,享有崇高的地位。
莫高窟可說是因佛而生,其名即取“功德無量,莫高于此”之意。
壁畫中比較有名的故事有“九色鹿”,后來被改編為動畫片,以及薩摩垂王子舍身飼虎的故事。
傳說在古印度的一個王國,國王有三個兒子,每一個都慈善仁愛,尤以三王子薩摩垂為最。
一日三位王子一起出外打獵,途中遇見一只雌虎剛剛產下三只虎仔,都餓得奄奄一息。
三位王子在周圍尋了半天也找不到東西來喂母虎。
薩摩垂不忍看母虎和虎仔餓死,便趁二位哥哥不注意,縱身跳下懸崖,以自身做了母虎的救命食糧。
而薩摩垂正是釋迦牟尼的前世,因為釋迦牟尼在前世輪回中做下種種善事,才終成正果。
這個故事典型的體現了佛教的主張,所以在很多洞窟中都出現了。
莫高窟壁畫中最聞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飛天。
飛天是唐壁畫引人注目的一方面,她總是配合佛陀說法而出現,有的飛翔,有的騰躍,有的揚手散花,有的互相顧盼,給人以遨游太空的歡樂景象。
飛天,已成為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標志。
飛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護法神,傳入中土后,人們將其與道教的仙女或天女混淆,所以飛天慢慢就變成了佛講法時在其周圍散花或奏樂以營造氣氛的仙子。
體現在壁畫中,飛天很少作為主體加以刻畫,多出現在周邊的部分,數目繁多但通常很小。
因為年代不同,各朝壁畫中的飛天也呈現出不同體態和形象。
北魏的飛天呈“V”字形,給人笨重欲墜之感。
而唐代的飛天,則體態輕盈,飄逸瀟灑,色彩也更加明艷,令人對那個自由奔放、驚才艷艷的年代倍增向往。
早期的莫高窟壁畫的題材多為佛教故事,也有現實場面,如耕地、交戰等,此外還有流傳的神話題材,如伏羲、女媧等。
這些中國傳統題材與印度傳來的神話如修羅王等交織在一起,表明早期佛教壁畫與道、儒思想的融合。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
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塑像。
第148窟主尊涅磐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這一時期的作品在形象塑造上還不太成熟,流露出一股稚氣,這體現了與漢代繪畫的一脈相承。
人物塑造不注重面部表情,而強調對動態的描繪;在藝術上多采取連續作畫形式,富于傳奇性和文學性;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
進入唐代以后,隨著文化藝術進入全面繁榮時期,敦煌的石窟創作也出現了高潮。
唐代佛教典籍經過翻譯和廣泛流行,大量的佛經內容變為圖像。
這一時期“經變畫”的規模十分宏偉。
幾乎一進洞窟,除塑像外,其余三壁都是巨幅繪畫,人物眾多,色彩絢爛華麗。
這種通壁大畫的出現,是唐代敦煌壁畫的重要特色。
在唐壁畫中,裝飾圖案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無論裝飾龕楣、佛壇,還是整個天花板上的藻井,所繪龍鳳龜蛇、獅象花樹,以及云氣水紋,無不栩栩如生。
有的周圍還飾以不同情態的飛天,更顯流動活潑。
唐代敦煌壁畫一派繁榮,此后則每況愈下。
到明清已成空白。
晚清敦煌寶藏被西方侵略者大肆盜買,造成了這一民族藝術瑰寶的大量外流與毀損,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