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周刊的讀后感的開頭
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讀了一篇故事《品格的力量》,讀了這篇故事,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父親決定賣掉自己的美國收音機,而這收音機總是常常出問題,不免要修,所以父親要把他賣了。
在路上,他一再囑咐女兒要和服務員說是被修過的,不然買主是要受到傷害的。
父親跟服務員說了又說,十分對不起人的恐懼在他臉上浮現。
因為他知道,不誠實是極為可怕的。
結果,收音機只賣了6元錢,這就是誠實的代價。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誠實,要做到誠實守信。
就像我以前,撒一個謊,說我沒有拿完成的錢買玩具,媽媽就相信了我,而我的內心卻深感愧疚。
這件事就在我的腦海久久沒有忘懷。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做一個合格的誠實小公民吧
品格周刊讀后感之二品格教育讀后感
【第1句】:大家好,我給你們講一講《品格教育故事書》吧,這本書有一百七十一頁,都是講的小動物、小朋友或小動物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
這本書里的故事都很精彩,給你們講一個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姐姐得了優秀獎章》,這個故事講的大概意思是姐姐得了優秀獎章,弟弟有點嫉妒,就把姐姐支到奶奶家去了,還說奶奶生病了。
爸爸媽媽回來了,弟弟拿著姐姐的優秀獎章說;“我得了優秀獎章,給我買新衣服。
”爸爸又問:“那姐姐呢?”弟弟回答:“姐姐被老師批評了,不敢回家,跑到奶奶家了。
”第二天,弟弟有了新衣服,姐姐也回來了,爸爸生氣的對姐姐說;“你被老師批評了,還跑到奶奶家,你看弟弟都有優秀獎章了。
”姐姐說;“,,他得了優秀獎章?我還沒說他呢,怎么說起我了,他說奶奶生病了,讓我去給奶奶送藥箱,大老遠跑了一趟,奶奶好好的。
”爸爸把弟弟叫過來,弟弟才低下頭慢慢吞吞的把真-相說出來。
我覺得弟弟是個鬼點子多端,不誠實的小孩,從這個故事里讓我知道小孩子從小不能撒謊,要誠實,撒謊的小孩雖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也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只有誠實,不撒謊才能讓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永遠保持,才能在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第2句】:說到讀書真的是心中有愧,專研的方向是德育原理,可是一年以來我沒有認真讀過幾本有關德育的書。
回想起來只是粗略的瀏覽了《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
這學期上導師的課,他囑咐我一定要看他的《品格教育論》。
懷著愧對于自己讀研的心情我昨天一下子看完了三章,總體有三點感想。
一、家庭對兒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一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品格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兒童的社會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場所。
家庭的結構、氛圍、家長的素質、道德水準、言行舉止都決定著兒童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有數據顯示,兒童通常與父母進行有意義的交談時間為
【第33句】:4小時\\\/年,用于觀看電視的時間卻在1500小時\\\/年。
可見兒童與家長交流的時間極其少。
美國佩恩基金會已有研究表明媒體影響兒童的道德標準。
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電視里播放的一些暴-力、不良行為很容易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家長是兒童重要的道德教育者,家長應該多陪陪孩子,與學校、與社會聯合起來共同培養孩子的品格。
二、品格教育要防微杜漸、預防為主20世紀80年代,美國是發現了諸多道德淪喪行為之后,才引起了他們的重視,才引發了“新品格教育運動”。
正如導師所言:“教總比不教好。
”所以說品格教育可以引導人們向善,使整個社會群體健康有序的發展。
我們不說它可以絕對防止道德淪喪行為,但至少它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至少可以引導人們不偏離正確的道德軌道,引導人們辨別什么是善,什么是偽。
三、人性是需教、可教的美國品格教育運動是把人性設定在需要、可教的立常我支持這一觀點。
兒童是一顆小樹苗,他需要園丁的呵護、栽培、施肥、澆水、殺蟲才能不斷健康茁壯成長。
康德說過:“人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喚醒。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因此人性可教、需教。
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品格教育讀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頁內容。
原文地址如果需要看更多相關內容,請多多支持本站,向您的親朋好友推薦本站。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出自魯迅先生哪篇文章
讀后感寫法: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讀后感.讀后感寫作訓練是把范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后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后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準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為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于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為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后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復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里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一般地說,讀后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