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ǎnwù,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出自漢劉向《列女傳·張湯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堅持信念的感悟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堅持信念的感悟
從1985年6月開始,直至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廈門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在廈門》一書正是以實錄的形式,向我們娓娓講述了這三年不平凡的時光,令人讀后為之振奮,深受教育。這本書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活教材,對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有著重要意義。學習中感到,該書彰顯出的幾個鮮明特征,對于搞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個特點:彰顯了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習近平同志信仰堅定,一是來源于生活的磨練。閱歷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在習近平同志到廈門工作之前,他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十來歲開始飽嘗人間冷暖,7年下鄉經歷,4年大學苦學,等等,生活經歷使他認識了馬克思主義。二是來源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他4、5歲就開始學習“國學”,每次調動工作,總有一皮箱書跟隨著他。長時間艱苦的學習探索,使他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三是來源于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這本書就是這種情懷的生動寫照,對人民的熱愛使他堅信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習近平同志在廈門三年的探索、實踐,更加體現了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
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多次講到,他自己把“自找苦吃,為老百姓做事”作為第一信念,這是他的人生觀。盡管會有很多坎坷,每天都經歷不同的挑戰,除非身體不行了,除非不讓他干了,他都會堅定不移走下去。這種堅定的政治信仰,伴隨著習總書記記一路走來。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習近平同志指出:“在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
“理想信念高于天”,正是基于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黨才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勝利邁向勝利。邁向新時代,我們每名黨員干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違背了理想信念,是不是踐行了黨的根本宗旨。要胸懷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斷補足精神之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個特點:彰顯了真摯的為民情懷
為人民做事、為人民擔當,要成為人生追求。習近平同志1985年6月來,1988年6月離開,在廈門工作了三年時間,與廈門人民結下了深厚感情。后來,2010年9月他又回到廈門考察,在百忙之中不忘關懷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在《習近平在廈門》一書中,有位同志說習近平同志“有點兒像鄰家兄弟,很溫和,沒有一點架子”。事實也正如此。在下基層調研過程中,習近平同志與群眾一起坐小板凳,促膝談心,毫無隔閡。一次,村支書要拿新茶杯給他用,可他二話不說,端起有茶漬的黑茶杯就喝。他會拿出自己的工資,給梁家河的老支書墊付路費;他也會在中秋節前帶著月餅,和負篋異鄉的學子共度佳節;他還會在泥濘的道路上,和村民一起把汽車從泥坑中推出來;在調研期間召開聯合辦公會,并強調“要提高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服務意識,提振工作的精氣神”。
一幕幕溫馨的畫面、一個個暖心的故事,處處流露出習近平同志真摯隨和的平民本色,傳遞著發自心底的濃濃的愛民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記在中國政壇和干部隊伍中大力倡導新風,走平民路線、抒平民情懷、展平民風格,讓廣大老百姓感到“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也為廣大干部克服和糾正身上的官僚主義習氣,立了標桿、作了示范。從梁家河的黨支部書記,到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同志無論身處何職,始終保持樸素親和的平民情懷,為全黨上下作出了表率。
我們要以總書記記為榜樣,始終保持宗旨意識的純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容不得半點虛假,摻不得半點雜質。我們也要始終保持待人接物的溫度。在與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一個關切的眼神,一杯溫熱的茶水,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群眾有困難主動解決,群眾有怨氣主動回應,始終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通、意相投,才能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第三個特點:彰顯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習近平同志善于運用戰略思維觀察時代、洞悉國情,為廈門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廈門工作期間,他立足當下、放眼長遠、胸懷全局,推動成立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辦公室,組織眾多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的實際工作者,圍繞對臺問題、實施自由港政策、建設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三大基本問題,進行了21個專題的研究,制定出《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該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第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極具遠見卓識。正是在這樣兼具科學性、長遠性、全局性的戰略指導下,廈門以創造性的地域實踐,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典型示范。
習近平總書記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戰略思維,不僅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思維方式,對于我們“身在兵位”的普通干部來說同樣不可或缺。
正如古語所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方面,我們要立足“萬世”謀劃“一時”,善于從長遠來把握當下。現在的一些做法或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會不會在未來產生“副作用”?會不會“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會不會“治標不治本”?會不會被后人指責詬病?會不會有更好的方案?……凡事多從長遠想一想,從而可以盡最大努力避免急功近利帶來的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我們要立足“全局”謀劃“一域”,善于從全局來把握局部。要充分認識“小零件”在整臺“大機器”運轉中的作用,把局部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去謀劃,從而找準坐標、認準方向;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考量,從而破除狹隘的本位主義,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第四個特點:彰顯了開拓前進的改革精神
改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個世界性的時髦名詞。習近平同志認為:改革是中華民族的意愿,是中國社會的“大趨勢”。提出“守舊未必風平浪靜,改革必然海闊天空。”“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改革才是犯了大錯誤。”他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的根本路徑和源泉動力,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義無反顧,改革開放。
1985年,國務院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風塵仆仆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那時的廈門,怎么建經濟特區,尚無經驗可循。習近平此番到廈門來,“就是想嘗試對改革的實踐、對開放的實踐”。他曾深情回憶說,“到經濟特區工作,是我第一次走上市一級的領導崗位,第一次直接參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改革開放,第一次親歷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這三年是全面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刻苦的學習過程,從中得到了歷練。”
時任廈門市體改委副主任朱麗水回憶,習近平到廈門后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1986年,廈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機構改革試點城市。習近平擔任市金融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管理建設等領導機構負責人,牽頭研究制定了推動經濟特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機構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牽扯許多利益,難度與阻力巨大。”廈門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林朝暉說。人們很快發現,平時謙遜隨和的習近平,在改革問題上果斷干脆、態度堅決。他在不同場合提出,“經濟特區的任務就是改革,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我們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習近平將廈門視為中國的窗口,一個對外開放之門。他帶著廈門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硬是憑一股闖勁,趟出了一條雙向輻射的開放發展之路。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其實,每項改革突破都會遇到阻力,都會遭到非議。有的搖頭“想不通”,有的觀望“拿不準”,有的嘲諷“出風頭”,有的叫嚷“瞎胡鬧”。習近平同志面對壓力,毫不畏懼,堅持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下去。“這里,聽不見人人喊改革,但處處在改革。”當年,習近平同志在廈門的改革思考實踐,就為當今習近平總書記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五個特點:彰顯了腳踏實地的實干作風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釋勞動的意義。如果追溯這些思想的脈絡,習近平早年對勞動的切身體驗應該是重要源頭。從陜北高原打壩淤地,到福建寧德清淤修渠,青年時期的基層經歷和勞動經驗,讓習近平深知勞動是錘煉作風、聯系群眾的重要法寶。習近平同志既是有實干精神的戰略家,也是一位有戰略思維的實干家。
他非常注重深入群眾了解情況,甚至騎著自行車載著秘書,深入社區街道、生產一線開展調研,從而對廈門的市情民意熟稔于心。經過充分調研認準的事情,習近平同志大膽去干,如力促成立廈門經濟信息中心、興建銀城啤酒廠、大力治理筼筜湖等,都是他為廈門作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廈門三年,習近平同志腳踏實地、勤勉工作,與廣大特區建設者并肩奮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古往今來,空談誤國、紙上談兵的教訓比比皆是,腳踏實地、勤勉工作才是成就事業應有的奮斗姿態。
“天賜食于鳥,而不投食于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掉下美味的餡餅,任何優秀的成績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習近平鼓勵的實干苦干精神,你學到了嗎?作為青年黨員,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一往無前地實干、久久為功地力行。要堅持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說真話、報真情、辦實事、求實效,切實做到說話讓人相信、辦事讓人放心、服務讓人滿意。
【篇二】堅持信念的感悟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帶頭堅定理想信念,爭做“四講四有”的表率。
在講政治、有信念方面做表率。始終把對黨、對組織的絕對忠誠擺在第一位,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加強對黨章、黨規和系列講話的學習,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帶著信念、帶著感情、帶著使命、帶著問題學,要學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保持堅定政治定力和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黨中央的領導權威,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不搞變通、不打折扣。
在講規矩、有紀律方面做表率。深入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各項目標任務,認真履行“一崗雙責”,把理想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黨的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挺在前面,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將紀律和規矩體現到履行崗位職責中,體現到日常生活中,做經得起考驗的合格黨員。自覺服從組織領導,遵守組織紀律,維護班子團結,講實話、摸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想一切問題、做一切決斷都要站在群眾立場上,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敬畏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筑牢拒腐防變的防線,守住廉潔自律的底線,永葆共產黨員政治本色。
在講道德、有品行方面做表率。要切實加強道德修養,帶頭踐行,傳承黨的優良作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堅持不懈地修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著力培育良好家風,做到品格合格,切實讓組織放心。
在講奉獻、有作為方面做表率。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觀念,自覺踐行黨的宗旨,始終保持為民本色,敢于擔當、勇于負責,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好每一項工作,始終保持過硬作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在推動產業發展、精準扶貧、結構調整、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篇三】堅持信念的感悟
思想作風建設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是理想信念、政治品質、思想道德的體現。加強思想作風建設,既是黨員隊伍建設的永恒主題,也是每名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當從增強黨員干部個體素質重點切入。堅定理想信念、純潔黨性修養,是黨員干部加強思想作風建設的根本要求。
所謂思想作風,是指人們在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特別是在指導思想上表現出來的行為取向及其特點,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從根本上講,就是要深刻理解和自覺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靈魂,就是要求我們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揭示事物的客觀規律,得出正確的認識,用以指導實踐。客觀事物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只有堅持不斷解放思想,沖破禁錮,才有可能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真正做到實事求是。思想僵化,就會脫離實際,阻礙事物的發展。
? ?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黨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之所以順乎民意,符合國情,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都是貫徹這一思想路線的成果。當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一是個非常艱難而又復雜的過程,要防止認識上產生的種種偏差或片面性,就要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讓黨的思想路線在頭腦里扎根。這樣,才能在堅持黨的思想路線上保持清醒頭腦,在工作比較順利、取得成績的時候不忘乎所以,在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喪失信心,不斷開創新局面。
加強思想作風建設,需要我們黨員干部不斷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一是要提高理論素質。正確的思想作風離不開理論思維。只有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過程中才能做到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要加強世界觀改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只是個方法論問題,也是個世界觀問題。正確的世界觀尤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根本保證。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黨的宗旨,克服個人主義,一切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不圖名,不圖利,扎扎實實工作,這樣才能端正思想作風,把黨的思想路線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去。